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作为专升本的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内容:一、鱼类的分类鱼类根据其结构和进化关系被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 软骨鱼类:如鲨鱼和鳐鱼,其骨骼主要由软骨组成。
- 硬骨鱼类:如鲈鱼和鲤鱼,骨骼主要由骨质构成。
二、鱼类的形态特征鱼类的形态多样,但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流线型的身体,以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 鳞片覆盖体表,具有保护作用。
- 鳍,用于游泳和平衡。
- 鳃,用于呼吸水中的氧气。
- 侧线系统,用于感知周围水流和振动。
三、鱼类的生理机能鱼类的生理机能包括:- 呼吸: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 循环:通过心脏泵血,维持生命活动。
- 运动:通过肌肉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
- 生殖:多数鱼类通过产卵方式繁殖。
四、鱼类的生态习性鱼类的生态习性涉及其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包括:- 栖息地选择:不同鱼类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
- 食性:包括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等。
- 迁徙行为:部分鱼类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
五、鱼类的行为学鱼类的行为学研究其行为模式,包括:- 捕食行为:如何寻找和捕捉食物。
- 社交行为:鱼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防御行为:面对捕食者时的逃避策略。
六、鱼类的进化和适应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其进化历程和适应性表现在:- 形态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
- 生理的适应性:如在不同盐度水域的适应。
- 行为的适应性: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
结束语鱼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多个分支,还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紧密相关。
专升本学生在学习鱼类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鱼类的多样性、生理机能、生态习性以及行为学,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生物是水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具有无数令人惊叹的特征和适应性。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关于鱼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分类、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分类学鱼类分类学是研究鱼类物种分类关系的学科,根据形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将鱼类物种归为不同的科、属、种等级。
目前已知的鱼类物种众多,被分为两个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
1. 肺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特殊类群,包括肺鱼、蒙眼鱼等。
它们具有一对肺,可以在缺氧环境下换气。
肺鱼还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进行呼吸。
2. 辐鳍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主要类群,包括了绝大多数鱼类。
辐鳍鱼的鳍条由软条和硬条组成,可以用于稳定和控制游泳姿势。
二、解剖学鱼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鱼类体型:鱼类体型各异,从小巧的倾盆大剑鱼到庞大的鲸鲨。
鱼类的体型通常会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
2. 骨骼系统:鱼类的骨骼主要由骨头和软骨组成。
鱼类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附着提供支持。
3. 鳞片:鱼类的身体通常覆盖有鳞片,鳞片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鳞片的形状和结构因鱼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鳃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鳃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
鳃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以便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生理学鱼类的生理学研究探索了它们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呼吸系统: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鳃、鳃耙和肺等组成。
通过呼吸系统,鱼类可以从水中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鱼类的心脏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组织。
3. 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肝等组成。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伸的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软条,还有坚硬的棘,称为软鳍鱼类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的前缘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颐部)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位置眼径: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角质鳍条:不分节,不分枝,软骨鱼特有鳃裂和鳃孔:鱼类头部后方两侧,常有一个或多个孔裂喷水孔:位于大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眼的后方,实质上是一个退化的鳃裂脂鳍:背鳍后方的一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小鳍:鲭亚目及鲹科的一些种类的背鳍后方常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分离小鳍,每一小鳍由一枚分质鳍条组成。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珠星(追星):某些鱼类到了生殖季节,雄鱼身体的个别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这就是珠星。
臀鳞:产于西北高原地区的一些鲤科鱼类,在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明显增大的鳞片(裂腹鱼)腋鳞:有些硬骨鱼类的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处上,有一个膨大二特化的鳞——比较低等的鱼类棱鳞:大部分鲹科鱼类部分或全部侧线鳞变态为大的骨质棱鳞(鳞片中央有刺状突起)尾鳞:尾柄末端中央有尖刀状的大型鳞片,如沙丁鱼纵列鳞:自鳃盖骨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裂的鳞片数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数目年轮:在春季和夏季因饵料丰富,生长迅速鳞嵴相聚较宽;而在秋季冬季则排列紧密,如此一松一密形成了周年的变化构成年轮。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绪论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
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第一章外部形态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的变形物,珠星多出现在生殖季节或在生殖季节变得特别明显。
雄性个体突出,雌性无或弱。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鳞棘和基板构成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包括圆鳞和栉鳞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光滑边缘密生细齿鳞嵴:也称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围绕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鱼类学: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1971年《现生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新的 分类系统,将现生鱼类分成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但因篇幅所 限,未将鱼形动物包括在内。
23
我
国
纲1:软骨鱼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鱼
亚纲1:板鳃亚纲
类
总目1:侧孔总目(鲨形总目)
学
目1-8: (1)绉鲨目
家
(2)六鳃鲨目
目 前 习 惯 使 用 拉 斯 系 统
总目8:鲈形总目
目23-32:(23)金眼鲷目
(24)海鲂目
(25)月鱼目
(26)刺鱼目
(27)鲻形目
(28)合鳃鱼目
(29)鲈形目
(30)蚰形目
(31)鲽形目
(32)鲀形目
27
总目9:蟾鱼总目 目33-35: (33)海蛾鱼目 (34)蟾鱼目 (35)喉盘鱼目 (36)鮟鱇目
(12)长吻鱼目 总目4:鳗鲡总目 目13-15: (13)鳗鲡目
(14)囊鳃鱼目 (15)背棘鱼目 总目5: 鲤形总目 目16-17: (16)鲤形目 (17)鲇形目
26
总目6:银汉鱼总目
目18-20:(18)锵形目
(19)银汉鱼目
(20)颌针鱼目
总目7:鲑鲈总目
目21-22 (21)鲑鲈目
(22)鳕形目
2. 逐项退格检索表
3. 连续检索表
18
(一)对选并靠检索表
优点: 对选性状互靠拢,便于比较 缺点: 各单元的关系并不明显
鲱科亚科检索表 1、腹部圆,无棱鳞 ------------------------ 圆腹鲱亚科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 ------------------ 见 2 2、臀鳍鳍条 15-18 ------------------------ 见 3
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以大黄鱼D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Richard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为种名,Richard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鲱形总目: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骨鳔总目:鼠鱚目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青鱼:“乌青”,口端位,下咽齿1行,侧线鳞39—46,背鳍无硬刺。
腹鳍、臀鳍黑色,鳞片一色草鱼:“草青”,下咽齿2行,侧线鳞36—48,背鳍无硬刺,腹鳍、臀鳍灰白色,鳞片斜格状,鱤:上颌边缘平直不呈波状,侧线鳞110-120,口大,吻尖,下颌前端有1突起呈瘤状,体修长、流线型,凶猛肉食性。
红鳍鲌:体侧扁,口上位,口裂几乎和身体纵轴垂直,背鳍具棘,分支鳍条7,腹棱完全,体较低,体长/体高=3.3-5.0。
下咽齿3行。
翘嘴红鲌:体侧扁,口上位,几乎与体轴垂直,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
头部、体背部几呈水平,臀鳍分支鳍条21-25。
蒙古红鲌体侧扁,口亚上位,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
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
头部及体背部渐向上倾斜,臀鳍分支鳍条17-21,尾鳍下叶鲜红色。
团头鲂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口前位,体较高,体长/体高=1.9-2.8。
背鳍棘长度短于头长。
侧线至V起点的鳞片7-9。
体侧鳞片边缘灰黑,沿各纵行鳞出现数条灰白色条纹。
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头后背部显著隆起。
鲤鱼:须2对,下咽齿3行个别4行,多呈臼齿形,背、臀鳍均具有带锯齿的硬棘。
鲫鱼:口端位,无须。
下咽齿1行。
背、臀鳍最前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带锯齿的硬棘。
鲢鱼:头较小,腹棱完全。
生活于水上层,性活泼,善跳跃。
主食浮游植物,也食少量浮游动物。
鳙鱼:头极大,吻短而钝。
腹棱不完全。
泥鳅:须5对,尾柄皮褶棱发达。
鲇形目有韦伯氏器,有咽齿,D无棘或有假棘,体裸露或被骨板。
上颌骨退化,口须1-4对,两颌有齿,咽骨正常具细齿。
本目多数是分布广泛的淡水鱼类,生活习性也十分多样,大多数鲇有对后代保护的习性。
银鱼科:体细长,半透明。
头部平扁,吻长而尖,两颌、腭骨具齿,体无鳞,无侧线,脂鳍小大银鱼: 2亚科6属14种,我国2亚科6属13种,吻尖而扁平,鲑科--具脂鳍,鳃盖条7-20,有幽门盲囊。
虹鳟: 侧线鳞135-150;体侧具红色宽纵带。
头部、体侧和鳍上分布小黑斑点。
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肉是白色)。
鳕鱼:体延长,侧扁。
背鳍3个,臀鳍2个。
鮟康目体长卵圆形,球形,体平扁或侧扁。
头大,平扁或侧扁。
黑鮟康:背鳍鳍棘部有6鳍棘。
体背方黑褐色,腹面包括臀鳍、腹鳍及胸鳍腹面均淡白色,下颌口底的前方具黑褐色网纹。
褐菖鲉:胸鳍17-19,多数为 18。
体淡棕褐色,有几条褐色宽横带,生活在近海底层岩礁地带。
卵胎生,我国南北沿海均产,为常见的食用鱼类,但产量不高松江鲈: 体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
头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肤所盖。
体黄褐色,体侧具暗色横纹5-6条,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
在生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彩带,似4片鳃片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花鲈(鲈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具深缺刻,背鳍鳍棘11-12,体背侧及第1背鳍上有黑色斑点。
鳜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无深缺刻,背鳍鳍棘12-13,有褐色斜带穿过眼的前后(从吻端经眼径到D基部),下颌甚发达,头及背缘显著隆起指印石斑鱼: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基部相连,无深缺刻,背鳍鳍棘11,体有指印壮褐色斑纹。
蓝圆鯵:侧线上仅直线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一小鳍,第2背鳍前上方有1白斑,臀鳍24-29鳍条。
我国沿海均产大甲鯵:侧线上大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7-8个小鳍背鳍Ⅷ,D,Ⅰ-10-11+8-10;臀鳍Ⅱ,Ⅰ-8-9+6-8;中上层鱼类,喜集群,肉质尚佳竹荚鱼:侧线上全部被棱鳞,D、A后方各无小鳍背鳍Ⅷ,D,Ⅰ-30-33;臀鳍Ⅱ,Ⅰ-26-30。
脂眼睑发达,侧线全部有棱鳞,68-73,在直线部呈一隆起嵴,鳃盖后上角有1黑斑,我国沿海均产黄鳍鲷:臼齿3行,侧线上鳞5,A黄色。
大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颏部小孔不明显,尾柄高为尾柄长的3倍余,侧线上鳞8-9,臀鳍第二鳍棘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背鳍与侧线间具8-9行鳞,鳔的腹分支的下小支的前后小支等长。
小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颏部小孔不明显,尾柄高为尾柄长的2倍余,侧线上鳞5-6,鳔的腹分支的下小支的前小支延长,后小支短小。
鲻:上颌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脂眼睑发达。
颌齿细小、绒毛状,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淡水、咸水或高盐度海水中均能生长,3龄性成熟,鱼苗具趋光性。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肉味鲜美,主食低等藻类及泥土中的有机物质,无脊椎动物等,且可适应不同盐度的水域,为理想的巷养对象。
鮻:上颌骨不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后端下弯,露出口角,脂眼睑不发达。
口小,近下位,颌齿细小、绒毛状为海养的良好对象。
四指马鮁:口大,口下位,P下方有4根游离鳍条,A3棘,日本鰧:(瞻星鱼)V喉位,头粗大,背面及两侧被粗(cu)骨板,部分被骨板,眼上位,D2个,分离,口上位,口裂近直立状,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左右V接近,不愈合呈吸盘,背鳍Ⅵ,乌鳢Channa argus:体上有不规则的斑块,D、A均无棘,侧线完全,头长为头宽的1.8-2.5倍,为眼间隔4倍以上,背鳍47-50鳍条,臀鳍31-36鳍条,侧线鳞60-69,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颌齿强大,上颌有两枚尖端向前的犬齿,臀鳍2鳍棘第一棘较长,约为眼径1/2,背鳍3鳍棘124-141鳍条,87-110鳍条,我国沿海均产。
鲐Scomber japonnicus:脂眼睑发达,颌齿小,椎状,尾柄上有2隆起的嵴,D、A后有5(6)小鳍,第1背鳍9-10鳍棘,第2背鳍1鳍棘10-12鳍条,背鳍1鳍棘11鳍条,其前方有1独立小鳍棘,侧线鳞210-220。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尾柄上有3隆起的嵴,D、A后有8—9个小鳍,侧线在背鳍下方不向下急弯,无鳔,体高小于头长,背鳍19-21鳍棘,鳍条部始于体后半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
银鲳:Pampus argenteus:体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小,吻圆钝,无V,D、A前方鳍条呈镰状,吻部突出于下颌,背鳍10鳍棘38-43鳍条,臀鳍7-8鳍棘41-43鳍条,鲽科角木叶鲽Pluronichthys cornutus:口小,上眼不在头背中线上,背鳍67-83,臀鳍50-62,背鳍起点偏于无眼侧,位于鼻孔的后方,有5-6枚鳍条在无眼侧。
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口大,上眼在头背中线上,背鳍64-79,臀鳍45-61;下鳃耙15-21;上下颌齿各1行;有眼侧多为弱栉鳞,常杂有圆鳞;鲆科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长圆形,侧扁,两颌有犬齿,背鳍63-84;臀鳍48-65;侧线鳞108-130;体长为体高2.3-2.7倍。
为重要经济鱼类。
大鳞鲆栖息于沙泥底的小型鱼类,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大菱鲆(巨菱鲆)体呈菱型,侧扁,体裸露无鳞,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我国不产。
鳎亚目鳎科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无腭齿,口前位或下位,P退化或无。
(左舌鳎右鳎)条鳎Zebrias zebra:有P,体上有许多深色横带,呈斑马纹状,其尾鳍上下缘与背鳍、臀鳍完全相连。
舌鳎科:无P,体侧扁而延长,呈舌状,口小,下位短吻舌鳎(“鞋底鱼”)Cynoglossus obbreviatus:其有眼侧3条侧线,无眼侧无侧线,上、中侧线间鳞19-20,体两侧被栉鳞,我国沿海均产。
绿鳍马面鲀(橡皮鱼、马面鱼、剥皮鱼)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V不能活动,体无黑斑,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绿色,第二背鳍34-36,臀鳍34-36,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s:臀鳍白色,胸斑后方黑色花纹显著,我国沿海产量不多。
假睛东方鲀Takifugu pseudovnmus:皮肤具粗强的刺,尾鳍暗色,幼鱼背部常具灰白色小圆斑,成鱼胸斑周围具淡色环状边缘,臀鳍黑色。
横纹东方鲀Takifugu oblongus:是沿海常见的东方鲀鱼类。
暗色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皮肤具小刺,背部刺区与臀部刺区相连,具胸斑,暗褐色,幼鱼具3-4条淡黄色鞍状横带,为长江中下游的渔业对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