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至今部分关于人性的观点

1、孔子性近习远论

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战国初期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的人。世硕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自然质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世硕在肯定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3、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性?告子做了界说,提出:“生谓之性”“食色,性也’。先天生来的本能为性,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因为食色为人人而生来皆具有的本能,所以为“性”。为善必须教导积累,为恶亦须诱发养成,故不为性。据此,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恶。人生来既不是善,亦不是恶。善恶是后天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所以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

4、孟轲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端”

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

的神镜。

5、老聃的自然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他认为。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6、庄周的自然人性论

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庄子认为,人人顺性命之情的自由活动,不受外物牵累,达到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这种人的人性,是非善非恶的。这种顺人的本性,是最圆满之性。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人是人生的自然素质。

7、荀况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后来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所讲的性,是指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伪”指人为、加工的意思。人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是人为加工制作的。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就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又是其最终的结论。

8、韩非的性恶论

韩非认为,人性的要求是名和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

9、贾谊的人性论

贾谊的人性论是与道德说紧密相关的。他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对于人的善恶,邪正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还把人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等级。他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决定人性善恶的观点。

10、《淮南子》的自然人性论

《淮南子》认为,人的本性为淳朴天真。《淮南子》所讲的性,为人的天性淳朴的自然本性,人的这种天然的淳朴本性,如同镜子一般,没有尘垢,即没有仁义道德的属性,没有利欲争夺的本性。这种人性是无善无恶的。

11、董仲舒的性三品论

董仲舒所说的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是生而有之的资质。

这种天生的资质是有善有恶的。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三种,一是情欲很少,不教自善的“圣人之性”;二是情欲很多,教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三是有情绪,而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

“中民之性”。按照他自己“质朴谓之性”的界说,认为只有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才可以说性。

12、扬雄的性善恶混论

扬雄把人分为三品,然而却没有把性分为三品。他把圣人之性归为一品,把圣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归为一品。他所讲的人性是圣人以外所有人的人性,所以是善恶混。

扬雄认为:人性的内容包括视、听、言、貌、思。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都为本性所有,性中兼含善恶。于是扬雄提出了“修身说”,“修其善神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13、王充的性三品说

王充明确地讲人性分为三品:善,中,恶三类。王充主张人性有纯善、纯恶、不善不恶三种。他认为,性禀气而生,由于禀气之多少,厚薄而有善恶,故人性分为三等。人性虽有善恶的不同,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善可以变恶,恶也可以便善。

14、何晏、王弼的性情说

何晏、王弼是魏晋玄学唯心主义贵无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何晏认为,性是先天所受之全,与生俱来的,情是后天物质之欲,性静情动,性合理,情违理。

王弼主张,“因性”无欲,任顺自然,承认情的存在。王弼的人性学说,同意孔子性相近的观点。

15、郭象的性命论

郭象在庄子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世界观。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各自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万物之间没有任何统一性、联系性。在这种“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宇宙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性命论,人和万物都是自足其性的,人

和万物之性,都是天一次受足的,解释人性时,则说明人性来自天命。天理。人的本性是受之天理的,既然是受之天理,那当然是不可逃、不可加、不可免、不能变的,只要守以待终,抱以至死,才是自足其性的。

16、竺道生的佛性论

佛性轮,即佛教的人性论,佛性是指人的清静、寂静的本性。由于佛性是人本来所具有的,先天地存在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只要有见性,就可“顿悟成佛”。

17、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

朱世卿认为,人和万物之生,都是由其“自然之理”决定的,他认为,善人为善,恶人为恶,都是自然而然的,本人是不自觉,不自知的。

18、刘勰的性情论

他认为:1、人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2、人性是随时、随地、随俗而变的,要针对不同的时代、地域、风俗采取不同的方式,教民以成其性。

19、慧能的本性是佛论

慧能继承了竺道生的佛性说,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慧能把佛性看成是人的唯一本质特征,所以人的本质是佛。慧能认为,人人成佛并不难,不需要苦修苦练的过程,只要识本性,即可立地成佛。

20、王安石的性情论。

王安石认为,人性是人的心理活动能力,是出于自然的“天资之

材”,这种“生谓性”的天生资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性之周有的,人人相同的。

21、张载的人性二元论

张载是理学的“宗祖”之一。他创立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的二元人性学说。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张载所说的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事物的各种属性二是人的本性。

22、苏轼的性无善恶论

苏轼在总结、评论各家人性学说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点。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苏轼认为,人性不分善恶,所以不能言善恶。只有那些不了解人性本质的人,才说人性有善恶之分。苏轼指出,所谓善恶,是性之所能之,而不是性之所有之。苏轼把性之所能之与性之所有之加以区别:即把性之本身和性之效果加以区别,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独到之处。

23、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朱熹经常讲性,所讲的“性”,既包括物性,又包括人性。是“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是人物所禀受于天地之命。

朱熹的人性学说是这样划分的:

理—性—生之理—天地之性—纯粹至善之性;气—形—生之具—气质之性—驳杂善恶之性。天命之性是理的化身,理是纯粹至善的,性当

然也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是驳杂不纯的,体现在人的行为和心上则有不同的表现。

24、王守仁的心性合一论

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他看来,“心”跟“性”

是一个东西,因为心即性,所以性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根源。他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而恶则是由于人的本心,意念发动之后而有不正、不善,由于追求物欲,就在于人心为物欲所蔽,因此就有恶的表现,恶性发作。

24、李贽的自然之性论

李贽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圣人与众人无异,就在于人人都有一颗“童心”。因此,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他认为,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人人都当过童子,所以人人都有童心。人在儿童时都具有先天的本性,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童心,亦是合乎道的。

李贽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自私之心,人追求物质利益是合乎人性的,满足物质欲求就合乎人性。

25、朱之瑜的人性论

在人性学说上,朱之瑜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理学家的先验主义人性论。朱之瑜认为,人性是由后天环境培养形成的,而不是后先天禀受气质的清浊决定的。他认为,人的,人的善恶之性是由教育培养决定的,并不是人的先天本性不同。

26、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人生之后学习而成的,不是先天与生俱来的。

“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所以人性不是先天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可以改变的。人的生命不断成长变化的,人性也在不断的形成变化的。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王夫之主张性善论。

27、戴震的血气心知即性论

戴震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血气心知之欲”,包括“欲、情、知”三个方面。戴震认为,“欲”的要求是声色臭味,“情’发动的是喜怒哀乐;“知”是辨别美丑善恶。简言之,人性就是人人呢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28、康有为的性全是气质论

康有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生理本能、特性,是人的味、声、色的自然属性。康有为从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根据孔子的“性相近”

的思想,提出了“人性平等”的思想观念。

29、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

梁启超提出了“发展个性”说的人性论,他认为,地理地势,气候山川决定人的性质。

西方关于人性的看法

1、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决定人性论

毕达哥拉斯把抽象的“数”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的。灵魂是自己推动自己的数,灵魂从数中产生。

2、普罗泰哥拉的神性即人性论

普罗泰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有了一份神的属性,首先成为崇拜神灵的唯一动物,因为只有人是与人有亲戚关系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7页》)普罗泰哥拉用神性说明人性,人性是神性的一部分,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人人都具有公正、诚实、尊敬等政治德行,都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智慧,以此证明奴隶民主制是合乎人性的。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人性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原子产生和构成的。人的本性、灵魂也是由原子产生和构成的。原子的属性就是人的属性,本性,因此,他认为,灵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灵魂是肉体的主宰者,人性的善恶都来自灵魂。人的灵魂与巨大超乎寻常的幽灵接触,遇到了善则善,遇到了恶则恶。所以人性之善恶,;来自于幽灵之善恶。

德谟克利特从其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人性来自原子,同时又提出教育创造了人的第二本性。德谟克利特看到了教育对改变人性的作用,教育不仅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创造“第二本性”。

4、苏格拉底的人性本善论

如果人只留心美德,“这是不合乎人的天性的。”人的美德是相对的,这个相对的道德却来自一个绝对不变的善。这个善一切具体德行的共同的本体,这个本体才是“合乎人的天性的”。因为这是神有目的安排的,所以是善的,并且是永恒的普遍的善。

5、柏拉图的善本体论

“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当然也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根源。因为“善的本体”产生了人和人性,所以人性是善的。

6、亚里士多德的人性在于理性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本性,人能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行为合乎道德,这就是幸福和快乐。

7、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以神性否定人性(在此不做多摘录)

8、卜伽丘的自然人性论

卜伽丘明确肯定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所在。他认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行的存在。而人性的要求,就是物质欲望。

9、培根的人性善与恶两种趋向论

培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趋善性,这向善的趋势是追求幸福,达到善就是幸福。但是与善性相对的方面,是天生向恶的趋势。所以人有的善性,有的恶性,善性是人类伟大的品格,性恶是人类的溃疡、烂疮。

培根指出,人的天性虽然对人的影响很大,可是教育、习惯却能改变人的气质,约束人的天性,主宰人的生命。

10、霍布斯的人性自私论

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精制品,人像一部按力学原理运动的机器。他提出了“人类的自然状态”的学说。人在“自然的状态”下,都有平等的权力,没有什么法律、公道、道德而言,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所以必然引起人们的相互斗争。

11、洛克的人性自私论

洛克继承了霍布斯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灾难.

12、笛卡尔的唯理论的人性论

笛卡尔的哲学是典型的二元论,在此基础上,笛卡尔认为,人是由心灵和形体组成的,即人是由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组成的。他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唯理论的人性论是以他的唯理论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他的人的本性在于人的思想或理性,人的一切都归之于心灵,当然人性也归之于心灵的理性主义人性论。

13、斯宾诺莎的自然人性论

斯宾诺莎从自然实体的观点出发,论证了他的人性思想。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性是由自然(上帝或神)决定的。所以斯宾诺莎说:人的本质是由神的属性的某些分殊所构成。神即自然,所以说自然的本性决定人的自私自利、自我保存都是出自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要求。他进一步指出,人的爱、恨、喜、怒等情感都是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属性,人的本性是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欲是人的必有的属性。他认为: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凡事有利的,都不会等闲而视之,人人都是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想全取其轻。

14、布莱尼次的理性即人性论

布莱尼次的哲学核心是单子论,认为世界是由精神性的实体,即单子组成的。

他说,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灵魂就是单子,单子是上帝创造的,所以灵魂在自己的范围内是自由的,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世

界。人的行动是由自己的本性决定的,人应当是自由的。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的标志是理性,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理性,可见人性在于理性。

15、孟德斯鸠的法即人性论

法的基础是人的本性,由于孟德斯鸠没有找到决定人性的根本原因,而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人性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人民因为生活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考虑不同的人性。

16、伏尔泰的物欲即本性论

伏尔泰认为“人是善与恶、快乐与痛苦混合的产物。“人的幸福、快乐都来自物质享受。人人生来都有物质追求、情欲追求,这种自爱心、物质欲是人的本性,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本性。他说理性、自爱、情感是人类的永恒本性。

17、黑格尔的思想决定人性论

黑格尔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野兽,就在于人有思想。

没有思想就不称其为人;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本性,没有人就不存在人性,所以思想决定人性。

18、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人性论

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来观察人,从而建立了他的人性学说。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它作为自然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即人是一个由血肉、欲望、精神而组成的自然物。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

需要和本质之总和。”把许多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人性是指人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属性。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另一提法是:人与动物的自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人和动物还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人的感官具有普遍的能力,即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还把理性看作人的本质,他很强调理性即人的本性。19、傅立叶的情欲即本性论

傅立叶认为,人生来就有情欲,情欲是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是不能抑制的,因为,情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一、西方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复杂人”假设 美国行为学家沙因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且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之外,又提出了“复杂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仅有复杂性而且有不确定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之上,这种动机阶层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样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行为动机、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沙因基本上将人性的各种情况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归纳,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时代任何人的万能管理方式。 二、中国早期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这些不是从外部给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的。[1]在管理学的角度上,孟子的“性善论”主张管理者应该施以仁政,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是好的,所以管理者应加以引导,使其顺应自己的统治。 (二)“性恶论” 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他的思想与孟子截然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认为人生来是恶的,肯定性恶是人的固有的本质,主张对人的管理办

休谟

休谟 休谟 概述 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休谟 外文名: David Hume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苏格兰爱丁堡 出生日期: 1711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776年8月25日 职业: 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主要成就: 首倡近代不可知论 提出著名的―休谟机制‖ 最先讨论到了伦理学 目录[隐藏] 简历 哲学思想 学术思想 著作 历史地位和影响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休谟(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弗朗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编辑本段] 简历 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2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编辑本段] 哲学思想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它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

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类善心,但是这仅仅只是“善端”,这也就意味着人仅仅只是拥有向善的先天可能性,而并非一定能够成为拥有仁、义、礼、智这样的高尚道德的人。因此,需要修心。 标签:孟子;修心;人性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善心,那么恶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孟子认为一个人本身的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恶性的滋长,善性的失去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自身,人不能向善是因为人“不能尽其才者也”,也就是因为人摒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由此,孟子是非常反对自暴自弃的,他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最重视的是仁和义,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安稳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仁义本来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有的人却放弃了仁义,这些人是自己残害了自己,自己放弃了自己,这是非常可悲的。人与禽兽的差别又是非常小的,这一点点的区别就是人性固有的善端,如果人不能保有这个善端,自暴自弃,那么就会陷于恶中,与禽兽无异。 除了人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点点”善端,外界的环境对善性的成就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外界环境对现实中的人向善的影响,孟子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还以水的特性为比喻,进一步说明环境对人性向善的影响。水的本性应该是顺势向下流,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违背本性向上流。以此类推,人也是一样的,人的恶性恶行同样不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恶的因素,而是不善的外部环境造成的。 一、先立乎其大 “修心”的第一步在于明确“大体”和“小体”。孟子认为,人除了是“性”的存在外,还是“命”的存在,他将仁义礼智之性称为“大体”,声色耳目之性称为“小体”。孟子在“大体”和“小体”之间,更为重视“大体”,主张以“大体”来决定“小体”,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对此,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人只要在心中确立并坚信仁义规律,就可以不为自然欲望所动,坚守善性,并顺应善性而为,从而达到仁义。 对于“大体”和“小体”的重要性,孟子以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不同地位作出

关于人性的弱点的作文:人性的弱点

从古至今,人与人的关系从简单到复杂,想要在这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足,就要擅长把我和利用人性的弱点。 在当今的社会中,虽没有什么大战争、小战争。但想要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并非易事,说不定哪一天你就被老板炒了鱿鱼,说不定哪天你就和朋友翻了脸,说不定你的公司一夜之间就破产,说不定。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往往在一场战争中,掌握大局的人并不是勇猛的武将,而是在后面策划、布置的军师。像诸葛亮,人们评价他料事如神,半人半神,他总是让自己的军队在不利的情况下转为有利并赢得胜利,正是因为孔明这人的存在,蜀过才能鼎立在三国之中。其实,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并非他真的就是先知,而是他把人的心思看透了,也就是说,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前,他就分析了敌人的动机,然后着手布置从容应战。 我记得上次在书中看到一则故事,说比尔是一个钓鱼用具的推销员,可每次向别人推销产品时,别人要么挥挥手关门,要么就持怀疑态度,比尔陷入苦闷之中,整天抱怨那些人挑剔,自己的心情也越来越差,后来,一位朋友为了帮助比尔,便悄悄地把方法告诉了比尔,无奈的比尔听了以后决定重振旗鼓,放手一博。在一次推销钓鱼用具时,比尔碰到了一位钓鱼爱好者,并且那人急需一套钓鱼工具,两人一见面,比尔露出和蔼的微笑,然后慢斯条理地询问那位爱好者关于钓鱼的情况,在那位钓鱼爱好者作答以后,比尔便与他侃侃而谈关于钓鱼方面的经验,并在谈话时向那人作钓鱼用具的推销,把不同品牌的好坏都细细说明一番,并根据那位钓鱼爱好者的谈话,知道了他适合用哪种品牌,钓鱼爱好者十分高兴,一口气购买了整套钓鱼用具。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钓鱼爱好者还不断向比尔购买用具,并推荐自己的朋友去比尔那看看,后来比尔的生意越做越大。 微笑对人,学会倾听,最后换位思考,善于抓住和利用人性弱点的人,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实现成功。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2、实践的不同。(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

读书报告——休谟的《人性论》

“启蒙哲学”第二次作业 书目:《人性论》 作者:(英)休谟,关文运译 出处:北大图书馆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 知觉是知性的一个概念,包括印象和观念。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源于知觉,并且人性中的其它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与观念又可以分为简单和复合。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观念则可分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 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

关于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关于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关于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范文1 很少看一本关于成功方面的书可以看完的,这个却是能够看完的一本。一直相信考研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让我的心灵脱胎换骨。现在每天都在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觉很好。考研的历练,让我扔掉一些东西,相信一些东西。这本书恰好告诉我,那些潇洒扔掉的,是人性的弱点;而所相信的,正是我所追求的幸福和自由。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人性的弱点。更多的感觉是:此书将我们生活中正在运用的技巧或将来要用到的处事原则进行了总结不知是国外的人交往过于直白,还是中国的处事原则经过千年的发展积淀了太多,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是很多中国人已经掌握并正在运用了,然而却没有如书中那般总结上升为理论并逐条阐述。中国喜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东西掌握起来只靠意会确实有难度。 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言传的过程,剩下的意会只要靠以后在社会中的摸爬滚打来意会了~笨笨的脑袋有一天突然开窍,甩开绳缰,在无限辽阔的疆域上飞驰。或是在山谷中激荡了很久,怀着突如其来的清醒,欢呼着,雀跃着。这时看到山崖上一个白发苍苍的智者,对我微笑,告诉我,确实做得很好。呵呵。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心态下碰

到一本好书,足以让我开心很久了。 几乎生活中每个方面都涉及到,从各个弱点,到你克服的方法,其实看多了成功哲学的书,你就会知道几乎所有的书都离不开那么几点,只是每个人的语言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听着长辈的话,其实他们的很多语言和书本上的是一样的,只是认识是一回事,行动是一回事。很多人看完这种书都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真正去实施的人也不会太多。然而我是不提倡照着这些行为来效仿的,人的一辈子只有自己不断的探索才能体会到走迷宫的乐趣。我的经验告诉我,可以汲取,不可照搬,路是自己的,还是自己琢磨的好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技巧。比如如何使人喜欢自己,赢得他人的赞同,更好地说服他人。以及如何防止自己过于疲劳,为工作和金钱而烦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能走出孤独忧虑,变得更加成熟。过上平安快乐、家庭幸福的美好生活。 《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戴尔卡耐基,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成功学的鼻祖。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成功学的圣经,后来编著的有关成功学的书籍,没有能超出其左右。这本书汇集了戴尔卡耐基有关人际交往的主要思想。作者用智者先贤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普通人的成功失败的各种小故事,纲张目举的讲述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和他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这些技巧和原则,是基于卡耐基对人性弱点的洞见,而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論 摘要: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人性本善”,从而为他所倡导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也是他对人类的自信,是其乐观性格的表现。本文从人性平等、人性有别于物性、善性可变、顺其性而长其义、从人性到仁政五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人性论,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其性善论思想。 一、人性平等———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人都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掉到井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救的想法,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也不能算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生来就有这四种道德发端,就好比人生来就有四肢一般。在此,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将四心作为为人的标准,有四心就能做到仁、义、礼、智,也就能为善了,于是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在《告子上》中孟子有这样一段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本质来看,是可以为善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做不善的事情,并不是他们天生本性如此,四心人人都有,有了四心也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些善的道德标准了。所以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本身就有的,不过不曾思考它罢了。孟子把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称为“良知”、“良能”。 二、人性有别于物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告子上》)告子是以人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为性,他将人的自然本能、自然属性定义为人性,认为人性与物性是一致的,抹煞了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理性对感性情欲的制约。孟子则对其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驳。 孟子认为物虽有性,但人之性与善俱生绝不同与物之性,就如白羽、白雪、白玉三者同为白色,但三者的性质不一样,白羽之白之性轻,白雪之白其性易消,白玉之白其性则坚,而人之性,犬之性、牛之性都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是从人的生理本能着眼的,超出了人的“类”本质,把人和动物的界限给模糊起来了,孟子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在此,孟子明确的用“类”区分了人与物。事实上孟子也正是以“类”的观念来区分性的,人不同于物,人有理性有伦理道德,所以人能为善而不单纯的满足生理需求,并且在孟子这里所谈的人性也正是指认主观精神方面的道德理性情感。这样孟子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这时的他才18岁。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一

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关于人性的弱点句子

关于人性的弱点句子 关于人性的弱点句子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 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寒毛,却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炼狱。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思考时,要像一位智者;但讲话时,要像一位普通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争执上,”林肯说道,“因为意气用事毫无意义,你的私事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在个人问题上要懂得让步,有狗拦路的时候,最好给它让道,而不要为了争路被它反咬一口;若是被咬了,即使杀了它,你的伤口也不会马上愈合,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被重视。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批评带来的并不是改变,而是怨恨。 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在现代城市的混乱中,只有能保持内心平静的人才不会变成神经病。 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

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凡我所遇到的人,都有胜过我的地方,在这方面,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当你越爬越高时,离你越远的人越羡慕你,离你越近的人则越嫉妒你。乞丐不会嫉妒比尔盖茨比他有钱,却会嫉妒收入比自己高的乞丐,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打动人心的最高明的办法,是跟他谈论他最珍贵的事物。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只要相信自己做的对,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 姓名:马天阔 学号: 120150248

摘要 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人性思想性善论

一、引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他以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 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 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在此背景下他构思以人性善为基础,构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的理想社会形势。1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的礼乐文化不可分离: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西周开始萌芽”礼乐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与这一革命性的社会人文思潮出现相呼应,对人与人性之思考逐渐取代对神与神性之关注。如果说《尚书·商书·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尚是对神性之描述,那么《诗经》出现对人之欲求与人之本质的思考当是合乎逻辑之演进:“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人之懿德,源自于天,孟子曾引这一首诗论证其人性思想。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曾受到这类言论的启发”。3 对于孟子提出人性论思想的缘由,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孟子是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下继往开来所论述的。这部分学者认为孟子曾明确表示:“乃 1陈明.浅析孟子“人性”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2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说”献疑[J].文史哲,2014,(03).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86.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孟子并非完全忽视人得本能欲望,只就是她认为这不就是人得本质。孟子认为告子得瞧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得区别,她从人与动物区别得角度来论述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得,她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正人君子,只就是认为人性内天生含有善得因素,如果不受环境得阻碍,加上自身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人之善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出来、孟子一方面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但另一方面她又认识到大多数人实际上就是成不了尧舜得。她认为人都先天存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本性得因素,但就是一般人并不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仍然等于禽兽,只有少数圣人君子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因此孟子在政治上寄希望于君贤臣忠民顺,以正君为本。“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下》)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造就了为数较少得明君清官,但却为人治、专制等级制提供了合理化得基础。 荀子就是中国性恶论得代表,其性恶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得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就是社会纷争与动乱得根源、因此,她认为,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得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她认为人虽然有求利求乐之恶端,但同时人还有智能,因此任何人通过学习礼法与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