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
1.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
主要是实用性的,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具。

2.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彩陶工艺发展起来,陶器表
面装饰有丰富的图案和颜色。

3.商代中期:创造了原始瓷器,标志着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4.周朝至秦汉: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青瓷
和釉陶。

5.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尤其是浙江的
越窑,烧制出精美的青瓷。

6.隋唐时期:唐代时,陶瓷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白瓷、三彩瓷、
黑瓷等品种繁多,而景德镇也开始崭露头角。

7.五代十国及宋朝: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名窑如汝窑、
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各领风骚,尤以五大名窑最为著名。

此外,青花瓷在这个时期也初步出现。

8.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大为改
进,同时,蓝地白花、红绿彩等新型装饰技法得到广泛应用。

9.明朝: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达到全盛,景德镇的官窑更
是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

其他种类如斗彩、五彩、黄釉、霁蓝釉等也有显著成就。

10.清朝:清初康雍乾三代,瓷器制造业继续繁荣,特别是粉彩瓷
和珐琅彩瓷的创新使陶瓷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中国陶瓷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出现
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如仿古瓷、釉下彩瓷、釉上彩瓷等。

陶瓷工艺

陶瓷工艺


陶瓷工艺

釉下彩瓷器
工艺美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陶瓷也赋 予了它的新涵义。利用陶瓷对声、光、电、 磁、热等物理性能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而制 造的陶瓷材料称为功能陶瓷。功能陶瓷种 类繁多,用途各异。总之,新剂陶瓷材料 几乎遍及现代科技的每一个领域,应用前 景十分广阔。新兴的陶瓷材料层出不穷, 古老的陶瓷工业在新的形势下再次产生飞 跃,在现代工业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工艺美术表现出开放、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 饰意匠,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品种。
陶瓷工艺



1、青瓷。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 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 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 平,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唐代越窑、宋代龙 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 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 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早期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青绿的比重较晚唐
有所增加,以后以青绿为主,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 面一般清澈碧绿。陶瓷工艺源自秘色瓷陶瓷工艺

2、白瓷 邢窑在北方河北,主要制造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 最高水平。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瓷坯含铁量低, 生坯挂釉,施以纯净透明的釉,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 的呈色剂,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素白瓷器。成熟的白瓷
陶瓷工艺

青瓷在唐朝的评价比较高,这和唐朝的饮茶风尚关系 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 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制作。唐朝文学家、中国茶圣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陶瓷的发展过程:
1. 先秦时期:此时期的陶瓷大多用于生活用具,如鬲、鼎、壶、盂等,样式以简约为主。

2. 汉唐时期:此时期的陶瓷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各种陶瓷器具不断地出现。

汉代黄釉和唐代三彩都是非常著名的陶瓷器种类。

3. 宋元时期:此时期的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

宋代官窑和元代景德镇窑瓷器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4. 明清时期:明代以景德镇窑、宜兴紫砂推行工艺技能,并创造了“臞仙”、“素三彩”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清代以宜兴描金陶器、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代表的装饰技法,提高了陶瓷工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5. 现代及当代:1920年代,经过改革,陶瓷工业发展迅速。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陶瓷进入了现代化的制造阶段,同时,也逐渐开创了一些新型瓷器的艺术风格,如现代简约风格、民族复古风格以及欧美艺术风格等。

总之,中国陶瓷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

陶瓷⼯艺【历史发展简介】陶瓷⼯艺【原始时代】黏⼟制坯 800℃~1000℃以上⾼温烧成【彩陶】: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种绘有⿊⾊、红⾊的装饰花纹于坯体,⽽后焙烧的红褐⾊或棕黄⾊陶器。

彩陶在新⽯器时代中期达到盛期,代表有仰韶⽂化彩陶与马家窑⽂化彩陶。

名称仰韶⽂化彩陶马家窑⽂化彩陶历史1921年⾸先发现于河南绳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1924年,⽢肃临洮马家窑村分布以陕豫为中⼼,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及四川北部、宁夏东南部概况【陶器】: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制坯】: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采⽤慢轮修整【主流】:彩陶,器物多为泥质钵、盆、盂⾊彩:红、⿊、⽩为主,常画在细泥陶⾐上【题材】:主要为抽象⼏何形,有少量的写实动物【陶器】:砂质、泥质红陶,泥质灰陶。

彩陶多,艺术顶峰【器形】:盆、钵、壶、瓮、罐、瓶【⾊彩】:⿊彩或⿊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底上题材:⼏何形为主,动物、⼈物为辅【风格】:⾏笔流畅,装饰繁满【代表】:马家窑半⼭马⼚【马家窑彩陶】【彩绘陶】定义: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长江中游:⼤溪⽂化、屈家岭⽂化黄河中下游:⽢肃秦安⼤地湾四期、⼤汶⼝⽂化、⼭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化、红⼭⽂化晚期【⿊陶和⽩陶】⿊陶类别:内外皆⿊或灰陶、红陶施⿊陶⾐(⿊⽪陶、⿊⾐陶)⿊陶⼯艺的4个特点:⿊、薄、光、纽河姆渡⽂化、良渚⽂化、龙⼭⽂化【春秋战国】【原始陶器】特点:烧成温度不⾼,胎质细腻胎灰或灰褐⾊,表⾯⿊⾊装饰:在未⼲透的坯体表⾯压印、刻划装饰,⽽后打磨分布:战国时代北⽅⽤途:明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彩绘陶】由于陶器先烧后画,坯体表⾯装饰绘画为后画,因此多⽤作明器战国时期到西汉是彩绘陶器的发展⾼峰期【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种陶器。

彩绘陶是在烧成了的陶胚上画花,因⽽花纹易于脱落。

彩绘陶主要是⽤作明器,作为陪葬⽤的。

探讨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探讨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探讨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讲解。

一、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中国的陶器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生产出铜器,而陶器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汉代和唐代,陶瓷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唐代的三彩和汝窑瓷器等。

宋代更是将陶瓷工艺推向了新的境界,出现了象征中华文明精髓的青花瓷和白瓷等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充满了艺术美感,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了20世纪,中国的民间陶艺制作逐渐由家庭制作向工厂制作转移,陶器的规模化生产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同时,一些艺术家开始研究如何将当代的思想观念融入到陶瓷艺术当中,创作出更加现代化的陶艺作品。

比如,朱乃正创立“桃花源艺术村”,将自然美和陶瓷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

三、陶瓷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用现代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文化,陶瓷艺术也是如此。

一些当代艺术家开始使用电脑技术、声音、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和材料,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陶艺作品。

比如艺术家刘晓光的瓷青石雕,将陶瓷和雕塑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演绎出了当代陶瓷艺术的新语言。

总之,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人们的努力下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传统到现代,陶瓷艺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思考和探究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

制瓷业的发展历史

制瓷业的发展历史

制瓷业的发展历史制瓷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制瓷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晚期,中国就开始制作瓷器。

最早的瓷器多为陶器,称为原始瓷,质地粗糙,没有釉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瓷工艺逐渐改进,瓷器的质地也得到提升。

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烧制真正的瓷器,如青铜器、玉器等。

这些瓷器的釉面光滑,质地坚硬,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汉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黄金时期,瓷器的种类和工艺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瓷器的制作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汉代的瓷器以陶瓷为主,釉面多为绿釉和黄釉,颜色鲜艳,纹饰精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瓷业不断发展。

唐代是中国制瓷业的又一个高峰时期,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工艺更加精湛。

唐代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其中青瓷以其独特的青绿色釉面而闻名于世。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瓷器以青瓷、白瓷和黑瓷为主,其中青瓷又称为汝窑青瓷,以其独特的质地和釉面色泽而闻名于世。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纹饰更加繁复,被誉为“瓷器之冠”。

明清两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

明代的瓷器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牌。

明代的瓷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清代的瓷器则以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彩瓷为主,这些瓷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纹饰,成为了中国瓷器的经典之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制瓷技术的出现,使得瓷器的生产更加规模化和标准化。

现代制瓷业注重瓷器的设计和创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总结起来,制瓷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晚期。

从原始瓷到青瓷、白瓷、黑瓷等不同种类的瓷器,中国的制瓷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时期的瓷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卓越技术和丰富文化内涵。

陶瓷工艺美术(3篇)

陶瓷工艺美术(3篇)

第1篇一、引言陶瓷工艺美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的青瓷、白瓷,再到明清时期的彩瓷、釉瓷,陶瓷工艺美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陶瓷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瓷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1. 新石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红陶、灰陶、黑陶为主,造型简单,纹饰古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

2.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以青铜器为主,陶瓷工艺品逐渐衰落。

但在此期间,出现了原始青瓷,为后来的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3. 汉魏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青瓷、白瓷等品种。

青瓷以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等为代表,白瓷以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等为代表。

4. 唐宋时期:陶瓷工艺达到鼎盛,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品种繁多。

青瓷以浙江越窑、福建建窑等为代表,白瓷以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为代表,彩瓷以河南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为代表。

5. 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彩瓷、釉瓷等品种层出不穷。

彩瓷以江西景德镇窑、湖南醴陵窑等为代表,釉瓷以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为代表。

三、陶瓷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造型:陶瓷工艺品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如唐代的莲花碗、宋代的梅瓶、明清时期的观音瓶等。

2. 优美的纹饰:陶瓷工艺品纹饰精美,寓意丰富。

如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3. 丰富的装饰手法:陶瓷工艺品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雕刻、绘画、堆塑、镂空等。

如宋代的刻花、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青花、清代的粉彩等。

4. 独特的釉色:陶瓷工艺品釉色丰富,如青釉、白釉、红釉、黑釉等,展现了陶瓷工艺的神奇魅力。

四、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主要包括技艺传承、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承。

技艺传承要求后辈艺人学习传统技艺,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功;文化传承要求后辈艺人了解陶瓷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艺术传承要求后辈艺人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风格。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两万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瓷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公元前 7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当时的景德镇及安徽黄山等地就有以粘土为原料,经烧制而成的陶类产品。

此后,陶瓷产品不断发展变化,至唐代(公元 618 年至公元 907 年),陶器以它的高质量和高雅艺术水准赢得了国际知名度。

元朝(公元 1271 年至公元 1368 年),陶瓷的表现技术更加成熟,古典陶瓷
的技艺已经基本达到现代水平。

明朝(公元 1368 年至公元 1644 年),陶瓷在技术和活动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和官窑各具特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两大窑系。

清朝(公元 1644 年至公元 1911 年),陶艺继续蒸蒸日上,绘画、雕刻、高古、拈花等技艺发展更加成熟,各种窑系品种更加异彩多彩。

到了近代,中国陶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景德镇技艺开始与世界各地的陶瓷技术和风格接轨,并开始大量输出。

至今,中国陶瓷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技艺到创新,从形式到功能,从单调到多样,中国陶瓷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工艺
➢ 历史发展: ➢ 先有陶器 , 新石器时代 , 开辟了人
类生活史上的新纪元. ➢ 由此发明了瓷器 : ➢ 商代 , 原始瓷器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手制 的用红、黑、白三色绘饰带有花纹的陶器。
➢ 彩陶工艺,分布地区很广,延续时间很长,其中以: ➢ 黄河上游仰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 ➢ 甘肃、青海的半山___马厂文化。 ➢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 ➢ 辽宁的红山文化。 ➢ 东部沿海的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都有彩陶。 ➢ 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
瓦当(战国.燕)
原始青瓷畜首双耳 (战国)
陶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雷纹方砖、长乐未央瓦当(西汉)
彩绘击鼓说唱俑(东汉)
➢ 陶塑,高52.5厘米,1957年四川 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中国历史博 物馆藏。
➢ 这里介绍的《说唱俑》便是最有代 表性的作品。从它的整体造型来看, 仍然属于古拙的艺术风格。作者显 然不是筒单地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 人,而是着重表现说唱艺人的一种 特殊韵味和惟妙惟肖的传神气质。
➢ (4)盛储用的:有盆、罐、瓮等。
原始社会的陶器(彩陶工艺)
➢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 ➢ 仰韶文化是以1921年最初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 ➢ 仰韶文化的彩陶相当复杂,大体分为早、中、晚三期。 ➢ 早期以半坡类型为代表。 ➢ 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 ➢ 仰韶文化彩陶晚期有许多地方类型,如秦王寨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和马
➢ 庙底沟文化: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 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 都被作为装饰纹样。
➢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 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 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处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 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彩陶涡纹曲腹盆(庙底沟类型)

高20厘
米,口径33.3
厘米,河南
省陕县庙底
沟出土,西
安半坡博物
馆藏。
彩陶花瓣纹盆(庙底沟类型)
➢ 高12.2厘米, 口径20.3厘 米,河南省 陕县庙底沟 出土,中国 历史博物馆 藏。
马家窑文化
➢ 马家窑类型是庙底沟类型在甘、青 地区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类型彩陶主要 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宁夏自治区南 部。四川北部也有发现,以洮河、大夏 河和湟水中下游为其中心。
化以至铁器时代初期的沙井文化等,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黄河上游仰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设有专门窑场,由妇女集体从事
生产。

器形样式繁多:
➢ (1)吸水、盛水用的:有尖底瓶、胡芦形瓶等。
➢ (2)饮食用的:有钵、碗、杯、豆等。
➢ (3)蒸煮食物用的:有甑、灶、釜、罐、鼎等。
高17.4厘米,口径5.4 厘米。湖南省博物馆 藏。
南方的越窑




















北方的邢窑
唐三彩
➢ 黄、绿、褐、白、蓝多彩之 意
➢ 常见: ➢ 黄、绿、褐、白,蓝色较
少,更显珍贵。
唐三彩贴花龙耳瓶(唐)
➢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 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由于这种陶 器使用的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铝,铝 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佤釉料的熔 融温度,在窑炉烧成时,各种着色 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 散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 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而独具特色。 实际上,这种陶器的釉色并不局限 于三种,而是一种多彩陶器。故人 们习惯将这种陶器称为“唐三彩”。
瓷都景德镇
南朝

青瓷覆莲小罐

北 齐 白 釉 四 系 罐



白 瓷 龙 柄 双 腹 瓶
白釉象首龙柄壶(隋)
高13厘米,1959年 河南省安阳县张盛 墓出土,河南省博 物馆藏。
青釉六系壶(隋)
高53.5厘米,口径19.4厘 米,1956年湖北省武昌 周家犬湾出土,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青釉烛台(隋)
哥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 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 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 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 窑器,以釉色取胜。鉴定 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 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 质呈黑色,细腻、坚实。 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 大小纹片。
钧窑
钧窑瓷盘
紫红色釉瓷器(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
彩 陶 瓮 半 山 类 型
彩陶罐 (半山类型)
➢ 高15.4厘 米,口径 12.8厘米, 1975年甘 肃省兰州 沙井驿出 土,甘肃 省博物馆 藏。
原始社会的陶器(黑陶工艺)
➢ 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山文 化因最初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黑陶的分布地区比仰 韶文化的更广泛,如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江苏等 省皆有发现。陶器制作中轮制技术的出现是龙山时期制陶工艺 上的创新。随着陶轮的出现,不仅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所制 器皿厚薄均匀,造型规整。陶窑的结构也比仰韶文化进步。最 突出的是黑色簿而光亮的蛋壳陶的出现。
彩绘陶屋(三国.蜀)
封建社会中期,我国瓷器工艺进入成熟阶段
➢ 商周时代用高温烧成原始瓷器己具有某些瓷器的特点。 ➢ 汉晋,烧成了青瓷。 ➢ 魏晋南北朝时代,青瓷己达到成热阶段。 ➢ 唐代开始习惯上以窑名来代表瓷器的品种和特色。唐代的著名
窑场主要有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
➢ 宋代瓷器工艺高度发展,突出表现在全国各地名窑众多,产品 各具特色,掌握了多种烧造技术和装饰技法。著名瓷窑有汝窑、 官窑、龙泉窑、哥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建窑、吉窑、 钧窑等。
➢ (一)龙山文化的黑陶。 ➢ (二)东南地区良渚文化的黑陶。
黑陶蛋壳杯 (龙山文化)

高26.5厘米,1973年山
东省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
省博物馆藏。

这是龙山文化的精品,
原是古代一种陶制酒器。此
杯胎质细密,薄如蛋壳,通
体漆黑透亮,造形轻巧秀致,
制作工艺令人惊叹!是典型
的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
灰黑陶斗 (龙山文化)
邢窑狮(五代)
➢ 邢窑,唐代著名瓷 窑,以烧白瓷为主。 窑址在今河北省邢 台县。胎质细洁, 釉色白润。

朝(五大名窑)

青瓷钵 汝窑尊
汝窑
➢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 内,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临汝进行 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后,仍然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1986年底, 考古工作者再一次进行实地调查, 终于在与临汝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 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 开了汝宫瓷之谜。宝丰县在宋时属 妆州,故名。汝宫窑的烧制时间短, 一直都作为贡品,所以民间流传甚 少,南宋时己属“难得”之物,视 为珍品。
彩陶漩涡纹瓶 马家窑类型
➢ 又名彩陶四系 双耳同心丹纹罐, 马家窑文化,高50 厘米口径18.4厘米, 甘肃永靖县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弧曲、同心圆和涡 旋的线条变化,表 现出一种富有韵律 的动感,犹如黄河 上汹涌波涛的再现。
舞 蹈 纹 彩 陶 盆 马 家 窑 类 型
我国首次发现绘有人体图案的彩陶瓶
玫瑰紫釉盆托
➢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 南省禹县,古属钧州,故名钧窑。 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钧窑 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 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 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 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 宫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 十的数字。
定窑
定窑:继邢窑之后的著 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 州,故名定窑。始于唐朝 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 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 烧绿釉、黑釉、褐釉。首 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 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 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 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灰黑陶高领三
足形鼎(龙山 文化)
黑陶鳖形壶 (良渚文化)
黑陶鸟形带盖 器(良渚文化)
带釉螭鸡首陶壶(春 秋)
西周春秋的制陶工 艺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从造型 和装饰看,这时期陶器 与当时的青铜器互有影 响,相互丰富。
S纹原始瓷罐、彩绘陶双耳壶 (春秋)
硬陶带扳三足罐(战国)
➢ 具有瓷器特征的青 釉硬陶(原始瓷器) 在商代己出现,这 是我国陶瓷工艺史 上具有里程碑的一 页。
黑釉刻花双狮图小瓶 (宋代)
磁州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观台、 冶子镇,古称磁州,因名。 磁州窑瓷器大量使用在胎上 用笔作铁釉画的方法,烧成 白釉黑花器。
青花
青花 ...青花瓷创始于宋代,是从唐宋时期的釉下黑花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与实用相结 合的产物。青花瓷是中国景德镇瓷工们的伟大发明, 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 把人类使用的瓷器推进到白瓷彩绘的时代,形成了 浓厚的中国瓷器特色,并以此享誉世界。景德镇所 产的瓷器历来以其独特风格和造型优美闻名世界."青 花"瓷,更是其中的楚翘,它与粉彩、玲珑、颜色釉 并称景德镇四大名。青花瓷是绘画艺术与日常用具 完美结合的产物,白釉青花的配合,使人感到清新 明丽,庄重大方。青花瓷的文饰题材广泛,人物花 鸟、山水走兽、龙凤图案,……无不相宜,绘画手 法工笔写意各有妙处,呈现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宋室南迁以后在杭州设立的新窑。南宋官
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
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