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汉语》序言

合集下载

构建古代汉语词义系统的尝试——《字义源流详释》简评

构建古代汉语词义系统的尝试——《字义源流详释》简评
功 力 的工作

作 者 序言 中 语
《 》
) 。
其 实 从 事 古汉 语 研 究 的 同 志 都 明 白 这 是


项 内 容复 杂 颇 显

作 者 孜 孜数 年 著成 该 书 除 了 要 纠 正
, ,

前 古 汉 语类字 词 典 中 通 行 的


些弊 端之 外 另




的 是 尝 试 建 立古 汉 语 的 词 义系 统



部字 词 典 又 谈 何 容 易 即 使 像 《 汉 语 大 字 典 这 样


部 代 表 我国 古 汉语

宇 典 编 纂水 平 的 巨 著 在 这 些 方 面 也 留 下 了 很 多 的 缺 憾 特 别 是 义 项 排 列 往往 零 乱 无 序 各 义 项 之 间 缺 乏 有 机 的 联 系 不 能 昭 示 古 代 汉 语词 义 发 展 演 变 的 过 程 已 成 为 当 今 古 汉 语 字 典 编 纂 工 作 中
1
1
2
构 建 古代 汉 语 词 义 系பைடு நூலகம்统 的 尝 试
构 建古代 汉语词 义 系 统 的 尝 试


字义 源 流 详 释






、 、

部 理 想 的 古汉 语 宇 典 或 词 典



应 该 是 形 音 义 三 者兼 备 释 义 全 面 义 项 排 列 有 序 例 证 准


确 明 白 但要 产 生 这 样
证 的 弊 病 另 外 对 文 字 学 中 所 谓 古今字 假 借 字 同 源字 同 形 字 等 等 问 题 作者 均 在 序 言 中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中,结构复杂性往往与意义的不确定性相关联。

特别地,偏正结构在多种语言中,如英语和汉语,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结构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作为社会交流和互动的工具,不仅包括语法、句法等基础层面的分析,还包括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学及篇章的相互关联性等角度的研究。

本篇论文将聚焦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重要性偏正结构指的是由修饰语(即偏部)和中心语(即正部)构成的结构。

在英语和汉语中,这种结构在句法构造和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

无论是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还是动词短语,都可能包含这种结构。

这种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语言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在出现歧义时。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常常由于词义的多解性、语境的模糊性以及句法结构的复杂性而产生。

例如,“a red car”可以指代“红色的汽车”或“一辆红色的轿车”,这取决于上下文的具体信息。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汉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同样普遍。

例如,“红色苹果”可以理解为“苹果的颜色是红色”或“一种名为‘红色’的苹果品种”。

这种歧义的产生往往与汉字的多义性、语序的灵活性和语境的差异有关。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语法与句法: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探讨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2. 语用学:分析语境对偏正结构歧义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交际策略。

3. 篇章分析:从篇章的角度出发,分析偏正结构在篇章中的相互关联性和作用,探讨其在篇章构建中的重要性。

五、结论通过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偏正结构都是语言中常见且重要的结构形式。

然而,由于词义的多解性、语境的模糊性以及句法结构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结构往往会产生歧义。

自考汉语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徐志奇版

自考汉语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徐志奇版

重点考核(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字和汉语文字学一、文字文字的性质:是记录语言符号体系,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文字:秦代以前叫做“名”、“书”、“文”或“字”。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按“名”即指文字。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按“书”即指文字。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按“文”即指文字。

《吕氏春秋序》(东汉高诱撰)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

按“字”即指文字。

文字一词,始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时所刊立的琅邪台刻石(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80千米处)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一语中。

此后,它既可以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整个体系,也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

二、中国文字现有56个民族和80多种语言,有本族文字的共有23个。

有现行文字31种。

可分为五个系统:(一)汉字系统(有汉文、彝文、朝鲜文)(二)印度字母系统(有藏文、傣文四种(傣仂文、傣哪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三)回鹘字母系统(有蒙文、新疆蒙文、锡伯文)(四)阿拉伯字母系统(有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五)罗马(拉丁)字母系统(景颇文、拉祜文、佤文、滇东北苗文、黔东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载瓦文、布依文、哈尼文、侗文、土文、壮文、傈僳文、白文、黎文、纳西文)分别代表着儒学文化、佛教(包括喇嘛教)文化、阿拉马文化(公元初古伊朗,即以波斯为中心的东部伊斯兰文化,为今日我国喇嘛教文化的一部分)、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西洋科技文化等五种文化传统,各形成一个文化圈。

如果加上俄罗斯族使用的俄文字母代表的东正教文化,这些用文字符号作为承载体和标记的文化区域,就是今日所谓的世界五大文化圈。

汉字系统中的汉文,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有通行汉字和江永妇女字两种。

通行汉字,是指自夏商以来,社会通用以进行交际的汉字,如商、周甲、金文、现代汉字等。

《英语与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范文

《英语与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范文

《英语与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桥梁,其音系统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

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其音系统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差异。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语与汉语的音系统,分析其共性与差异,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二、英语音系统概述1. 英语音素的分类英语音系统主要由元音和辅音两大类音素构成。

元音音素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和喉咙时不受阻碍;而辅音音素则会在发音过程中受到舌、牙齿、唇等器官的阻碍。

2. 英语音节的构成英语音节主要由一个或多个元音音素组成,辅音音素则围绕元音音素排列。

英语中存在开音节、闭音节、半开半闭音节等多种音节类型。

三、汉语音系统概述1. 汉语声母与韵母汉语的音系统主要由声母和韵母构成。

声母指发音时位于元音之前的辅音部分;韵母则指元音或元音加辅音的组合部分。

此外,汉语中还存在声调这一重要特征。

2. 汉语声调汉语的声调是区分词汇意义的重要因素。

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声调,不同的声调会导致词汇意义的变化。

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类型。

四、英语与汉语音系统的对比分析1. 共性分析英语与汉语的音系统在发音过程中都存在元音和辅音的组合,且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此外,两种语言都存在多种不同的音节类型和发音技巧。

2. 差异分析(1)音素分类:英语以元辅音为主要分类依据,而汉语则以声母和韵母为基础,同时强调声调的重要性。

(2)发音方式:英语发音较为直接,强调发音器官的位置和动作;而汉语发音则更加注重语音的整体和谐,对声母、韵母及声调的要求较为严格。

(3)词汇构成:英语词汇多以字母为单位进行排列组合,形成词干加词缀的结构;而汉语则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来表达不同的词汇意义。

(4)节奏感:英语具有一定的重读节奏感,如重读和弱读等形式;而汉语则具有明显的四声(即平、上、去、入)调型特点,通过调整语调来传达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比研究英语与汉语的音系统,我们发现两者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汉语字根研究概述

汉语字根研究概述

汉语字根研究概述一、什么叫“字根”汉语字根首先是“字”,具有独立的表音表义能力;其次才是“根”,具有衍生新字的能力。

它跟拼音文字的“词根”差不多,是语言的基础。

拼音文字的组词方式基本上都是“前缀+词根+后缀”,因此,这些民族对其词根的研究都比较透彻,编有自己的词根词典。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单个字即相当于拼音文字的“词”,能独立表义,所以叫“字根”。

历史以来,汉语没有形成自己的字根学,因此,概念比较混乱。

一是“词根”非“字根”。

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国内也有以“词根”为研究对象的,如张新红《汉语词根词缀化研究》,所研究的对象是合成词,跟“字根”没有关系。

二是“字源”非“字根”。

“字源”是指字的本义来源。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最早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立足小篆字形,借助六书手段,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9353个汉字逐个进行分析,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今人代表作是李学勤主编的《字源》,立足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的研究成果,详细对6000余汉字的字源进行了追溯。

集大成的是李圃主编的《古文字诂林》,博采众家之说,释字10953个。

三是“部件”非“字根”。

学界或将“字根”定义为:是构成汉字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由若干笔划交叉连接而形成的相对不变的结构。

但这其实是讲构成汉字的部件,有些独立成字,有些则不能。

如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根,作为输入法,它只是一个符号,跟表义没有关系。

四是“形旁”非“字根”。

形声字的形旁是独立的字,是合成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只是表示该字的类属,跟其核心音义没有直接联系,并不能揭示事物的具体性状;在所衍生的新字中处于从属地位。

龚嘉镇《汉字核心字根的构形表意及其历史演变》所指的“字根”就是这样的,它实际属于汉字的偏旁或部首。

真正属于“字根”的是形声字的“声旁”,它是形声字的音义核心;同声旁的“谐声字”,在音义上都跟所共有的“声旁”存在紧密的联系。

理论上,每个汉字都可以作为“声旁”衍生成新字,但到目前为止,真正作声旁用的汉字只有1400来个,而这些声旁还可以进一步拆分出独立的汉字。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

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

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

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

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

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

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

读《马氏文通》札记

读《马氏文通》札记

读《马氏文通》札记《马氏文通》就是清人马建忠所著得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汉语语法得专著,它得出现标志着中国语法学得诞生,它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得意义。

《马氏文通》全书共十卷,有两篇序言与一篇例言。

该书可以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卷)正名,对文中出现得语法术语进行定义,明确它们得概念;第二部分(第二卷至第六卷)实字,马氏将名字分为五卷,它们分别就是名字,代字,静字,动字与状字;第三部分(第七卷至第九卷)虚字,她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与叹字,其中介字与连字各一卷,助字与叹字合为一卷;第四部分(第十卷)句读,即我们现在所说得句子系统,它包括顿,读与句。

作者马建忠称《文通》就是“古今来特创之书”,作者在学习了西方先进得科学理论知识得背景下,愈发感到本国教育制度得滞后性,她在序言里提到“汉文典籍难掌握”“孩童入学,终日伊吾,结绳而后,积四千余载之智慧财力,无不一一消磨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因而她试图归纳出汉语得语法规律,“童蒙入塾能循就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不逊于西人”,作者希望通过缩短孩童学习汉语时间来学习西方先进得科学技术,她得这种救国图强得责任意识让人钦佩。

我,们将在文中具体分析《马氏文通》得语言学观,语法体系及其优缺点。

一.马氏得基本语言学观1.语言都有一套特定得语法规律,通过把握这些具体得语法规则来了解与学习这门语言。

马建忠试图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当时汉语语言构成规律得语法系统,在序言中,她提到“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她得这种朴素得语法意识对于中国以小学为主导得语文学思想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早期对虚词得用法解释仍停留在训诂阶段,而语法体系得初步形成也标志着中国语法学从传统得训诂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2.语言之间就是有共性得,通过中西语言共性与差异得观察,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汉语得语法体系。

《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褒贬不一,其中最为人诟病得就是她对西文文法得模仿。

电大_《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答案

电大_《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答案

精心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答案一、名词解释:1.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

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2.3.4.5.6.治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一般侧重考察教育过程的政治因素。

7.接受美学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8.经济自由主义-? 2.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9.科学主义-? 4.科学主义者把对科学的信赖推向极端,他们认为科学应该“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

”科学主义者宣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地解决,甚至能解决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

10.11.12.13.14.15.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16.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7.实证主义思潮-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

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8.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19.20.21.2.《(资本论)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着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3.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朋,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
2011年9月,李银带着名为《系统汉语》的书稿来到岳麓山下,看到厚达300万字的三大册,我与李阳春教授为他的执着与辛勤的成果而震撼。

六年半过去,再次看到他的书稿时,已精减为两册,但其内容却又比原来完善了许多。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不是语言本身,但人类文字的产生无一不是以词语所代表的对事物认知的结果为基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许多文字已经由象形、表义走上了表音的道路,汉字则是仍然存留的能够体现语言与事物之间认知关系的书写符号,汉字研究也就成为汉学界不衰的一支。

古代汉字代表的是语言当中的词,研究汉字的表义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探索语言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后世分析《说文解字》的“六书”,区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说”与转注、假借的“用字说”,《说文》的体系主要是以形求义;而对形声字的声旁进行研究又有“右文说”的发现,证明声音对字义有重要作用,丰富了训诂学的方式和理念。

其实,“六书”与“右文”都在致力于反映语言符号与事物的联系。

李银认为,《说文》与右文理论各有优劣,还可以将形音义综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解说体系。

很多事情是评说容易,自己动手难。

对汉字形音义进行系统溯源解释,工程浩繁,举步维艰,李银可谓将研习、反思、研究、再反思,直至建立新的体系连成了一条15年的艰苦奋斗、创立学问之路。

作为一个汉语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以一己之力,呕心沥血,建筚路蓝缕之功,完全没有功利,这不是常人能够企及的,在当代社会,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这本《系统汉语》认为:解源汉字,字形是基础,字音是根本,最初的文字,应该都是象形和象声的,其内容就包含在字形和声音中,是形音义一体的,没有谁先谁后之分。

全书用“章”“卷”“部”为经纬布局,十二章中共11个义类,可以合为自然生长规律的“孕”“育”“成”三大类;每一章下设卷,卷以音为系;每一卷下设部,部以字根率先,后列该字根的衍生字。

在详略上,重视对一级字根和二级字根的诠释,其它衍生字则主要通过归类展列显示其义群位置。

在字形分析上,该书严格依据《甲骨文字典》《金文编》《战国古文字典》等著作所载的古文字体;在字音、字义的引用上,采信的是《说文》《广韵》《集韵》《玉篇》《康熙字典》等古典字书。

应该说,这本书内容是严谨的,也不乏真知灼见,所付出的艰辛更是非比寻常。

作为依据汉字形音义的原初关系来进行语源系统构拟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最大贡献是归纳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虽然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是很多,离完善还相差较远,但它的价值仍然可以说是非凡的。

它对汉语诸多疑难问题特别是语源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系统思考和构建,可能对揭示汉语基本词汇的发生关系,绘制出基本词汇发生谱系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书中根据音义关系重新整合字群,汉字的个体与其它相关个体容易构成“情景汉字”群,很可能给学习汉字带来族群学习、加速习得的效果,尤其在对外汉语成人教学领域,学习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可以说,本书开启了研究汉字、研究汉语的一扇崭新窗口!
彭兰玉
2018年2月18日
(作者系语言学教授、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