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三章:旧石器

3. 生活环境:西侯度的遗物虽然埋藏在河流沉 积的砂层中,但来源不会太远,可以说明当时人们 是沿河岸地带活动的。遗址出土有鱼类和巨河狸, 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 林生活的动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属于暖温带以北 的种类。 西侯度文化的发现,极大提早了中国旧石器的 历史,也提早了人类用火的历史。由于西侯度文化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质,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土地 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还应到比更新世 要早的上新世地层去寻找。
(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分期 1.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300万年到20万年之前,人类属于直立人阶 段,生产工具极其简单粗糙,石器工具没有明确的 用途分工,处于原始人群时代。 2.旧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20万年到5万年前,人类处于早期智人,生 产工具有了较为固定的形状,并且有了明确的用途 分工,处于氏族制度的萌芽期。 3.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 5 万年到 1.2 万年前,人类处于晚期智人阶 段,能够制造各式各样的石器和骨器,打制石器的 技术水平很高,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考古学上划分人类文化“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生产工具的发展史。石器时代就是人类历史上主要 以石器为劳动工具的早期阶段,从距今 200—300 万 年前猿人打制出第一件石器,到 4000—5000 年前青 铜冶炼的发明,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阶 段。 石器的制作工艺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智能的 增长、生产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其中革命性的 变化即由打制石器时代进化到磨制石器时代,由旧 石器发展到新石器,这已为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所 证明。旧石器时代就是指生产工具处于打制石器阶 段的人类历史童年。
三、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几个问题 1. 人类在生物、灵长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直立行走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2.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唯物与唯心、 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各国、各民族都有各种关于民 族诞生的神话和传说) 3.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 (1)演化学说的形成与成熟(从希腊哲学时代 到自然科学发展的时代) (2)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过程(代表著作《物 种起源》) (3)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人类学、宗教)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院(系):造型与设计艺术系专业(方向):环境与艺术设计学生:林清学号:201201010084指导老师:耿纪朋从前,对于考古学的认识,只是电视上的文物,而如今我对于考古,又有了重新的定义。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今天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是茫然的。
是否了解和重视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国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所以,考古的定义,即,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如今在各所高校中都展开这门课程,就是希望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大家国能够有意识的将祖上文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对于这些了解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历史的了解应当准确。
这学期我选报了这门选修课,希望对历史)对考古具有专业性的认识。
要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的本框架和研究动态。
考古学的重要目的是复原人类历史,研究过去的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阐释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去听一听的。
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通论第一章概论考古学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
考古学有其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器物形态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按其质料可分为……。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证史:证明史书记载的正确性正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补史:补充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补充历史时期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笔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由某一社会集团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其物质文化的体现。
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座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等;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青铜时代考古;第四章,铁器时代考古上;第五章,铁器时代考古下。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由孙英民等编著。
内容简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今天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是茫然的。
是否了解和重视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国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自7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1座综合性大学设立考古专业,近10座高等学校设立文博和文物保护专业,近百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历史系开设“考古通论”课程。
近年来,社会上热爱考古者也越来越多。
为了满足高等学校对《考古通论》教材的需要。
同时让社会上的广大考古爱好者有一本科学性较强的通论性质的专,特意编著了这本《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史前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将基本内容结构分为史前考古方法论第一章、史前环境论第二章、史前人类论第三章、史前文化论四部分。
为使学习者便于掌握史前考古学主要内容,又将史前文化部分分为史前文化区系论第四、五章、史前技术论第六章、史前经济论第七章、史前聚落论第八章、史前墓葬论第九章、文明起源论第十章等六个专题,并尽可能归纳各部分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线索,突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知识。
全书共收录25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方便教学和阅读。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校考古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工作者值得阅读和参考的著作。
《科技考古学概论》内容简介《科技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共三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史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叙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伊 曼 努 尔 ·康 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 4月22日—1804年2月12 日)德国哲学家、天文 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 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 创始人,唯心主义,不 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 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 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 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 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 哲学家。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在埃及骚乱中毁坏的埃及研究院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十八世纪欧洲古物学的重要特点是地质学 在史前古物学上的贡献,地质学的调查证 明了人类骨骸、石器与绝灭动物的共存关 系。而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史前古物的零 星发现,但都被放在《旧约》中的“创世说” 的框架中解释,即人类和整个自然王国都 是上帝在肯定不超过公元前5000内的刻意 之作,上帝设计完美、不造恶物、万物其 用。
• 1830年,查尔斯·利尔(Charles Lyell)用地 层学成果说明地球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变化 ,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在生物学领域,拉马克(Lamarck)于1809 年 就 证 明 了 植 物 和 动 物 物 种 的 进 化 ; 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又最终确立了生 物界的总体进化论,包括人类自身的进化 思想。恩格斯称这些进化的思潮为“人类从 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中国考古学通论3PPT课件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
磨制石器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用 的石材。中国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 有:闪长岩、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燧石、 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2.打割
选择好石材后,根据需 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 毛坯。
锯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 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 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材 。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手制 捏塑法:即用直接用 手制作陶坯的方法。
泥条盘筑法:即先将 坯泥搓成长条状,然 后螺旋形向上盘筑。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模制 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
陶鬲足模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轮制
即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 上,用手提拉成各种需要 的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 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 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 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 割的偏心纹。
(一) 陶器的制法
4. 烧制成器
灰陶——在烧造过程中或烧成末期,如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 的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含的铁元素 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3.修琢
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的工序。 用石锤或有硬尖的石、骨、角质 工具,琢去毛坯表面棱角使其平 整,修整成所需的规整器形毛坯。 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 如裴李岗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 是修琢而成的。
9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4.磨光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磨 制技术广泛用于制作各 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 石(即磨石)上加砂加 水,以增大磨擦力,并 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 状和刃口。
中国考古学通论4

3、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 ●
3、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
从文化遗存的分析来看,陶寺墓地的大、 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鼍鼓、特
馨等礼器,而小型墓则很少有随葬品,表明阶
级分化与对立已很明显,或已是国家之雏型。
因此,“活跃于‘夏墟” 的陶寺类型文化,
应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陶寺文化墓葬
在推定探索对象方面有效地起到时间标尺的作用。 由于三代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夏商周考古的 重要性, 1996年5月16日,经国务院决定,正式启 动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
工程”。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 学、天文学、现代测年技术等多学科协作,预期 达到的目标是:
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
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出现了大型都城, 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
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夏商周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 周三代纪问题。目前流行的夏商纪年都是推算出来
的,放射性碳素年代数据也难以消除误差,尚不能
次发掘,发现了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发掘了武官村大
墓、妇好墓和后岗祭祀坑等墓葬,新出土了大量的刻 字甲骨,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资料。相当于殷墟期 的商文化遗存在河北磁县、邢台、藁城,山东济南大 辛庄、益都苏阜屯等地均有发现。一般将殷墟文化分
为四期 。
殷墟文化分期
第一期: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 第二期: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代。 第三期:相当于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第四期:相当于帝乙、帝辛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
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年代1644960581220-221,-475 4000+-B.P12000+-B.P 200万年+-B.P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中国考古分期宋元明考古隋唐五代考古三分法二分法铁器时代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考古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青铜器时代石器时代史前时期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
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
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
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
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
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
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
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断代技术放射性碳素(碳-14)古地磁热释光(TL)含氟量(F)钾-氩(k-Ar)裂变径迹(FT)样品物质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粘土陶器、烧土骨、牙等火成岩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测年范围5万年以内3万年以内100万年以内数百万年以内10万年以上数千年至数百万年树木年轮氨基酸外消旋黑曜石水含铀系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木骨黑曜岩制品碳酸岩、骨、牙、贝壳1万年以内数年至数百万年几十万年以内数千年至45万年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
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
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
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
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
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
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
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
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