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本课测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
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图3《市担婴戏图》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高中历史必修二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答案写在前面:本文旨在提供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答案供大家参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和备考。
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以便他们更好地教授历史。
注意,本文提供的答案并非唯一的正确答案,仅供参考使用。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罗马一、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古希腊城邦有以下特点:1.政治制度 : 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以城邦制为主,每个城邦独立自主,没有共同的政治中心。
城邦的政治组成是由贵族和平民两类人组成的,他们通过政治斗争争夺权力。
2.文化和艺术 : 希腊城邦的文化和艺术相当丰富,如建筑、雕塑、文学、哲学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
古希腊是文化和民主的代表,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3.战争和军事 : 希腊城邦的战争和军事非常重要,因为各城邦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战争成为实现政治意愿和保障自由的重要手段。
城邦的武器都是手持冷兵器,如剑、盾等。
4.宗教和神话 : 古希腊人崇拜多种神明,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古希腊文化影响深远。
二、古希腊民主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特点是:1.平民主导 : 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由平民阶层主导的,平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政治决策。
2.市民权利 : 古希腊的市民享有政治权利,包括投票、参选和言论自由等方面。
3.公民集会 : 古希腊的政治决策是由公民集会通过多数票数决定的,更加民主。
4.审计机构 : 古希腊民主制度中设立了审计机构,负责审核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保证财政透明。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是现代民主制度发展的源头,对全球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征服欧洲的方法是什么?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征服欧洲的方法是:1.快速移动:蒙古骑兵通过野战和迅速移动来打击敌军,强调快速突袭和劣势兵力的优势。
2.集中兵力:蒙古军队注重集中兵力,迅速攻占敌人的要地和弱点,打破敌方的防御。
3.信息收集:蒙古帝国会采用情报侦查,从各种途径搜集敌军的信息和情报,为命令下达和作战调度提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B[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是在揭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
]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材料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A[文物A是商代的青铜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D[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这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A.都江堰
B.郑国渠
C.漕渠
D.灵渠
解析: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
成都市,根据题目中 ?天府 ?,成都被称为 ?天府之国 ?,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
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
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相符,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
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
家万户。 ?材料强调的是 (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A.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 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图片看出,既包括洋务企业 ( 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 等 ) ,又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 ,洋务企业 刺激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两者均采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
政策而言。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更多的旧东西。 ?材料
中的 ?旧东西 ?实质是指 ( )
A.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民经济退回到私有制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解析: 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23. 1929— 1933 年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但这时的苏联却完成
答案: B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模块综合测评二(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
这说明()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大豆能够改良土壤,因此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说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故选A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没有提及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C项;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于夸大,排除D项。
2.下表是根据《汉书》统计的西汉时期农业诏书颁布情况(共43条),这些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
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汉时期()A.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农本立国传统稳固C.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答案B解析西汉高帝到哀帝颁布的农业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农本立国的传统进一步稳固,故选B项;材料强调农本立国传统稳固,没有涉及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排除A项;精耕细作从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抑商”,并且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形成,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其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出现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
该学者认为()A.美洲与欧洲具有相互依赖性B.新航路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C.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D.美洲在新航路中的受益更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观点可知,该学者认为美洲的作物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而欧洲的牲畜传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这说明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C项正确。
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24 Word版含解析.pptx

学无 止 境 【解析】 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均衡
发展,故选 B 项。A、C 两项只是材料其中一个方面的信息;D 项在材料中没有
提及该信息。
【答案】 B 4.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 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学无止 境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四)
(建议用时:30 分钟)
[学业达标] 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体制保障是( ) A .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B.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 C.国际形势日益走向缓和 D.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答案】 A 2.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 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不乏欧洲发达国家”,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上升,故 B 项正确;依据
材料“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 57 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分析得知,亚洲基
础设施投资银行并非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故 C 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
大的受益者,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D 项错误。
【答案】 (1)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 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中国应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 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有利 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 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成果。
学无止 境 洲发达国家。右侧漫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唐代诗人姚合作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地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尽去作商贾”可知唐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D2.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铸钱停止而没有出现钱荒,说明金属货币的功能被取代,而公元994年到公元1005年为我国北宋时期,成都在四川境内,可判断原因为纸币的发行,交子为宋代四川境内出现的纸币。
故C正确。
答案:C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商人因偷税被县民所捉、官府罚没其货物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婺州和杭州两地丝织业水平的信息,故B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江南商业环境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故D错误。
答案:A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写道:“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故B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错误;市镇自治说法错误,故D错误。
答案:B5.“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测评】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1、从时间上讲,中国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并且农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从农业技术上讲,中国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对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不断改进,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从耕作方式上讲,中国农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本课测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答:一、官营手工业发达,基金雄厚、技术高超、产品精美。
例如:我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表明我过得冶金业长期领先世界。
二、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但有所发展。
例如: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赞誉。
例如: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一、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二、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三、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四、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五、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六、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本课测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原因:A、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B、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等,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影响:A、“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B、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本课测评】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答:1.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
2.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
3.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本课测评】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答案提示: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国家由此迅速聚敛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发展和兴旺起来,但这些都是以殖民地人民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
2.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1亿左右的精壮劳动力。
在殖民强盗的掠夺之下,亚、非、拉美国家丧失财富、资源、劳动力,发展迟缓、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被大幅度地拉大了。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本课测评】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答:影响: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
③工厂集中使得工业化城市出现,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各国资产阶级积极开展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①交通运输的进步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流。
②欧洲资产阶级加快了殖民扩张和侵略的步伐,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工业文明逐渐成为全世界的主导。
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课测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A相同之处:1、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普遍应用。
2、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4、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人类的城市化进程。
B不同之处: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部门发展为主;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3、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英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4、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本课测评】从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1)经济结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课测评】民国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答案要点:民国时期,民族经济发展艰难曲折。
(1)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2)1927~1936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4)民国末年,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摧残挤压,加之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答案提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解题关键:掌握和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及其作用。
思路引领: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中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制。
答案提示: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B、主要内容和作用:一、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测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答案提示: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
一、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二、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三、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四、随后为了加快对外开放,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中又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本课测评】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答案提示: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
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
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