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其中,瑶族人民最著名的特点是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

瑶族人民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祭拜祖先。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

他们喜欢吃米饭和米酒,并且喜欢把肉和鱼腌制成腊肉和干鱼。

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特色的面食——米粉。

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粉末,可以搭配各种调料和肉类食用。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他们喜欢穿着鲜艳的衣服,头发上还会戴上彩色的花环。

此外,他们还有特色的建筑——那些建在山上的竹楼。

竹楼通常由竹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具有轻巧、防水、耐久的特点。

总之,瑶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独特风俗的民族。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以及对传统饮食和建筑的保持,都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瑶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祭祀节、捕鱼节、结婚仪式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保持了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婚姻习惯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 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 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民俗领域术语
01 服装习惯
03 婚姻习惯 05 传统节日
目录
02 饮食习惯 04 丧葬风俗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包括瑶族男女服装习惯、瑶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瑶装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 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 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 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饮食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 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 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 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丧葬风俗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 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 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风俗习惯与来历

瑶族风俗习惯与来历

瑶族风俗习惯与来历瑶族风俗习惯与来历导语: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

1982年,中央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

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母形式,设计了(勉语)文字。

瑶族有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的来历习俗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

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

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数山区的极少部分瑶民还擅长茅山巫术。

瑶族的民族历史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

瑶族最早在黄河流域,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带。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在我国可说是已经家喻户晓。

蚩尤是瑶族人最为认可和影响最大的先祖。

远古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原始人类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形成了以蚩尤为首领的名为“九黎”的部落联盟。

正如《国语?楚语》注中所载:“九黎,蚩尤之徒也”。

《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亦称蚩尤是“九黎”之君。

蚩尤部落被黄帝、炎帝击败,遗裔南逃,汇入南蛮部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在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大部落——三苗,统称南蛮。

瑶又自称尤绵,绵为蛮之音转,南蛮含有尤之成分无疑。

《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

盖黎与苗,南蛮之名,今日犹然。

”禹统治中原的集团期间,经过长期征战终于击败三苗,三苗解体。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一):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音乐舞蹈:瑶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以合唱和舞蹈
最为著名。

他们经常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2.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特点鲜明。

男子通常穿
着黑色长衫和长裤,头戴白色头巾;女子则穿着华丽的长
袍和长裙,头戴彩色的头巾和发饰。

3.米酒:瑶族人民喜欢饮用米酒,它是瑶族特有的传统酒品。

瑶族人民认为米酒神圣而美味,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
动中饮用。

4.母系社会:瑶族传统上属于母系社会,家族的继承权和财
产权由母系传承。

女性在瑶族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
威。

5.瑶族婚俗:瑶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习惯。

他们崇尚群居婚制,
即多个夫妻一起生活。

在婚礼上,会进行盛大的仪式和传
统舞蹈,以示喜庆和祝福。

6.瑶族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采玉节、开辟节、按
锦节等。

这些节日是瑶族人民重要的庆祝和祈福活动,通
常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传统的竞技活动等。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瑶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保持自我身份认同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民间组织传承
瑶族地区有许多民间组织,如歌堂、 鼓社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传承文化 。
瑶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界文化的冲击,瑶族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
出路
为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立法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学校教育等。
06
瑶族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共同作用
瑶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共同作用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瑶族提供了精 神支持和道德指引。
04
瑶族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瑶族的经济生活
传统农业
瑶族地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 为生,耕种水稻、玉米、红 薯等农作物。
林业
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 源,人们通过砍伐树木、采 集林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收 益。
游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记载
瑶族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瑶族社会有,瑶族被确定为单一 民族。
瑶族的人口分布与地理分布
人口数量
瑶族人口数量在世界各民族中排 名前十,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 、湖南、广东、云南等省份。
地理分布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分布在南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包括瑶 族语言文字。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瑶族聚居区的学 校开始引入瑶文课程,以增强学生对 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广西、湖南等地,政府设立了瑶文 培训中心,推广瑶文教育,培养新一 代精通瑶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此外,一些瑶族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 也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推广瑶族 语言文字的使用,以保护和传承这一 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展览
通过展览展示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乐器等,让游客 了解瑶族文化的魅力。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

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

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

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

南丹白裤瑶男子空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

头缠黑色或白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

饰耳环、手镯、银牌。

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

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

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

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的瑶族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服饰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钗的广西茶山摇。

顶板瑶妇女的头饰,因年龄不同而异。

少女梳梳钗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中露云髯。

十七八岁的姑娘,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

妇女用的背心、围裙、胸巾,甚至脚丝带无不用刺绣和挑花带装饰。

居住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交通瑶族所居山区,道路崎岖险阻,车马难行,交通不便,常年四季用肩担背负办法,将山区特产带到平原圩镇去出售,又用同样的办法运回所需生活用品。

日常背篓、扁担、箩筐是瑶族人民用于运输的主要工具。

近百年来,滇西、桂西部分山区,瑶族开始圈养马匹,用以驮物,以代替肩挑额负。

但其他边远山区瑶族,常年累月仍沿袭额负、背驮、肩挑习尚。

路遇溪流湍急、水深壁险溪河,一般是涉水越渡,也有架设桥梁,常见桥有藤桥、竹桥、木桥几种。

婚姻家庭瑶族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走村串寨机会,通过对唱山歌形式,寻找对象,双方合意,互赠信物,以定终身。

但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亲之前,男女双方要合八字,八字相合才能定亲,定亲后择吉日良辰即举行婚礼。

瑶族婚姻有“招郎上门”习俗,这种婚俗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江西等瑶族地区普遍存在,不少地方甚至有女子招郎多于出嫁的情况。

男方到女家上门不受歧视,寡妇再嫁也不受禁止。

瑶族家庭一般由父、子或孙两三代亲系组成,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少。

男子在结婚后便和父母、兄弟分家,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重建住房,另立门户,成立新的小家庭。

家庭一般由父母掌管,直到年迈体弱时,才按照“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的原则,让子女主持家业。

老人在家庭中和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日常生活和逢年过节,饮食也先敬老人。

在家庭分工方面,瑶族男子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如伐木、放排及农耕等,在家庭中居于主要地位;妇女一般从事种植、养殖和采集活动,在家庭中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组织瑶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名称有社老、寨老、庙老等,各个地方,各个支系的称法不一,其中最典型的是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制”和南丹白裤瑶的“油锅组织”。

石牌制是大瑶山瑶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防御外侮和匪盗以及调解内部纠纷,由一个村或几个村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据考证,至少从明朝起,()他们就有了石牌组织。

既有一个族系、一个村寨的石牌组织,也有跨族系、跨村寨的石牌组织,还有包括整个大瑶山瑶族的总石牌组织。

总石牌中包括若干个大石牌,大石牌中又包括若干个小石牌,形成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每个石牌组织都有其头人,石牌头人根据本民族的传统精神,针对当时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拟定出若干条律草案,然后定出日期和地点,召开石牌大会,由大家讨论和通过,共同遵守,维护社会秩序。

油锅组织是南丹白裤瑶古老的社会组织。

油锅,瑶语称为“破卜”,是白裤瑶的父系家族组织,由同宗同姓的家族组成。

每个油锅少者二三户,多者十几户,油锅组织的头人由有威望的长者或有才干的青年人担任,主要职责是督促和鼓励大家搞好生产,调解油锅组织的内部矛盾,主持油锅会议等等。

丧葬瑶族认为,人死后其魂魄依然存在,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着,保佑着子孙后代。

因此,瑶族对老人的葬礼十分讲究。

如广西大瑶山一带的瑶族,老人绝气前,家人要将一枚银币或铜钱放在他嘴里,含口钱“。

老人一断气,立即举哀,在门口鸣枪或放铁炮,向寨人和亲戚报丧。

舅父知道后,立即杀一只鸡,备上酒,邀请族内四五个长者和师公前往丧家,替死者做”法事“。

入棺前,子女要给死者洗尸,换上净洁的寿衣。

装洗完毕,即移尸正堂,男尸停放在厅堂左边,女尸停放在厅堂右边。

入棺时,还要请师公作法”净棺“。

除了土葬,一部分瑶族地区还盛行火葬,葬制各有不同。

成丁礼度戒是瑶族男子必经之宗教手续,过去,蓝靛瑶男于16岁以后度戒,一定要在婚前度毕。

度戒年龄多在16岁至22岁之间。

现在11岁以后即可度戒。

各人的度戒年龄是依据《大同书》择算,冲犯年不举行,如子、午、卯、酉出生的人,十一岁全,十二岁半全,十三岁败,十一岁可度戒。

辰、戌、丑、末年出生的人,十二岁全、十三岁半全、十四岁败。

十二岁度戒最吉利。

寅、申、己、亥出生的人,十三岁全,十四岁半全,十五岁败,全岁度戒吉利。

可以循环推择,若十三岁不度,又是十六岁全,十七岁半全,十八岁败。

照此类推,始终要在结婚之前举行。

红头瑶则不同,他们要在结婚之后夫妻共同度。

蓝靛瑶(含白线瑶、沙瑶)不度戒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并受到姑娘们的耻笑。

不度戒则没有自己的师父,不懂一切宗教礼仪。

度戒之前,被度者住在度师家里,不吃油、不吃菜、不劳动,白天睡觉,走路也必须低着头。

戴上帽子不见天(因见天对不起神)。

在此期间不能与人说话,只有师父讲话可以答应,最必要时可以允许与父母谈一两句话。

否则就一律被认为是”不正“,将来”度戒也不好“神也请不到堂”,还要被认为是“功德修不圆满”。

学到一定程度,便可回家念经(共13本)打斋。

度戒开始,被度者由度师引上度台,正襟危坐。

然后度师念经,请各方诸神,即家神、土地、灵公、花娘、社皇、盘古、神农、玉皇、山神、谷娘等神至。

度戒人与师父各端清水一碗,各执火捻一条,随师父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欺人、等……共有十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