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历史阶段特征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中国一步步至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表现: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文化上: 思考: 在这个历史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 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史中, 我们该如何建立因果关系?
二、19世纪60年代--1912年
3、思想文化上: (1)教育变革: 出现了新式学堂、留学生出国 思考:影响? (2)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①洋务派思想:“中体西用” 思考:本质目的?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思考:特点? ③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思考:其实践的成果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徘徊时期(1976~1978年)
政治: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实质是坚持左倾错误) 经济:徘徊中前进 文化: ①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教育: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底~现在)
• 政治 ①内政: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 两制”方针;港澳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②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经济: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 文化 ①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尖 端科技的发展; ③文学艺术:“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文化艺术奖项的设 置;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 ④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立法;教育的全面 发展; ⑤体育: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一、1840年--19世纪60年代
2、经济上: (1)列强经济侵略: 特权、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含义、影响)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和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和阶段特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发展, 江南经济开始开发 (1)政治: ①分裂---动荡; ②政治制度腐朽: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2)经济: ①北方经济几度破坏和恢复 (原因) ②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原因、表现) (3)民族: 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趋势(方式?)
(3)民族: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原因、表现) ②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表现?) (4)对外:①对外交通空前发达……(海、陆) ②与亚洲各国交往空前盛况,成为亚洲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中华文化圈最终形成
(5)文化思想:①全面繁荣、博大精深; ②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66) 蜀(221--263) 吴(222--280)
十六国
(280--316)
西晋
东晋
(316--)
十六国 东晋
(439统一)
北魏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周
(581)


(589)
(317--)
(420----------------------------589)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 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 贞观时期开创的帝国新政,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达到鼎盛,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 荣,唐朝帝国进入到“开元盛世” 。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安禄山和 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明(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
(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四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四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
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与争夺。世界市场的拓展(航海条例)。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构想。经典力学的建立(1642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殖民扩张与争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欧洲国家的争霸。
总体特征:14—16世纪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期。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经济上:各国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理性与自由平等的思想迅速发展,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架构。 政治上:继英国革命后,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范围确立。 国际关系上: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大航海时代,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展的历史。(1)史实: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④国际关系
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实享乐。资产阶级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宗教改革运动,民族国家逐步形成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成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封建专制仍占统治地位。
4、国际关系方面:(1)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此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2)随着新航路开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3)17世纪起,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殖民扩张,展开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英国后先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4)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1、内容概述:上起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下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等三个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从穴居野处走向定居农耕,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开化。

这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初步的根底。

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②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③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确实立;④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①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场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②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开展的根底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③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场形成。

〔3〕、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开场形成,民族融合初步开展。

〔4〕、思想文化:①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根底;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③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开展1、内容概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

为了稳固封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治者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统治制度,很多具有开创性。

这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开展时期。

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稳固〔汉武帝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稳固〔汉〕;③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收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①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开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②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根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开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年——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经济上是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文化则是董仲舒新儒学提出,以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思想文化上则是佛道对儒学的挑战与冲击。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社会生活变迁
文化科技:物理、生物学、文学艺术
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合作
高中世界历史是把中国历史剔除并主要讲述的西方历史进程的发展。西方史学把西方历史划分四大阶段,即上古时期(约三四百万年前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史(公元475年至150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近代史(1500年——1917年)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5——3世纪
西 方
中 国
特征
(古希腊罗马)古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中华文明形成


经济: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的形成维系帝国统治,影响近现代西方法治建设。
思想:文化繁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中外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比较
公元前5——3世纪
西 方
中 国
特征
(古希腊罗马)古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中华文明形成


经济: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的形成维系帝国统治,影响近现代西方法治建设。
思想:文化繁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经济:小农经济确立并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联系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较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比较(选修)
百家争鸣时民本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联系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 .
经济:小农经济确立并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联系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联系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中外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