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共29页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区域PPT课件( 28页)

中国旅游区域PPT课件( 28页)
中国旅游区划方案
中国有多大?
最西端
漠河
中国地理概观
辽阔的国土
汇合处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曾母暗沙
约占全球陆地的1/15,居世界第3 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新疆乌恰县以西的 帕米尔高原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 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资料库]
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3个省 2个特别行政区 13亿人口
的摩崖石刻非常丰富;之二为
自然景观非常秀丽。本区有成
都平原和峨眉山地组成的旅游
地带和沿江的重庆至三峡(包
括大足、乐山等石刻区)等著
名旅游地带。
四川 重 庆
五、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 五省市(皖、苏、赣、浙、沪)
本地区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 上海五省市。本区具有沿长江两岸、名产 遍布、风光秀丽、城市游憩系统完善、园 林古迹著名、购物旅游兴盛等特点。本区 旅游点的分布非常集中,密度占全国首位。 赣 本区可分为长江三角洲旅游地带(城市景 观、园林景观),江南名山旅游地带(以 黄山、庐山、雁荡山、九华山、普陀山等 为重点节点)和沿江旅游地带等等。本旅 游区城市人口分布集中,可达性好。
滇 黔

十、青藏高原探险宗教旅游区 二省区(青、藏)
本地区包括青、藏二省区。本
区旅游点密度虽为全国最小之一, 但其雄伟的山峰和粗狂的自然景色 以及宗教为主的民族文化特色却为 世之罕见,是有着极大开发潜力的 旅游区。
青 藏
十一、新蒙风沙草原景观古迹民族特色旅游区 两大自治区(新疆、内蒙古)
• 本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两大自

皖 苏

六、闽台侨乡文化宝岛风光旅游区 两省(福建、台湾)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利用建议——以贵溪畲族乡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利用建议——以贵溪畲族乡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近年来江西省旅游发展形式十分看好,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江西“对接长珠闽”战略的实施,鹰潭地区的区域价值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贵溪畲族乡是鹰潭仅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这里可以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

在鹰潭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贵溪畲族乡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的开发旅游资源。

1贵溪畲族乡旅游资源概括1.1旅游资源类型樟坪畲族乡景色贵在天然。

山之东北陡峭峻拔,山之西南幽雅秀丽,上山有奇石、林泉,曲径通幽,飞檐凌空的寺观,步移景换,气象万千。

它融山、寺、洞、林、泉、石于一体,集天地灵气于一身,林木幽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1.1适宜的气候与良好的大气质量樟坪畲族乡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850mm。

境内风景秀丽,有鹰潭市最高峰阳际峰(海拔1540.9米)。

独有的亚热带高山气候非常适宜多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的生长。

由于地处我国长江南岸贵溪市规划城区的南缘,远离贵溪市众多污染型企业,空气清新,空气质量状况良好。

1.1.2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较好的森林风景条件樟坪畲族乡平均海拔为700m,现有森林绵延面积达200公顷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98%。

具有很好的森林风景条件。

这里不仅风景绝佳,而且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群落非常繁茂,山上多种植松、柏、竹等亚热带植物和山地植物,特别是江西特有的竹林,是进行竹产品加工和竹海探奇旅游的丰富资源之地。

其山川秀丽,竹林隐蔚,畲乡古村落零星点缀水田纵横,交通阡陌,呈现出一派秀美的畲乡田园风光。

1.1.3多样化的自然景观类型作为以竹为主角,集山、林、石、泉、花、草、水为一体的山林公园,樟坪畲族乡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类型吸引着众多区域性的游客前来游览。

中国的民族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的民族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的民族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
03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04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05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
06
中国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成就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中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民族分布情况
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广泛
少数民族:55个,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燃火把、赛马、摔跤等活动。
泼水节: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清明节前后,人们会相互泼水祝福,祈求平安和幸福。
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祭龙、舞龙、吃龙须面等活动。
雪顿节: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藏历六月三十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展佛和赛牦牛等活动。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民族建筑参观:参观当地的民族建筑,了解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民族美食体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
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与规划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政府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试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试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试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域旅游资源开发——以北川石椅羌寨为例早在5000年前,羌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华大地,历经几千年的演化,羌族构成了独具特征的民俗。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他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域,雅安地域,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局部地域,现有人口32万人。

石椅羌寨位于治水英雄大禹的故土——北川,距北川老县城二公里、唐家山7公里,绵阳市60公里,经绵阳——安县——北川县擂鼓镇——凉风垭口右拐即可抵达。

石椅羌寨坐落在海拔1100米的半山腰,从海拔800米的S105道,旅游大巴直冲石椅羌寨。

沿途路途不是弯弯的拐角就是陡直的斜坡:其惊险抚慰不亚于过山车。

大胆的游客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崖边一闪即逝的红花,黄果,绿树。

激动心境未平,车曾经停在了气势澎湃的古寨门口,一群热情小气的羌族姑娘小伙身着民族盛装,在鼓乐、礼炮声中将游客迎进寨门;一杯醇香的蜂蜜酒、一曲悦耳的迎宾曲,一扫舟车劳顿,美丽的羌族姑娘会在游客的手臂上系上红丝带〔男左女右〕,这寓意着不祥幸福。

夜幕来临石椅羌寨,好客的羌民用他们浩荡的礼节——锅庄欢迎远道而来的主人。

羌寨锅庄,羌语中即〝沙朗〞,是一种〝锅庄〞舞蹈,羌族人祭奠时必跳,后经开展,羌族人民也在篝火广场上跳起羌寨锅庄舞蹈。

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分人们就会跳起锅庄,边吃边舞。

随后这种方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宾客。

每当夜幕来临,羌寨的男女老少就集聚集在篝火广场上一同跳起锅庄舞,庆贺一天的休息收获。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举措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然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中男女老幼可以随意参与或参与跳舞队伍,只要男女领舞不能随意改换,假定需求换也必需是大家公认的嗓音好、歌词熟练且又能压得住阵的人才干有资历出任。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广西人口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广西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广西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0.66%。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广西仫佬族人口15.26 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广西人口的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广西人口的0.1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广西回族人口2.74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部分。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广西仡佬族人口0.29 万人)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广西的。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แม้ว / ม้ง;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苗族自治县: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
第三页,共74页。
学科(xuékē)框架

服饰民俗(mín

sú)

饮食民俗(mín
民俗旅

sú)
游资源

居住民俗(mín
(zīyuán)

sú)
开发


交通民俗(mín

sú)
人生礼仪民俗
(mín sú)
节日民俗(mín
sú)
第四页,共74页。
民俗旅 游区划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 概述
第十页,共74页。
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
主要有刀耕火种、山地游耕和精耕细作农业。如土 地信仰、龙王信仰、安土重迁、风水观念、重农抑商、 聚族而居、崇宗敬祖、邻里亲情、落叶归根、天人合 一等等。
东北黑土地、中原黄土地、南方红土地等广袤的大地 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季节性田园风光和宁静和谐的 桃源仙境,麦苗、稻浪、园圃、桑田、茶园、麻地、 果园、小桥、流水、人家、乡村、老寨、古镇,构成 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农耕田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不 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各有 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和行之有效的农耕技艺,整地、选 种、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储藏(chǔcáng)、加 工,稻作文化与麦作文化各有千秋,景象各异,薅草 锣鼓、背工咏唱、开秧吃新、春秋祭社、农具整置、
教学基本(jīběn)内容
民俗旅游概述 服饰民俗旅游 饮食民俗旅游 居住、交通民俗旅游 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 游艺(yóuyì)、农业民俗
旅游
民俗旅游资源 (zīyuán)
第二页,共74页。
资源(zīyuán) 开发理论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chíxù)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全)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全)

端午节
端午节是汉族的重要节日,但在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庆祝活动 。如苗族的“龙舟节”、土家族 的“女儿节”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在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庆 祝活动。如彝族的“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等。
习俗与节日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政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手段,对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进行保护。同时,也鼓励少数民族地 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保护工作。
语言保护措施
政府和学术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包括语言记录、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 等,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
04
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
传统经济模式
01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为主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经济模式以农业为主,多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如藏族的青稞种植、彝族的梯田农
业等。
02
手工业
傣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以及德宏、 耿马、孟连等县。
彝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
纳西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西北地区
01
02
03
04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还有一部分分布在甘肃、青 海等省的维吾尔族聚居区。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还有一部分分布在甘肃、青 海等省的哈萨克族聚居区。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向广大群众普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意识 。
旅游开发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通过旅游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文 化交流和传承。同时,旅游开发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经济收益,提高了当地居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 化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