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措施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第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编译:审计:日期:1.项目概述马新成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干道。
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开区和凯马新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凯西新城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凯斯大道,与凯斯大道左侧90°相交。
路线全长3163.394,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 km/h。
为及时控制路基开挖的沉降和位移,指导路基施工过程,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的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2.3工程测量规范2.4路基横断面图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3.1控制和保证路基工序质量,确保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面积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保证路基路面完工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4.1观察内容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和路基沉降观测;涵洞与路堤过渡段的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的设置4.2.1基础沉降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面中心线上埋设沉降板,进行第一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每隔100~200m 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和10m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基填筑前埋设,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填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深段里程对应的基床面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路堑顶部外5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平台建成后,在平台中心设置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1.背景介绍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土层由于自身重量和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垂直沉降变形。
观测路基沉降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路基变形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路基的安全。
2.观测目的通过观测路基沉降,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了解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为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2)判断路基土层的稳定性,评估路基工程的安全性;(3)记录和监测路基沉降的历史数据,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3.观测方法(1)传统方法:使用水准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在已建立的基准点上进行直接测量,获取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法: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通过摄像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4.观测点选择选择观测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重要的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观测点应覆盖整个路段,均匀分布,反映整体情况;(2)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已知存在沉降问题的路段,观测点应密集设置,以便更加准确地监测变形情况;(3)观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在路基上的固定建筑物或地物,以确保稳定的基准。
5.现场观测要点(1)观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2)观测时应照明良好,保证观测点的能见度;(3)观测时应避免触碰设备,以防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标注观测时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5)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沉降变形情况,制作观测报告。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计算路基的平均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2)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测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3)根据观测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变形云图,直观地展示路基的变形情况;(4)将观测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评估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7.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观测报告(1)观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观测点选择和布置方案的说明;(3)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4)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5)对路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6)如果需要,还可以提出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建议。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3)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14)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14)3.2主要设备配备 (14)四、沉降观测频次 (14)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15)5.1沉降监测网布设 (15)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16)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7)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7)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4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5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6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7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8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1:表1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8总计需要设置651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W±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13 /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路肩观测桩路基观测桩路基观测桩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1人,副组长2人。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 引言公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对于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路基沉降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以帮助相关人员进行施工操作。
2. 背景信息公路路基沉降是指公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垂直变形,其影响路面平整度、车辆行驶平稳性等。
及时准确地观测并处理路基沉降问题能够保障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因此,进行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是非常必要的。
3. 施工设备和材料为了进行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材料:•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测深仪等)•手持电脑或平板电脑•观测点标志杆•钉脚或膨胀螺栓4. 施工流程根据公路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下面是一种可行的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流程:步骤 1: 布置观测点根据公路的需要,在已建成的路基上选择适当的位置布置观测点。
观测点应该在路基的不同位置以及路段上均匀分布。
在每个观测点处使用钉脚或膨胀螺栓固定观测点标志杆。
步骤 2: 观测点标志杆测量使用测量仪器进行观测点标志杆的测量。
测量应包括标志杆的高度、宽度和位置等信息,并记录在手持电脑或平板电脑中。
步骤 3: 建立基准点和控制点根据实际情况,在公路两侧选择适当位置建立基准点和控制点。
基准点应位于稳定的地面上,可以选择钢筋混凝土桩作为基准点固定。
控制点应建立在能够确定水平线的位置上,比如墙体或其他固定的建筑物上。
步骤 4: 线路测量使用经纬仪进行线路测量,记录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坐标,并计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手持电脑或平板电脑中。
步骤 5: 水准测量使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各观测点的高程。
将测量结果与基准点的高程进行比较,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
步骤 6: 深度测量使用测深仪进行深度测量,测量各观测点下方土层的深度。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手持电脑或平板电脑中。
步骤 7: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观测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embankment settlement observed displacement and measures.Keywords: subgrade;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Observe scheme.1、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1、沉降推算。
指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利用数学方法对后期沉降速率、总沉降量、以及工后沉降值进行计算分析,是确保高填路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必须环节(工序)。
2、预测施工期沉降,合理预留沉降量。
3、过程控制。
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控制填土速率,及时评价地基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4、路基施工监测工作包括了地基沉降观测和边坡稳定性观测等内容。
综上所述,观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期间观测数据分析、判定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价路基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2、路基变形观测方案2.1 沉降位移观测内容(1)高填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高填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深挖路基高边坡稳定性观测2.2 沉降位移观测点的设置沉降位移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置和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路堑边坡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位移预测方法和施工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点的布置原则①高填路基20m以上路堤,埋设沉降观测桩,测量各监测点的沉降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汉蓉通道合肥至武汉铁路<DK59+949~DK78+360段)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批:中铁X局集团合武铁路Z标第三经理部二〇ZZ年Z月Z日1 / 13一、编制依据1.1 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3 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4 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5 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6 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7 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合武铁路DK59+949~DK78+360段共计路基填方165万方<不含换填部分),其中有软土路基1段<DK63+140~+202.27段采用深层搅拌桩加固),高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2-1:高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表2-1序最大填土高本段长是否设置观测备注范围度点号度过渡段范~DK60+300 否1006.61DK60+400 围A/BDK60+460换填~否21006.9DK60+560 料过渡段范DK61+370~3否7.665围DK61+435过渡段范DK61+600~否6.3304围DK61+630A/B~DK61+8705否1806.7换填2 / 13高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3高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4 / 13高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处水平位237总计需要设置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其中软土地基处理范围内设移及地表沉降观测断面)。
座,其中过渡段及沉降观131段共计铁路桥涵合武铁路DK59+949~DK78+360 2-2测设置的主要情况见表: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情况及沉降观测设置计划2-2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情况及沉降观测设置计划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情况及沉降观测设置计划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情况及沉降观测设置计划共需要设置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33处。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测量精度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1.0㎜<相邻基准点点高差中误差±8 / 131.0㎜)。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2-1:图2-1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由李涛担任,设副组长2人<分别分管肥西段和六安段,人员分别配6人和4人),成果分析由曾祥素负责。
3.2 主要设备配备GPS系统:1台套;徕卡全站仪:2台;DS05级高精度数字水准仪:2台;四、观测进度计划本段观测断面共计70处,测点共218个。
观测与施工进度相匹配,观测频率:为施工期间每天1次<出现沉降突变的情况下增加观测次数)、填筑停止后没2天1次、达到路基设计标高后每5天1次<三个月后每15天1次);全部观测工作在工程完工后6个月内结束。
五、技术方案的实施9 / 135.1基准控制网及观测技术方案在南分路布设1个基准点<国家二等三角点)、沿线布设2~3个工作基点<约5~8km一个工作基点),见图2基准点、工作基点线路分布示意图;根据具体断面情况适当加密测量控制点。
基点控制采用GPS相对静态方法,按国家GPS B级网点观测和精度要求,观测并连测GPS B级网点和国家一、二等三角点观测,通过观测数据基线向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核、GPS网平差计算等数据处理建立位移平面基准控制网。
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并连测国家一等水准点,通过观测量的各项改正、概算和平差计算建立沉降高程基准控制网。
基准控制网建立之后在位移和沉降观测期间,对基准控制网按位移和沉降观测的方法完成不少于三次的检核观测,若发现变化应对期间的观测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横向位移观测,以工作基点(精度控制在0.5mm以内>为起算点,采用国家GPS C级网点<国家三等三角点)观测;采用仪器标称精度不低于2″且测距精度≤5㎜的全站仪;施测精度可达到1mm要求。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以工作基点为起算点,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采用符合水准路线观测沉降板的沉降量。
以填土高、观测时间、沉降量/位移为要素,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位移关系曲线图”。
5.2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的稳定位置或相对稳定位置。
基准点、工作基点距路肩距离见图5-1。
用于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应建造观测墩和强制对中装置,对中误差。
用㎜,观测墩规格见图0.15-2≤于沉降基准点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10 / 135-2图。
位移、沉降两类基准点、工作基点共用一个观测墩。
5-3或院桩图层中见图图5-15.3 沉降板的埋设及保护直径=20~30mm的钢管或自来水管>和600×600×沉降板由一根直杆(9mm的沉降钢板组成。
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图5-4>。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
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mm,两端有螺纹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图5-3图5-4为了不使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圆管的直径略大于水准尺的宽度。
套管顶面盖上一个圆盖板,盖板中心穿一段红布线条,以便下次测量找出沉降点位。
当路基面填至需要埋设沉降板标高以上30cm时,用全站仪放出沉降板埋设的位置,在埋设处挖土坑,深度11 / 1335cm,铺上5cm左右的砂垫层,层面要水平,将沉降板放在砂垫层上,套上第一节外保护管,然后回填土,用小型夯机夯实。
夯实后要求内、外管均垂直水平面,不得歪斜,并且内外管之间的间隙要均匀。
最后用水准仪测出内沉降管的标高,作为该沉降管的初始读数。
内外管要随填土高度用管箍接长,使管口始终高于填土地面。
上下两节管要接触紧密<用管钳拧紧),避免内管下沉时卡在外管上,并防止沉降管被偷盗。
接管前后均要用水准仪测一次内管标高,以求出所接管实际长度。
每层填土前,应先用小车推土将沉降板周围填高,防止大型机械撞到沉降管。
沉降管周围填土要求用小型夯机夯实,以免被压路机撞坏。
万一不幸撞外,要及时卸下被撞坏的沉降管,接上新的沉降管,并立即测出标高。
为了不使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圆管的直径略大于水准尺的宽度。
套管顶面盖上一个圆盖板,盖板中心穿一段红布线条,以便下次测量找出沉降点位。
5.4位移桩的设置位移桩长度为100~200cm,断面为10×10cm的木方桩打入地基内。
桩的入土深度是随土基软硬程度不同而异,以不被踩动为原则。
位移桩从路堤坡脚起,在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两侧各布设2个位移桩<桩位布置见图2-1),用经纬仪定线方法使45.4路基面观测桩的设置级配碎石填筑完成以后,按照图2-1中标明的位置埋设路基面观测桩,桩用砖围砌,以防机械压坏。
桩的长度为100~200cm,断面为10×10cm的木方桩<中部钉入¢8的圆钢作为观测点)。
5.5 位移、沉降量的测量1)沉降控制测量参照执行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技术要求的精度。
沉降观测板的每段接管的顶面应有相邻两期的观测标高。
观测时,第一段接管埋12 / 13好后,随即测量管顶标高,作为第一期观测值。
待填筑一层土后,先在原顶管面处观测标高,作为第二期观测值。
随即接上第二段接管,观测管顶标高。
这样,循序逐节升高,计算出每期观测的沉降量。
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埋设路基面观测桩,开始3个月按照每5天1次的观测频率测量桩顶<圆钢)标高,三个月后每15天1次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方可停止观测工作。
根据相邻两次观测的标高差值计算对应位置的沉降量。
工后沉降的观测次数应不少于12次,持续时间不少于180天。
2)位移控制测量参照执行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B、C级技术要求和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二级技术要求。
为了观测水平位移,在位移桩的延长线上设置二个固定桩A、B(AB为20~30m>。
每次观测时,安置经纬仪于A点,后视B点,倒转望远镜观测2个桩是否在一直线上,否则量出偏出直线的垂距(即横向位移>。
用钢尺丈量固定点A到各位移的距离,两期观测的距离差为纵向位移。
钢尺丈量时要记上气温,以便进行温度改正。
用水准仪测量位移桩的垂直位移,用首次观测的标高减去第i次观测的标高即为垂直位移。
规定“正”号为下沉;“负”号为上升,如上升到一定量级,则表示地基有破坏的趋向,应及时上报,以便采取措施。
六、观测成果整理提交基准点、工作点观测控制网按平面、高程提供观测、计算过程、成果表。
位移、沉降观测以断面为单元提供单元、线路观测数据、计算过程、成果表及相关曲线图。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