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先进事迹材料
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先进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

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先进事迹材料“护理仁心思患者,披星戴月我回迟。
”这句话远远道不尽呼吸内科纤支镜室介入组专职护士、主管护师邓红英早出晚归的艰辛付出。
见到她的那刻,怎么也不能把面前这个温柔秀气的女子和人们心目中做事风风火火,独挑大梁的主管护师形象联系到一块。
组里都称37岁的她“邓姐”,她在这个团队是老队员了,也是呼吸内科纤支镜室唯一的一名专职护士。
周日能休息已经很满足了说起工作压力,邓红英淡淡一笑:“其实没什么,我们干的是这行,要说辛苦大家都很辛苦。
”然而谁都知道,从肺功能检测到科室病历整理及支气管镜室,按理要三个人完成的工作,都是由她一个人包揽。
每一项都繁忙,尤其是肺功能工作和支气管镜室的工作,但邓红英总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还协助儿科钟礼立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儿童支气管诊治工作,并培养了儿童支气管镜专职护士。
为此,邓红英几乎放弃了医院规定的所有节日,“公休假从来没休过,没人替,休了手术等不了,病人不乐意,周日能够休息已经很满足了。
”因为这项工作技术含量高,别人很难分担。
早上七点半,邓红英就已经到了门诊的纤支镜室,做好房间的消毒工作,并且清点仪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将近8点预约好的病人就来了,她就开始给患者做雾化麻醉。
8点半做纤支镜的医生来了,邓红英又成了他们最好的助手。
一个上午会有三四名病人来做检查,医生轮着上,护士就只她一人,必须一直笔直地站在医生的右边,精神高度紧张,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医生结束检查,把病人送回去了,她还要认真清洗纤支镜,药洗、酶洗、刷洗,烘干。
最后她还要清理纤支镜室。
下午更是艰苦地战斗,一般都是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为肿瘤病人放支架,氩气刀切除肿瘤,大容量的肺灌洗,胸腔镜,难治性气胸的纤支镜封堵术等。
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前来做纤支镜下介入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
前去采访的那个下午,邓红英和呼吸科主任刘志光为两个矽肺的病人做肺泡灌洗,抽净了16瓶大瓶的生理盐水,足足做了5个小时。
从工作室出来,邓红英随手擦了擦着额前的汗,喘了口气告诉记者,“病人都是排队在等候,每次手术都是一个轮一个,必须先先术前准备,然后做手术,最后再消毒。
呼吸内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呼吸内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的职责是诊断和治疗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我先进的事迹材料:1.进修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我持续不断地进修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
我参加了多个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治疗和诊断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我的实践中。
我还以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为主题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2.疗效卓著:作为呼吸内科医生,我不仅仅是一个医治疾病的医生,我还是一个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医生。
我积极研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并且通过我的努力,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所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都对我的治疗效果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和赞誉。
3.追求卓越:作为一名医生,追求卓越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
我不满足于目前的成就,而是一直在寻求进步和取得新的突破。
我积极参与临床研究,与同行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疾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复杂病例的研究和解决,我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
4.关心患者: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我始终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尽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我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耐心听取他们的病情和需求,并积极解答他们的问题。
我相信,只有真正关心患者,才能给他们提供安心和舒适的治疗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温暖。
5.团队合作:作为医生,我深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能够和其他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疗人员紧密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
我在团队中起到协调者的作用,能够与不同的人群相互合作。
我相信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我的先进事迹包括不断进修专业知识,取得疗效卓著,追求卓越,关心患者,并能够与团队合作。
我将一直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院呼吸内科先进事迹(仅供借鉴)

医院呼吸内科先进事迹(仅供借鉴)在XXX,呼吸内科备受患者和工作人员们的赞誉。
作为全市唯一的呼吸专业学科组,呼吸内科不仅拥有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而且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抢救呼吸系统重症病人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多年来,全科医护人员始终坚持“救死扶伤、爱心奉献”的理念,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呼吸科共有医护人员*名,每天承担着70多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虽然工作量巨大,但是医务人员们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重重困难,用严谨认真和善良细心让每个病人战胜病魔。
多年来,他们严格遵守医德医风规范,从未收受“红包”,也从未发生医疗事故。
全科医务人员以“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宗旨为荣,以维护病人利益为己任,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神圣的追求。
他们心怀仁爱之心,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用精湛的医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之苦。
呼吸科的临床工作繁杂而锁碎,老年病人和急重症病人常常充斥着科室。
然而,医务人员们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每天都奔波在临床一线,为患者的康复而辛苦忙碌着。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个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加重呼吸困难被送入呼吸科。
当时正是午夜11点,值班的医生护士连忙对病人进行抢救。
***主任接到通知后冒着寒风大雨连夜赶到科室,积极指挥抢救,并且联系心内科等专家进行会诊。
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医务人员们终于成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如此寒冷的夜晚,他们背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医务人员们常戏称呼吸科是“病毒所”,因为每到呼吸科工作的医生护士,每过一个周期都会感冒发热。
虽然他们每天都戴着厚厚的口罩,但是依然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细菌病毒的侵袭。
在疾病高发期,医生护士们几乎都是带病坚持上班。
呼吸科医护人员以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荣。
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反对商业贿赂,杜绝药品回扣,并善待理解每一位患者。
呼吸科医生先进事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呼吸科医生先进事迹篇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从事医疗工作三十多年来,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
从医三十多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
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
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于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内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成了医院的业务骨干,受到了患者的信赖。
三、工作严谨,责任心强。
从医多年来,自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此外,自己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
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最新医院院长和呼吸内科主任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材料

2月6日,孝感市中心医院,5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看着他们手捧鲜花走出医院,翁中会很开心:所有辛苦都值了!翁中会是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护士,1月27日凌晨,她随重庆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孝感。
与她同行的143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11所重庆三级甲等医院。
孝感,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目前确诊病例仅次于武汉,急需支援。
“我们申请到确诊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的一线去!”重庆援鄂医疗队主动请战,进驻危重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
夫妻接力援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长刘煜亮来孝感之前,他的妻子已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刘煜亮是呼吸内科医生。
1月22日,他向单位主动申请,希望能到湖北一线去支援。
“我是呼吸科医生,应该来。
”担心医院不批准,妻子徐瑜安慰他说:“呼吸科医生不去,谁去?”徐瑜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工作。
可能是一种默契,徐瑜后来也向单位提出了到湖北支援的申请。
让刘煜亮没想到的是,妻子徐瑜先接到通知。
除夕夜,徐瑜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出发,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
1月26日,徐瑜开始接诊患者时,远在重庆的刘煜亮也接到通知。
不过,他要去的地方是孝感。
他第一时间查了孝感的位置,发现与武汉很近。
后来得知,孝感也是武汉返乡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出行前,刘煜亮把7岁的儿子交给父母,又将父亲的电话发给几个关系最好的朋友,拜托他们帮忙照顾父母和孩子。
1月27日凌晨,重庆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转乘大巴赶往孝感。
下飞机不久,刘煜亮便接到妻子电话。
几句简单问候之后,两个人就开始讨论疫情。
徐瑜把几天来一线的医疗心得告诉丈夫,提醒他注意事项。
走上战场前,刘煜亮和妻子约定:“每天报一个平安。
”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祖国大地,1月25日阳泉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防控形势极其严峻。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全国打响,医务工作者也就成为了一个个战士,抗击疫情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呼吸科医生主要事迹

呼吸科医生主要事迹
《呼吸科医生的故事,为呼吸健康而战》。
作为呼吸科医生,他们是医学界中的守护者,他们致力于治疗和预防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他们的故事充满着坚韧、奉献和拯救生命的使命。
在医学界,呼吸科医生的工作并不轻松。
他们需要处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
他们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进行各种呼吸功能测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重症监护室,他们需要处理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重病人,采取紧急的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除了临床工作,呼吸科医生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探索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他们参与临床试验、发表学术论文、组织学术交流,推动呼吸医学的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呼吸科医生们时刻面对着病患和家属的焦虑与期待。
他们需要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关怀和安慰,不仅仅是医治
疾病,更是为患者和家属带来希望和温暖。
在医学界,呼吸科医生是无名英雄,他们默默地为患者奉献着,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呼吸健康而战。
他们的事迹不仅体现在医
疗技术上,更体现在对患者的关怀和治疗过程中的付出。
他们是医
学界的精英,更是患者心中的守护天使。
愿呼吸科医生们的事迹永
远闪耀在医学史册上,为呼吸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吸科医生感人事迹

呼吸科医生感人事迹呼吸科医生是医学领域中一群默默无闻但却十分重要的人。
他们致力于研究和治疗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医学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对患者的关怀和耐心。
在这个职业中,有一位呼吸科医生的感人事迹一直深深地触动着我。
这位呼吸科医生名叫李医生,他在一家大医院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他是一位极富爱心和耐心的医生,常常能够给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
有一次,我在医院的大厅里偶然目睹了他的一次感人的救治过程。
当时,一个年轻的男子被急救车送到了医院。
他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显然情况十分危急。
李医生迅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同时安抚着患者的家人。
他用温和的语气对患者说:“别害怕,我们会尽力救你的。
”这句简单的话语,给了患者无尽的勇气和信心。
李医生立即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他的呼吸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李医生立即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亲自指导护士进行操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李医生一直守在患者的床前,亲自为他进行呼吸机辅助治疗,一遍又一遍地给他做氧气吸入。
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是李医生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始终保持着对患者的关怀和耐心。
经过李医生和整个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
几天后,患者终于康复出院。
在出院前,患者的家人感激地对李医生说:“谢谢您,是您救了我们的孩子。
”李医生微笑着说:“这是我们的职责,能帮助到患者是我最大的荣幸。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李医生的无私奉献和对患者的关怀让我深感医者仁心的伟大。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慈爱的朋友和亲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对患者的责任和担当。
呼吸科医生的工作虽然不如外科手术那样惊险刺激,但却同样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呼吸科医生的眼中,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生命的故事,他们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要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呼吸科医生,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呼吸内科主任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材料

呼吸内科主任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材料以血肉之躯破病毒之阵“我是党员,我先上。
”面对疫情,身为医院临床二党支部书记的他,第一个主动请缨,冲到疫情的最前线。
作为医院技术指导组、救治专家组的负责人,他带领相关临床科室的医护团队,深入各个隔离病区,查房、会诊,制定救治方案。
同时,作为荆州市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他还经常参加城区以及县市医院的病人会诊,进行技术指导。
他是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肖卫。
因积极带领专家团队投身抗击疫情第一线,为全市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2月8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研究决定,对肖卫等4名优秀代表给予记功奖励。
临危受命勇担当“我的病情比较重,是肖主任带领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月21日下午,走出荆州一医隔离病房,33岁的杨先生难掩喜悦。
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种病是可以治的,不要恐慌。
要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医护人员,我们一定会战胜病毒。
”杨先生因连续发热5天,于1月18日来到荆州一医发热门诊。
经询问,其有与武汉市民接触史。
入院后,经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多发感染性病变,医生实行对症治疗。
随后几天,杨先生的病情逐步加重,甚至达到病危的程度。
1月25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他被确诊为危重症患者。
作为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技术指导组组长,肖卫立即组织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专家集中会诊,并迅速制订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经鼻高流量给氧等支持治疗,同时予以抗病毒、抗炎等对症治疗。
经过专家团队的全力救治,一周后,杨先生的病情得到缓解,从危重症隔离病房转到普通隔离病房,继续隔离治疗。
2月18日、20日,他的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
去年12月,荆州进入冬季流感的高发期。
身为呼吸内科负责人,肖卫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进入繁忙的工作状态。
今年1月20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发展,荆州一医作为市级定点医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先进事迹材料护理仁心思患者,披星戴月我回迟。
这句话远远道不尽呼吸内科纤支镜室介入组专职护士、主管护师邓红英早出晚归的艰辛付出。
见到她的那刻,怎么也不能把面前这个温柔秀气的女子和人们心目中做事风风火火,独挑大梁的主管护师形象联系到一块。
组里都称37岁的她邓姐,她在这个团队是老队员了,也是呼吸内科纤支镜室唯一的一名专职护士。
周日能休息已经很满足了
说起工作压力,邓红英淡淡一笑:其实没什么,我们干的是这行,要说辛苦大家都很辛苦。
然而谁都知道,从肺功能检测到科室病历整理及支气管镜室,按理要三个人完成的工作,都是由她一个人包揽。
每一项都繁忙,尤其是肺功能工作和支气管镜室的工作,但邓红英总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还协助儿科钟礼立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儿童支气管诊治工作,并培养了儿童支气管镜专职护士。
为此,邓红英几乎放弃了医院规定的所有节日,公休假从来没休过,没人替,休了手术等不了,病人不乐意,周日能够休息已经很满足了。
因为这项工作技术含量高,别人很难分担。
早上七点半,邓红英就已经到了门诊的纤支镜室,做好房间的消毒工作,并且清点仪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将近8点预约好的病人就来了,她就开始给患者做雾化麻醉。
8点半做纤支镜的医生来了,邓红英又成了他们最好的助手。
一个上午会有三四名病人来做检查,
医生轮着上,护士就只她一人,必须一直笔直地站在医生的右边,精神高度紧张,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医生结束检查,把病人送回去了,她还要认真清洗纤支镜,药洗、酶洗、刷洗,烘干。
最后她还要清理纤支镜室。
下午更是艰苦地战斗,一般都是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为肿瘤病人放支架,氩气刀切除肿瘤,大容量的肺灌洗,胸腔镜,难治性气胸的纤支镜封堵术等。
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前来做纤支镜下介入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
前去采访的那个下午,邓红英和呼吸科主任刘志光为两个矽肺的病人做肺泡灌洗,抽净了16瓶大瓶的生理盐水,足足做了5个小时。
从工作室出来,邓红英随手擦了擦着额前的汗,喘了口气告诉记者,病人都是排队在等候,每次手术都是一个轮一个,必须先先术前准备,然后做手术,最后再消毒。
每个步骤缺一不可,所以不能中途休息。
一次普通手术将近两个小时,作为主管护师的邓红英每次都必须全程工作,天天周而复始重复,难道就不厌烦吗尿不厌烦啊,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呢。
她脸上洋溢着一种成就感,觉得好有挑战性,特别是看到患者一个个康复出院,很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
我这一辈子都记得你
肖莲香是湘西的一名女教师,69岁,支气管出现畸形,大量细胞坏死,气管下段腐烂发白,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癌,数次治疗无果后,她几乎绝望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了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肺病组,经科主任刘志光反复检查后,确诊为内膜结核。
肖莲香重新燃起了希望,接受了一系列治疗。
邓红英见老人总是顾虑重重,不厌其
烦地开导她,下班也一定要叮嘱老人几句才放心离开。
几次手术后,老人慢慢有所好转,在她眼里怎么看邓红英有如自己的亲闺女一般。
老人每次来复诊一定要带些土鸡蛋来,无论邓红英怎么推脱,她仍然执意要送,面对老人的慈爱,邓红英索性认了这位妈妈。
十多次的氩气、冷冻、高频电的治疗后,在4月11日的最后一次复查中发现,她的内膜结核奇迹般地痊愈了,邓红英高兴得像个孩子。
肖莲香却拉着女儿的手老泪纵横,孩子,我这一辈子都记得你尡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