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理论(罗默版本)

合集下载

内生增长理论(罗默版本)ppt54页文档

内生增长理论(罗默版本)ppt54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内生增长理论(罗默版本)ppt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

二、内生增长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

经济内生增长的简单代数模型(AK模型)
假定资本边际产量不变(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比例)为 常数a,且假定资本K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故有 Y = aK 假定储蓄率s也不变,人口不增长,不存在折旧,所有 的储蓄都用于增加资本存量,则有 K = sY = saK 或 K/K = sa 由于资本边际产量不变,即产出与资本成比例,因此, 产出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 Y/Y = sa 这意味着,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
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
1、两资本模型 卢卡斯把资本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两种形式,然后把劳动 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两种类型,并提 出了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 h’(t)= h(t)δ[1-µ (t)] 式中: h’(t)=人力资本的增量; h(t)=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 δ=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µ =全部生产时间; [1-µ (t)]=脱离生产的在校学习时间。 模型表明,如果 µ =1,则 h’(t)=0,即无人力资本积累; 如 果µ (t)=0,则 h(t)按δ的速度增长,此时 h’(t)达到最大值。可见, 该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简单的两部门模型 在两时期模型的基础上,罗默把产出部门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 和知识积累部门(即研究与开发部门),两部门的产出分别为:
Y= F1 ( A, K1, L1 , H1 ) A’= F2 ( A, K2 , L1 , H2 ) Y表示消费品部门的产出水平; A’表示技术部门的产出水平,即技术进步率; A表示既定的技术水平; K1K2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物质资本的投入; L1L2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物质劳动的投入; H1H2分别表示两个部门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力资本的投入。 模型表明,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主要源于 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具有足够的溢出效应,足以抵消由于固定生产要 素的存在所出现的资本边际产量递减的趋势。从而使知识投资的社会 收益保持不变或递增的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经济能 够实现长期的自我持续的增长即内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内生增长理论总结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在的经济因素而非外部因素。

本文将对内生增长理论进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背景内生增长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默(Paul M. Romer)在1986年提出的。

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些外部因素。

但是,罗默指出这些外部因素无法完整解释经济增长,因此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不会像传统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一样脱离市场,而是内生于市场系统中的创新活动。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就是“知识的投入”,而经济增长就是“知识的积累”。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经济行为中对知识的需求和追求,也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

另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建立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也就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假设。

四、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内生增长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争议和分歧。

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歧是在技术进步的来源上。

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由市场中的创新活动所带动的,而另一位学者卢卡斯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由政府对教育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带动的。

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中,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批评和问题。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内生增长理论忽视了资本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风险和成本等因素。

五、内生增长理论的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在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规划中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经济增长。

企业也可以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市场创新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更为完整。

内生增长理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将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第2章长期增长II:内生增长理论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所指出的,在索洛于1956年发表的经典文章之后,增长经济学经历了将近20年的繁荣,但却在上世纪60年代末沉寂下来。

究其原因,大概可以说是索洛模型的中心结论是让人失望的:在缺乏连续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人均增长将最终停止。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

因此,增长经济学需要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才能有后续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入了又一次的繁荣。

在Romer(1986)发表2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显着地改善了其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

现在,经济增长既是整个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和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候,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短期的经济波动,无论是在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的文章中,还是在各种级别的经济学教材中,关于经济增长的内容扮演的都只是次要的角色。

Romer(1986)和Lucas(1988)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这一领域的两篇经典文章,尽管他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分别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

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这一生产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解释,从而克服掉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这一导致了索洛模型的中心结论的关键性假定,进而长期的人均经济增长可以内生地实现。

但是,这一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并不需要真正的内生技术进步,经济的长期正增长来源于知识在生产者之间的扩散或者人力资本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或替代效应。

众所周知,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竞争性。

因此,要想实现知识的连续进步的话,就必须赋予知识的发明者一定的垄断权利作为激励,即其在知识的使用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就要求研究增长的经济学家们突破传统的完全竞争框架来为知识或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建模,真正地将知识的这种特征引入增长理论的研究始于Romer(1987,1990)以及Aghion and Howitt(1992),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

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

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导言最近几年,经济学界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内生增长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它的基本假设是,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且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受到经济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影响的。

本文将就内生增长模型的概念、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以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内生增长模型的概念内生增长模型是经济学中一种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旨在阐述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其中,资本积累指的是经济体系内投资的增加,技术进步则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有效率的技术,从而提高总体生产率。

内生增长模型的发展历程内生增长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r)提出的。

罗默在 1986 年发表的论文《引言: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发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技术进步是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推动而实现的。

罗默认为,经济体系内各种知识的积累可以使得技术进步得以实现。

在这个模型中,投资与人力资本的增长被视为稳定的增长因素,而创新则作为这些因素中的关键。

在罗默提出内生增长模型的同时,另外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卡鲁(Robert M. Solow)也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据 Solow 的研究表明,资本累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回报逐渐下降,最终,经济增长将回归稳定状态。

与之不同的是,内生增长模型中,持续的技术进步可以持续地刺激经济增长。

这两种理论让人们开始思考经济质量的提高和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

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基础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是指经济体系内的人力资源在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获得的积累。

罗默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在这个模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通过转移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实现的。

(2)知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被认为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相关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效率型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和办法。

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属于策略性探究,所提出的财政策略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假如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功能。

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andZee,1997,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所以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

不过,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探究和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有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很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功能(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1)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1)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1)内生增长理论总结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它关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即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旨在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因,增强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长的控制性。

下面是本文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总结。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不是受外部因素所驱动,而是由内部的因素所推动。

它强调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创新等内部要素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部经济因素是可控的,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和完善市场制度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来源内生增长理论最早起源于以罗默(Paul Romer)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New Classical Growth Theory)。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次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过于关注靠消费支持的总需求而忽略了产出的供给方面。

新古典增长理论则将产出的供给方面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经济增长来自于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等供给侧要素的提升。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特点1. 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产业的重要性。

2.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 对市场了解力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强调。

4. 给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内生增长理论的启示内生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不是企业的投资和外来资本的流入,而是国家内部的实体因素。

这些实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和作用于市场上否决支配力等。

政府应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推动民间创新和创业,完善市场机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制定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相应措施为经济增长打造可持续的环境。

总之,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思考方式,将融合当前快速的技术发展、经济试验和社会变迁。

虽然这种理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应用仍有许多尚待探索的空间,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国家政府已经将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增长政策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内生增长理论名词解释

内生增长理论名词解释

内生增长理论名词解释内生增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父子提出的一种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源驱动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因素,如资源投入或劳动力增加。

这种增长是通过创新和技术改进使生产率提高的方式来实现的。

内生增长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和假设:1. 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教育程度和培训水平等因素。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教育投资、职业培训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来提高。

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 技术进步:指新的科学知识、技术或创新的发展,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方法和产品设计来提高生产效率。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不仅仅是外部的经济环境因素。

技术进步的源泉可以是企业内部的研发投资或知识外溢等。

3. 创新:指通过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市场或引入新生产方法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

创新可以是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也可以是来自外部的技术转移和知识积累。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4. 知识外溢:指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扩散在经济体系内的传递与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传递和应用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而不仅仅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

知识外溢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投入和人员流动等方式来促进。

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强调通过鼓励创新和投资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仅仅依赖于资源投入和劳动力增加。

内生增长理论的应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式的特殊含义是,当 1且 g (t ) 恒等于 n
g (1 ) 时, (t ) 0,
即知识的增长率 g (t ) 恒为常数。鉴于此,把 n (1 ) 记为 g * ,即
n g* 1
(6.8)
进一步分析知识增长率(即人均产出增长率) g (t ) 的变动情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假定产品生产函数和知识生产函数都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 产品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函数,而知识生产函数并不一定是一阶齐次 函数。由于知识的生产还受到经济系统外部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和影 响,比如受到基础科学进展的影响,还要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一个 代表外部因素的移动系数或者叫作移动参数(shift parameter)。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模型涉及到四个变量:劳动L、资本K、技术A和产出Y;涉及
的时间变量t是连续时间变量。经济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产品生 产部门,另一个是研究开发部门。用aL表示经济中投入到研究开
发部门的劳动数量占全社会总劳动数的比例,aK表示经济中投入
于研究开发部门的资本数量占全身会资本存量的比例。于是,产 品部门雇用的劳动比例为1- aL ,雇用的资本比例为1- aK 。假 定比例数aL和aK都是常数,由经济系统的外部因素决定,属于外 生变量,并且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假定知识在研究 开发部门和产品生产部门之间不受使用上的限制,不必考虑知识 存量在研究开发部门和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为了建立R&D模型,将采用一种使用起来极其方便的生产函数形 式,把劳动、资本和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形成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功能 和机制。当然,这不是对技术进步的一种完善的表述,但却是合理
的表述,其道理在于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用于研究开发的资
源越多,新发现和新发明就越多,这也正是生产函数所要表达的含 义。下面的模型是罗默(P.Romer)(1990)、格罗斯曼(G.M.Grossman) 与海尔普曼(E.Helpman)(1991)以及阿格海恩(P.Aghion)与赫威特 (P.Howitt)(1992)建立和发展的模型的一种简化和综合(值得提醒 的是很多模型并不能解释影响研究开发的所有这些其他因素是什么 的问题)。
第六章 内生增长理论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第二节 没有资本影响的R&D经济 第三节 资本影响下的R&D经济 第四节 干中学模型
引言
索洛模型和拉姆齐-卡斯-库普曼增长模型(生产函数相同)的 共同结论是:如果资本的报酬是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的反映,并且资本 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大的话,那么资本积累既不能说明经济的长期增 长,也不能说明国家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但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有效劳动,却没有得到解释,它在模型中是一个神秘变量,我们既不
K L
产品生产与知识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产品生产来说,可以 假定规模稿酬不变。然而对于知识生产来说,把生产知识的各种要素 都增加一倍时,如果假定增加的要素也同原来的要素一样,发挥同样 的作用,就意味着没有新的发现,因此知识没有增加,假定知识生产 的规模报酬递减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在知识的生产中,研究人员之 间的相互交流、实验仪器及固定设备的投资,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各种投入要素都增加一倍后,新增的知识量就 可能高于原来规模上的知识产量,这意味着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可能 是递增的。所以,知识生产很不同于产品生产,不能对知识生产作出 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或不变的假设。
B a L
基本结论(续)
g 是常值, (t ) 的上升、下降或保持不变完全取决于[ L(t )] [ A(t )] 1 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不变。可以得到知识增长率 g (t )的变化情 况是:
g (t ) B a [ L(t )] 1 [ A(t )] 1 L(t ) ( 1)[ L(t )] [ A(t )] 2 A(t ) L B a [ L(t )] [ A(t )] 1 [ L(t )]1 L(t ) ( 1)[ A(t )]1 A(t )
界的财富。人口的增长对于提高全世界的知识增长率是有益的,因为
有更多的人来进行发现和发明创造。在知识以外的其他资源流动受到 限制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加快虽然无疑提高了全世界的人 均产出增长率,但却不一定能够提高这个人口增长加快的国家的人均 产出增长率。把劳动人口增长作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是 表明如果没有人口的增长,那么由于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增加新知 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正是θ<1所表述的事实),而使知识增长率(和
知道它的具体含义,更不知道它是如何确定的,模型只把它作为外生
变量看待,由经济的外部力量决定。内生增长理论把知识的增长纳入 经济的内部因素之中,以明确的方式建立知识积累模型,并要研究知
识如何产生,资源如何配臵到知识的生产中去等问题,从更深的层次
上来研究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
可以把知识或技术进步想象为一大堆的发现和发明,比如 DNA结构的发现,转基因的发明,原子核反应的发现等等。其实, 这些新发现和新发明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当然也有一定的机 遇因素,但不是经济力量作用的结果。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大多数技术进步却要归功于企业的研究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活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 (属于OECD国家)的工业性研究开发支出大约占GDP的2%到3% 左右。美国约有100万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当中的75%都 是企业雇用的,从事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美国企业的研究开
1时 1时

1 时,(6.7)式说明:g (t ) g*时,g (t ) 上升;g (t ) g*
g * 靠近,即
时, g (t ) 下降。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 g (t ) 不断向
g (t ) 收敛于 g *(如图6-1所示)。一旦 g (t ) 到达 g *,g (t )将停留在这个
g g (t ) A(t ) A(t )
既然g(t)等于人均产出增长率,因此可以集中分析知识增长 率的变动情况。从(6.3)可知,知识增长率可表述如下:
A(t ) g (t ) B a [ L(t )] [ A(t )] 1 (6.5) L A(t )
第二节 没有资本影响的R&D经济
况,可以按三种情形进行分别讨论:
1

1

1。
第二节 没有资本影响的R&D经济
n g (t )(1 ) g (t ) , g (t ) 1 [ n ( 1) g (t )] g (t ) ,
θ<1
当 当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在时刻t,全社会的劳动为L(t),资本为K(t),技术为A(t),产出 为Y(t)。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为F,研究开发部门的新知识生产(即增 长率函数)为G。于是,经济在时刻t的总产出和知识增长率分别为:
Y ( t ) F (1 a K ) K ( t ), (1 a L ) A( t ) L( t ) A( t ) G a K ( t ), a L( t ), A( t )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在R&D经济中,还有另外三个外生变量:储蓄率、折旧率和劳动人口 增长率,这一点同索洛经济是一样的。为了不使讨论更加复杂化,暂不考 虑资本折旧因素,即假定。同以前一样,继续假定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储 蓄等于投资。在这些假定下,我们有:
K (t ) sY (t ) L(t ) nL(t )
发支出占到企业总投资的20%以上,占到企业净投资的60%以
上。
第一节 包含R&D部门的模型设计
知识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使得劳动效率 得到明显提高。现代经济社会正是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才使得在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下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 纵观各国的现实经济活动不难看到,各个文明国家都拥有庞大 的教育系统和研究开发体系,这个体系也要雇用资本和劳动从 事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进行技术培训和开发。知识和技术进步 的增长正是由这个体系决定的,而该体系是整个经济的组成部 分。把技术进步纯粹视为外生因素的做法实际上与现实不符。 在建立经济增长模型时,应该把教育与研究开发部门也包括进 来。通常,人们把这类模型简称为R&D模型。
第二节 没有资本影响的R&D经济
基本结论
产出不受资本影响,即α=0和β=0,生产函数简化为:
Y (t ) (1 a L ) A(t ) L(t ) A(t ) B[a L L(t )] [ A(t )]
(6.3)
由此可知,人均产出 y(t ) Y (t ) L(t ) 与知识存量A(t)成正比; 人均产出变动与知识存量变动成正比;人均产出增长率等于知 识存量增长率:
位臵上,从而知识和人均产出都将按照增长率
g *保持持续增长,经
济走上平衡增长道路,并且 g * 代表mp;D经济
θ<1(续)
g
g [ n (1 ) g ]g
g*
O
g (t )
g
图6-1 θ<1时知识增长率的变化
第二节 没有资本影响的R&D经济
Y (t ) [(1 a K ) K (t )] [(1 a L ) A(t ) L(t )]1 A(t ) B [a K K (t )] [a L L(t )] [ A(t )]
(6.1)
其中α,β,γ,θ和B都为常数,0<α<1,β≥0,γ≥0 ,B>0。B 就是移动系数,而参数θ可以是任何一个常数的值,因此β+γ+θ的值 没有范围限制。对参数变化范围不加限制是因为没有理由对知识存量 的变动如何影响新知识的生产作出任何规定来。θ=1表示新知识与现 有知识存量成比例变动;θ>1表示现有知识存量变动对新知识的生产 影响较大;θ<1表示示现有知识存量变动对新知识的生产影响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