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名词解释

现代语言学名词解释
现代语言学名词解释

现代语言学名词解释

现代语言学名词解释

现代语言学名词解释

现代语言学

一绪论

1 Linguisi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c study of language

2 Phonetics : The study of sounds which are used in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etics.For example,vowels and consonants

3Phonology” : 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ology.For example,phone,phoneme,and allophone.

4 Morphology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morphemes are arranged to form words is called morphology.For example,boy and “ish”---boyish, teach---teacher.

5 Syntax : The study of how morphemes and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s called syntax.For esample,”John like linguistics.”

6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is called semantics. For example,:The seal could not be found.The zoo keeper became worried.” The seal could not be found,The king became worried.” Here the word seal means different things.

7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of use is called pragmatics.For examp le, “I do” The word do means different context.

8 Socio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society is called sociolinguistics.For example,regional dialects,social variation in language.

9Psycho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workings of mind is called psycholinguistics.

二音系学

1 Phonetics: The study of sounds that are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etics.

2 Phonology: 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ology.

3 Phone: Phone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peech sounds we use when speaking a language. A phone is a phonetic unit or segemen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distinguish meaning; some do,some don’t.

4 Phoneme: Phonology is concerned with the speech sounds which distinguish meaning. The basic unit in phonology is called phoneme;it is a unit that is of distinctive value.

5 allophone: The different phones which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 are called the allophones of that phoneme.

6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These two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are said to be in compkenebtary distribution.

7 Minimal pair: When two different forms are identical in every way except for one sound segement which occurs in the same place in the stings, the two words are said to form a minimal pair.

8 Stress: When a certain syllable of a word is stressed, it means that the syllable is prounced with great force than the other or others.

9 tones: Tones are pitch variation,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rates of vibration of the vocal cords. Pitch variations can distinguish meaning just like phoneme; therefore, the tone is a suprasegemental feature.

10 intonation: When pitch, stress and sound length are tied to the sentence rather than the word in isolation, they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intonation. Into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veying meaning in almost every language,especially in a language like English

三形态学

1 morphology: Morphology is a branch of grammer which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2 inflectional morphology: Inflectional morphology studies the inflections of word-formation.

3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is the study of word-formation.

4 morpheme: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

5 free morpheme: Free morpheme are the morphemes which are independent units of meaning and can be used freely all by themselces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orphemes.

6 bound morpheme: Bound morphemes are the morphemes which cannot be used independently but have to be combined with other morphemes, either free or bound, to form a word.

7 root: A root is often seen as part of a word; it can never stand by itself although it bears clear,definite meaning; it must be combined with another root or an affix to form a word.

8 affix: Affixes are of two types: inflectional and derivational.

9 prefix: Prefix occur at the beginning of a word.

10 suffix: Suffixes are added to the end of the stems; they modif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d and in many cases change its part of speech.

11 derivation: Derivation affixes are added to an existing form to

creat a word.Derivation can be viewed as the adding of affixes to stem to form nes words.

12 compounding: Like derivation, compounding is another popular and important way of forming new words in English. Compounding can be view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sometimes more than two words to creat new words.

四句法学

1 linguistic competence: C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and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2 sentence : A sentence is a structurally independent unit that usually comprises a number of words to form a complete statement question or command.

3 transformation rules: Syntactic movement is governed by transformational rules. The ope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rules may change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f a sentence.

4 D-structure : A sentence may have two levels of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ne exists before movement take place, the other occurs after movement take place. In formal linguistic exploration, these two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are commonly termed as

D-structure.

5 Move а : Just as there is a general rule for all phrase structure rules,i,e. the X-bar schema, there is a general movement rule accounting for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any constituent movement. This movement rule is called Move а

五语义学

1 semantics: Semantic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2 sense : 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t is the collection of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t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3 reference :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4 synonymy : Synonymy refers to the sameness or close similarity of meaning. Words that are close in meaning are called synonymy.

5 polysemy : Polysemy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same one word may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A word having more than one meaning is called a polysemic word.

6 antonymy : Antonymy refers to the oppositeness of meaning. Words that are opposite in meaning are called antonyms.

7 homonymy : Homonym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words having different meanings have the same form,i.e. different words are identical in sound or spelling, or in both.

8 hyponymy : Hyponymy refers to the sense relation between a more general, more inclusive word and a more specific word.

9 componential analysis : Componential analysis is a way to analyze wprd meaning. It was proposed by structural semanticists.

10 grammatical meaning :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a sentence refers to its grammaticality,i.e. its grammatical

well-formedness. The grammaticality of asentence is governed by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language.

11 semantic meaning :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governed by rules called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12 predication : In semantic analysis of a sentence, the basic unit is called predication. The predication i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七历史语言学

1 historical linguistic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s the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language change.

2 apocope: Another well-documented sound loss is the deletion of a word-final vowel segement, a phenomenon called apocope.

3 epenthesis: A change that involves the insertion of a consonant or vowel sound to the middle of a word is known as epenthesis.

4 metathesis: Sound change as a result of sound movement is known as metathesis.

5 compounding: Compounding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two or more words into one lexical unit.

6 derivation: Deriv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are formed by the addition of affixes to the roots.

7 blending: Blending is a process of forming a new wor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8 back-formation: Back-formation is a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are formed by taking away the suffix of an existing word.

9 semantic broadening: Semantic broadening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word becomes general or inclusive than its historically earlier denotation..

10 semantic narrowing: Semantic narrow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word becomes less general or inclusive than its historically earlier meaning.

11 semantic shift: Semantic shift is a process of semantic change in which a word loses its former meaning and acquire a new, sometimes related, meaning.

12 protolanguage: It refers to a family of a language.

13 sound shift: It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modification of a series of phonemes.

absee

管理员

UID 5

精华 0

积分 3990

帖子 1111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

6-4

状态 离线

#8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26 2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

为好友

八 社会语言学 1 soci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social context. 2 speech community: A speech community is thus defined as a group of people who form a community and share the same language or a particular variety of language. 3 speech variety: Speech variety, also known as language variety, refers to any distinguishable form of speech used by a speaker or group of speakers.

4 language planning: One way out of the

communication dilemma is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known as language planning. This means that certain authoritie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or government agency of a country, choose a particular speech variety and spread the use of it, including its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 system, across regional boundaries.

5 idiolect: Such a personal dialect is refered to as idiolect.

6 standard language: The standard language is a superposed, socially prestigious dialect of language. It is the language employ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judiciary system,used by the mass media.

7 nonstandard language: Language varieties other than the standard are called nonstandard, or vernacular, languages.

8 lingua franca: A lingua franca is a variety of language that serves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mong groups of people for diverse linguistic backgrounds.

9 pidgin: A pidgin is a variety of language that is generally used by native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10 Creole: A Creole language is originally a pidgin that has become established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some speech communication.

11 diglossia: Diglossia usually describe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very different varieties of language co-exist

in a speech communication, each with a distinct range of purely social function and appropriate for certain situations.

12 bilingualism: Bilingualism refers to a linguistic situation in which two standard languages are used either by an individual or by a group of speakers, such as the inhabitants of a particular region or a nation.

13 ethic dialect: An ethnic language variety is a social dialect of a language ,often cutting across regional differences.

14 sociolect: Social dialect, or sociolects, are varieties of language used by people belonging to particular social classes.

15 register: Registers are language varieties which are appropriate for use in particular speech situations, in contrast to language varieti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or regional grouping of their customary users. For that reason, registers are also known as situational dialects.

16 slang: Slang is a causal use of language that consists of expressive but nonstandard vocabulary, typically of

arbitrary, flashy and often ephemeral coinage and figure of speech characterized by spontaneity and sometimes by raciness.

17 tabo A linguistic taboo refers to a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is prohibited by the “polite” society from general use.

18 euphemism: Euphemism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 euphemismos, meaning “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A euphemism, then ,is mild, in direct or less offensive word or expression substitute when the speaker or writer fears more direct wording might be harsh, unpleasantly direct, or offensive.

absee

管理员

UID 5

精华 0

积分 3990

帖子 1111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

6-4

状态 离线

#9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26 2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

为好友

九 心理语言学 1 psycholinguistics:Psych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the mind. As the suggests, psycholinguistics is viewed as the intersection of psychology and linguistics, drawing equally upon the language we acquire, produce and comprehend. 2 cerebral cortex: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rain is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he brain, called the cerebral cortex. 3 brain lateralization: The localization of cognitive of

cognitive and percpetual functions in a particular hemisphere of the brain is called lateralization. 4 linguistic lateralization: In their research of brain lateralization, psycholinguistics are particulary interested in linguistic lateralization, which is the brain’s neurological specialization for language.

5 dichotic listening: Evidence in support of lateralization for language in the left hemisphere comes from researches in dichotic listening tasks

6 right ear advantage: Stimuli heard in the left ear are reported less accurately than those heard in the right car. This phenomenon is knowas the right ear advantage.

7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refers to a period in one’s life extending from about age two to puberty during which the human brain is most ready to acquire a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can proceed easily, swiftly and without explicit instruction.

8 linguistic determinism: Whorf proposed first that all higher levels of thinking are dependent on language. That is,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hence the strong notion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9 linguistic relativism: Whorf also believed that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 perceive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differently, that is, relative to their linguistic background, hence the notion

10 subvocal speech: Wh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re identical or closely parallel to each other, we may

re gard thought as “subvocal speech”.

of linguistic relativism.

absee

管理员

UID 5

精华 0

积分 3990

帖子 1111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

6-4

状态 离线

#10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26 2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

为好友

十 语言习得 1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concerned with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umans. In general,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ers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that is, the native language of the community in which a child has been brought up. 2 telegraphic speech: The early multiword utterance of children have a special characteristic. They typically lack inflectional morphemes and most minor lexical

categories. Because of their resemblance to the styly of language found in telegrams, utterance at this

acquisition stage are often called telegraphic speech. 3 holophrastic sentence: Children’s one -word utterance are also called holophrastic sentences.

4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Krashen,acquisition refers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名词解释 1.具体行政环境 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2.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行政决策参与 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6.行政协调 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7.行政诉讼 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的法律制度。 8.目标管理 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9.公共行政 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里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10.地方行政体制 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11.层级制 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9.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10. 误差(error):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二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11.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2.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3. 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间的差别。由于观察单位通常即为观察个体,故变异亦称为个体变异(individual variation)。 16. 平均数(average):也叫平均值,是一组(群)数据典型或有代表性的值。这个值趋向于落在根据数据大小排列的数据的中心,包括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等。 17.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不规则分布资料和开口资料。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当n 为奇数时,M=X (n+1)/2;当n 为偶数时,M=[X n/2+ X n/2+1]/2。 18.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小于Px 小,有(1-x%)的观察值大于Px 。 19.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X s/CV ?=, 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20. 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在n 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 22. 概率(probability):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 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 ,这个常数p 就称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 来表示。 23. 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2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总体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ρ表示,而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取值范围均为[-1, 1]。 25.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回归方程Y ?= a+b X 的系数b 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26.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也称为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医学上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等,最常用的是95%。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又称参考值范围,是指特定健康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习惯上是确定包括95%的人的界值。 28. 统计推断(statistic inferenc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29.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在统计理论上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据此,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标准误。 30.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由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它包括两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对应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又称置信区间。这种估计方法称为区间估计。 33. 95%可信区间含义:如果重复若干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可信区间,则在这些可信区间中,理论上有95个包含了总体参数,还有5个未估计到总体均数。 34.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统计学上规定,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 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或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 35.Ⅱ类错误(type Ⅱerror):统计学上规定,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 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Ⅱ型错误或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6. 检验效能(power of a test):又称把握度,即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37. 参数检验:总体分布已知,对其中一些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这类统计推断的方法叫参数统计或参数检验。 38. 参数检验:假定比较数据服从某分布,通过参数的估计量(x , s)对比较总体的参数(μ)作检验,统计上称为参数法检验(parametric test)。如t 、u 检验、方差分析。 39.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0.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41.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A/B 。 统计学(Statistics ):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 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 ):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 ):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公共行政学》作业1-4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A.里格斯B.古立克C.德鲁克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 B )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法 B、美 C、中 D、英 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C)。 A、选任制 B、考任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A.政府职能B.行政监督C.行政决策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A.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B.《论译书》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D.《行政学》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的行政区。 A.特殊型B.发展型C.传统型D.现代型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CDE)。 A.法律制度B.意识形态C.道德伦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 BCDE)等几种形式。 A.综合培训B.更新知识培训C.任职培训D.业务培训E.初任培训3.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 AD )。 A.墨西哥B.德国C.新加坡D.埃及E.丹麦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精心整理(带英文)(7)

1.总体(p o p u l a t i o 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2.样本(s a mp l e): 3.抽样(s a mp l i n 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样本的过程。 4.计量资料(m e a s u r e m e n t d a t a):又称定量资料或数值变量。观测每个 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大小而获得的资料。变量值是定量的。一般有度量单位,可分为连续型或离散型。 5.计数资料(e n u m e r a t i o n d a t a):又称定性资料或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名 义变量资料。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数后得到的资料。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兼容的属性或类别: ●二分类:药物疗效:治愈未治愈; ●多分类:人群血型分布,AB OA B互不兼容。 6.等级资料(r a n k e d d a t a):半定量资料或有序分类变量资料。变量值具 有半定量性质,表现为等级大小或属性程度。 7.同质(H o m o g e n e i t y):医学研究对象具有的某种共性。 8.变异(V a r i a t i o n):同质研究对象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9.总体(P o p u l a t i o 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的观察单位某项观测值 的全体称为总体。 10.样本(S a m p l e):来自于总体的部分观察单位的观测值称为样本。 11.参数(P a r a m e t e r):由总体中全部观测值所计算出的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 指标。 12.统计量(S t a t i s t i c):由样本观测值所计算出的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13.变量(V a r i a b l e):指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它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 性。 14.概率(P r o b a b i l i t y):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用P表示,其取值为 [0,1]。 15.频率(F r e q u e n c y):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地重复做n次试验,随机事 件A出现m次,则比值m/n为随机事件A出现的频率。 16.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按产生原因可分为随机误差和非随机误 差,后者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非系统误差。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 说明:1.试卷号码:2202; 2.资料整理于2019年1月15日,更新至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4.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6.地方行政体制: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和惯例。为国家地方行政制度在地域上的体现,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的管理类型、管理层次的确定,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 7.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9.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10.反馈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11.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12.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13.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15.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6.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17.公共行政: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里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18.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19.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0.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2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2.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23.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人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在西方, 1

名解(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小概率原理: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称为小概率事件;进而认为在一次事件中不会发生。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变异及随机抽样而导致的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95%可信区间:用某一范围去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位置,可信度是95%。 95%可信区间的可信度:从某总体中随机抽样100次,可计算100个可信区间,理论上来说,其中有95个包含了总体均数。 相关系数: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 回归系数b:lxy/lxx 回归直线的斜率表示x每增加一个单位y平均改变b个单位 回归中S y·x :称剩余标准差。指在总变异中,扣除可由X解释的部分后剩余部分的变异。假设检验中:P含义:从H0总体中抽样,获得现有差别或更大差别样本的概率。α水准:在假设检验之前设定的,说明按不超越多大的误差为条件作结论,是犯I型错误的最大风险。 I型错:H0成立,但假设检验拒绝H0接受H1,即弃真,这时所犯的错误。 II型错:H1成立,但假设检验没有接受H1(不拒绝H0),即存伪,这时所犯的错误。 检验效能:又称把握度,(1-β),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中心极限:从均数为u,标准差为sigm的总体中独立随机抽样,当样本含量n增加时,样本均数的分布将趋于正态分布,此分布均数为u,标准差为sigm X bar. 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有?各用于何情况?答:有算术均数:适用于单峰对称分布的资料。几何均数:适用于对数变换后单峰对称的资料。中位数和百分位数:适用于任何资料。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有?各用于何情况?答:极差:适合任何资料。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不对称的资料。方差和标准差:适用于单峰对称分布的资料。变异系数:用于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 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概念不同:标准差是由个体变异造成的,标准误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2)计算公式不同。3)性质不同:n越大标准差越稳定,标准误越趋近于0。4)用途不同:标准差用来估计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标准误用来估计参数的可信区间或做假设检验。联系:1)两者都是变异指标,说明个体之间的变异用标准差,说明统计量之间的变异用标准误。2)当样本含量不变时,标准差大,标准误也大,均数的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参考值范围和可信区间的区别: 可信区间:按一定概率(可信度)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标准差越大,区间越宽;n越大,区间越窄。参考值范围:按一定比例确定的绝大多数正常人所在的范围。标准差越大,区间越宽;n越大,区间越稳定。 秩和检验的适用范围:等级资料;定量资料,有截尾值;定量资料,极度偏态;定量资料,分布未知;定量资料,完全随机设计,两组方差悬殊很大;兼有等级和定量性质的资料。 影响样本含量估计的因素有?数据种类;指标间差值;变异度;各组例数分配;设计方法;检验水准、检验效能的大小。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答:1建立假设检验2确定检验水准3计算检验统计量,界定p值。4推断结论影响样本含量估计的因素有哪些?数据种类,指标间差值,变异度,各组例数分配,设计方法,检验水准、检验效能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