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从地域文化的特点、地理教学的现状以及二者结合的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文章最后,对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乡土资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特征,是当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将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的意义和作用1.地域文化传承的需要乡土资源是地域文化的载体,通过将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传承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乡土资源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地理教学创新将乡土资源引入地理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地理教学的创新发展。

三、初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的教学实践1.地域特点分析以某山区为例,该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这些特点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乡土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民俗文化等。

2.案例分析与实践以某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分析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开发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让学生了解当地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情况,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当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

四、实施建议1.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学中。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指与学生所居住的地方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促进他们对本地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地理知识通常被视为抽象和无趣的学科之一,学生往往无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而将乡土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授地形地貌时,可以引入学生所居住地区的地势特点和地貌类型,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活动来认识和分析。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巩固和拓宽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比较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对地理环境和地方特点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在教授气候类型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自己所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地理学习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入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化和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授人口与城市问题时,可以请学生调查和分析自己所居住城市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发展的了解和参与。

通过学习本地区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居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更具参与感和责任感。

在教授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时,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自己所居住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对本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引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巩固和拓宽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对本地发展的参与和了解。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旨在通过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社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和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尚处于基础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来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身边的乡土事物充满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术语和基础知识。

(2)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3)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学会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表达和交流。

(5)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比较法、归纳法等,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GIS等,辅助地理教学,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3)尊重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4)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的关爱之情,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理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乡土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乡土地理知识是指地理学中有关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地理教学更具有生活化、实践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探讨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使地理教学更具有生活化。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边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从而使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当地的田野、河流、湖泊、山地等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参观农田、民居、土特产品市场等,让学生了解乡村的风情和乡土文化。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将能够把地理知识和生活中所见所闻紧密联系起来,使地理教学更具有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乡土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资源、植被、动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土壤和植被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情况;在学习经济地理知识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市场分布、商业活动等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对当地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促进地理教学的深入,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活和环境问题。

教师可以融入乡土地理知识到地理教学内容中,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

乡土地理知识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最重要的是,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家乡土地的责任和使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己的家乡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知识、促进作用、教学内容、实地考察、跨学科运用、社会责任感、现实意义。

1. 引言1.1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增强对家乡地理特点的认识。

乡土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切入点,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特点,形成对家乡的独特感情和认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从而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努力保护家园的绿水青山。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思维,为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乡土地理知识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本土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乡土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提高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和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将乡土地理知识引入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等方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深入研究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地理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土地利用、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知识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乡环境。

1.2 研究意义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乡土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对于学生理解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本土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深入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水平,还可以培养出地理思维、地理判断和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入探讨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对于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本文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将指导我们如何系统地研究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域观念和地球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想象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地理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等内容,从而形成对地球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感的综合素质。

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乡土地理知识是指与乡土(农村)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农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候现象、土壤、植被、水资源、农业生产、人口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性: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乡土环境,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通过学习家乡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等情况,从而更好地爱护家乡环境,保护家乡资源。

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乡土地理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环境,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2. 正文2.1 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和特点乡土地理知识是指关于乡村地区的地理信息和特点。

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

在自然地理方面,乡土地理知识涵盖了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特点。

乡村地区通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粮食作物生长。

水文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家乡的地势地貌、气候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乡土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但是有时候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

而通过乡土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讲解地势地貌时,可以通过家乡的山川河流、湖泊平原等地理特点来说明;在讲解气候环境时,可以通过家乡的气候季节变化、气象特点来说明。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地区。

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科的学习常常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

而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们能够通过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感受到自己与地理的联系,从而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在讲解地理景观时,可以安排学生们实地考察家乡的著名景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魅力;在讲解经济特色时,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农田、工厂、商贸市场等场所,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乡土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地理现象,但是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原因。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学生能够对家乡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地理原因。

在重要节日来临时,学生可以观察家乡的人流密集、商业繁荣等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该地区的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等。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地理观察能力,还能够从中领悟到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要】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乡土地理;教师要求;南阳市
本文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述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

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上边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即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

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

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

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在乡土地理中的作用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从而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其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都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中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空间性等共同特点;然而其又有不同于世界地理、中
国地理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由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这就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2.开放性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开放性特点是由其实践性特点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所决定的。

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

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放手由学生自由选择单一的或综合的地理问题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这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

3.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是指学习的综合性,这与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中,虽也强调综合性,但在教学中总是按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分为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等章节进行教学的,其间虽也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应更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地理环境。

(二)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悉家乡的地理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

很难想象,对自己家乡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

当然作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教师,很可能是外乡人士,那么你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

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
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家乡的认识。

这时,一说到家乡,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以你对家乡的深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情感。

2.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因此,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

3.了解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乡土地理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

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或调查的课题。

(三)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解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要求共有十多条(包括“活动建议”),现择要加以分析。

1.“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 以南阳市为例:
位置: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河南省地图,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居“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的南阳盆地之中,为豫西、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城市。

市区北、东、西三面均为伏牛山脉所环抱,南面与湖北重镇襄阳市(原襄樊市)相通,同为“宛襄盆地”。

地势: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南阳周围的地形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作出评价。

南阳市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自然倾斜,东北面有盛产碧玉的独山,标高367.9米,为市区最高点。

整个市区处于白河的地势平坦的二级阶地上。

2.“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例如;南阳旧城格局为六关。

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小东关、小西关。

老城内的主要街道布局基本上是三经四纬相互交叉,将城区划分为十二个方块,保持着棋盘形的民族特色。

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走访老城老街,感受乡土文化的变迁。

对于类似问题的研究提示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乡土地理教学已经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B.D原则,那就是Back to Basic(回归基本面),Down to Detail(落实到细节)。

因为我坚信,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将历历可见。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一直在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