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
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
“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
“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
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
归雁人胡天”。
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
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
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
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
一轮落日徐然下降。
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
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
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诗词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全诗赏析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品赏析: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古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标签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赞美、边塞、战士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这首诗歌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率部与吐蕃作战获胜。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前往凉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
作者通过描写塞外的奇特风光和对自然景色的强烈赞叹,表达和抒发了自己离廷慰边的失意心情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使至塞上》是一首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叙事诗,整首诗句式短小(五言律诗)、语言精炼、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意味深长,使人浮想联翩。
与其它大多诗歌相似,本诗记述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但它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传神之笔独领风骚。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笔者归纳了如下四个特点:一、运用了正面衬托的修辞艺术手法。
这两句诗写“大漠”、“孤烟”,写“长河”、“落日”,看似几个漠不相关的景物的简单罗列,实际上,其间是密切联系的。
在这里,“大漠”与“孤烟”互衬,“长河”与“落日”互衬,作者以景物之单调写塞上之广阔,“以阔大苍茫的意境,衬托哀婉凄美的情思”,从而把塞外风光描绘得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这两句诗对前面的诗句也起到烘托作用。
诗中,作者以“单车”点明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心情,以“征蓬”和“归雁”对应“单车”作喻自比,修辞抒情,之后,又突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旷远境地就更显其孤寂苍凉了。
二、运用了绘景溶情的移情艺术手法。
在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绘景溶情的移情艺术手法,把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艺术的物化,通过组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一个个的特写镜头,巧妙地将感情、气氛、形象融合为一,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使得情因景而真,景因情而活,一幅奇特壮观的塞上风光图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以虚写实。
在这两句诗中,“大漠”与“落日”是静景,“孤烟”与“长河”是动景,以“孤烟”的动衬托“大漠”的静,以“落日”的静衬托“长河”的动,动静结合,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_全诗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出自唐代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北飞,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使至塞上王维古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朗诵]使至塞上王维古诗赏析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处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浩瀚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上,绵延的长河上,一轮圆日正缓缓西沉。
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戍边的官兵。
②属国:一指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的少数民族。
二指官名,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④归雁:大雁北飞。
胡天:这里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⑤大漠:此处大约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一指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信号,二指塞外的旋风,或称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为孤烟。
⑥长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⑦萧关: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说明《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律。
公元736年,吐蕃攻打唐属国小勃律,次年春,唐军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以察访军情。
实际上,是朝廷以此为借口,将王维排挤出朝堂。
这首诗记叙了出使塞外的情况及感受,刻画了边塞的雄奇自然景观,境界极其阔大,历来为评家所激赏。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用字极普通,却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极具震撼之美,被徐增评为“独绝千古”,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
塞北大漠、烽火孤烟、长河落日之景,能亲眼所见之人,可谓少之又少,然而经王维这么一写,人人皆能在脑海中浮现那种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大漠景观。
单看上句“大漠孤烟直”,仅有两个意象——大漠、孤烟。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广袤无垠,用一个“大”字概括,显得拙而真。
沙漠既然大而无边,定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物,所以烽火台上的一缕孤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这一道浓烟,垂直而上,更显得劲拔坚毅。
诗人用简单的“直”字形容孤烟,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记录,还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孤寂情怀融入到了自然景象之中。
使至塞上王维全诗赏析

使至塞上王维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使至塞上》全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使至塞上⑴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