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年历表

合集下载

清朝帝号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朝帝号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帝王
康熙13 年 康熙14 年 康熙15 年 康熙16 年 康熙17 年 康熙18 年 康熙19 年 康熙20 年 康熙21 年 康熙22 年 康熙23 年 康熙24 年 康熙25 年 康熙26 年 康熙27 年 康熙28 年 康熙29 年 康熙30 年 康熙31 年 康熙32 年 康熙33 年 康熙34 年 康熙35 年 康熙36 年 康熙37 年 康熙38 年 康熙39 年 康熙40 年 康熙41 年 康熙42 年
民国22 年
甲戌
1874
民国23 年
乙亥
1875
民国24 年
丙子
1876
民国25 年
丁丑
1877
民国26 年
戊寅
1878
民国27 年
己卯
1879
民国28 年
庚辰
1880
民国29 年
辛巳
1881
民国30 年
壬午
1882
民国31 年
癸未
1883
民国32 年
己未 1919 庚申 1920 辛酉 1921 壬戌 1922 癸亥 1923 甲子 1924 乙丑 1925 丙寅 1926 丁卯 1927 戊辰 1928 己巳 1929 庚午 1930 辛未 1931 壬申 1932 癸酉 1933 甲戌 1934 乙亥 1935 丙子 1936 丁丑 1937 戊寅 1938 己卯 1939 庚辰 1940 辛巳 1941 壬午 1942 癸未 1943
庚申
1800
咸丰10 年
辛酉
1801
咸丰11 年
壬戌
1802
同治元 年
癸亥 1803 同治2年
甲子 1804 同治3年
乙丑 1805 同治4年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1872年同治十二年壬申1873年同治十三年癸酉1874年同治十四年甲戌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1879年光绪五年已卯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881年光绪七年辛已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清朝十二帝共统治296年。

康熙简介1654-1722

康熙简介1654-1722
平定噶尔丹叛乱
抗击沙俄侵略
内容
影响
雅克萨之战(油画)
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北接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南到南海诸岛
东 临 太 平 洋
东南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
湾外纪》
材料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 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意义何在?
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膨湖巡检司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
一个胸襟博大,大胆 拿来,为我所用,大刀阔 斧地实行改革,紧跟世界 文明步伐,开拓进取。
三位政治家事迹与政绩比较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政策 对外关系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课堂探讨
结合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统治政策及 其效果,分析他们统治的共性与个性。
课堂小试
1、康熙即位时,清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有:①地方 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②台湾被荷兰殖 民侵略者占据 ③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④东南沿海 有倭寇骚扰边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D.①③
统 一 台 湾 , 开 府 设 县
削 平 三 藩 , 巩 固 统 一
大 贡 献



课堂探讨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评价康熙帝的功绩) 1、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开创了康乾盛世
一个封闭保守,顽固 地坚守腐朽落后的皇权专 制体制,拒绝改革,把自己 隔绝于日新月异的世界体 系之外;

复制:清代帝王年表

复制:清代帝王年表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复制:清代帝王年表
01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元年——天命十年 1616——1626
02太宗(皇太极) 天聪元年——天聪十七年 1627——1643
1世祖(福临) 顺治元年——顺治十八年 1644——1661
2圣祖(玄烨) 康熙元年——康熙六十一年 1662——1722
9德宗(载湉) 光绪元年——三十四年 1875——1908
10(溥仪) 宣统元年——宣统三年 190正元年——雍正十三年 1723——1735
4高宗(弘历)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 1736——1796
5仁宗(顒琰) 嘉庆元年——嘉庆二十四年 1797——1820
6宣宗(旻宁)道光元年——道光三十年 1821——1850
7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咸丰十一年 1851——1861
8穆宗(载淳) 同治元年——同治十三年 1862——1874

清皇历公历年表对应表(A4打印版)

清皇历公历年表对应表(A4打印版)
顺治15
戊戌
1658
顺治16
己亥
1659
顺治17
庚子
1660
顺治18
辛丑
1661
康熙0
辛丑
1661
康熙1
壬寅
1662
康熙2
癸卯
1663
康熙3
甲辰
1664
康熙4
乙巳
1665
康熙5
丙午
1666
康熙6
丁未
1667
康熙7
戊申
1668
康熙8
己酉
1669
康熙9
庚戌
1670
康熙10
辛亥
1671
康熙11
壬子
1672
清皇历公历年表对应表顺治0癸未1643顺治1甲申1644顺治2乙酉1645顺治3丙戌1646顺治4丁亥1647顺治5戊子1648顺治6己丑1649顺治7庚寅1650顺治8辛卯1651顺治9壬辰1652顺治10癸巳1653顺治11甲午1654顺治12乙未1655顺治13丙申1656顺治14丁酉1657顺治15戊戌1658顺治16己亥1659顺治17庚子1660顺治18辛丑1661康熙0辛丑1661康熙1壬寅1662康熙2癸卯1663康熙3甲辰1664康熙4乙巳1665康熙5丙午1666康熙6丁未1667康熙7戊申1668康熙8己酉1669康熙9庚戌1670康熙10辛亥1671康熙11壬子1672康熙12癸丑1673康熙13甲寅1674康熙14乙卯1675康熙15丙辰1676康熙16丁巳1677康熙17戊午1678康熙18己未1679康熙19庚申1680康熙20辛酉1681康熙21壬戌1682康熙22癸亥1683康熙23甲子1684康熙24乙丑1685康熙25丙寅1686康熙26丁卯1687康熙27戊辰1688康熙28己巳1689康熙29庚午1690康熙30辛未1691康熙31壬申1692康熙32癸酉1693康熙33甲戌1694康熙34乙亥1695康熙35丙子1696康熙36丁丑1697康熙37戊寅1698康熙38己卯1699康熙39庚辰1700康熙40辛巳1701康熙41壬午1702康熙42癸未1703康熙43甲申1704康熙44乙酉1705康熙45丙戌1706康熙46丁亥1707康熙47戊子1708康熙48己丑1709康熙49庚寅1710康熙50辛卯1711康熙51壬辰1712康熙52癸巳1713康熙53甲午1714康熙54乙未1715康熙55丙申1716康熙56丁酉1717康熙57戊戌1718康熙58己亥1719康熙59庚子1720康熙60辛丑1721康熙61壬寅1722雍正1癸卯1723雍正2甲辰1724雍正3乙巳1725雍正4丙午1726雍正5丁未1727雍正6戊申1728雍正7己酉1729雍正8庚戌1730雍正9辛亥1731雍正10壬子1732雍正11癸丑1733雍正12甲寅1734雍正13乙卯1735乾隆1丙辰1736乾隆2丁巳1737乾隆3戊午1738乾隆4己未1739乾隆5庚申1740乾隆6辛酉1741乾隆7壬戌1742乾隆8癸亥1743乾隆9甲子1744乾隆10乙丑1745乾隆11丙寅1746乾隆

清代年号表

清代年号表

清代年号表清代年号表清(公元1616年至公元1911年)天命元年丙辰公元 1616年天命二年丁巳公元1617年天命三年戊午公元 1618年天命四年己未公元1619年天命五年庚申公元 1620年天命六年辛酉公元1621年天命七年壬戌公元 1622年天命八年癸亥公元1623年天命九年甲子公元 1624年天命十年乙丑公元1625年天命十一年丙寅公元 1626年天聪元年丁卯公元 1627年天聪二年戊辰公元1628年天聪三年己巳公元 1629年天聪四年庚午公元1630年天聪五年辛未公元 1631年天聪六年壬申公元1632年天聪七年癸酉公元 1633年天聪八年甲戌公元1634年天聪九年乙亥公元 1635年天聪十年丙子公元1636年天聪十一年丁丑公元 1637年天聪十二年戊寅公元1638年天聪十三年己卯公元 1639年天聪十四年庚辰公元1640年天聪十五年辛巳公元 1641年天聪十六年壬午公元1642年天聪十七年癸未公元 1643年顺治元年甲申公元 1644年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顺治三年丙戌公元 1646年顺治四年丁亥公元1647年顺治五年戊子公元 1648年顺治六年己丑公元1649年顺治七年庚寅公元 1650年顺治八年辛卯公元1651年顺治九年壬辰公元 1652年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公元 1654年顺治十二年乙未公元1655年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 1656年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 1658年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 1660年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康熙元年壬寅公元 1662年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康熙三年甲辰公元 1664年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康熙五年丙午公元 1666年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康熙七年戊申公元 1668年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康熙九年庚戌公元 1670年康熙十年辛亥公元1671年康熙十一年壬子公元 1672年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年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 1674年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1675年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 1676年康熙十六年丁巳公元1677年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 1678年康熙十八年己未公元1679年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 1680年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 1682年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 1684年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公元 1686年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公元 1688年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公元 1690年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 1692年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公元 1694年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公元 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公元 1698年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公元 1700年康熙四十年辛巳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 1702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公元 1704年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公元 1706年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公元 1708年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公元 1710年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公元 1712年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公元 1714年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元 1716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公元 1718年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公元1719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 1720年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公元 1722年雍正元年癸卯公元1723年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 1735年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乾隆四年己未公元1739年乾隆五年庚申公元1740年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乾隆七年壬戌公元1742年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乾隆十年乙丑公元1745年乾隆十一年丙寅公元1746年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乾隆十四年己巳公元1749年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乾隆十七年壬申公元1752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1757年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1769年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年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公元1779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公元1783年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1784年乾隆五十年乙巳公元1785年1787年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公元1788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元1794年乾隆六十年乙卯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嘉庆二年丁巳公元1797年嘉庆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嘉庆四年己未公元1799年嘉庆五年庚申公元1800年嘉庆六年辛酉公元1801年嘉庆七年壬戌公元1802年嘉庆八年癸亥公元1803年嘉庆九年甲子公元1804年嘉庆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嘉庆十一年丙寅公元1806年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1810年嘉庆十六年辛未公元1811年嘉庆十七年壬申公元1812年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嘉庆二十年乙亥公元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818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 1820年道光元年辛巳公元 1821年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道光三年癸未公元 1823年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道光五年乙酉公元 1825年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年道光七年丁亥公元 1827年道光八年戊子公元1828年道光九年己丑公元 1829年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年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 1831年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道光十三年癸巳公元 1833年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元1834年道光十五年乙未公元 1835年道光十六年丙申公元1836年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 1837年道光十八年戊戌公元1838年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 1839年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公元 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公元 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公元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 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元 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元 1849年道光三十年庚戌公元1850年咸丰元年辛亥公元 1851年咸丰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咸丰三年癸丑公元 1853年咸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咸丰五年乙卯公元 1855年咸丰六年丙辰公元1856年咸丰七年丁巳公元 1857年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咸丰九年己未公元 1859年咸丰十年庚申公元1860年咸丰十一年辛酉公元 1861年祺祥元年壬戌公元 1862年同治元年癸亥公元 1863年同治二年甲子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乙丑公元 1865年同治四年丙寅公元1866年同治五年丁卯公元 1867年同治六年戊辰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己巳公元 1869年同治八年庚午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辛未公元 1871年同治十年壬申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癸酉公元 1873年同治十二年甲戌公元1874年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光绪三年丁丑公元1877年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光绪五年己卯公元1879年光绪六年庚辰公元1880年光绪七年辛巳公元1881年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光绪九年癸未公元1883年光绪十年甲申公元1884年光绪十一年乙酉公元1885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1886年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光绪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1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公元1908年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宣统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宣统三年辛亥公元 1911年。

康熙后宫大事纪年表

康熙后宫大事纪年表

康熙后宫大事纪年表以下为康熙皇帝的后宫大事纪年表:康熙元年(1662年):•册封祖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为圣祖仁皇帝皇后,册封章皇后王氏为慈和皇贵妃。

康熙二年(1663年):•册封章皇后刘氏为慈宁皇贵妃。

•册封章贵妃李氏为康嫔,晋封康妃。

康熙九年(1670年):•册封康妃李氏为康贵妃,晋封康皇贵妃。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册封宜妃郭络罗氏为贵妃。

康熙十六年(1677年):•册封惠妃那拉氏为皇贵妃。

康熙十九年(1680年):•册封荣妃马佳氏为皇贵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封夏氏为贤妃,晋封贵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册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册封宜妃郭络罗氏为皇考贵妃。

•册封荣妃马佳氏为皇考大贵妃。

•册封惠妃那拉氏为皇考圣母皇贵妃。

•册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考温恭皇贵妃。

•册封庄妃王佳氏为皇考昭圣皇贵妃。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封六宫,册封宣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考宣贵妃。

•册封宁嫔武氏为皇考德贵人,晋封德嫔。

•册封宜妃郭络罗氏为皇考宜贵妃。

•册封荣妃马佳氏为皇考荣贵人,晋封荣嫔。

•册封惠妃那拉氏为皇考惠贵人,晋封惠嫔。

•册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考德贵人,晋封德嫔。

•册封庄妃王佳氏为皇考庄贵人,晋封庄嫔。

•册封宜妃郭络罗氏为皇考宜妃。

•册封荣妃马佳氏为皇考荣妃。

•册封惠妃那拉氏为皇考惠妃。

•册封德妃乌雅氏为皇考德妃。

•册封庄妃王佳氏为皇考庄妃。

•册封和嫔瓜尔佳氏为和妃。

清代年历表对照表

清代年历表对照表

清朝年号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对照表清(公元1616-公元1911)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丙辰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丁巳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戊午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己未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壬戌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癸亥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甲子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乙丑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丙寅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丁卯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己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辛未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壬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癸酉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甲戌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乙亥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丁丑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戊寅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己卯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庚辰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辛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丁亥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戊子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己丑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庚寅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壬辰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癸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甲午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乙未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丙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丁酉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戊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己亥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庚子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甲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乙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丙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戊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己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庚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辛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壬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癸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甲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丙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丁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戊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己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庚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辛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壬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癸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甲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乙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丙寅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朝年历表
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
十月颁《圣谕》十六条。

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

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皇长子胤褆出生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五月皇次子允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谥号“仁孝皇后”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十二月册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诏告天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皇三子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十月三十皇四子胤禛出世即雍正皇帝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皇五子胤祺出生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佑出生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皇八子胤祀出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皇九子胤唐皇十子胤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十月开放海禁。

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皇十一胤禌皇十二子胤裪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正月俄重据雅克萨。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章佳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十二月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去世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皇十四子胤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
七月初九立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初十皇后去世,谥“孝懿皇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皇十五子胤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六月册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皇十六子胤禄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正月下诏亲征噶尔丹。

二月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

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听皇太子处理。

妃赫舍里氏逝,追赠平妃。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二月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于宁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师。

遣官祭黄河之神。

十一月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郡王敦布多尔济。

皇十七子胤礼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三月封皇长子允禔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为贝勒。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
正月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
正月阅视永定河工程。

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巳)
皇十八子胤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十九胤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二十胤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正月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
正月召集廷臣,审问谁为首倡立胤禩者,群臣惶恐。

乃问张廷玉,对曰“闻之马齐”,次日,列马齐罪状,宥死拘禁。

后察其有诬,释放马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
七月秋狝木兰。

二十一胤禧
八月皇四子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出生,母为四品典仪凌柱女钮祜禄氏;第五子弘昼生,母为管领耿德之女格格耿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
四月诏明年六旬万寿,二月特行乡试,八月会试。

九月皇太子胤礽复以罪废,禁锢于咸安宫。

十一月以复废太子告庙,宣示天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
三月六旬万寿节,举行千叟宴,此为千叟宴之创始。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为庶妃赫图氏。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
正月诏贝勒胤禩、延寿溺职,停食俸。

十一月废太子胤礽以矾水作书,嘱大臣普奇举己为大将军,事发,普奇获罪。

停给皇八子胤禩爵俸。

于京畿小汤山建汤山行宫。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丙申)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
十二月皇太后逝。

康熙帝亦病七十余日,脚面浮肿。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
二月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上疏请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于行宫训斥之,
十月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军青海。

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莪、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
十月诏抚远大将军胤禵会议明年师期。

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为世子,班俸均视贝子。

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
正月康熙帝以御极
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十月召抚远大将军胤禵来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壬寅)
三月至皇四子胤禛邸园饮酒赏花,命将其子弘历养育宫中。

十月命雍亲王胤禛等视察仓储。

十一月康熙帝不豫,还驻畅春园。

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

病逝。

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是谓雍正帝。

遗诏真伪,引发继位之谜。

以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

召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奔丧。

诚亲王允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十二月封允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允祥为怡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

宜太妃称病坐四人软榻见雍正帝而受训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