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翻译及解析
论语里仁篇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的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关里仁篇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里仁篇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461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61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61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里仁为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里仁为美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里仁为美:里,居住,作动词用。
美是善。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焉得知:焉是副词,作“怎么”解。
知通“智”。
【翻译】
孔子说:“一个乡村或小区应该具有淳朴、忠厚、仁德的风气才算美好,如果选择居家住所,不晓得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得上有智慧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孔子本章是教世人必须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延展】
1、同侪团体对我们的影响甚为深远,你将以哪些要素作为择友的优先考虑?为什么?
2、你对居住小区满意吗?如果不太满意,将如何做才能降低不良的影响?
你觉得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影响?。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呢?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三则文言文分别表达了以下含义:1. 第一则文言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朋友交往和对待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习并不断复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2. 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生活在仁德之地,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3. 第三则文言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君子心胸宽广,待人坦诚,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心事重重。
这三则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到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对这三则文言文的详细解析:一、《论语·学而》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我们要按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此外,这则文言文还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分享快乐。
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要真诚相待,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二、《论语·里仁》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仁德之地,可以让我们受到仁德的熏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解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释: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带来快乐。
同时,孔子提倡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正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里仁》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释:此句阐述了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态度。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而贫穷和卑贱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这些境遇不是由于不正当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也不应该逃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正道。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是器物。
解释:此句意味着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特定角色或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语句,分别从学习、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交友、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论语》中的这些语句,正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好人生的重要指南。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思想家孔子思考人生价值观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伦理理念的总结,是儒家哲学文化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仁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仁的定义、仁的法则、仁的表现以及实现仁的方法,深刻地把儒家思想的重要要素展示出来,可谓是论语乃至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下面为仁篇的原文及翻译:子曰:“仁义、礼、智、信,为仁之本。
”孔子说:“仁,义,礼,智,信实是仁的根本。
”曾子曰:“仁者先友后臣,友以先礼。
”曾子说:“仁者先交朋友,后从属宰相。
要以礼待友。
”子曰:“先礼,后求仁。
”孔子说:“先以礼待人,后可获得仁者。
”子曰:“仁者无敌于世,不失其节;仁者如昆弥。
”孔子说:“仁者无论什么情况都无法击败,也不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仁者如昆弥般,都是不可动摇的。
”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仁者,不仅能立自己,也能帮助别人立起来;不仅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也能帮助别人达到相同的目标。
”子曰:“仁者,忠信、恭敬、爱人,善行。
”孔子说:“仁者,忠实而诚实,恭敬而虔诚,对人有爱心,善行可贵。
”子曰:“忠则尽仁,而能容人;恭则尽义,而能违人;因其所不足,而发其说。
”孔子说:“忠实可以说明仁的完整,也可以容忍别人的不足;恭敬可以说明义的完整,也可以违背别人的意愿;要根据自身的不足之处,发挥自己的才能。
”子曰:“仁者,行仁不以禄,恶己不以利。
”孔子说:“仁者,不以物质利益去行道德仁义,也不以自身的利益去行恶。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译文】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 仁》
【译文】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 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 我的缺点。”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 加给别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论语·阳货》
《论语》十二章 原文、翻译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 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 什么用?”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 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 上死去也心甘。”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译文】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 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责任重大,程还不遥远 吗?”
【解读】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 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 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 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 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 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仁篇第四【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1.【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1.【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1.【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2.【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2.【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3.【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3.【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3.【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4.【评析】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
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5.【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5.【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6.【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6.【评析】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7.【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7.【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7.【评析】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
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8.【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8.【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9.【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9.【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0.【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10.【注释】(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10.【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10.【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1.【原文】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1.【注释】(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11.【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1.【评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12.【原文】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12.【注释】(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12.【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2.【评析】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
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13.【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13.【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13.【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13.【评析】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
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
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14.【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4.【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5.【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5.【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5.【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16.【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6.【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6.【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7.【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7.【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18.【原文】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18.【注释】(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18.【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8.【评析】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
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9.【注释】(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