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神经卡压治疗

合集下载

苏肽生在治疗腓总神经卡压方面的临床应用

苏肽生在治疗腓总神经卡压方面的临床应用
有一定分布 , 排泄途径主要 为肾脏 , 1h时血浆蛋 白结合 后 2 率为 9 . %t 28 4 1 。
2 临 床 应 用
潜伏期均明显缩短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均显著增高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良反应少 。因此 , G 不 N F早期 可安全 、 有效地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级吸收 模型 , 达峰 时间为 4 0 ht/ k) 1 8 h t/ . 1 ,l a 2( 为 . 7 ,l 2
(e 4 7 h 肌注后 2 h内吸收百分率分别为 8 .%。 k) . 1 , 为 4 73 大多
数器 官组织 内 15 mN F分布远低 于血浆 , 、 2F G 胃 肾组织 中 放射性较高 , 其次是肝 、 、 、 肺 脾 睾丸、 前列腺等组织 , 脑中也
组 ,5例 ) 2 和对照组 ( 生素 B 2 ,3 )4周 后 比较两 维 1组 2 例 ,
组患者疼痛 、 麻木症状 的改善情况 , 以及神经 电生理变化 。 结果表 明 , 与对照组相 比, 治疗组患者 的疼痛 、 麻木症状显 著减轻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感觉 和运动电位的恢复率 明显 增高 ,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恢复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电位 的
3 不 良反 应
无严重不 良反应 。临床实验 中发现个别患者出现一过 性转氨酶升高 ;用药后常见注射部位痛或注射侧下 肢疼 痛 f 发生率分别为 8 %和 2 %), 5 9 一般不需处理 。个别症状较 重者, 口服镇 痛剂 即可缓解 ; 见其他 症状( 头晕 、 眠 偶 如 失 等)发生率与安慰剂组 比较无明显差异 。 , 张晋萍等[】 8 报道 , 1 例男性患者开始肌 内注射 m G 8 g次 , 次 ,, N F u / 1 d 用药 l d

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余兰伟【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2【总页数】2页(P28,90)【关键词】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手术疗法;疗效观察【作者】余兰伟【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8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腓总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在腘窝至腓骨颈段受各种因素压迫所导致的一系列症候群。

福建省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4月,共收此病并手术治疗4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7~55岁,平均27岁,均为右侧。

发病原因:(均无明显外伤史、无医源性因素、无势性因素。

发现症状至就诊时间1个月~4年。

1.2 临床表现 4例患者分别以右足下垂4年、1个月、2个月、1个月为主要症状。

右下肢呈跨阈步态,右小腿萎缩外观,右侧髌下15 cm周径较对侧减小6 cm、1 cm、1 cm、1 cm,右足下垂外观,右侧拇趾背伸困难、无力,右腓骨颈无压痛,右侧拇长伸肌肌力分别为 3、3、4、4 级,伸趾肌肌力分别为 3、3、4、4级,右小腿下部及足背皮感均减退。

Tinel征均(+),双下肢末梢血运良好,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对称存在,右下肢皮感、肌力正常,右下肢肌电图分别为:右侧腓总神经中度不全损伤、轻度、中度、轻度。

1.3 治疗所有病例均在入院确诊后3 d内手术治疗。

1.3.1 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于腓骨小头上6 cm起沿股二头肌后缘经腓骨颈下2 cm处作一S形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切断部分髂胫束,于股二头肌后侧显露腓总神经,沿神经干向远端显露探查。

在腓骨小头下2 cm处可见神经紧贴骨面由后向前经腓骨长肌进入胫前肌,至腓骨长肌纤维弓处,切开此弓l cm左右,松解腓管中的腓总神经。

术中均在神经卡压处洒5 mg地塞米松。

4例腓总神经分别卡压在:进入腓管之前的外侧沟内、腓管处、进入腓管之前的外侧沟内、腓管处。

针刀治疗慢性下肢疼痛、麻木的疗效分析(一)

针刀治疗慢性下肢疼痛、麻木的疗效分析(一)

针刀治疗慢性下肢疼痛、麻木的疗效分析(一)慢性下肢疼痛、麻木,一个临床我们经常遇见的症状,或单侧或双侧,或伴有腰部症状,大部分经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然而,临床上单纯治疗腰部,却未必奏效。

我们从大量的临床病例中发现,不管其下肢疼痛麻木的病因是什么(根性或干性),只要能在臀部找到压痛和条索,并针对它进行针刀松解,多数情况下都能较快的解除痛麻症状。

一、一般资料:我们整理了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以慢性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诉的病人共351例,男性228例,女性123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3年,最短二月。

其中279例既有下肢症状又有腰部症状,72例仅有下肢的痛麻,而无腰部症状及体征。

351例患者中有329例经CT扫描显示腰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膨出和突出,占总数的93.7%。

二、治疗方法:1、选点:1)在臀部的臀中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骶骨旁、坐骨结节等部位寻找阳性反映点(压痛、条索、硬结),一次选点3~6个。

2)伴腰部症状者在腰椎关节突、横突、棘突等部位寻找压痛点,一次选点2~5个。

3)对于病程长,顽固难治的病人,治疗后期还应在大腿、小腿等处寻找阳性反映点。

2、手法:1)除梨状肌上、下孔外,刀口线均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进针,达骨面后稍提起,行纵行疏割,横行剥离,然后,横转刀口,切断部分肌纤维。

2)松解梨状肌上、下孔时,刀口线始终与神经、血管纵轴平行摸索进针,不强求到骨面,遇阻力感,且病人无下肢放电感和剧烈疼痛,即可行切摆手法,但宜少切多摆。

(见图—6)3、针刀治疗5~7天1次,要求病人治疗3~5次。

三、治疗效果及疗效标准351例病人治疗最少1次,最多5次,平均2次。

疗效及标准如下:治愈:177例(50.4%),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120例(34.2%),症状大部分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

好转:39例(11.1%),症状部分消失,能从事较轻工作。

无效:15例(4.3%),症状无明显减轻,不能工作。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腓总神经在腓骨颈部受压,在神经支配区产生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和引起感觉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是下肢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症状,具有持续性和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2005年8月~ 2007年11月,我们治疗15例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2岁。

3例有Ⅱ型糖尿病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2例,诱因为长时间蹲坐;进行性加重13例,病程6个月~7年,平均4年,其中5例有长时间蹲坐或盘腿坐的习惯。

小腿前外侧及足背部疼痛9例,感觉减退6例;病侧小腿胫骨前肌,伸拇、伸趾长肌,腓骨长、短肌力弱者12例,足下垂合并小腿及足背部肌肉明显萎缩2例。

病人腓骨小头下方Tinel征均阳性。

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显示腓总神经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潜伏期延长。

1.2手术方法①常规手术1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沿股二头肌内侧缘至腓骨小头上缘,做“S”型切口,皮瓣向外下方游离,显露腓骨颈,在股二头肌内侧辨认腓总神经,沿其走行锐性分离至腓骨长肌纤维弓,切开此弓,充分暴露腓总神经。

切除神经外的致压物。

对其中6例神经水肿明显、神经血管网模糊不清或消失者行神经外膜松解术。

②微创手术5例:在腓骨小头下方2cm处做3cm长斜行切口。

在腓骨长肌旁分离腓总神经,切断腓骨长肌纤维弓,向近端追踪,观察神经与股二头肌肌腱间有无黏连及神经受压的情况。

减压范围为腓管内可容纳一指,松解后用术中电刺激器以最大强度刺激神经主干5~10min,神经外膜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

术后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维生素B1及弥可保治疗3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行肌电图检查评价病变神经的恢复情况。

2结果术中见腓总神经在腓骨长肌腱弓下方均有卡压,与周围组织黏连6例,神经水肿明显4例,神经萎缩、血管网模糊、表面变黄者2例。

本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陈德松;陈德荣;蔡佩琴;顾玉东;李建伟
【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8(12)1
【摘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陈德松1陈德荣2蔡佩琴1顾玉东1李建伟31994年4月~1996年2月,我们收治了7例下肢麻痛患者,经反复检查,发现大腿外侧上方针刺感觉显著减退,髂前上棘下方1.5cm~3.0cm处叩之发麻,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均经局...
【总页数】1页(P59-59)
【关键词】神经卡压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诊断;治疗
【作者】陈德松;陈德荣;蔡佩琴;顾玉东;李建伟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湖北省黄岗地区第二医院外科;齐齐哈尔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49;R651.3
【相关文献】
1.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处的应用解剖与神经卡压综合征 [J], 高明堂;蒋电明;高松明
2.小针刀合神经阻滞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65例分析 [J], 刘英民;赵雪竹
3.不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对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对比观察 [J], 李
杰;李彦平;杨同文
4.以股前外侧区灼热感为主的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例报告 [J], 李良华;韩大为;王清玉;邱华骥;余兰伟;姚东文
5.神经阻滞联合超声波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r疗效分析 [J], 胡泊;郑留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迫神经腿疼该怎么办呢

压迫神经腿疼该怎么办呢

压迫神经腿疼该怎么办呢很多的患者出现了腿痛的问题,有很多的因素都会诱发患者出现腿痛的情况发生,因此腿疼的问题出现要注意及时的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好患者的安全的问题,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发生,那么压迫神经腿疼该怎么办呢?那么下面我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压迫神经腿疼的治疗吧。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方法很多,有按摩,针灸,理疗,推拿等。

中医用辨症用药的方法来治疗本病的,这是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病变情况,经过四诊八纲辨症开出的方药,经成药效果要理想的多,常用的中成药腰痛宁,常用的方子有颈腰骨康汤加减等。

用中医辨症用药治好后很少复发的.祝你健康意见建议: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疼痛.可以用腰痛宁,丹鹿通督片治疗的。

如果效果不很理想,可以用颈腰骨康汤辨症加减用药治疗的。

用中医辨症用药治好后很少复发的.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经常以因拿重物引起的腰扭伤的形式发病。

发病时会因为疼痛而不能走路,但疼痛会渐渐减轻,但如果放任不管,椎间盘就会受到损伤,使腰部负担加重,髓核从椎间盘中被挤出来,转变为慢性型。

急性和慢性不仅都有腰痛的症状,还都伴随着从左右大腿到膝关节再到脚的剧烈的坐骨神经痛。

第4和第5腰椎之间的突出,会使膝关节外侧到脚拇趾都感到麻木或疼痛,第5腰椎和骶骨之间的椎间盘突出,会使从膝关节后侧到脚内侧都感到麻木或疼痛。

睡觉伸直背时,由于椎间盘没受到压迫,内压力减少疼痛会有所减缓。

相反,曲背和向前弯曲的姿势会加剧腰痛和腿麻木。

如果身体向前弯曲,椎间盘受到压迫,髓核就会挤入后侧,压迫神经。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患者出现了上述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注意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保证好患者的安全,避免因为上述的腿痛的问题导致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发生,那么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痊愈。

324.腓总神经卡压临床路径

324.腓总神经卡压临床路径

腓总神经卡压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腓总神经卡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腓总神经卡压(ICD10:G57.302)行局部韧带切开减压,神经松解术(ICD9CM-3:04.492)(二)诊断依据。

根据《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除局部占位性病变外,多有外伤史、不良体位等诱因。

2.体征:小腿酸乏无力、前外侧麻木或足下垂。

3.辅助检查:肌电图支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腓总神经卡压。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腓总神经卡压。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腓骨小头处X线片(7)术前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CT、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腓骨小头处探查,松解神经卡压。

3.手术内植物:防粘连膜或液体。

(九)术后住院恢复5-9天。

1.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及电刺激;(4)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抗凝治疗;(5)术后康复: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一概述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股外侧皮神经在途经之处因某种致压因素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二病因常见致压原因有:1.股外侧皮神经在出骨盆入股部有成角,当肢体活动、体位不当时,神经受到持续性牵拉、摩擦、挤压等,造成局部组织水肿、瘢痕形成、肌肉筋膜鞘管增厚,引起神经卡压。

2.骨盆骨折、肿瘤、异物、石膏压迫股外侧皮神经,引起卡压。

3.手术切取髂骨时刺激神经,或局部瘢痕粘连压迫神经。

4.因外伤或血友病患者发生的髂腰肌筋膜内血肿可引起本征。

三临床表现1.多数患者有腰臀部闪伤、扭伤史,女性多见。

2.患侧臀部疼痛,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且有大腿串痛,但都超过膝部,有下肢麻木痛症状,疼痛的部位深,区域模糊,没有明显的分布界线。

3.患者常起坐困难,由坐位改直立位或由直立位下坐时,感觉腰腿部使不上劲,疼痛加重,都不能直接起坐,需双手扶物或他人扶持方能起坐。

4.弯腰活动受限,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受限,但无神经根刺激体征。

在髂嵴中点直下可触及一滚动、高起的条索状物,即肥厚的股外侧皮神经,压痛明显,疼痛难忍,其周围软组织肿胀、钝厚。

四检查X线检查,可排除腰椎、骨盆及髋部骨性病变。

CT及MRI可排除肿瘤、结核及炎症。

五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局部压痛、Tinel征阳性,髋后伸时症状加重,即能成立诊断。

六治疗明确诊断后,按照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如为局部瘢痕增生、肌筋膜鞘管狭窄所致,宜行保守治疗(休息、理疗)。

无效时,可进行手术探查,去除致压因素,切开肌筋膜鞘管,切除神经周围的瘢痕。

如患者神经受压变形或触之有硬感,或疼痛症状剧烈,应行神经手术松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课前的话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为周围神经行经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

因为影响到的神经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为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课件介绍了下肢各部位的神经卡压性疾病的概念、解剖、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等内容,以及治疗。

旨在促进神经卡压性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概述神经卡压综合征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

为周围神经行经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

从病因上讲,病变多位于一些特定解剖部位。

骨—纤维管,或无弹性的肌肉纤维缘、腱弓等神经通道关键卡压点,该处受压神经难以回避、缓冲。

其病因可归纳成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

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等。

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黏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关于神经卡压综合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缘受到压迫不会引起B. 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C. 由于炎性反应引起D. 受损神经为周围神经A. 纤维缘受到压迫不会引起B. 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C. 由于炎性反应引起D. 受损神经为周围神经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腓浅神经卡压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腓深神经卡压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鉴别诊断是什么?踝管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A. 多见于成年女性B. 穿高跟鞋可加重疼痛C. 第3趾蹼疼痛并放射到趾部D. 又称Morton神经瘤,是一种神经瘤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本节课首先介绍了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然后分别重点介绍了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腓深神经卡压症、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踝管综合征、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等的定义、解剖基础、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等内容;最后简要介绍了治疗。

以促进上述各种类型在临床上得到确切无误诊断。

该课件为推动临床上规范诊断和治疗下肢神经卡压性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病理改变: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

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

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 Waller 变性。

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 机能性麻痹阶段 Sunderland 5级分类的第 1、2级。

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临床表现:( 1 )疼痛和感觉异常。

可按神经支配皮区发生感觉缺失或异常。

疼痛夜间加重,又称休息痛,可向近侧远侧同时放射,此时需与双重卡压鉴别。

( 2 )肌肉萎缩、无力、运动不协调。

( 3 )交感神经受累征,表现为温度、颜色、发汗及营养障碍。

( 4 )卡压点的局限性压痛、放射痛。

卡压点远近侧均有压痛称 Vallex 现象。

( 5 )Tinel 征,为卡压点的轻叩痛并有发麻感。

神经根病 EMG 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

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

X 线平片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

下肢各部位神经卡压综合征有: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腓深神经卡压症、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踝管综合征、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等。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二、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由梨状肌损伤引起得,以骶髂关节区疼痛、坐骨切迹和梨状肌疼痛较重,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引起行走困难、跛行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病因: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

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它肌肉完成较大的外旋动作。

坐骨神经走行恰好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

解析:梨状肌及坐骨神经解剖示意图。

可见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非常密切,若梨状肌受损伤或梨状肌与坐骨神经解剖发生变异就可能使坐骨神经受到挤压而发生各种症状。

梨状肌是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

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

梨状肌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可直接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征。

其次,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异,也可导致坐骨神经受压迫或刺激而产生。

此外,由于部分妇科疾患如盆腔卵巢或附件炎症以及骶髂关节发生炎症时也有可能波及梨状肌,影响通过梨状肌下孔的坐骨神经而发生相应的症状。

因此对于此病的女性患者还需了解有无妇科炎症疾患。

临床表现:疼痛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疼痛以臀部为主,并可向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

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散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

疼痛严重的可诉说臀部呈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的疼痛,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

大小便、咳嗽、打喷嚏等因为能增加腹压而使患侧肢体的窜痛感加重。

诊断依据:( 1 )梨状肌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

( 2 )体征:患侧臀部压痛明显,尤以梨状肌部位为甚,可伴萎缩,触诊可触及弥漫性钝厚、成条索状或梨状肌束、局部变硬等。

直腿抬高在 60°以前出现疼痛为试验阳性。

因为直腿抬高到 60°以后,梨状肌不再被继续拉长,疼痛反而减轻。

另外,还要做梨状肌紧张试验。

通常梨状肌综合征时梨状肌紧张试验也为阳性。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三、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臀上皮神经在穿过髂嵴部位受到卡压,所产生的腰臀部弥散性疼痛、感觉异常,向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放射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解剖基础: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与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密不可分的。

臀上皮神经是单纯感觉神经,由 T11~L4 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组成,主要以 T12~L3 为主。

在靠近髂嵴上方,距腰骶正中线外侧约 6~8cm 处,穿出背肌分布于臀部皮肤,称为臀上皮神经。

在 L3~L4 棘突平面臀上皮神经出骶棘肌后外缘,与原来的走行方向成 110°左右的角度在骶棘肌筋膜鞘内向下行至髂嵴,在髂嵴缘与原来走行角度成 95°,与水平面和额状面分别成 5°~15°的角度向外下后方穿出骶棘肌腱和背阔肌腱之间、腰背筋膜后层,在臀部浅筋膜分支后穿过浅筋膜至皮肤。

臀上皮神经的解剖行径中存在多个锐性转折,穿过筋膜裂隙及纤维骨性管道、邻近脂肪多等解剖特点。

新鲜尸体解剖证实,臀上皮神经在入臀时纤维管道长 210~315mm , 此处神经干较为固定 , 受卡压的几率最高,易引起神经的卡压而疼痛。

解析:臀上皮神经的解剖示意图。

临床特点:( 1 )下腰及臀部疼痛,可以向下肢放射,多不超过膝关节,有时放射至小腿,但疼痛较弥散,与根性定位体征不符。

( 2 )弯腰、行走及坐起时症状加重。

( 3 )髂腰三角或髂嵴后可以触及痛点,可诱发出原症状,多数经按摩或封闭、局部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四、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股外侧皮神经通过髂前上棘处,在髂前上棘与腹股沟韧带外端的两层之间形成的骨—纤维管内受到卡压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及诊断:( 1 )多见于中年男性,常为慢性或亚急性发病。

( 2 )表现为股前外侧麻木有针刺或灼样疼痛,异样感过敏,严重时接触裤子会因麻木不能忍受。

( 3 )疼痛严重者不能行走,不敢屈伸患髋。

卧床休息症状可缓解,多为单侧发病。

( 4 )查体时在异常感觉区内,触、痛、温觉均可减弱,深压感觉仍存在。

上楼梯及髋关节后伸动作症状加重。

( 5 )患肢股四头肌力及膝腱反射均正常。

髂前上棘内侧 1 ~ 2cm 股外侧皮神经走行处 Tinel 征阳性,并向大腿前外侧放射。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五、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腓总神经在腓骨颈的骨—筋膜管内被卡压而引起的疾病。

解剖基础:腓总神经在膝后方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着股二头肌肌腱深侧面向外下行,绕腓骨颈至其前方分成了腓浅、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及足背部皮肤感觉;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外侧肌肉。

腓总神经于腓骨颈处位置最表浅,其深面有腓骨做衬垫,因此该处最容易受压迫。

解析:腓管及腓总神经走行示意图。

诱因:( 1 )一些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翘二郎腿”、极度屈膝位“盘腿”时间过长、长时间侧卧于硬板床都可以造成腓总神经损伤;( 2 )医源性因素:如长时间佩戴夹板、佩戴过紧的护膝;外伤后包扎绷带或石膏管型固定过紧,也可压迫腓总神经;( 3 )以上因素多为暂时性,改变不良习惯后,是可以预防的。

还有一些内在因素:如局部包块(腓骨头的肿瘤、腱鞘囊肿、软组织肿物)、腓骨颈骨折均可造成压迫,致腓总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及诊断:表现为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如足下垂,不能伸趾,小腿外侧、足背部皮肤感觉减弱,有的症状为一过性,有的症状则呈进行性加重。

诊断依据病史及典型的体征、Tinnel 氏征阳性来确定。

解析:腓总神经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术中探查腓总神经的图片。

术中探查可见受卡压的神经变扁、颜色灰暗,表面充血水肿,外膜增厚,触之有颗粒感。

六、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较少见。

解剖基础及病因:腓浅神经主干穿出深筋膜的位置主要在外踝上方、小腿中 1/3 下区和下 1/3 上区。

腓浅神经的卡压部位主要在穿出深筋膜处,该处神经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骨筋膜室高压或外伤后局部深筋膜挛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通道狭窄是其主要原因。

姜成瑛( 1998年)认为腓骨下端锐利的骨前嵴的存在及其与小腿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对腓浅神经的卡压,是本病的解剖学基础,手术亦证实了这一点。

临床表现:小腿、足背及踝前区疼痛是本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疼痛与站立有关,停止站立抬高患肢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又可称之为“站立性”疼痛。

患者可有怕走远路等主诉。

诊断依据:( 1 )遇有与站立有关,其它疾病不能解释的小腿痛,应考虑本综合征。

( 2 )“站立性”小腿、足背及踝前区疼痛;( 3 )小腿下段外侧有固定压痛点, Tinel 征(+),足背、踝前皮肤感觉减退。

EMG 提示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