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词: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副词 +名词:晋灵公不君。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嘿,朋友!今天咱就来讲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这神奇玩意儿,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你看啊,名词活用作动词,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本来是军队的意思,嘿,在这儿就变成了驻军,是不是很奇妙?就好像一个名词突然有了动词的本事,一下子变得超级厉害!
还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呢!“素善留侯张良”里的“善”,原本是善良的意思,可在这儿呢,就变成了与……交好,哇,这变化,简直绝了!这就
好比一个温柔的人突然变得很会交际一样。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也很有意思呀!像“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本来就是跑和败逃,现在却成了逃亡的人、败逃的人,这不就像是一个动作变成了具体的人或事物嘛。

还有“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和“锐”原来是坚固和锐利,现在却成了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多神奇呀!
名词作状语呢,就像给句子披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让它变得与众不同!“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就是像兄长一样嘛,多形象呀!“蚕食鲸吞”里的“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多生动!
哎呀,文言文词类活用真的是太有趣,太有魅力了!它就像是文字的魔法,能让简单的句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韵味。

朋友们,好好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的!真的,相信我!我觉得文言文词类活用就像是一座宝藏,我们要不断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呀!。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等。

其中,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伶官传序》中的“函”字)、坚持正义 (《六国论》中的“义”字)、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中的“舍”字) 等。

2. 作状语:一天天地 (《六国论》中的“日”字)、乘船 (《石钟山记》中的“舟”字) 等。

3. 名词 + 宾语: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渔人”字。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 + 名词: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主语,如“吾射而不精”中的“射”字。

2. 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字。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形容词 + 名词:表示这个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利”字和“强”字。

2. 形容词作定语:表示这个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如“山多石,少土”中的“石”字和“土”字。

3. 形容词 + 宾语: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主语,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字。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在学习中,需要重视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每天”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上食尘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向下”【总结】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译为“用……”“借助……”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⑶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⑸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4.表状态:译为“……地”⑹日削月割(天/月:一天天/月月地)(《六国论》)(二)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敢”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恐怕该责备你吧?)(《季氏将伐颛臾》[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籍吏民,封府库(籍:造册登记)(《鸿门宴》)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衣:穿。

怀:怀里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总结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当名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当名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表示事物的行为 或动作意义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或动作意义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 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名词后面带有宾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名词( 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名词(或名词 短语),二是名词+代词。 ),二是名词 短语),二是名词+代词。 (1)布囊其口。 布囊其口。 遂王天下。 (2)遂王天下。 驴不胜怒,蹄之。 (3)驴不胜怒,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表示往昔。 表示往昔。 (1)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割膏腴之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 词上。 词上。 (1)焉用亡郑以陪邻 )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广故数言欲亡,
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物, 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后所表示的动作。 后所表示的动作。 (1)尔欲吴王我乎? )尔欲吴王我乎? (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3)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见之? 见之?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比较少见。 比较少见。

古文词类活用总结

古文词类活用总结

古文詞類活用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②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二.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三.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的使动用,“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做王四.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五.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六.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②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③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一、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二、活用为使动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存活)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使……变小)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昂”,高,即“使其值昂”)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使……二三)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三、活用为意动词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看作/当作……/以……为……)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

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

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

”(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例如:予分当引决。

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向……
第八,“岁、月、日”表示时局的频率。

月削月割。

日、月:每日,每月……
第九,其他时间名词。

项伯复夜去。

意义和平时一样。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

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可见,文言词类活用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古人书写的的简便。

而我们现代人呢,按照我们当下句法结构的理解,他们混乱了我们当下的语法规则,为此,我们给了他一个委婉说法:词类活用。

为此,我们的学生只有熟悉的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才能更准确理解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