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性病疫情情况(2020年整理).ppt
腾冲市2020年HIV_AIDS疫情分析

腾冲市2020年HIV/AIDS疫情分析发布时间:2021-09-13T07:50:02.85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2期作者:杨开芬武金聪赵珍席蓉张亚青陈云霞[导读] 了解腾冲市2020 年HIV/AIDS流行情况,杨开芬武金聪赵珍席蓉张亚青陈云霞云南省腾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腾冲市 679100摘要:目的了解腾冲市2020 年HIV/AIDS流行情况,为全面巩固我市艾滋病防治3个90%成果、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终结艾滋病流行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20年网络直报腾冲市现住址HIV/AIDS疫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20年新报告腾冲现住址HIV/AIDS 88例,其中HIV占62.50%,AIDS病人占37.50%;年龄以25-49 岁青壮年为主,占72.73%;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7.73%;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检测为主,占75.00%。
结论腾冲市HIV/AIDS疫情稳中有降,防控形势出现新挑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遏制我市艾滋病蔓延。
关键词:HIV/AIDS;疫情分析,腾冲市云南省是中国艾滋病的重灾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毒品生产地“金三角”毗邻),成为HIV-1流入我国并向内地扩散蔓延的首发地区[1]。
腾冲市1990年首次在吸毒人群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疫情在不断扩散,成为云南省艾滋病流行水平一类县[2]。
经过4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及艾滋病防治3个90%全面实施,我市HIV/AIDS疫情情稳中有降。
为更好巩固我市艾滋病防治3个90%成果及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20年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2020年报告现住址为腾冲市的HIV/AIDS病例。
1.2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
1.3 方法收集2020年报告腾冲市的HIV/AIDS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图文ppt课件

了解疫苗知识
了解疫苗的作用、接种时间和可能 的副作用,以做出明智的接种决策 。
免疫策略调整
针对不断变化的传染病形势,及时 调整免疫策略,如加强针接种等。
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工作
01
02
03
室内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 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 度。
定期清洁消毒
对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和 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清洁和 消毒,特别是门把手、电 梯按钮等高频接触区域。
倡导个人卫生习惯
0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在预防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鼓励公众参与防控
03
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如配合流调、接种疫苗等,
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详细阐述了传染病的概念,根据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点进行分 类,并总结了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预防措施:接种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和输血、注意个人 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结核病
01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
02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03
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盗汗等
04
预防措施:接种卡介苗、注意室内通风、 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等
其他常见传染病
麻疹
发热、咳嗽、流鼻涕、 眼结膜炎、皮肤斑丘疹 等,预防措施为接种疫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 传播、母婴传播等。
易感人群
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更易感染。
全球与中国传染病现状
全球现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传染病频发,如流感、艾滋病、疟疾等,给人类健康带来 严重威胁。
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ppt课件

27
一些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
手足口病
2-10天,平均3-5 天
水痘
麻疹
一般为10-14天, 范围7-21天
风疹
12-21日,平均 14天
14-21天
流行性感冒 1-4天
流行性腮腺炎 14-28天
25 25
巴南区各检测咨询点信息:
• 全区各医疗机构均可进行HIV快速检测 • 4个咨询检测点:
区疾控中心、市七院、区二院、区保健院 • 疾控中心艾滋病科:
咨询电话:66222223 保密
26
青少年—防艾主力军,需以身作则
不用恐惧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接触,他们疾 病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关心帮助他们。
• 因此学校一旦有结核病传染源,如果处理不及时,易引 起暴发流行,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区域
10
防控措施
预防性措施:接种卡介苗 若有结核病例发生:
• 尽快地使肺结核患者离开集体环境并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 疗;
• 对患者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消毒;保持通风及阳光充足; • 同教室、寝室的人员都属于密切接触者,应注意他们是否
福建、湖北、 海南、陕西、青海 三类省10个: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
山东、西藏、甘肃、宁夏
13
重庆市艾滋病疫情分类 --- 区县级
一类县区(14个):江津区、大足区、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 龙坡区、渝北区、永川区、北碚区、南岸区、长寿 区、璧山县、合川区、巴南区。
二类县区(17个):开县、荣昌县、铜梁县、涪陵区、大渡口区、綦江 区、万州区、潼南县、垫江县、丰都县、云阳县、 忠县、南川区、梁平县、秀山县、酉阳县、万盛区;
最新常见的传染性疾病PPT课件

2024/3/12
19
• 临床特征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 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 发高热伴惊厥者。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 期特征。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 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 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2024/3/12
20
• 麻疹的预防
• 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呼吸 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 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 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 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 送上门,易感儿不串门,集体机构加强 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
2024/3/12
23
• 肺结核的预防
• 尽早发现病人,实行直接监视下治疗, 这是目前结核病防治的最重要的措施, 因为他能直接控制结核病的传染源。
• 虽然,切断传播途径很难有切实可行的 措施,但由于结核病菌通过尘粒和飞沫 传播,而飞沫漂浮在空气中的。所以教 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 气新鲜。研究证明,通风将明显减少飞 沫浓度,从而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 机会。
2024/3/12
14
• 本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主要为2~10岁 的儿童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 可终身免疫。
• 本病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起病急。 轻、中度发热,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 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 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脱皮后不留 疲痕。结疤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 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 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 肺炎。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 、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 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渡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清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
编辑版ppt
2222
复发 再燃
某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後已 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 殖,初发症状再现。
病情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 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 。
2233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244
百白破疫苗 百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
A群流脑疫苗
百白破疫苗 A群流脑疫苗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
A群流脑疫苗
卡介苗
麻疹疫苗 百白破疫苗
4433
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
Ø 标准预防 Ø 传染病的隔离 Ø 消毒
4444
标准预防
概念: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 医院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核心内容: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 性疾病的传播。 3、采取双向防护。
病情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23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424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42525传染源1病人最重要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4共同媒介传播5生物媒介传播易感人群定人群中的比例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52626一呼吸道传染病麻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62727二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甲型肝炎蛲虫病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72828三血液传染病丝虫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82929四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破伤风沙眼血吸虫病淋病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93030传染源传染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易感人群起重要作用2020323303131战乱战乱原油污染原油污染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313232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32333311种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22种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内科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33343422种种鼠疫霍乱鼠疫霍乱其中
性病演示ppt课件

梅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血液检查(如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
治疗措施
梅毒的治疗主要采用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等。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可选用头孢曲松或四环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需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 复查。
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梅毒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梅毒。一期 梅毒表现为硬下疳,二期梅毒表现为全身皮疹,三期梅毒 可侵犯心血管、神经等系统。
生殖器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水疱、溃疡等 病变,易复发。
淋病
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 染,如尿道炎、宫颈炎等。
。
不洁性行为
多个性伴侣、无保护性交等不洁性 行为是感染淋病奈瑟菌的主要原因 。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儿 童、孕妇等,更容易感染淋病奈瑟 菌。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微刺痛,有稀薄 黏液流出,严重者有轻度肿胀,引起排尿困难;女性患者主 要表现为宫颈炎,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外阴瘙痒及灼热感, 偶有下腹痛及腰痛。
推广安全性行为
宣传教育中要积极推广安全性行为, 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洁性行 为等,降低性病传播的风险。
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治愈率
建立完善的诊疗规范
制定性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准确诊断、规 范治疗,提高治愈率。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性病诊疗水平和意识,确保 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预后评估
大多数尖锐湿疣患者在经过规范治疗后可痊愈,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定期随访和复查对于预防复发和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疫情报告程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报告人员
上述机构中的医生、护士 、实验室检测人员等,以 及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 生。
职责
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后, 及时向当地县(区)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时限和报告内容的要求
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 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 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保障社会稳定
有效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助于 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恐慌和不 安。
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通过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机构可 以及时了解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 医疗救治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主体、程序和责任,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重要法律依据。
04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未来展望和发展
传染病疫情报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给疫情报告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疫情报告方面的制度、 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增加了报告的难度。
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染病疫情报告中 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加强也 为传染病疫情报告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明确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和要求。
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政策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进行细化和补充。
防治常见传染病 ppt课件

夏秋季儿童不明原因的急骤高热,并伴抽痉或 昏迷者, 应注意确定是否为中毒性菌痢,应及 时请医生检查,以明确诊断。
ppt课件
20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 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 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 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 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 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 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 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ppt课件
14
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痢疾菌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 外环境,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手经 口感染
脏手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ppt课件
15
细菌性痢疾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时间短 各菌群、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抗药性 重复感染和多次发病较为常见
⑦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 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 学放假措施。
ppt课件
27
呼吸道传染病
ppt课件
28
流感
he flu virus
M 2 protein
e Flu-S ite
01/99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ppt课件
1
主要内容
传染病的历史 传染病的有关概念 肠道传染病:菌痢、手足口病、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0000 300000
340960 299473
285661
250000 200000
224865
1
9
3
204 632
8
0
92
0
2
9
1
6
161638
150000 100000
130655
107500 114473 104418
61238
50000
43063
21257
5099
0 1985
87
89
91
2006年梅毒发病人群分布
• 性病分布
男性与女性梅毒报告病例均有增长(较2005年)
• 女性增长幅度:34.99%;男性增长:27.93%; • 女性报告发病率为13.73/10万;
• 男性报告发病率为12.97/10万;
• 女性以隐性梅毒为主(占42.15%),其次为一期梅毒(占31.16%);
(说明:1991~2004年为全国性病病例报告系统数据, 2005与2006年为全国网络报告数据)
6000
5999
5000 4000
4066
3000
2000
2035
971 1155
1000
677
2
6
3 12 35 35 109 185 359 468
0
19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93
95
97
99
234561
228294
213208 206713
184672
162043
2001 2003 2005
2006年淋病发病人群分布
•性别分布
• 男性与女性淋病报告病例均有下降(较2005年) • 女性下降的幅度高于男性; • 男性淋病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 男女病例数之比为3.64:1。
33.27%
三期梅毒 (1534例)
0.88%
二期梅毒 (41694例)
23.89%
2006年淋病发病及流行趋势
• 全国报告162043例,较2005年(报告184672例) 下降12.25%;报告发病 率12.39/10万
1985~2006年全国淋病发病流行趋势
(说明:1991~2004年为全国性病病例报告系统数据, 2005与2006年为全国网络直报告数据)
全国性病疫情情况
2006年梅毒发病及流行趋势
• 全国2006年报告174506例,较2005年(报告132775例)增长31.43%;报 告发病率13.35/10万;
• 胎传梅毒:5999例,较2005年(报告4066例)增长47.54%;报告发病率为 35.29/10万活产数;
• 隐性梅毒67220例, 较2005年(报告42004例)增长60.03%;
2006年全国梅毒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
发病率
2006年全国梅毒发病按年龄与性别分布
50 40 30 20 10
0 0-
5- 15- 25- 35- 45- 55年龄
男性 女性
2006年全国梅毒病例分期/类
隐性梅毒 (67220例)
38.52%
胎传梅毒 (5999例)
3.44%
一期梅毒 (58059例)
175000 170000 165000 160000 155000
174506 梅毒
2006年全国梅毒与淋病报告病例数
162043 淋病
2006年全国儿童梅毒与淋病病例数
6300 5300 4300 3300 2300 1300
300 -700
5999
胎传梅毒
1138
1531
新生儿淋病
14岁以下儿童淋病
1985~2006年全国梅毒发病流行趋势
(说明:1991~2004年为全国性病病例报告系统数据, 2005与2006年为全国网络报告数据)
180000
174506
160000
140000
132775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88311
8
0
4
0
68
0
1
8717
2
4
57
4
3
2
9 7
• 男性以一期梅毒为主(占35.45%),其次未隐性梅毒(占34.76%)。
2006年梅毒发病人群分布
•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报告病例均较2005年增长; 10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上升幅度最大; 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 全 部病例的71.67%); 15-34岁年女性梅毒的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35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梅毒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2006年淋病发病人群分布
• 年龄分布
• 60岁以上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增长 • 其余各年龄组均下降; • 20-4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合计133590例, 占82.44%) • 2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34.25/10万) • 新生儿淋病1138例,报告发病率为6.93/10万;
2006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概况
2
5
5
3
53858
40000
33673
20765
20000
11336
1 8 4 3 3 7 9 0 2 1 3 8 71 9 7 62 5 7 41 8 9 21 9 9 72 0 1 64 5 9 1
0
1985 87
89
91
93
95
97
99
2001 2003 2005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