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评定内容
徒手肌力评定内容

徒手肌力评定内容
徒手肌力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测试来评估一个人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水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徒手肌力评定内容:
1. 俯卧撑:测试上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测试者以俯卧撑的姿势,用手臂推起和放下身体,记录能完成的俯卧撑数量。
2. 引体向上:测试上肢和核心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手握水平杆,从完全下拉到腋下与杆接触,再推起身体到初始位置。
记录能完成的引体向上次数。
3. 跳远:测试下肢肌肉爆发力。
测试者站在起点,尽可能地跳向前方,记录跳远的距离。
4. 垂直跳:测试下肢肌肉爆发力。
测试者站在起点,以最大速度跳起,记录跳起的高度。
5. 仰卧起坐:测试腹肌力量和核心稳定性。
测试者躺在地上,手交叉放在胸前,上半身向前起坐,尽可能多次地完成仰卧起坐。
6. 侧支撑:测试腹肌和斜方肌的耐力。
测试者侧卧在地上,用一只手臂支撑身体,保持身体的稳定,记录能坚持的时间。
7. 俯卧撑握把宽窄:测试不同握把宽度下上肢肌肉的力量。
测试者在俯卧撑时,手臂分别放在比肩稍窄和稍宽的位置上,记录能完成的俯卧撑数量。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徒手肌力评定内容,具体的评定项目和方法可能会因不同的评定标准和目的而有所不同。
伤残鉴定 肌力评定分级标准具体内容

伤残鉴定肌力评定分级标准具体内容
伤残鉴定中,肌力评定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能力进行划分。
具体来说,肌力可以分为以下六个等级:
1. 0级:肌肉无任何收缩现象,即完全瘫痪,肌力完全消失。
2. 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关节不能有效运动。
这意味着肌肉能够轻微收缩,但不能在水平面移动,也不能抵抗重力抬离床面。
3. 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全幅运动,即能作平面移动。
这表示肢体可以在床面上或水平面上移动,但不能够抬离床面,不能抵抗重力的作用。
4. 3级:能克服重力作全幅运动,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
也就是说,患者可以对抗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通常可以勉强抬离床面。
5. 4级:能克服重力,并能抵抗部分外加阻力,但抗阻力能力较健侧或者正常人明显降低。
这意味着患者的肢体可以抵抗一定的阻力,如抬起患肢的时候给予一定的阻力,可以感觉到患者的患肢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比正常稍弱。
6. 5级:能克服重力并能正常抵抗外加阻力运动,与健侧肢体或者正常人通常的肌力相当。
这是正常的肌力,能够正常活动,力量也跟正常一样。
从0级到5级,肌力逐渐增大,代表肌肉从完全不能活动到正常活动的恢复过程。
这些等级为伤残鉴定提供了具体的标准,有助于评估伤者的康复情况和确定相应的赔偿等级。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因不同的伤残鉴定机构和地区而略有差异。
肌力评定标准

肌力评定标准肌力评定是评估一个人肌肉力量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健身教练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从而为其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或治疗方案。
肌力评定标准是评定肌力的参考标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肌力评定方法和标准。
1. 手握力测定。
手握力测定是评定上肢肌力的常用方法。
测定者应坐姿或站姿,手臂自然下垂,紧握测力仪,然后用最大力量握紧5秒钟,记录下最大握力值。
成年男性的正常手握力应在40-50kg之间,成年女性的正常手握力应在20-30kg之间。
2. 屈膝力测定。
屈膝力测定是评定下肢肌力的常用方法。
被测者坐姿或仰卧位,双腿伸直,然后屈膝,直到大腿与小腿成90度角,再用最大力量抬起小腿,维持2秒钟,记录下最大抬腿力量值。
成年男性的正常屈膝力应在150-200kg之间,成年女性的正常屈膝力应在100-150kg之间。
3. 推肩力测定。
推肩力测定是评定上肢肌力的常用方法。
被测者坐姿或站姿,双臂自然下垂,然后用最大力量向前推肩,维持2秒钟,记录下最大推肩力量值。
成年男性的正常推肩力应在60-80kg之间,成年女性的正常推肩力应在40-60kg之间。
4. 蹲起力测定。
蹲起力测定是评定下肢肌力的常用方法。
被测者站立,然后屈膝蹲下,直到大腿与小腿成90度角,再用最大力量站起,维持2秒钟,记录下最大站起力量值。
成年男性的正常蹲起力应在200-250kg之间,成年女性的正常蹲起力应在150-200kg之间。
5. 侧平举力测定。
侧平举力测定是评定上肢肌力的常用方法。
被测者坐姿或站姿,双臂自然下垂,然后用最大力量向侧面举起手臂,维持2秒钟,记录下最大侧平举力量值。
成年男性的正常侧平举力应在20-30kg之间,成年女性的正常侧平举力应在10-20kg之间。
以上是常见的肌力评定方法和标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进行肌力评定时,需要注意保持姿势正确、动作标准,以及确保测定仪器的准确性。
通过科学的肌力评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提高身体素质,预防运动损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康复评定:肌力评定

注意事项
1.评估肌力时,应充分考虑受试者是否存在疼痛、关节水肿,是否服用特殊药物,还需要考虑时间和环境等 因素; 2.注意禁忌症情况,关节不稳、骨折愈合不良、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 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情况,不宜进行肌力检查; 3.阻力情况:施加阻力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阻力大小根据个体与检查部位而定,避免手法粗暴 造成损伤:测试时应做左右两侧对比,尤其在4级和5级肌力难以监别时,更应做健侧对比观察。 4.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肌力测试时,应注意避免用力憋气; 5.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体位,防止代偿动作出现;同时注意尽量减少受试者体位 的变化。
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膝关节伸展
主动肌:股四头肌 固定位置:大腿远端
起点: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 止点:髌韧带至胫骨粗隆 功能:
屈曲髋关节 伸展膝关节
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膝关节伸展
主动肌:股四头肌 固定位置:大腿远端
起点: 股骨大转子、臀肌粗隆和近端,股骨粗线外
侧唇 止点:髌韧带至胫骨粗隆
功能: 伸展膝关节
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肩关节外旋
主动肌:冈下肌、小圆肌 固定位置:上臂远端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 外旋,内收,伸展,水平外展肩关节;止
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肩关节外旋
主动肌:冈下肌、小圆肌 固定位置:上臂远端
解剖: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上2/3 止点:肱骨大结节冈下肌下方 功能: 外旋,内收,伸展,水平外展肩关节止止
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髋关节外旋
主动肌:臀大肌、股方肌、梨状肌 固定位置:大腿远端
解剖: 起点:骶骨前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上缘
功能: 外展髋关节; 外旋髋关节;
病历书写肌力评级标准

病历书写肌力评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病历书写是医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的肌力评级更是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确的肌力评级标准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病历书写肌力评级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肌力评级的定义肌力评级是对患者肌肉力量进行客观评估的一种方法,通常使用从0到5的级别来描述肌肉的力量。
0级表示完全无法收缩的肌肉,5级表示正常肌肉力量。
肌力评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指导治疗和康复计划。
二、肌力评级的方法1. 使用手动肌力评级法:通过医生用手触摸患者的肌肉,检查肌肉的力量和收缩情况来进行评级。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可以快速、直观地评估肌肉的力量。
2. 使用肌电图法:通过测量肌电图来评估肌肉的活动情况,客观地评估肌肉的力量。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肌力评估非常有帮助。
三、肌力评级标准根据不同的肌肉群和疾病情况,肌力评级标准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肌力评级标准:1. 0级:完全无法收缩的肌肉,无肌肉力量。
2. 1级:能看到肌肉有微弱的收缩,但无法产生运动。
3. 2级:肌肉可以产生运动,但无法对抗重力。
4. 3级:肌肉可以对抗重力,但无法对抗轻阻力。
5. 4级:肌肉可以对抗轻阻力,但无法对抗强阻力。
6. 5级:肌肉可以对抗强阻力,具有正常肌肉力量。
四、肌力评级的意义1. 指导治疗:肌力评级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肌肉功能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计划。
2. 监测康复进展:通过反复进行肌力评级,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康复效果:肌力评级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康复效果,指导提前做好康复准备和心理疏导。
正确的肌力评级标准是医生进行病历书写和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肌力评级方法,并按照标准进行评估和记录。
肌力评定

肩关节屈肌
主动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 副动肌:胸大肌、肱二头肌 活动范围:0~180° 检查体位:坐位(5-2级),仰卧位(10级),上肢自然下垂,肘轻度屈曲,前 臂旋前 检查方法:检查者一手固定其肩胛骨, 另一手在肘关节近端施加阻力
肩关节伸肌
主动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 副动肌:肱三头肌、小圆肌 活动范围:0~60° 检查体位:坐位(5-2级),俯卧位(10级),上肢内收内旋完成肩关节后伸 检查方法:检查者一手固定其肩胛骨, 另一手于肘关节近端施加阻力
肌力评估禁忌证
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 性扭伤 局部剧烈疼痛 严重的心脏病或高血压
肌力评估常用方法
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 MMT) 器械测试:等速运动测试仪、背力计、 握力计、捏力计
手法肌力检查法
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MMT)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器材,仅靠
年龄 18~30 31~40 41~50 51~60 优 56以上 56以上 54以上 50以上 良 53~56 53~56 51~54 47~50 中 44~52 44~52 42~50 38~46 中下 39~43 39~43 37~41 33~37 差 39以下 39以下 37以下 33以下
女子握力评价标准(单位:千克)
<20岁 男 kg 女 kg 42.6-45.2 22.8-23.8 20-30岁 46.2-48.5 22.7-24.6 30-40岁 44.5-49.2 28.0-30.8 40-50岁 47.3-49 21.5-23.4 50-60岁 43.5-45.9 18.2-22.3
肌力评定简要介绍

肌力评定简要介绍肌力评定是指对人体肌肉力量进行客观测量和评估的过程。
它在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健康管理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肌力评定进行简要介绍,从其定义、分类、常用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肌力评定是指通过测量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小来评估人体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肉力量是人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运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评估肌力状态对于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康复科学以及老年人群体健康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类肌力评定可以根据评估的目的、测量的位置和评估的方法等进行分类。
根据评估的目的可以分为运动性肌力评定和功能性肌力评定。
运动性肌力评定主要评估运动员在特定运动项目中的力量表现,而功能性肌力评定则关注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表现,例如下蹲、举重等。
根据测量的位置可以分为全身肌力评定和局部肌力评定。
全身肌力评定通常使用一些全身性训练项目进行测量,如卧推、深蹲等;而局部肌力评定主要关注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如手握力、腿缩肌力等。
根据评估的方法则可以分为直接评定方法和间接评定方法。
直接评定方法通过使用专业的肌力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力量的大小,如动作分析仪、力量平台等;而间接评定方法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体能测试项目来推测肌力水平,如跳远、引体向上等。
三、常用方法肌力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极限肌力评定和重复次数评定。
极限肌力评定是通过测量个体在单次最大耗力情况下的力量水平来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
常见的极限肌力评定方法有一次最大重量(1RM)测试和一次最大重复次数(1RMT)测试。
1RM测试是将个体推至最大负荷,测量其能完成的最大重量;而1RMT测试则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尽量多次的动作,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重复次数评定则是通过测量个体在一定负荷下的动作次数来评估肌力的耐力水平。
常见的重复次数评定方法有平均力量测试(APFT)和康复指数测试,其中APFT常用于军事体能测试,康复指数测试主要应用于康复治疗等领域。
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及周围神经病损伤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
同时,肌力测试也是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适应症: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
6、正常人群的肌肉功能评定
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
肌力评定(MRC分级法评定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力评定
概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以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
同时,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4适应证
肌力评定的适应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
五级肌力评定
分0-5六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5级正常人的肌力。
测定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
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
生的最大肌力。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
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
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
数=握力(kg)/体重(kg)x 100%。
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
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
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
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X 100%。
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
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 ° /s ),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
(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
肉功能。
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
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 °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
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
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
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
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
测试速度在60 ° /S或60 ° /S以下时为慢
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 ° /S或180 ° /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
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
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G•间歇时间:测试中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min,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
耐力测试
后需要间歇1.5min以上。
两侧肢体的测试间应间歇3〜5min。
H.测试频率:测试频率应根据伤病的愈合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决定。
一般在康复训练中,为了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宜每月测试1次。
③等速肌力评定指标:
A.峰力矩: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
单位为牛顿•米(Nm )。
B•峰力矩体重比: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C.峰力矩角度: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D.总作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
单位为焦耳(J)。
E.平均功率: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
单位为瓦(W )。
F•力矩加速能:指肌肉收缩最初1/8s的作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代表肌
肉收缩的爆发能力。
单位为焦耳(J)。
G.耐力比:指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
耐力比的单位常用百分比表示。
H•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主要判断关节活动中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情况,对判断关节稳定性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