开放性实验设计报告
开放性心理实验可行性研究

开放性心理实验可行性研究【摘要】开放性心理实验是一种能够减少实验者对实验对象产生干预的实验方法。
本文针对开放性心理实验的定义、优势、局限性、可行性和方法论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发现,开放性心理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重视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我们相信开放性心理实验有望成为心理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关键词】开放性心理实验、可行性研究、定义、优势、局限性、方法论、潜在应用、未来发展、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开放性心理实验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实验设计所面临的一些局限性也变得愈发突出。
开放性心理实验的出现为克服这些局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传统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事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并设定一定的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
开放性心理实验则不受先验假设的限制,研究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灵活调整研究问题和方法,从而更全面地探究心理现象。
开放性心理实验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如大数据分析、计算机模拟等,这些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开放性心理实验也受益于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理念,强调研究结果的透明性和可复制性,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交流。
开放性心理实验在当今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开放性心理实验的可行性,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在传统的实验设计中,实验者往往会设定固定的问题和假设,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来验证这些假设。
开放性心理实验的特点在于不受限制的探索,并尊重被试的主观体验和自主选择。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开放性心理实验的深入探讨,探索其在心理学领域的潜在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开放性心理实验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其可行性,并探讨其在方法论上的种种可能性。
基于Labview的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开放性实验)

摘要本次设计基于美国国家仪器(NI)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使用图形化语言编程,设计了一款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
该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能够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锯齿波等波形,其中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值、相位、偏移量以及方波的占空比等都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动态的调节,能够更好的得到满意的波形。
关键词:虚拟仪器;Labview;函数信号发生器;图形化编程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2)2.1 概述 (2)2.2 函数信号发生器程序框图设计 (2)2.2.1 基本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配置 (2)2.2.2 while循环的设计 (3)2.2.3 程序中的延时机制 (4)2.2.4 波形显示控件的设计 (4)2.3 前面板的界面布局 (7)2.4 帮助信息 (9)第3章程序调试 (10)第4章实验设计总结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第1章绪论在有关电参量的测量中,我们需要用到信号源,而信号发生器则为我们提供了在测量中所需的信号源,它可以产生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正负脉冲信号、调幅信号、调频信号和随机信号等,其输出信号的幅值也可以按需要进行调节。
传统信号发生器种类繁多,价格昂贵,而且仪器功能固定单一,不具备用户对仪器进行定义及编程的功能,一个传统实验室很难同时拥有多类信号发生器,然而,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实验室则能够实现这一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仪器技术在数据采集、自动测试和仪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和推动测试系统和仪器控制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软件即是仪器”已成为测试与测量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虚拟信号发生器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LabVIEW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应用。
第2章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2.1概述在传统的测量中,为了得到测量结果我们往往需要一个信号源对测量电路进行激励,这就需要用到函数信号发生器。
经管类大学生开放性实验方案设计

nvri s aig no r nvr i ’ rccshs ae i to the iclUCS  ̄c r C F) whc cu e l t no i si . s u i st S at e, ipp r r s u re ri CES t s(S s, i i ld s e c o f e t B no e u e ty p i t b g t ctaS h o hn s ei ep mn n l rjod s no epr napo c. dSc ryS s m, pnep r n i cnmi dMaae n. aiga x e et oct ei f xe metlrj t eui yt t o e x e met E oo e a n gme tT kn ap g i e a n t e o i n sn t iaep r n poetal ‘“ R n be i l inee i ”fr xmpe ip pr t d cs ei es fhe S s y cl x ei t  ̄ c cl d E Ps dt ls ao r s o a lt s ae r u e s ni a re F, p me j e a  ̄ mu t x c e e , h n i o d g d ot C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72(O Ol.120 17- 9 - l)O0 8—3 4 2
Ab t c: mp sr t Co g ̄ t o v nin l i lt n o e x ei nsh l td nsi o o e n a a e n 0c lv t h a oc n e t a smuai 。 p ne p r o o me t eps e t nEc n misa dM n g me tt ut aete u i
以开放性实验为模式课程设计

以开放性实验为模式的课程设计摘要: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讨论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课程设计环节。
探讨了以开放性实验为模式的项目实施过程,并引入表现性评价为评价标准,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传感器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42-02当前,传感器在工业、科研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日益广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领域的专业必修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实际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加强其实践性,我校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占1学分,一般安排在正常教学周结束之后,通常以能涵盖教学大纲范畴的综合性实验为主。
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重点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学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之后,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一个综合性的应用。
该环节旨在完善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课程设计的目标和重点应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上面[1~2]。
传统的传感器实验,通常建立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
按照课本或者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在现成的实验箱或者实验平台上,按部就班地观察实验结果。
只要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就能得到结果。
学生只是加强了对知识结论的印象,没有任何创新,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旦脱离常规的应用模式,或者遇到新的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将无法适应。
为此,在设计实验类型的时候,我们摒弃传统的实验方法,而选择自由度更大的开放性实验。
2 开放性实验设计我们在开放性实验中,我们模拟实际项目执行过程,将学生分为多个独立的项目团队,人数以5~6人为宜,学生的角色涵盖设计、采购、制作、调试等,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开放性实验报告

开放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机构创新组合与设计开放性实验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起止时间:2014.12.2-2014.12.192014年12 月16日机构组合创新设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目的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熟悉杆组概念,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以培养学生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3)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要求1)根据所拆杆组,按不同顺序排列杆组,分析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些,并能用运动简图表示出来。
2)通过实验,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转速及回转不匀率的测定方法3)通过比较理论运动曲线与实测运动曲线的差异,并分析起原因,增加对运动速度特别是加速度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一组机构系统创新组合模型(包括4个架)基本配置所含组件如下:1.接头接头分单接头和组合接头两种:单接头有5种形式,组合接头有4种形式。
(1)单接头J1螺纹分左旋和右旋两种。
方头的侧面上,为12×12方通孔。
(2)单接头J2螺纹分左旋和右旋两种。
方头的侧面上,为φ12圆通孔。
(3)单接头J3螺纹全部为右旋,方头的侧面上为12×12方通孔,且螺杆端有一段φ12的过渡杆,根据长度的不同分为6种,即:从短至长适应一到六层的分层需要,便于不同层次联接选择。
(4)单接头J4为L形状,两垂直面上,一面为方通孔,另一面为圆通孔。
(5)单接头J5有一方孔,其两垂直右旋螺杆上有一端带有φ12圆柱,根据圆柱长度不同分为6种,即:从短至长适应一到六层的分层需要,便于不同层次联接选择。
(6)组合接头J1/J7有两种,J1与J7之间可相对旋转。
两种组合接头组合形状一样,但其中一种为一右旋和一左旋螺纹,另一种为两左旋螺纹。
(7)组合接头J6/J4,J6与J4之间可相对旋转。
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的背景、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1. 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进行项目设计、实施和总结。
2. 企业实践: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5. 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实施方法1. 教师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 学生自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践操作。
3.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
4. 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5. 评价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效果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的满意度。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包括项目设计、实施、总结等方面。
3. 企业评价:邀请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
4. 综合评价: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综合起来,对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六、总结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谈开放性实验设计

例如:孝感市2010年中考调研考试题
• 理科综合第30题(8分): • 将你的一只手的食指浸入水中,请设计一 个实验测出食指所受浮力。
•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可选方法有 五种之多,但解此题方法既简单又得满分 的学生数不到30%,这说明开放性实验设 计题型的训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例题一
• (黄冈2009中考题)物理课上老师曾讲过 “水果电池”,激发了某同学对苹果导电 性能的探究。 • ①你认为苹果的导电性能可能与苹果的哪 些因素有关? • 影响苹果导电性能的因素有:大小、形状、 酸甜程度、是否成熟、品种和产地等。
实验八
导线、导 用导线夹 线夹、开 将易拉罐 关、灯泡、 接入串联 电源 电路,闭 合开关, 观察灯泡 是否发光
例题二
添加的器 材 主要实验 能研究或 过程与方 说明的物 法(现象) 理问题
实验九
酒精灯
用手拿易 拉罐放在 酒精灯上 加热,发 现它很快 变烫了
易拉罐的 材料的导 热性能如 何
课堂练习
将易拉罐放 入盛有水的 盆中飘浮
密度比水大 的材料制成 的物体也能 浮在水面上 物理所受浮 力与浸入体 积的关系
实验四
盆子、水
用手将直立 易拉罐往水 下按,按得 越深,手的 压力越大
例题二
添加的器材 主要实验过程与方 能研究或说明 法(现象) 的物理问题
实验五
厚海绵块
让未开启的易拉罐 压力作用效果 分别立放、侧放在 与受力面积的 海绵上,观察海绵 关系 的凹陷情况 用铁钉在其侧壁上 液体内部的压 扎几个高度不同的 强与深度的关 小孔,装水后比较 系 喷射的距离
例题一:
• ②下表是该同学用伏安法在一定电压 条件下研究苹果导电性和形状、甜度 关系时,测出的几组电流数据;你根 据表中的信息,能够得出的结论有哪 些? 苹果1 苹果2 苹果3 一般甜 较甜 很甜 100微安 200微安 300微安 100微安 200微安 300微安 100微安 200微安 300微安
JAVA开放性实验报告贪吃蛇

JAVA开放性实验报告贪吃蛇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利用Java语言实现一个经典的贪吃蛇游戏,通过实践提升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深对Java语言的熟练程度,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程实践经验。
实验内容:1.设计游戏界面:通过Java中的Swing库实现游戏窗口的设计,包括游戏区域、游戏开始按钮、得分显示等。
2.实现游戏逻辑:设计贪吃蛇的移动规则,食物的生成和吃掉判定,碰撞检测等游戏逻辑。
同时实现游戏的主循环,控制游戏的进行。
3.实现键盘控制:通过监听键盘事件,实现玩家控制贪吃蛇的移动方向。
4.设计游戏机制:设置游戏的难度等级,增加贪吃蛇的移动速度、食物生成间隔等参数,使游戏更具挑战性。
5.设计游戏结束逻辑:当贪吃蛇头碰到墙壁或自身时,游戏结束并显示得分。
玩家可以选择重新开始游戏或退出。
实验步骤:1.设计游戏界面:创建一个JFrame窗口,在窗口中添加游戏画布,开始按钮和得分显示等组件。
2.实现游戏逻辑:设计Snake类和Food类,表示贪吃蛇和食物。
通过ArrayList存储贪吃蛇的身体节点,并实现移动、吃食物等方法。
3.实现键盘控制:通过实现KeyListener接口来监听键盘事件,根据按键控制贪吃蛇的移动方向。
4.设计游戏机制:设置贪吃蛇的移动速度、食物生成间隔等参数,根据难度级别逐步增加,使游戏更具挑战性。
5.设计游戏结束逻辑:当贪吃蛇头碰到墙壁或自身时,游戏结束并显示得分。
提供重新开始游戏和退出游戏的选项。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设计和编码实现,成功完成了Java贪吃蛇游戏的开发。
游戏界面美观,操作流畅,游戏逻辑完整,玩家能够通过控制贪吃蛇吃到食物并获得得分。
随着游戏的进行,贪吃蛇会不断变长,玩家需要避开障碍,控制蛇头移动,体验游戏的乐趣和挑战。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学习了Java语言的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和应用,掌握了Swing库的使用方法,加深了对Java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污染物中苯酚含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根据苯酚的理化性质,分别采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方法,对环境污染废水中苯酚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
2 pH 滴定法
2.1实验原理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各种形式的分布系数在溶液pH 值固定时为一常数,即对一元弱酸HA 有:
[][][][][]HA a
HA H HA A H K δ+-+==++, [][][][]a A a
K A HA A H K δ---+==++; 同理,对于一元弱碱B 有:
[][]B b
OH OH K δ--=+,[]b BH b K OH K δ+-=+. 所以,该方法不以当量定律为依据,不需要确定等当点,也不需要已知离解常数和滴定剂浓度,只要在所选定的固定pH 值,使弱碱(或弱酸)发生不完全质子化(或失质子化)反应即可。
若体系温度、离子强度及滴定剂浓度不变,当滴定至某一固定pH 值时,滴定剂消耗体积与弱酸(或弱碱)的含量将呈正比。
2.2实验步骤
2.2.1绘制标准曲线
以30ml 1mol ·L -1KCl 加10ml 1mol ·L -1HCl 及适量蒸馏水为底液,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苯酚。
以底液为空白,分别用1mol ·L-1NaOH 滴定,记录pH-V(滴定剂加入体积)数据,作苯酚的滴定曲线,由该曲线确定测定时所选定的pH 值。
在选定的pH 值下,以苯酚含量对苯酚所消耗的NaOH 体积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相应的标准曲线。
2.2.2水样测定
水样采集后24小时内测定,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在选定的pH 值下,记录水样消耗 的滴定剂体积V ,分别代入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苯酚的含量。
2.3实验数据处理
2.3.1标准曲线:
NaOH V a m b =⨯+
V NaOH ——苯酚所消耗的NaOH 体积,ml ;
m ——苯酚含量,mg ;
a ——校准曲线的斜率;
b ——校准曲线的截距值.
2.3.2水样中苯酚含量:
*V b m a
-=
V ——水样消耗的NaOH 体积/ml.
3溴化滴定法
3.1实验原理
用蒸馏法使挥发性酚类化合物蒸馏出,并与干扰物质和固定剂分离。
由于酚类化合物的挥发速度是随馏出液体积而变化,因此馏出液体积必须与试样体积相等。
在含过量溴(由溴酸钾和溴化钾所产生)的溶液中,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与溴生成三溴酚,并进一步生成溴代三溴酚。
在剩余的溴与碘化钾作用、释放出游离碘的同时,溴代三溴酚与碘化钾反应生成三溴酚和游离碘,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释出的游离碘,并根据其消耗量,计算出挥发酚的含量。
3.2实验步骤
3.2.1预蒸馏
取250ml 样品移入500ml 全玻璃蒸馏器中,加25ml 水,加数粒玻璃珠以防暴沸,再加数滴甲基橙指示液,若试样未显橙红色,则需继续补加磷酸溶液。
连接冷凝器,加热蒸馏,收集馏出液250ml 至容量瓶中。
3.2.2溴化滴定
分取馏出液100ml 于碘量瓶中,加5.0ml 盐酸,徐徐摇动碘量瓶,用5ml 滴定管滴加溴酸钾-溴化钾溶液3.00ml ,试样呈亮黄色。
若试样无色或呈淡黄色,样品需稀释测定。
迅速盖上瓶塞,混匀,室温放置15min 。
加入1g 碘化钾,盖上瓶塞,混匀后置于暗处放置5min 。
用25ml 滴定管滴加硫代硫酸钠溶液至溶液呈淡黄色后,加1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记录用量。
3.2.3空白试验
用蒸馏水代替试样,按照3.2.2步骤测定。
3.3实验数据处理
试样中苯酚质量浓度:
12()15.681000V V c V
ρ-⨯⨯⨯= ρ——试样中挥发酚质量浓度,mg/L ;
V 1——空白试验中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ml ;
V 2——滴定试样时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ml ;
c ——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
V ——试样体积,ml ;
15.68——苯酚(1/6 C 6H 5OH )摩尔质量,g/mol 。
当计算结果小于10mg/L 时,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大于等于10mg/L 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4.1实验原理
用蒸馏法使挥发性酚类化合物蒸馏出,并与干扰物质和固定剂分离。
由于酚类化合物的挥发速度是随馏出液体积而变化,因此馏出液体积必须与试样体积相等。
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于pH (10.0±0.2)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安替比林染料,用三氯甲烷萃取后,在460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4.2实验步骤
4.2.1预蒸馏
取250 ml 样品移入500 ml 全玻璃蒸馏器中,加25 ml 水,加数粒玻璃珠以防暴沸,再加数滴甲基橙指示液,若试样未显橙红色,则需继续补加磷酸溶液。
连接冷凝器,加热蒸馏,收集馏出液250 ml 至容量瓶中。
4.2.2显色
将馏出液250 ml 移入分液漏斗中,加2.0 ml 缓冲溶液,混匀,pH 值为10.0±0.2,加1.5 ml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混匀,再加1.5 ml 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混匀后,密塞,放置10 min 。
4.2.3萃取
在上述显色分液漏斗中准确加入10.0 ml 三氯甲烷,密塞,剧烈振摇2 min ,倒置放气,静置分层。
用干脱脂棉或滤纸拭干分液漏斗颈管内壁,于颈管内塞一小团干脱脂棉或滤纸,将三氯甲烷层通过干脱脂棉团或滤纸,弃去最初滤出的数滴萃取液后,将余下三氯甲烷直接放入光程为30 mm 的比色皿中。
4.2.4吸光度测定
于460 nm 波长,以三氯甲烷(6.6)为参比,测定三氯甲烷层的吸光度值。
4.2.5空白试验
用水代替试样,按照4.2.1-4.2.4步骤测定其吸光度值。
空白应与试样同时测定。
4.2.6标准曲线的绘制
于一组8个分液漏斗中,分别加入100 ml 水,依次加入0.00、0.25、0.50、1.00、3.00、5.00、7.00和10.00 ml 酚标准使用液,再分别加水至250 ml 。
按照9.2~9.4步骤进行测定。
由测得的吸光度值减去零浓度管的吸光度值,绘制吸光度值对酚含量(μg )的曲线。
4.3实验数据处理
试样中苯酚的质量浓度:
=s b A A a bV
ρ-- ρ——试样中挥发酚的质量浓度,mg/L ;
A s ——试样的吸光度值;
A b ——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值;
a ——校准曲线的截距值;
b ——校准曲线的斜率;
V ——试样的体积,ml 。
当计算结果小于0.1 mg/L 时,保留到小数点后四位;大于等于0.1 mg/L 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高效液相色谱法
5.1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高灵敏度检测器,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好,检测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的分离与分析。
5.2实验步骤
5.2.1操作条件
色谱柱为Micropark Mch-10μm ,YWG 键合相;
流动相为超声波处理过的甲醇/二次蒸馏水;
UV —100型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54nm ;
载气流量为0.5 mL/min ;
压力为6079~6282 kPa.
5.2.2确定校正因子
准确称取10.26 mg 的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内标物)和100.10 mg 的纯苯酚于50 mL 的容量瓶,用二次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进样3次,每次进样量10μL ,测定校定因子。
5.2.3内标法测定苯酚含量
取适量滤后水样,以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做内标物,精确称取约10mg ,加到水样中,混合均匀后,用二次蒸馏水稀释,吸取此样10μL 作为进样量,进样3次,测定苯酚含量。
5.3实验数据处理
试样中苯酚的质量浓度:
''i i i is is is
A f m m A f =
⨯ A i ——苯酚的峰面积;
A is ——内标物的峰面积;
f ’i ——苯酚的质量校正因子;
f ’is ——内标物的质量校正因子;
m is ——试样中内标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世铭,郑瑛,陈培丰等.固定pH 滴定法测定废水中的苯酚和苯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3):47~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 502-2009.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溴化容量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 503-2009.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4]姚华群.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苯酚. 兰化科技,1998,16(4),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