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虚实结合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的古诗句

虚实结合的古诗句

虚实结合的古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以上诗句中,既有实写眼前景的句子,也有虚写想象、情感的句子,形成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能够丰富诗歌的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这一宋词作品,世人普遍认为是宋代词歌史上的代表性佳作,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上乘的情景设置。

《雨霖铃》这首词经常以描写夜空星辰、杨柳风声、绿竹搭配纱帘等作为设置,把表达的主体从虚无的抽象主题落实到真实的人间环境,真切的以自然的景物与人们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令人真正当下把握穿越了这个充满寒冷与暖意及忧乐变换的夜晚。

更重要的是,《雨霖铃》展示了很多“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情景描写:久长的月夜,孤独的星辰,清冷的西风,渺远的山柳,偶尔细透的细雨,像铃一般打动心灵;再加上“花褪残红青杏小”,“桃李满天下”和“千家情愁月明中”等意境的描写,令人心醉。

可以说,《雨霖铃》的情景设置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它是一首叙
事最纯粹、抒情最优美的宋词作品,也是宋朝文学发展当中用以示范诗歌情思融合之最好的集大成者。

《雨霖铃》虚实结合的美丽

《雨霖铃》虚实结合的美丽

《雨霖铃》虚实结合的美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虚实结合难点突破一、教材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者往往通过意象的叠加,反常超常的情景组合,由此及彼,由实入虚,虚中含实,以产生出纷呈叠出的“象外之象”,让人们在言外获得无穷的意蕴。

正是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这些审美特性,因此,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诗词传递出的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进行整体接收。

所谓直接信息指文体的表层信息,它以一种显的形态存在;所谓潜在信息,是一种在文本中没有明白说出而以隐的形态存在的信息。

鉴赏主体的审美感受源于对作品审美信息的接收,虽然作品的审美信息包含有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两部分,但人们往往忽视潜在信息。

其实,潜在信息对诗词的鉴赏更重要。

1.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和托物言志是诗歌表达技巧中常用的三种。

其中,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往往是学生不易把握的。

有的学生一听这个术语就有云遮雾绕之感。

因此,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来讲,十分必要。

2.我设想通过课堂专题对点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品悟与练习中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并理解想象联想,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师生合作,品、讲、练三结合。

②发现学习法和归纳梳理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审美想象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虚实相生”的诗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虚写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诵读柳永的《雨霖铃》,感受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①男女生先分角色诵读(女生:从“寒蝉凄切”至“竟无语凝噎”;男生:从“念去去千里烟波”至词尾)思考:如果女生读了之后,男生部分不读了,大家会有什么感觉?②全班齐读。

③这首词写的是离伤。

上片已经写了离别。

下片是写别后,去掉下片内容行不行?(学生思考交流)如果去掉,在“伤离别”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会显得苍白平庸,词味大减。

从《雨霖铃》探究虚实结合的妙处及解题技巧

从《雨霖铃》探究虚实结合的妙处及解题技巧
3.最后进行概括总结
小结
“”
虚 天上神仙等虚幻世界和梦境
的 表
曾经发生过的事或历史事件
现 形
未来之境

式 借助想象,从对方起笔生情
虚写的精妙之处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虚实结合 的
解题技巧
1.写出表现手法
2. 指出虚景与实景并描绘,能说 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好
3.进行概括总结
作业
• 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 还酹江月。
B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 设想相逢是实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时的悲凉, 属虚写,后写梦醒时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入虚,由虚转实,充分表达苏轼对 亡妻的思念之苦。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请鉴赏诗中三、四两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入溪
眼眉儿
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 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 春山。
分析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上片实写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渲染 出凄凉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下片是想象联想 的虚景。“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想象此刻在家

虚实结合《雨霖铃》说课稿

虚实结合《雨霖铃》说课稿

回忆之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题都城南庄》崔护 《如梦令》李清照
未来之境: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虚) 另外还有: 《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六、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
雨霖铃 景物——借景抒情 离别 想象——虚实 神鬼梦境 过去之境
结合 未来之境 他人之思
八、教学反思
1.在课前让学生对作者,词牌,背景以及字词解释 等问题进行解决,熟读成诵,较好的锻炼了学生 的自学能力。 2.整体感知前的诵读非常必要,诗词教学,诵读先 行,而且应贯穿始终。 3.教学目标能够完成,但用一堂课使学生切身感受 虚实结合在词的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显然时间是 仓促的。有待课下练习巩固。
从念去去开始直到词的结束从念去去开始直到词的结束为虚写想象离别后惨不成欢的情景通过烟波楚天杨柳岸晓风和残月等意象的创造形成孤寂冷寞的氛围使相见时难别亦难心理状态感情表达得更充沛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雨 霖 铃
柳 永
说课步骤
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教学目标 4.说重难点 5.说教法学法 6.说教学过程 7.说板书 8.教学反思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以读促理解, 体会词中体现感情的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艺术特色。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1)诵读法,(2)评论法, (3)问答法,(4)拓展法。 2、学法:(1)自学法,(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词牌、背景、作者 (三)指导阅读 (四)整体感知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的虚实结合

雨霖铃——的虚实结合
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6时16 分20.12. 1518:1 6December 15, 20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5日 星期二 6时16 分40秒1 8:16:40 15 December 2020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下午 6时16 分40秒 下午6时 16分18 :16:402 0.12.15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5/
2020 6:16:40 PM18:16:402020/12/15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5/
谢 谢 大 家 2020 6:16 PM12/15/2020 6:16 PM20.12.1520.12.15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5-Dec-2015 December 202020.12.15
高照愁思情长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悬想和牵
挂。
12
训练2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前两 句概括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场面:战死 的将士成了无定河边累累白骨,是实写。 后两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 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是虚写。虚实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uesday, December 15, 2020
15-Dec-2020.12.15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518:16:4015 December 202018: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 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 虚象显实境。
9
例四: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这是至德元载(756)8月,杜甫为安史叛军所 俘获,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所作。
——从对面抒写离情,这类虚境能突破 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 中,增强诗歌的情趣,扩大诗歌的意境,将 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
13
相生,荣枯迥异,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结 镜花水月别样情,镜中之花,水 中之月,虽是虚设的景象,但表 达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虚实结合 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隽 永,深沉。
14
课后检测 收集整理古代具有虚实结合艺术 手法的诗词,并从虚实结合的角 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15
10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训练1、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赏析此诗的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诗的前两句写橘柚香中醉别江楼,满江风
雨孤舟凉,是叙事写景,是实写;后两句由实入虚,
推己及人,借助想象,为友人悬想出别后情景,是虚
写。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营构了一幅云散雨收孤月
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物与想象 的景、事、物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 达丰富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 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4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实写
烟波、暮霭、楚天
因情设景
离别后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虚写 虚写
小结:实写的是面临分别时心里的依依不舍与苦楚, 虚写的是想到分别后千里的行程将一个人度过,年复 一年不能再见面的悲凉。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分别时的
5
不舍和难过。
• 在诗歌中,“虚”常包括四类:
• 1、设想的未来之境 • 2、已逝之景之境 • 3、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4、借助想像,从对方起笔生情
6
例一: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高照愁思情长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悬想和牵
挂。
12
训练2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前两 句概括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场面:战死 的将士成了无定河边累累白骨,是实写。 后两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 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是虚写。虚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3
阐释概念:虚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通过 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 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 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 将倍增其乐。
7
例二: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
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
8
例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 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 列如麻”。
——《雨霖铃》 的虚实相生
1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雨霖铃》, 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 合”的表现手法 。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 阅读兴趣。
2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