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20200706202416)
中医学课件:治则治法

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 外,”、 “标本缓急”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 论》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临 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 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 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 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 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 的治疗。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 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 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 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 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 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 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 用。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床中 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 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 调整阴阳
疾病发生根本原因-----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 破环,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寒热虚实的病 理变化
损有余 补不足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四 扶正祛邪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 “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 “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 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 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 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 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 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 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 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因地制宜
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
一、预防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于发展
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二)预防的内容
1.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二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二、治则。
中医学:治则

中医学:治则治则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中医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辩证法的整体观、运动观、矛盾观为指导,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中医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中医治则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根据治则抽象程度的高低及其在临床中的地位、作用,将其划分为治疗观和基本治则两个层面。
治疗观是治疗过程中最高层次的原则,其抽象程度较高,对医师的治疗行为起主导作用;基本治则是指导具体病证治疗过程的原则,是治疗观的具体化,对具体治疗方案、方法的选择与确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疗观和基本治则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治疗观具有抽象性、灵活性的特点,而基本治则抽象程度相对较低一些,针对性强一些;治疗观在治疗领域具有统帅作用,基本治则在治疗观的指导下制定,同时又反映治疗观;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观不断丰富发展,相应地基本治则也不断充实、完善。
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侯的具体方法,治法更为具体和灵活多样。
审证立法,依法用方,故治法是制方、用方、选药的依据,各种疗法如针灸、推拿、外治、气功、食疗等,在具体运用中均须贯彻治法的精神。
治则指导治法的确立,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它由治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所以,治法上贯治则,下统方药,承上启下,是中医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治法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异。
高层次治法可称为一般治法,是针对不同种类病因病机提出的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后世所言的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等,当属于一般治法。
低层次治法可称为具体治法,是贯穿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的病理,结合病证特点,区别主次,具有具体化意义的治法。
如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清暑解表法、疏表祛湿法、疏表润燥法等均隶属于解表法;固涩法可分为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脖缩尿、固冲止带、固卫敛汗、收敛止血、安胎止滑等。
治则治法

和法
概念: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驱除病邪, 概念: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驱除病邪,调理脏腑 气血等。 气血等。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和解少阳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胸闷不舒等病症。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胸闷不舒等病症。 调和肝脾 3.调和胃肠: 3.调和胃肠: 调和胃肠
下法
温下:适用于里寒实证。 温下:适用于里寒实证。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 血虚而便秘,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证者。 血虚而便秘,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证者。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 一致的病证
热因热用
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如:内脏虚寒 阴邪太盛
阳气上浮
泄利不止 手足厥冷 面赤
寒因寒用
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内热过盛 阳气被郁 不能外达 四肢厥冷
重点
下法
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 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 疾病一种方法。 疾病一种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 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 水,瘀血内停。 瘀血内停。 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标
本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中医经典治则治法大全

中医经典治则治法大全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医护理治则治法

4)实者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反治又称“从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与疾病本质相反(如寒证 表现热象)的情况下,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1)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2)热因热用: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3)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4)通因通用: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即“以通治通”。
因时制宜
03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04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或阳其中一方亢盛有余的实证, 当采用“实者泻之”的原则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即阴阳偏衰的 病证,应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来治疗
(三) 治法
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明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 性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基本治疗方法和具体治疗方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清热、泻 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 方法。
消法,又称消散法,是运用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等作用的 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滋养、补益、或增强脏腑功 能的方药,来扶助正气、调节气血阴阳平衡、消除虚弱一种 治疗方法。
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 聚肠胃的宿食、燥屎、瘀血、水饮、虫积等有形的实邪从大便排出 体外而治疗里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 调整脏腑气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是运用具有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 用的方药,来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