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导学课件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课件

隋唐科举制的历程表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扩充国学的规模 首创殿试和武举
初创
发展 完善
常设考试科目:以进士科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议一议: 科举制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呢?
积极方面: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 各级官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之风盛行。 3.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因为进士科重视考 诗赋,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方面:到明朝后期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 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想一想
1、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吐蕃首
领阐述唐与吐蕃关系时说出“和 同为一家”?
唐玄宗
想一想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1、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 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 (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2、体现了他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
大雁塔(陕西西安)
应试场面
贡院考场
举子看榜图
藏族 维吾尔族 白族和彝族
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唐穆宗:“唐蕃会盟碑”
回纥人
唐玄宗封“怀仁 可汗”
南诏人
唐玄宗封“云南 王”
唐玄宗封“渤海郡 王”
靺鞨族 东北地区
突厥人 天山南北
西迁融入中东及 设立安西、北庭 中亚民族 都护府
南 诏
武则天设北 庭都护府 唐朝是怎样
加强对西域 管辖的?
唐太宗设安西 都护府
科举制的完善—A、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者多达千人,而录取 者,仅百分之一二。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_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藏族
吐蕃
满族 维吾尔族
靺鞨 回纥
白族
彝族
南诏
小结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 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 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为什么能赢得少数民族 的拥戴?
开明的民族政策
突厥 吐蕃 回纥 靺鞨 南诏
打败东突厥 (唐太宗) 给东突厥首领优厚待遇 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 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 册封怀仁可汗 (唐玄宗) 通商 册封渤海郡王 (唐玄宗) 与唐交往频繁 册封云南王 (唐玄宗) 与唐互相学习
科举制的创确立的确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2)明经科 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课堂小结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 分科 考试
正式 设置 进士科
扩充 国学 的规模
殿试、 武举 的开始
诗赋成 进士科
主考 内容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_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诞生 诞生:
(1)、隋文帝:分科考试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 正式诞生
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什么贡 献?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 称状元
武则天 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内容
科举制的主要科目 (1)进士科——做官的主要途径 考察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试文史 方面的知识。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1教学课件ppt

④交通发达,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顾名思义:什么是科举制?
科: 分科考试
举: 选拨官吏
科举制: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拨官 吏的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
1、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
隋朝
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隋文帝、隋炀帝
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我国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生 员 , 童俗 试称 秀 才
)
(
( )
( )
元 ”
举 人
,
乡 试
第 一 名
称
“
解
元 ”
贡 士
,
会第
试一
名
称
“
会
( )
元 ”
进 士
, 殿第 试一
名
称
“
状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南 诏
西Hale Waihona Puke 厥靺回纥鞨
东突厥
吐蕃
南诏
武则天设北
唐朝庭都是护怎府样 加强对西域 管辖的?
唐太宗设安西 都护府
想一想
1、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吐蕃首 领阐述唐与吐蕃关系时说出“和 同为一家”?
唐玄宗
想一想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初中历史】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ppt优秀课件 中华书局版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李鸿章的一远亲参加考试,无奈腹中点 无墨水,希望考官给予照顾,便在试卷上 写“我是李中堂的亲妻(戚)”。考官阅 卷写下“你是李中堂的亲妻,我不敢娶( 取)。”
练一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选择题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明唐
太宗统治时重D视( )
A.用人和纳谏
B、文化教育
C、科举取士
D、对少数民族政策
济的交流与
发展
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
渤海郡王;册封回纥
首领为怀仁可汗
实行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 丹
渤海国宫殿遗址---
渤海国石灯塔
18
9
回纥后裔—维吾尔族
16
南诏后裔 —彝族
南诏后裔—白族
22
文成公主
9
松赞干布
唐蕃会盟碑—
唐穆宗时,唐 蕃两个政权相约盟 誓,互不侵犯。唐 蕃“甥舅碑会盟 碑”,至今仍屹立 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成为汉藏团结友好 交往的历史见证。
3)武则天时期 首创殿试与武举
4)唐玄宗时期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武举的创设对唐朝会有什么影响?
202X春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ppt课件

房玄龄 张九龄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 占有三分之二。
私塾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 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李白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杜甫的 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3、科举制度的意义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9:57:4609:57:4609:574/27/2021 9:57:46 A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1.4.2709:57:4609:57Apr -2127- Apr-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09:57:4609:57:4609:57Tues day, April 27, 2021
2、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唐太宗重视科举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者多达千人,而录取 者,仅百分之一二。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上 午9时57分46秒 上午9时57分09:57:4621.4.27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英国大百科全书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课件(19页)

B唐朝对回鹘首领的册封
册封
唐玄宗 骨力裴罗
怀仁可汗
C经济文化交流
五、唐与靺鞨——车书本一家
• 靺鞨族生活在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 域,是女真族的祖先,粟末靺鞨统一东 北各部,713年,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 为渤海郡王,他们效仿唐朝建立体制, 经济发展较快,又有“海东盛国”之称。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唐蕃结盟,建立会盟碑
拉萨大昭寺 唐蕃会盟碑
二、唐与突厥
• 唐太宗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 建立行政 机构进行管理
• 武则天 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共处;促进 了民族间科技、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 展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 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三、唐与南诏的关系
彝族和白族的先民
六诏
白族 彝族
云南洱海自然风光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四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科举制度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布达拉宫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首领
松赞干布
统一全藏
定都逻些
向唐朝求婚
文成公主入藏
《齐民要术》 《黄帝内经》
唐 柳
B、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
尺带珠丹(吐蕃赞普)
“和同为一家”
C、823年
三、唐与南诏的关系
彝族和白族的先民
六诏
8世纪前期
蒙舍诏
太和城(云南大理)
册封
唐玄宗
皮罗阁
云南王
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寻塔)矗立在云南大理的苍山 洱海边,是唐朝和南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唐与回纥的关系
初中历史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1 中华书局版精品课件

议一议:
科举制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呢?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 制延续了1300多年,到清末才被 废除。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 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 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 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 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 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中华书局 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南 诏
西突厥
靺
回纥
鞨
东突厥
吐蕃
南诏
武则天设北
唐朝庭都是护怎府样 加强对西域 管辖的?
唐太宗设安西 都护府
想一想
1、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吐蕃首 领阐述唐与吐蕃关系时说出“和 同为一家”?
唐玄宗
想一想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结下了友谊之情。友情犹如夏日的雨露,冬日的太阳,心田靠它滋润,冰雪靠它融化,万物赖以生长。无论身处何地,忘不了的是友情,让我们共同度着浓情岁月。友情,让我“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忽然听到沙宝亮的这首《暗香》,似乎这香味把整间屋子浸染。我是如此迷恋香味,吸进的是花儿的味道,吐出来的是无尽的芬芳。轻轻一流转,无限风情,飘散,是香,是香,它永远不会在我的时光中走丢。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
关键人 物
主要贡献
形成 (隋
隋文帝要官求职地方官员推荐人才,
考试合格者授予
朝) 隋炀帝正式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诞生
完善 唐太宗 扩时充大了力_推国_行_学_科规__举模__考,试增制加度了,学网员罗人人数才。。同
(唐 朝)
武则天首创 殿试
和__武__举
诗赋
(2)内容 ①常设科目:考试主要科目是进士 科和明经 科。 ②进士科:考察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试 文史方面的知 识。 ③明经科: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④做官途径:考中 进士 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受世人 看重。 (3)影响 ①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 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 ②它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 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 多年。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 举制度
学习目标 1、 掌握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 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掌握隋 朝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及作用。 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温故知新一
(1)地位:我国历史上 惟一的女皇帝。 (2)称帝:在 唐高宗在位期间逐渐掌握大权,后来称 帝,改国号为 周。 (3)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重 视农业生产 ;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制度 ;重用庶 族出身的官吏。 (4)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
北庭都② 护府和亲政策的实施,如 文成、公主 金先城后公入主藏。 ③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时期,册封粟末部首
领 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 怀仁可。汗④会盟方式,如唐
穆宗时的 《唐蕃。会盟碑》
(4)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 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间科技、文化、
__经_济____的交流与发展。
西突厥
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我国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 贵的推荐。 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权贵子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 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隋文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分科考试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拔官员。 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唐太宗见到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 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什么意思?
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2) 唐太宗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人才, 有利于加强唐朝的统治。
练一练
1、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应生活在( B )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2、“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是哪个皇帝说的( D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太宗 3、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是由武举进入仕
途。武举制创立于( D )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
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包括( B )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改变了传统的用人制度 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 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B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自主学习一.唐朝的民族政策阅读课本17-18页内容
(1)民族概况:吐蕃—— 藏族。
(2)民族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 比较开的明民族政策。
(3)交往方式: ①设立 行政机进构行管理,如 唐时太期宗,在西域
设立 安西,都护府时期武,则在天安西都护府北边设置
温故知新三
(1)布局:长安城分宫城、 皇城 、坊和市; 坊 是官民 居住区,市是商业区。 (2)地位:长安既是 丝绸之的路起点,又是 东方文的化中心。
温故知新四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混乱。同时与吐蕃、南 诏发生多次战争,国力削弱。 (2)安史之乱 ①史实:755年, 安禄山、 史思起明兵叛乱。 ②平定:经过长达8 年的战争,唐朝平定了叛乱。 (3)农民起义:9世纪后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 黄巢领 导的农民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907年, 唐朝灭亡。
靺
回纥
鞨
东突厥
吐蕃
南诏
想一想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1、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 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 (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2、体现了他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
自主学习二..科举制度的确立阅读课本19-20页内容
温故知新二
(1)盛世局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进一 步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开元盛。世” (2)革新措施 ①任用 姚崇 、 宋璟等为相,励精图治,革除积弊。 ②整顿吏治,裁减 官僚机构和多余人员。 ③重视农业生产,大兴 屯田,加强对 农田水的利管理。 ④改府兵制为 募兵制,减轻百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