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极大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负漂移事件的最新进展
下坊组古家含砾岩段的冰期证据

下坊组古家含砾岩段的冰期证据古家含砾岩段是新余铁矿层之下的一段标志层,其中的砾石成因一直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砾石薄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的方法,从形态上确定了砾石的蚀变特征,从化学成分上确定了砾石的形成环境。
砾石形成于新元古冰期,冰川融水参与了方解石化蚀变,埋深之后受压力及高温作用,内部发生重结晶,原岩结构及大部分矿物成分均已改变。
通过地层对比同层位地层具有冰期成因特征,从地层年龄上也符合Stutian冰期,因此可以推断砾石属于冰期沉积。
标签:古家组;砾石;显微镜观察;碳氧同位素1 简介新元古代下坊组是“新余式”铁矿的赋矿地层,其下段有一层标志性的地层,即古家含砾岩段,其广泛分布于赣中南地区,厚度及岩性变化较大。
新余附近该层厚度约22米,岩性为黄灰色含砾砂质千枚岩(江西省区域地质志,2015)。
砾石直径为0.5-20厘米,呈滚圆状。
经过长年的钻探资料显示,该层稳定出露于矿层底板之下50到100米范围内,在井头至芳洲的东段矿区(包括良山铁矿)由于地层翻转,该标志层成为了预测矿层埋深的有效工具。
但目前关于砾石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有两大观点,其一是认为该含砾层为一套冰碛层(余志庆、汤家富、符鹤琴,1989),或不稳定的海盆冰筏沉积(江西省区域地质志,2015)。
另一种不同观点则认为该砾石为动力变质形成的“假砾石”(曾书明等,2010)。
本次研究共采集到钻孔岩心样品七个,分别来自新余铁矿田的三个不同矿区,其中包括东段的铁坑矿区三个,中段的金溪矿区一个,西段的松山外围矿区三个,涵盖范围广,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2显微镜薄片观察将标本中的砾石磨制成厚度约0.03mm的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砾石周围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与石英,受区域变质作用,均呈定向排列,石英颗粒拉长,长轴与绢云母平行排列,显示低绿片岩相。
几乎不含碳酸盐矿物,滴5%稀盐酸亦不起泡。
不透明矿物主要为钛铁矿,均已白钛矿化,呈星点状分布,含量极低。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及其成因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及其成因卢苗安;马宗晋;陈木宏;隋淑珍【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2(022)004【摘要】南海地区NS93-5柱样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出现浮游有孔虫壳体δ13C 值快速负偏(幅度达1.7‰),来自世界各大洋的深海记录和来自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的陆相记录均指示当时存在大体同步的δ13C值变化表明:倒数第二次冰消期时存在一次全球尺度的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δ13C值在约0.131 MaB.P.达到负偏极值,其负偏幅度多在0.5‰~1‰,局部地区负偏幅度>2‰.当时δ13C值的变化呈突然快速负偏、而后指数曲线状缓慢回返,而且δ13C值的突然快速负偏对应大气甲烷浓度快速增加、全球快速升温及冰盖开始快速消融等特点,表明大洋环流格局的变化引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失稳分解并释放大量甲烷可能是其直接成因,释放地点推测是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总页数】10页(P349-358)【作者】卢苗安;马宗晋;陈木宏;隋淑珍【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气候事件与GISP2记录的对比 [J], 王文远;刘嘉麒;彭平安;J.Negendank2.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及快速气候回返事件 [J], 王律江;卞云华;汪品先3.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J], 李森;强明瑞;李保生;高尚玉4.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J], 陈志华;陈毅;王汝建;黄元辉;刘欣德;王磊;邹建军5.两高分辨率黄土剖面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的差异探讨 [J], 管清玉;潘保田;高红山;李琼;李炳元;王均平;苏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地区中—晚奥陶世转折期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及其成因探讨

( 1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要 中一晚奥 陶世转折期的两次全球性碳 同位素正漂——Mi d d 1 e D a r r i w i l i a n I n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E x c u r s i o n ( MD I C E )
第一作者简介
中图 分 类 号
MD I C E G I C E 热 液活 动
沉积地球化学 E — m a i l : z h a o p i n g p i n g 4 4 2 @g ma i l . c o n r
赵平平
男 1 9 9 0年 出生
硕 士研究生
P 5 3 4 . 4 2 P 5 9 7 . 2 文 献 标识 码 A
d o i :1 0 . 1 4 0 2 7 / j . c n k i . c j x b . 2 0 1 6 . 0 6 . 0 0 2
扬 子地 区中一 晚奥 陶世 转 折 期 的碳 同位 素 漂 移 事 件 及 其 成 因 探 讨
赵平平
摘
江茂 生 李任伟
北京 1 0 0 0 2 9 ; 2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 院 北京 1 0 0 0 4 9 )
第3 4卷
第 6期
沉 积 学 报
ACTA S EDI M ENTOL0GI CA S I NI CA
Vo 1 . 3 4 N o . 6
De c . 2 01 6
2 0 1 6年 1 2月
火山喷发和地震造成δ13C变化

1.4碳系统演化的证据
从表1可见,地球上,现已沉积了6×107Gt碳酸盐岩、1.5×107Gt矿物有机物(干酪根Kerogen,占80-90%)。地球形成的早期,没有碳酸盐岩沉积。太古宙晚期,开始有少量碳酸盐岩沉积。大量碳酸盐岩的沉积,是从元古代以后开始的。所以,这巨量的碳酸盐岩和矿物有机物,都是由CO2逐渐转化来的。若构成这巨量的碳酸盐岩和矿物有机物的碳,在地球演化早期(碳酸盐岩形成前),就存在于地球的原始大气中。由于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肯定远高于现在的金星,会在500℃以上。地球上根本就不会有生命演化和存在。既然现在地球上有生命演化,这说明,形成巨量碳酸盐岩和矿物有机碳的CO2,肯定是后来逐渐从地球内部排出的。即地内系统,不断地将地内含δ12C较多的CO2补充在地表系统里。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排气的主要方式。所以,现在地球上巨量的碳酸盐岩和矿物有机物,是由火山喷发和地震逐渐排出的CO2形成的。而甲烷渗漏和生物量变化,只会造成地表碳再循环,不会造成地表系统里的碳的绝对量逐渐增加。甲烷渗漏和生物量变化造成冰期旋回中碳δ13C的规律性变化,与地史资料不符。所以,冰期旋回中碳δ13C的规律性变化,肯定是由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球去气作用造成的。
杨瑞东,王世杰,董丽敏,姜立君,张卫华,高慧. 上扬子区震旦纪南沱冰期后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高校地质学报,2003, 9(1): 72-80
汪品先. 气候演变中的冰和碳. 地学前缘, 2002, 9(1): 85-93
张启锐,储雪蕾,张同钢,冯连君. 从“全球冰”到“雪球假说”—关于新元古代冰川事件的最新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2002,8(4):474-481
1.3造山作用的证据
每一次冰川的形成和消融,都会引起相应的造海和造山作用,冰期旋回,总是和造山旋回一致(龚一鸣,1997;汪品先,2002)。通过以上的分析(见图1和图2),我们知道,在冰川形成时,会引起造海作用;在冰川消融时,会引起造山运动。所以,和冰川旋回一致的造海和造山运动,都是由于冰川的形成和消融引起的。这间接证明,我们以上的推论是正确的。也证明,碳酸盐岩帽中的δ13C的负漂移,是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
新元古代极大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负漂移事件的最新进展

新元古代极大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负漂移事件的最新进展摘要:新元古代晚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上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负漂移事件,也被定义为“Shuram曲线(SE)事件”。
传统观点认为SE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海洋碳循环的异常波动,极有可能源于海洋中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
然而,此种机制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现象如全球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较大的差异性。
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质疑上述观点,并认为SE事件遭受了成岩作用而不能反映原始的海洋碳循环过程。
这一机制得到该时期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carb)与δ13Ccarb间线性关系的支持,但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特征如SE事件的全球性。
因此,目前关于SE事件的两种机制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关键词:SE事件;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成岩作用;新元古代引言过去几十年内,碳同位素地层学已作为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寒武纪,特别是新元古代化石的极度贫乏,导致生物地层学的缺失,进而导致这一时期碳同位素地层学被广泛的用于区域甚至全球地层划分和对比(Halverson etal.,2005)。
此外,碳与生命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自养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无机碳转变为有机碳,而异养生物的代谢作用又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需要指出的是,光合自养生物易繁盛于氧化的沉积环境,而化能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则易繁盛于缺氧的沉积环境。
因此,碳同位素也被用来示踪地质历史时期海洋化学的演化过程。
在新元古代化学地层学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非同寻常的碳同位素曲线首次报道于阿曼地区埃迪卡拉纪Shuram组(Burns and Matter,1993)。
这一碳同位素曲线已被命名为“Shuram曲线(SE)事件”。
在等级次序上,1000 Myr(百万年)内碳同位素曲线及其量级的记录显示最负的碳同位素发现于新元古代地层(图1)。
目前为止,两种机制被用来解释SE事件:(1)SE事件记录的是原始的碳同位素信号,可能源于埃迪卡拉纪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Rothman et al.,2003;Fike et al.,2006;McFadden et al.,2008);(2)SE事件记录的是遭受成岩作用的碳同位素信号(Derry,2010)。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4) 结晶岩石中碳来源的复杂性。
①富铝结晶片岩中石墨的 δ13C接近于生物碳, 是有机碳变质而成。 ②与伟晶岩伴生的石墨脉,其δ13C值与碳酸盐 矿物中比值相近,说明可能为无机碳酸盐还原而 成。 ③热液矿脉中大多数早期形成的碳酸盐矿物 δ13C值范围为 -6~-9‰,晚期沉淀的碳酸盐常富 集 13C ,甚至可能具有正的 δ13C 值,反映分馏受 温度、fO2和pH影响
海 洋 和 大 陆 有 机 质 淡 水 碳 酸 盐 海 水 碳 酸 盐 空 气 C O 2 碳 酸 盐 岩 , 金 刚 石
陨 石
图6-20 自然体系碳同位素组
40
(据Jochen 1973) 0 30 20 Hoefs, 10
δ C ‰ ( )
13
- 10
- 20
- 30
-
二 碳同位素的分馏
1.光合作用的动力学分馏效应
(25℃)
海水CO3-2和HCO3-比大气CO2富集13C
海相碳酸盐岩石δ13C为 -6.39~5.2‰ 平均为 -1.16‰ 陆地土壤中有机物产生的CO2富含12C贫13C. 淡水碳酸盐富集δ13C和δ18O, δ13C为 -18.5~8.5‰
深成或平均地壳来源的碳δ13C≈-7‰ 生物成因的有机化合物δ13C≈-25‰ 不同成因碳的δ13C差异明显
距今年龄×103
格陵兰和南极大陆冰盖δ18O值随 深度连续变化,冰盖上部δ18O约29‰,1.2万年前急剧减少到-40‰, 意味着1.2万年前平均气温低的多。 1.2-6万年前气温缓慢变化,δ18O 值在-35‰左右波动,6-7.5万年前 δ18O值急剧变化为--28‰左右。
南 极
格 陵 兰
稳定同位素小结: 理论依据:同位素的分馏原理 1、同位素交换反应(化学作用分馏) (1)轻同位素与重同位素化学键的强度差异导致 轻-重同位素发生分馏。 (2)生物作用(触媒作用,还原作用和生物化学 反应 ) (3)蒸发-凝聚和扩散等(物理作用分馏) 2、影响同位素分馏作用的主要因素: 温度、 fO2 、 pH值和生物作用(C.H.O.S) 。 地质作用分析:(1)同位素分馏效应, (2)体系初始 稳定同位素组成;(3)外来物质混入。
中国南方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的碳同位和素旋回地层与突变事故

的 是 :P/T界 线 上 在 1 5—2.6万 a左 右 的 地 球 年 时 间 中 d”C 突 变 为 高 负 值 , 形 成 剧 烈 负 异
常 ,其 中 生 物 集 群 绝 灭 因 素 可 能 占 2/3 上 ,变 负 幅 度 约 5‰ 一6‰ 。 二 叠 纪 末 生 物 集 群 绝 灭
有 三 个 完 整 的 旋 回 。
长兴 阶层 型 剖 面的 6 C曲 线 变 化 的 总 体 规 律 为 :长 兴 阶 顶 、底 为低 值 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间 C
值较 高 ,构 成低 一高 一低 的 完 整 清 晰 的旋 回,其 中长 兴 阶顶 ,即 P/T界 线 附近 ,6 c强 烈
负异 常 ;在 长 兴 阶 内部 存 在 的两 个 次 级 的 c低 值 异 常 区 又 将 长 兴 期 sc曲 线 分 隔 成
①南京大学地球辑军 面 家实验室 南京 210093
(② 中 国 科 学 院 南 京 地 质 古 生物 研 究 所 南 京 210008)
摘 要 在 中 国 南 方 晚 二 叠 世 至 早 三 叠 世 初 碳 酸 盐 岩 的 C 同 位 素 演 化 基 础 上 ,考 察 了
长 兴 阶 层 型 剖 面 的 高 分 辨 率 C同 位 素 旋 回 地 层 ,发 现 长 兴 阶 有 三 个 C 同位 素 四级 旋 回 ,与 吴 家 坪 阶 晚 期 的 一 个 四级 旋 回 共 同组 成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三 级 旋 回 。与 这 种 缓 慢 变 化 形 成 强 烈 对 比
旋 回
长 兴 早 期 的 c同位 素 旋 回 的 特征 为 : c值 缓 慢 地 从 底 部 的低 值 一1.5‰ ,升 高 到
8.8 m处 的 高值 +5.3%o,变 化 幅度 为 +0.77% ̄/m;随 后 6 c值 从 高 值 降 至 17.5 m处 的
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Carbon cycle, showing amounts, fluxes and 13C values of different reservoirs.
Sundquist and Visser (2014) in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Carbon Cycle
Hayes et al. (1999)
Can we assume that eTOC is always constant?
800 Ma以来沉积的碳酸盐与TOC之间碳同位素分馏 (εTOC)和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的变化
Hayes et al. (1999)
过去800Ma沉积的碳酸盐与总有机碳之间平均碳同 位素分馏(εTOC)在 28‰ 和32‰ 之间变化 (Hayes et al., 1999)。
由于 εTOC ≡ 103(αTOC-1) = 103{[δcarb+103)/(δorg+103)] - 1}
且 δinput = -5‰(输入到海洋的有机碳和碳酸盐岩的比 例大约 1:4,而且 δorg= -25 ‰和 δcarb= 0 ‰)。
forg = (δcarb+5)/(δcarb- δorg)
McNichol and Druffel(1992)的报道
1987年6月北太平洋海水13C剖面
从海水表面向下,溶解 无机碳的13C值在总体上 逐渐减小。在水深~900 米处是海水氧含量最小带 (OMZ),由于有机物 的溶解,使得此处海水溶 解无机碳的13C值最小。
从1000米以下,海底环 流使海水氧含量又有上升, 活的生物量又有所增加, 生物摄取的12C增加,引 起海水溶解无机碳的13C 值又上升。
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储雪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元古代极大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负漂移事件的最新进展摘要:新元古代晚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上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负漂移事件,也被定义为“Shuram曲线(SE)事件”。
传统观点认为SE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海洋碳循环的异常波动,极有可能源于海洋中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
然而,此种机制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现象如全球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较大的差异性。
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质疑上述观点,并认为SE事件遭受了成岩作用而不能反映原始的海洋碳循环过程。
这一机制得到该时期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carb)与δ13Ccarb间线性关系的支持,但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特征如SE事件的全球性。
因此,目前关于SE事件的两种机制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关键词:SE事件;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成岩作用;新元古代引言过去几十年内,碳同位素地层学已作为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寒武纪,特别是新元古代化石的极度贫乏,导致生物地层学的缺失,进而导致这一时期碳同位素地层学被广泛的用于区域甚至全球地层划分和对比(Halverson etal.,2005)。
此外,碳与生命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自养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无机碳转变为有机碳,而异养生物的代谢作用又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需要指出的是,光合自养生物易繁盛于氧化的沉积环境,而化能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则易繁盛于缺氧的沉积环境。
因此,碳同位素也被用来示踪地质历史时期海洋化学的演化过程。
在新元古代化学地层学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非同寻常的碳同位素曲线首次报道于阿曼地区埃迪卡拉纪Shuram组(Burns and Matter,1993)。
这一碳同位素曲线已被命名为“Shuram曲线(SE)事件”。
在等级次序上,1000 Myr(百万年)内碳同位素曲线及其量级的记录显示最负的碳同位素发现于新元古代地层(图1)。
目前为止,两种机制被用来解释SE事件:(1)SE事件记录的是原始的碳同位素信号,可能源于埃迪卡拉纪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Rothman et al.,2003;Fike et al.,2006;McFadden et al.,2008);(2)SE事件记录的是遭受成岩作用的碳同位素信号(Derry,201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着重评述和分析SE事件的两种机制。
1. Shuram曲线(SE)事件SE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6个特征:(1)极大的波动幅度,从+6‰到-12‰;(2)δ13Ccarb在地层上发育不对称,从+6‰迅速下降到-12‰,然后其缓慢恢复;(3)δ13Ccarb值在连续地层中波动较小,且非常稳定;(4)介于Marinoan冰期与埃迪卡拉型宏体化石之间;(5)很长的持续时间,记录了SE 事件的数百米厚浅海沉积地层的年代地层学证据表明其持续时间至少超过5 Myr;(6)δ13Ccarb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间的非耦合关系;(7)全球众多剖面上δ13Ccarb 与δ18Ocarb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埃迪卡拉纪SE事件是上述碳同位素负漂移记录中量级最大的,最低可达-12‰,且其表现为在几百米厚的地层中同位素值普遍小于-6‰记录可能持续时间长达5 Myr(Burns and Matter,1993),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剖面记录可能与SE事件相关联,但就碳同位素波动幅度和时间延续长度而言,至少存在四个地区可与Shuram组的碳同位素负漂移相比较(图2),包括阿曼地区(Fike et al.,2006)、美国北部(Kaufman et al.,2007)、中国华南(McFadden et al.,2008)和澳大利亚南部(Calver et al,2000)。
数据来自:阿曼地区Shuram组(Fike et al.,2006);澳大利亚南部Wonoka组(Calver,2006);中国华南Doushantuo组(McFadden et al.,2008);美国加利福尼亚Johnnie组(Verdel et al.,2011)。
2. 原始信号基于SE事件中δ13Ccarb与δ13Corg间的非耦合关系,Rothman et al.(2003)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别于现代海洋的碳循环模式来解释新元古代时期碳循环过程。
其认为新元古代晚期存在一个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远远超过无机碳库的规模,且该溶解有机碳库的居留时间很长。
此种背景下,轻馏分的溶解有机碳被氧化形成CO2将导致同时期无机碳组分(DIC)富集轻馏分,进而导致沉积物中记录偏轻的碳同位素。
此外,由于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对海洋有机碳的缓冲作用,δ13Corg变化不大。
这一机制随后被广泛的应用于新元古代晚期碳循环的解释(例如:Fike et al.,2006;McFadden et al.,2008)。
然而,近来,新元古代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理论不断的接受挑战。
例如,海洋中超大型溶解碳库的存在必将导致全球地区δ13Corg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但这一时期全球地区δ13Corg波动范围较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Calver et al.,2000;Fike et al.,2006;McFadden et al.,2008)。
3. 成岩作用基于阿曼、澳大利亚南部和中国华南地区δ13Ccarb与δ18Ocarb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Fike et al.,2006;Calver,2000;McFadden et al.,2008),SE事件被认为是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Derry,2010)。
然而,上述δ13Ccarb与δ18Ocarb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包括温度控制的微生物呼吸过程(Stanley,2010)和水体高温导致的较高温度的孔隙流体(Macdonald et al.,2009)。
此外,后期成岩作用引起的δ13Ccarb应该是局部的现象,而非全球特征。
因此,δ13Ccarb与δ18Ocarb间耦合性可能不是由后期成岩作用导致的,而取决于温度和/或海水或孔隙水体组分的变化。
4. 结论两种重要机制被用来解释新元古代晚期SE事件。
观点1:SE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海洋碳循环的异常波动,极有可能源于海洋中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
然而,此种机制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现象如全球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较大的差异性。
观点2:SE事件不能反映原始的海洋碳循环过程,其遭受了成岩作用。
这一机制得到该时期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carb)与δ13Ccarb间线性关系的支持,但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特征如SE事件的全球性。
因此,目前关于SE事件的两种机制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参考文献[1]Burns S J and Matter A. Carbon isotopic record of the latest Proterozoic from Oman. Eclogae Geol Helv,1993,86:595-607[2]Calver C R.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the Ediacarian (Neoproterozoic III)of the Adelaide Rift Complex,Australia,and the overprint of water column stratification. Precambr Res,2000,100:121-150[3]Derry L A. A burial diagenesis origin for the Ediaacaran Shuram-Wonoka carbon isotope anomaly. Earth Planet Sci Lett,2010,294:152?C162[4]Halverson G P,Maloof A C,Hoffman P F. Towards a Neoproterozoic composite carbon-isotope record. Geol Soc Am Bull,2005,117:1181-1207[5]Kaufman A J,Corsetti F A and Varni M A. The effect of rising atmospheric oxygen on carbon and sulfur isotope anomalies in the Neoproterozoic Johnnie Formation,Death Valley,USA. Chem Geol,2007,237:47-63[6]Macdonald F A,McClelland W C,Schrag D P,Macdonald W P.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on a carbonate platform margin in Arctic Alaska and the origin of the North Slope subterrane. Geol Soc Am Bull,2009,121:448?C473[7]McFadden K A,Huang J,Chu X L,et al. Pulsed oxidation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3197-3202[8]Rothman D H,Hayes J M and Summons R E. Dynamics of the Neoproterozoic carbon cycle.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8124?C8129[9]Stanley S M. Relation of Phanerozoic stable isotope excursions to climate,bacterial metabolism,and majorextinc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0,107,19185?C19189.[10]Verdel C,Wernicke B P and Bowring S A. The Shuram and subsequent Ediacar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from southwest Laurentia,and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during the metazoan radiation. Geol Soc Am Bull,2011,123:1539-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