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中国科技八件大事看中国科技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建国以来科技成就 2016最新

人教版建国以来科技成就 2016最新
1、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 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思路引领: (1)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 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科技事业 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总结二: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经济 的发展;(前提)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2.表现:
(3)意义
①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②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家地位 ③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④有利于世界和平 ⑤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等)的发展
战略决策……
③“863”计划 ④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
高技术研究发展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88.8批准: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的指导性计划
②火箭导弹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揭开导弹、火箭发展史新一页。
③卫星技术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 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 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 (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 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 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 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 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

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高速铁路到5G通信,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世界瞩目。

本文将对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和展望。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1. 初创阶段(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技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1980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8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发展阶段(1991-2000)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起步。

199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载人航天零的突破。

此外,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取得了高速铁路、互联网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3. 突破阶段(2001-2010)21世纪初,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突破阶段。

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载人航天零的突破。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等。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展示了我国在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实力。

4. 跨越阶段(2011年至今)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201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空间实验室时代。

201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量子通信的突破。

2019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5G大会,展示了我国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1. 国家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度科技新闻大盘点

2016年度科技新闻大盘点
】 资 讯I I n f o r m a t i o n
【 盘点 】
2 0 1 6 年 度科 技新 闻大盘 点
时光飞逝 , 转 眼 间2 0 1 6 年 已经 落幕 。过去 一年 , 国 内外科 技 圈我们 一 起见证 过 的 大 新 闻, 你 都还记 得 D 5 - 7引力 波的发 现 、“ 天 宫二号 ” 、“ 神舟 十 一号 ” 的 成 功发射 等 都 让2 0 1 6 年变 得不 同凡 响 , 令人印象 深 刻 , 同 时也让 我们 对未 来科 技 的发展 产 生诸多 期 许。 现在, 本刊一 起为您解读 2 0 1 6 年重 大科技 新闻 。
幽棋 人“ 狗”人战
围 棋起 源 于我 国 , 两 个 选 手 在 矩
网络 , 在 此基 础 上 , 它有 两套心 法 : 蒙
特卡洛算法和评估局面 蒙特卡洛算法
很 好理解 , 很 多棋 类 软 件 都 是 这 样 : 你 吩 咐 狗 熊 去 玉 米 田 里 掰 一 个 最 大 的 玉 米, 但 玉 米 田太 大 , 很 难 走 完 。狗 熊 想
的物理学教授 罗纳德 ・ 德雷弗 ( R o n a l d
1 4 t l 一 { I j 引 £冀 I CHl NA AW ARDS F OR SCI ENCE AND TECHNOL 0GY
就 算 不 是 整块 田里 最 大 的 , 也 差 不 多
这 就 是 蒙特 卡 洛式 的狗 熊 。
高 地 ”的 名 号 。此 前 , 最 成 功 的 围 棋 计 算 机 程 序, 能 达 到 业 余 人 类 选 手 的 程 度, 但 还 不 能 和 专 业 选 手 在 不让 子 的情 况 下一 较 高 下。
2 01 6 年3 月9 日至 1 5 日, 人 工 智 能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编号】ZSWD2023A0021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法律体制建设到科研制度改革;从事业性拨款到实行资金核算;从研发费用到人材队伍建设,从科技事业单位转制到科技型企业公司,从科研单位科技证书到注册科技公司营业执照等,从要纵向项目到向市场承接横向项目,所有一切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进行。

本文采用编年制方法,以时间顺序节点,展现各个时期科技大事记。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

表面上是开国元帅担纲,实际上是最高层直接谋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很快,国家技术委员会也成立了,当时主要是追赶,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大干快上。

所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就合并了,这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当英国化学家桑格1955年完成了胰岛素的全部测序工作,并于195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成就体现

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成就体现

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成就体现【内容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 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政府始终把科学技术发展摆在显著的战略位置,在共和国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体系较为完备、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大国。

【关键词】科技事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 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政府始终把科学技术发展摆在显著的战略位置,在共和国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体系较为完备、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大国。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自成体系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0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近200万人(居世界第二)。

总体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三、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部20日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名列榜首。

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
——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
——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
——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
——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
——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
——研制出首个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
——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
——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100字中国近年科技成就资料

《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100字中国近年科技成就资料

《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100字中国近年科技成就资料作文一:《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100字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北斗系统。

差分仪试验成功将精度从10米提升到1米,配合地基增强系统精度将达到厘米级,并拥有短信功能。

2.2000预警机。

全世界最先进,领先美国E-3C预警机接近一代。

3.超级计算机。

“天河2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

4.雷达技术。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车辆等典型人造目标的三维高分辨成像,这项技术在地理遥感和军事侦察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5.3D打印。

能够生产优于美国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

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

6.激光技术。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通过验收,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7.微晶钢(超级钢)。

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超级钢的工业化生产的国家。

8.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跻身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场之列,在电源设计和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位列世界顶级。

9.纳米技术。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创造了新世界纪录,这也是目前所有一维纳米材料长度的最高值。

10.超轻气凝胶。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0.16毫克/立方厘米的超轻气凝胶,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固体材料的纪录。

11、量子存储器。

世界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在中国诞生。

12.医学。

全球首个人工生物角膜日前成功完成临床试验,人工角膜移植后的总有效率超过了90%,愈后效果已经接近人体角膜。

13.风洞。

JF12激波风洞,试验时间100毫秒三倍于国外,国际上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

14.量子物理学。

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标志中国在“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这个未来战略性领域继续领跑全球。

15.微电子。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16.盾构机。

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作者: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7年第01期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8月16日1时4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率领团队完成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

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

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标志着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了重大原创突破。

该工程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这也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能力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实现了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16年中国科技八件大事看中国科技发展
决胜“十三五”靠什么?靠创新发展。

其中,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2016年我国在高新科技方面取得了八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1 “实践十号”将发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计划4月发射。

这颗卫星将成为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为我国空间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这个临时太空实验室将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在为期15天的飞行中完成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六大领域19项实验。

2 中国航天60周年今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得到数十名两院院士联名支持。

提案提交以来,得到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推进。

“中国航天日对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有利于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

3 三代“长征”齐登场,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大火箭2016年完成首秀!今年,新一代大、中型和固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火箭将先后亮相,“老前辈”长征二号丙火箭以及步入“青壮年”的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二号F火箭也将集体登场。

“长征五号火箭已完成首飞前的‘实战演练’,长征七号火箭正在总装。

‘两兄弟’分别预计于今年9月份和6月份首飞。


4 天宫二号将飞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

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

今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

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

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

5 量子“魅力”大爆发。

量子是什么?它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

在物理学中,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

量子科学家的本领在于,可以对量子纠缠进行某种意义的“控制”,甚至异地“控制”。

这种“控制”,能帮助不是科幻作家的你不敢想的很多事。

比如,超级计算和加密通讯。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完成载荷、平台产品研制,正在对发射星集成测试;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完成1554公里主干线光缆勘查和改造,将进行二期现场实施建设……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团队担纲的两大量子项目进展顺利,将于今年建设完成。

6 C919将翱翔蓝天。

中国人的大飞机终于要展翅高飞了。

7 “高分”家族将添新丁。

“天眼”看地球,“慧眼”识九州。

中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一个“天眼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简称“高分专项”。

今年下半年,高分项目将再添新丁——具有1米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的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据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介绍,我国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能力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8 巨无霸FAST“开眼”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

科技进步,离不开人力、财力的投入,
对我国能在2016年科技领域取得井喷式发展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推进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开拓创新。

(2)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实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另一方面,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还有应该就是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

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为科技研发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经济才是立国之本,邓小平曾确立过,不管如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个中心是不能变的,什么领土争端,什么意识形态,只要不出大的原则问题,都要服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强盛了,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我们全身心的发展了几十年的经济,现在也有所成效了,以前有人说我们在国际上软弱,其实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做出的让步,你看俄罗斯一直强硬,现在怎么样,越来越落寞了。

弱国无外交,经济强了,什么都强了,我们成为第一了,还用跟别人争什么吗?’
看到这些科技发展背后的原因,不得不提及我们一路追赶的目标——美国,就是在美国的压制下我们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目前世界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多数领域美国领先,但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缩小中。

也有些领域中国领先,如预警机、火力发电。

有些领域美国占压倒性优势,也有些领域中国占压倒性优势。

未来的科技世界,将是中美两国共同主导的领域,目前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仅次于美国的高度,而这还是建立在中国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人员比例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的基础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未来中国的高等人才比例将持续扩大,而科技进步,也将是中国走向发达国家的最大的依仗,事实上,也是转型中国的唯一依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邓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的中国,正在科技进步的征途上大踏步前进。

期待,明天更辉煌!期待,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