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晏几道《御街行 街南绿树春饶絮》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晏几道赏析

晏几道赏析晏几道赏析1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赏析: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为宋代大词人晏殊的第七子,能文善词。
宋朝父子能词的不少,但俱为大家的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其父。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悲欢离合之情。
由于他经历过一段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故他的词相对于其父深婉有过,却无其父的温和;他一洗大晏的那种雍容气息,形成伤感的情调。
《十里楼台倚翠微》是晏几道代表作之一。
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翠微,青翠的山色,即青山。
该句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并运用对比的修辞格暗赞杜鹃:“殷勤”穿梭于花丛,不停歇地对着行人啼叫,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其声情真意切,似诉衷肠,这怎不引得行人注意。
“行人”走在绚烂的春色中,心情本是欢快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为客,所以听了杜鹃鸣叫,不禁引发思家之意,羁旅情愁。
下阕叙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原先的一丝丝“惆怅”渐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渐渐转化为“无奈和幽怨”!其实,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景物的特征、时序的转换都特别敏感。
无论是清风朗月、衰草繁花,还是寂寂青山、烁烁红叶,无论乐境还是哀景,对他们而言,都是春非我春、秋非我秋,观处皆成愁,触者都是哀!一切都能轻轻牵惹出一段情绪,只是不知此愁何时休,此恨何时已。
所以,“行人”面对“殷勤”之鸟,无奈答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浪迹天涯,非我所愿;回归故里,岂无此意?杜鹃纵有灵性,又怎知“行人”之心?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辞意反复回荡,而且“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纯情秀雅,读来动人心弦!难怪冯煦感慨说:“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
晏几道《御街行》和崔护《题都城南庄》古诗词比较阅读

晏几道《御街行》和崔护《题都城南庄》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御街行[宋]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絮。
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
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1.《御街行》上片的字和下片的“慵”字相对应,既写情态,也写心理,表现少年的心理。
2.请赏析两首作品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1.闲2.(1)相同点: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今昔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怅惘之情。
(2)不同点:①构思不同。
崔诗从忆、从昔日入笔,然后回到眼前;晏诗从眼前所见之景入笔,渐渐勾起回忆。
①表达方式不同。
崔诗侧重叙事,用寻春艳遇和重寻不遇两个场景勾勒事件;晏词侧重写景,多用景物渲染,抒发少年的惆怅。
①描写手法不同。
崔诗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晏诗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
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
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
“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相同: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题都城南庄》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北宋-晏几道《六幺令 绿阴春尽》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晏几道《六幺令绿阴春尽》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六幺令·绿阴春尽》由晏几道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写香闺恋情的词。
上阕写晚春时节,香闺人认真梳妆,巧学“远山眉”模样,内心狂喜,嘴没说,已能从她流盼的眼波看出内心兴奋的激情。
这天她又谱了一支新曲子,任凭画帘外听曲的人偷偷学去。
下阕写此女与情人约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女主人公能文、能诗、又能自制新曲,男主人公写信用“隐语”,写诗用“回文”、押“险韵”,可见他们很有文学修养。
所以词中虽写艳情,但却不俗,颇富有喜剧性和故事色彩。
该词细腻丰富,构思新颖精巧,语言精美生动,充分体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原文:六幺令·绿阴春尽北宋-晏几道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
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
画帘遮匝,新翻曲妙,暗许闲人带偷掐。
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
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
都待笙歌散了,记取来时霎。
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
翻译: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
绿树成阴,春天已过完了,柳絮绕着楼阁闺房在飞。
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傍晚时,我把黛眉巧画成宫中流行的远山眉式样。
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
春心荡漾,难以平静,却什么也没说,但从我乜斜的眼波中已可觉察出来。
画帘遮匝,新翻曲妙,暗许闲人带偷掐。
彩绘的帘幕四围,奏起新谱的曲子,音调真妙啊,我心里暗暗地允许外界闲人偷听到学了去。
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
上一次来信中,你用了许多隐语,意思倒浅显,我却愁难以作答。
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
昨夜惠赠的诗中,又有回文,韵押得太险了,我还是懒得费神去步你的韵。
都待笙歌散了,记取来时霎。
等到笙歌散尽后,请你记住来时那一瞬间。
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
不需要持红烛照明,闲云归去后,月儿自然就会照在庭院花丛边原来那个栅栏角落里的。
注释:①香阁:指女子闺阁。
②翠眉:形容女子眉毛青翠。
③远山学:即远山眉,又称远山黛,形容女子眉毛如远山清山。
范仲淹《御街行》注释翻译赏析

范仲淹《御街行》注释翻译赏析导读: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
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
上片主要写景,而寓情其中。
下片全部抒情。
末三句一往情深。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御街行:又名《孤雁儿》。
柳永创调。
②香砌(qì):指花坛。
③练:素绢。
④敧(qī):倾斜。
⑤谙:熟悉。
⑥都来:算来。
【译文】纷纷扬扬的落叶飘满香阶,秋夜是何等静寂,细碎的落叶声频添寒意。
卷起珍珠窗帘高楼空荡荡,只见天高云淡,银河垂落在大地。
年年的今天夜里,如水的月光都像洁白的绸绢,可是亲人却总是远隔千里。
愁肠已寸断喝酒也难醉,酒还没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泪水。
我斜靠枕头看着半明半灭的残灯,尝尽了孤栖难眠的滋味。
看来这相思离愁,不是让人紧锁眉就是让人心痛,没有办法排遣,没有办法回避。
翻译二: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又琐碎。
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
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
年年月月却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相隔千里,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
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成了眼泪。
残灯闪烁,枕头歪斜,我尝尽这孤眠的滋味。
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回避。
赏析一:此词副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
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
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
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作。
这首词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
词的上阕描绘了春日的美景。
“街南绿树春饶絮”,开篇点出季节和地点,街南的绿树在春天里柳絮飘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雪满游春路”,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白色的柳絮如雪花般铺满了游春的道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描绘了树头的花朵艳丽多彩,与娇云交织在一起,而树底下则是朱红色的大门,暗示着富贵人家的生活。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描述了抒情主人公登上北楼,放下稀疏的帘子,远远地望着街南的树木。
这几句词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写,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的闲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词的下阕主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描绘了抒情主人公倚靠在栏杆上,久久不愿离去,多次经历黄昏时分的雨景。
“慵去”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慵懒和无奈,也暗示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回忆起晚春时节骑马在青苔上漫步,曾经倚靠在绿树的阴影深处。
这两句词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眷恋。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描绘了落花依然在那里,而香屏却空掩着,曾经的那个人如今不知去向。
这几句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出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心上人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春日美景和过去美好时光的描写,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
词的语言含蓄有致,情感真挚深沉,是晏几道的代表作之一。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译文】街南绿树浓荫,春天多柳絮,柳絮如雪飘满游春的道路。
树顶上杂映着艳花交织的娇云,树荫下是居住人家的朱红门户。
闲懒地登上北楼,疏散的珠帘向上高卷,一眼看到遮护艳女朱户的城南树。
倚遍栏杆还懒得离去,经过了几度黄昏细雨。
记得暮春时她曾骑马徘徊踏过青苔,曾靠在绿荫深处停马驻足。
昔日落花今犹在,华美的屏风却空掩,谁知桃花人面在何处?【注释】①御街行:词牌名,又名《孤雁儿》。
②饶:充满,多。
③雪:这里以形容白色的柳絮。
④闲:高大的样子。
⑤疏帘:也作“踩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张耒《夏日》有“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⑥慵去(yōngqù):懒得离去。
⑦盘马:骑马驰骋盘旋。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7年),晏几道故地重游,恰逢他的好友王肱去世,见物是人非,柳絮飘扬,惆怅感伤油然顿生便作此词。
【赏析】这是一首单相思的词,唐诗宋词中思春、渴慕、怀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明写或暗示男女二人曾经心心相映,正处于或者曾经有过一段共处的美好时光,此词却迥然不同,完全不提两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意无意地暗示,词中主人公本是单相思,一副少年怀春的徘徊、惆怅之态。
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性,更以季节性来引出内心情感,从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
写完树木以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但是并不明写“朱户”即红漆大门。
上阕写春日美景。
在古代,原木只有王侯功臣才能受赐门涂红漆,但随着礼法的废弛,普通官宦大户也均可照此办理了。
【御街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御街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御街行
晏几道御街行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赏析】
这是一首忆旧怀人的小词,所怀念的当是往昔眷恋的’一位女子。
“街南绿树”四句为一层,写登楼怅望所见之景,绿树阴浓、杨花铺路、柔云缭绕处有一所朱门宅院,为当年伊人所居。
“北楼闲上”到“几度黄昏雨”五句为一层,写自身登楼望人的情态心绪。
“晚春盘马”以下为一层,由追忆往日朱门欢会折转到今夕物是人非。
融化崔护诗,点明题旨。
全词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旧地春景:街南绿树成阴,柳絮如雪铺路,树头花艳如云,花下朱户人家;北楼高矗,帘幕卷起;佳人久倚栏杆远眺,和恋人共度几多黄昏暮雨;二人骑马出游也曾在绿阴深处密语。
这大量的忆旧篇幅,反衬出结尾花在楼存,时异人非的今时冷落,令人怅惘不已。
全词铺叙有序,结构巧妙,以崔护诗意作结,意味尽犹未尽,咀之无穷。
1/ 1。
励志古诗词《御街行》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御街行》原文及赏析
《御街行》
驰骋御街,何其繁华。
权贵多异客,画面多瑰丽。
日出清晨彩帘之间,云霞添眼前。
浮光参差在眼前,翠竹拂耳侧。
风烟披锦衣,文武乐舞礼。
玉锥芬芳弥漫,高歌催年华。
《御街行》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几乎可以说是壮丽景象——宫街行走。
随着洪洋大臣、群臣上下、威武兵士的驰骋,宫廷的繁华一览无遗。
这首词节奏凝重、章法严谨,画面丰富、情趣生动,可以说是明代主要词牌中较典型的一首精彩之作。
作者利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这种明堂之景,通过生动的描绘以及精妙的色彩调和,将宫廷的盛况得以呈现出来,使这一景象更增其气势和韵味,更让我们赞叹地感受到它的宏伟气度。
“日出清晨彩帘之间,云霞添眼前。
”描绘了华美灿烂的景象,使人情不自禁地神往起来。
“风烟披锦衣,文武乐舞礼。
”这里作者通过比喻“风烟”为服装,描绘出宫街之景,人们穿着锦衣、文武兵士奏乐、舞礼,使宫廷的繁华更加引人注目。
最后,“玉锥芬芳弥漫,高歌催年华”仿佛在描述一种弥漫在宫街上的气息,高歌的背景乐曲更是将宫街行走的场景推向高潮,让人仿佛全程尽览宫廷之繁华壮丽。
从整首词看,作者带领读者在宫廷行走,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出宫廷的宏伟壮观,让人不禁感叹于宫廷之繁华,表达出对宫廷荣华的赞美与敬仰之意。
从技巧上看,此词运用了婉转抒情、比喻多彩的表达手法,具有很强的色彩感和文字的灵动性,展现出了从容不迫的宫廷气息。
词中涌现出的宫廷之景,展现了一种宏伟大度,它把人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我们感受到宫廷之繁华壮丽,受到一种与生俱来的荣耀感,被它所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
介)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译文】
街南绿树浓荫,春天多柳絮,柳絮如雪飘满游春的道路。
树顶上杂映着艳花交织的娇云,树荫下是居住人家的朱红门户。
闲懒地登上北楼,疏散的珠帘向上高卷,一眼看到遮护艳女朱户的城南树。
倚遍栏杆还懒得离去,经过了几度黄昏细雨。
记得暮春时她曾骑马徘徊踏过青苔,曾靠在绿荫深处停马驻足。
昔日落花今犹在,华美的屏风却空掩,谁知桃花人面在何处?
【注释】
①御街行:词牌名,又名《孤雁儿》。
②饶:充满,多。
③雪:这里以形容白色的柳絮。
④闲:高大的样子。
⑤疏帘:也作“踩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张耒《夏日》有“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⑥慵去(yōngqù):懒得离去。
⑦盘马:骑马驰骋盘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7年),晏几道故地重游,恰逢他的好友王肱去世,见物是人非,柳絮飘扬,惆怅感伤油然顿生便作此词。
【赏析】
这是一首单相思的词,唐诗宋词中思春、渴慕、怀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明写或暗示男女二人曾经心心相映,正处于或者曾经有过一段共处的美好时光,此词却迥然不同,完全不提两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意无意地暗示,词中主人公本是单相思,一副少年怀春的徘徊、惆怅之态。
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性,更以季节性来引出内心情感,从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
写完树木以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
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但是并不明写“朱户”即红漆大门。
上阕写春日美景。
在古代,原木只有王侯功臣才能受赐门涂红漆,但随着礼法的废弛,普通官宦大户也均可照此办理了。
词人爱慕上了这街南树下某大宅中的女子,面对大户人家不敢造次,心情亢奋、激动,而又紧张、忐忑,一片少年心绪不敢明言,只能先说树,再说树下人家,却始终不敢吐露所恋慕的对象究竟是谁。
于是他“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词人之上北楼,绝对是有明确目的的,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但因为紧张和羞涩,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
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
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
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
“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
词人就这么等了一天又一天,从白天等到黄昏,又从春深等到春尽,“黄昏雨”既表时辰,也表季节,所谓“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一转眼夏季即将到来了。
始终望不见心爱之人的身影,词人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干脆出门上马,在街上游荡,希望能得到“偶遇”的机会。
“晚春盘马踏青苔”,“盘”字用得佳妙,表示词人骑着马只是原地转圈,并非真的要出门办事,同时也体现出忐忑、徘徊的惆怅心态,又等了很长时间,仍然未能如愿,他干脆连马都不“盘”了,而改之为“驻”,也即停在原地不动——“曾傍绿阴深驻”。
然而他最终如愿了吗,却只见“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去楼空,仿佛唐代崔护之涛:“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也正如崔护此诗前面所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词人与所恋慕的女子,应该也就这般地见过一两面吧,全词中并没有丝毫透露是否更有深交,而完全是单方面的思恋。
此篇以三幅不同的景象,将词人对佳人的眷恋之情缓缓引出。
词人没有直言相思、孤寂、幽怨,只用清新的词汇叙述着他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感情含蓄而浓烈。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
”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父齐名,世称“二晏”。
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白雨斋词话》)词风逼近其父。
既有晏殊词风的清丽婉曲,语多浑成;又比晏殊词沉挚、悲凉。
特别是在言情词上,更优于其父。
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深刻得多。
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她们美好心灵的篇章。
也有关于个人情事的回忆和描写。
通过个人遭遇的昨梦前尘,抒写人世的悲欢离合,笔调感伤,凄婉动人。
在有些作品中,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态度和性格。
《小山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
工于言情,但很少尽情直抒,多出之以婉曲之笔,较之晏殊的词沉郁顿挫。
在小令的技法上也有所发展,日臻纯熟。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
《小山词》从《珠玉词》出,而成就不同,虽是走其父婉约传统,固守小令的
阵地,却创造出新的艺术世界。
可以说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将艳词小令,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与两个层面上发展到极致。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
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抒写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时的喜悦,情真意切,九曲回肠。
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至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连认为“作文害道”的理学家程颐听了,都得笑着说:“鬼语也!”(《邵氏闻见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