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点总结一、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2.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圣西门: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认为社会应该由实业家和学者来领导,倡导实业制度。

他的思想包含了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人人劳动等设想。

- 傅立叶:提出“和谐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贫富分化等弊病。

他主张人们按兴趣组织生产,建立法郎吉(一种生产 - 消费协作组织),在那里实现男女平等、劳动成为人们的乐趣等。

- 欧文:他在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

他在新拉纳克工厂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缩短工时,提高工资。

后来他还进行了“新和谐公社”的试验,试图建立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理想社会,但最终失败。

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来源,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但由于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力量和途径,所以具有空想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 社会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源泉。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点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点

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点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点一、评价空想社会主义1、空想性:它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没有找到实现美好理想的真正动力,它们停留在道德的层面,寄希望于富人的道德情感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排斥阶级斗争。

2、积极性: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颠对象,提出了克服弊端的主张,具有进步的意义,且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这就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经济基础。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和谐社会的天才设想以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广大工人的政治觉悟也不断地提高,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入工人群众,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3、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1、革命措施: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独立的治安、立法、司法机构,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努力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生产力还没达到要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主观原因是没有掌握经济命脉,没有联系外省的革命力量和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自己孤军奋战,得不到力量的补给,也没有建立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1.社会发展观与政府观 发展的社会观:如同人的发展一样 每一种社会制度完美无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这种社会制度要有利于社会,即要给社会 带来实际效益; 其次,这种社会制度要同社会现状协调。
社会进步的四条标准: 1)尽可能使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2)内心修养高尚的、最有德行的人,拥有最多的 机会来获得较高的地位 3)把人数最多的人团结在一个社会里 4)鼓励劳动, 促进重大发明,导致文明和科学的最 大进步
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产品归公,按需分配,集体消费 以“贤人”治国 建立在优生学原则上的婚姻制度
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
第二节 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17、18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
些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思想的著作。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地战胜了封建主义,
社会发展历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其苦难 时期在头尾两端 人类社会一定会走向社会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即协调上升阶段,从而进入幸福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正处在衰落的状况,最后必然 让位给新的社会制度——协作制度(和谐制 度,其基层组织成为“法郎吉”)。
2.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资本主义是混乱、丑恶、欺诈、贫困和罪恶 的制度。集中了以前社会中一切卑鄙龌龊的 东西,是一个“颠倒世界”和“社会地狱” 。 雇佣劳动制度是“复活了得奴隶制”,是“ 一种巧妙地掠夺穷人而发财致富的艺术”。 资本主义社会下得商业充满着欺诈:囤积居 奇、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哄抬物价、弄虚 作假、制造饥荒、贩卖黑奴等36中罪恶。
政府观: 为民造福应是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 惟一的目的 造福的一般手段:科学、艺术和工艺,除此 之外再无其他手段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放人类的的阳光大道国际联合组织第一国际成立第二国际的斗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到实践巴黎公社运动由一国到多国无级政权的尝试俄国十月革命二战后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1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4马恩的主观努力听p49隐形深挖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是指它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 思维点拨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是指它不能揭示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 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 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书P137“资料卡片”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社会发展学说:社会发展有规律,社会主义 必来临。 (2)暴力革命学说:阶级斗争唯暴力,推动历史 向前进。 (3)工人专政学说:推翻旧制并专政,工人政党 做先锋。
从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解 到科学

人 类 的
从理论 到实践
国际联合组织
第一国际成立 第二国际的斗争

无级政权的尝试 巴黎公社运动



由一国 到多国
俄国十月革命——二战后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马、恩的主观努力
听P49“隐形深挖”
曾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鞭挞的马克思主义再次受 到欧洲人的热捧。马克思主义重新风行的主要原 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
B.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追捧马克思
C.实行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经济危机

对空想社会主义空想性的认识和反思

对空想社会主义空想性的认识和反思

对空想社会主义空想性的认识和反思作者:张梦慧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局限性使得空想社会主义最终仅仅是空想而没有成为现实,作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对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处于一种初步探索的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地认识并反思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进一步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局限性;反思1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1.1 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逐步向全盛阶段过渡的时期,它的主要任务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产生的社会矛盾进行批判。

但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完全,社会形态还不够成熟,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对它的批判是不完全和不成熟的。

空想社会主义在这种背景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对社会主义的构思也只能成为空想。

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影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批判。

19世纪的资本主义仍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可调和的,没有阻碍社会的进步。

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在社会的自我调节下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对社会的发展也没有达到主要矛盾的阶段。

而且资产阶级通过工资等形式对其剥削本质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掩饰和隐藏,从而削弱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和社会主义者对其批判的彻底性。

这就导致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问题和矛盾没有深入的进行研究和把握,也就导致社会主义很难用批判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要想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发扬壮大就必须将理论成果与现实相结合。

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却没有将两者结合,造成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脱离现实社会,经不起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考验。

社会主义脱离实践的理论创想,虽然有其合理成分但是由于没有现实世界作为基础,也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力量依靠,只能是空中楼阁般的幻想,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也就不可能变为现实。

第一讲 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空想

第一讲  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空想

• 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 社会主义起源于 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人类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16世纪 人类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 16 世纪 。 这一思 潮伴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位的确立而得到了相应 的发展, 的发展 , 它们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的“已有的思想材料” 义理论的“已有的思想材料”。 • 当然 , 它与欧洲老早就有的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密切 当然, 相关。 柏拉图在其《 理想国》 相关 。 柏拉图在其 《 理想国 》 就有对理想社会的描 对欧洲的影响巨大。 绘,对欧洲的影响巨大。
空想社会主义普遍描述和 规划了未来美好社会。 规划了未来美好社会。 莫尔设计的乌托邦岛, 莫尔设计的乌托邦岛,状如 半月,两角间一汪碧水。 半月,两角间一汪碧水。岛上城 市分散,住宅宽敞,交通便利, 市分散,住宅宽敞,交通便利, 景色宜人,宛若花园。 景色宜人,宛若花园。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更是华丽 壮观,连人都个个体格匀称、 壮观,连人都个个体格匀称、相 貌俊美、气质高雅。 貌俊美、气质高雅。
• 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第二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第二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其代表人物及作品是法国人让·梅叶的 遗书》 梅叶的《 其代表人物及作品是法国人让 梅叶的《遗书》、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 马布利的《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公民的权利 和义务》 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和巴贝夫《 和义务》、《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和巴贝夫《平 等共和国 》等。 • 这些思想家跳出了文学描写和幻想小说的窠臼,从 这些思想家跳出了文学描写和幻想小说的窠臼, 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 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论证从私有制过渡到 公有制的必然性, 公有制的必然性,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 会的纲领和原则。 梅叶和摩莱里还提出了 梅叶和摩莱里还提出了“ 会的纲领和原则。让·梅叶和摩莱里还提出了“人 人参加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按需分配, 人参加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按需分配,消灭货币 和贸易,实行严密的计划经济”等思想。 和贸易,实行严密的计划经济”等思想。

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陈一龙(经济法 20102170520)摘要:本文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其缺陷谈起,具体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的原因,包括历史条件、方法论、理论、实践的局限性等等,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缺陷性空想性空想社会主义在英、法、德等国家历史上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经历了三百年的发展,涌现了数十位著名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光辉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因此它理应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但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思想家本身的局限性等一系列的因素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存在许多消极成份,具有空想性。

首先了解一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历史和其缺陷,这对于理解其空想性有很大帮助。

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516 年托马斯·莫尔所写的《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历经了300 余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6 世纪至17 世纪中期封建社会时期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二是17 世纪中至18 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期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马布利和摩莱里。

三是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法国的欧文。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激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消费品的平均分配。

他们要把社会改造成“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皆兄弟”的美好社会。

空想式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虽然描绘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里却存在着两个最致命性的缺陷:一、公有制内部所有权的“公有性”与支配权、使用权的“私有性”之间的悖论。

空想主义者认为剥削阶级社会的根本属性是“私有制”,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就是“公有制”。

只有处理好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三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才能在各领域废除“私有制”。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在书中,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ZNRJ空想社会主义本身不能发展成为科学,其原因就是它的空想性。

1、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全盘否定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脱离了现实。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他们抱定“非此即彼”的公式,在绝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他们在看到事物的差别时,看不到它们的联系,看到联系时看不到差别。

表现在对资本主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上。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对工人阶级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启发工人的觉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资本主义同想象中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同社会主义是有着的联系的。

看不到联系同看不到区别一样都是错误的。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只能从头脑中想象出一些方案,再加到社会中来。

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事实上,社会主义决不是抛弃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联系的方面凭空产生的,恰恰相反正是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制度。

首先,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化的大生产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胜利的,胜利之后也是不能巩固的。

正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给生产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革命。

它不仅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对确定的资本主义时代和对先进生产力的解放作用,同时又指出了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占有制。

这里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指出了两个社会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化的大生产。

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不管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都不免带有空想的性质。

其次,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有的。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的革命也引起了经济体系的革命。

即使与小生产相适应的自然经济变为商品经济,形成了与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商品经济。

这种商品经济冲破了那种自然经济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形成了开放性的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在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方案中,商品交换被取消了,商品经济被看成似乎是资本主义社会专有的。

这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商品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它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存在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达起来了。

再次,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有的东西。

科学技术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重要结构因素,而且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

因为科学技术不为某个阶级所专有,也不为某个时代所专有。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仅就几次产业革命来看,18世纪大机器的采用,不仅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也预示了社会主义的产生。

人们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是电机技术革命,还有今天真在进行的新技术革命,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如果说产业革命和电力革命是对人类体力的解放,那么今天的新技术革命是对人类脑力的解放。

关于体力和脑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并不是某个阶级或某个特定的社会形态所特有的,更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是的。

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不到同资本主义的联系,从而使社会主义脱离了现实基础,表现了其空想性。

2、坚持唯心史观,使社会主义脱离了历史的规律空想社会主义者无论是在理论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由于唯心史观的支配,他们追求的社会主义方案是脱离了历史发展规律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尽管对18世纪的启蒙学者的各项原则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哲学上没有跳出旧哲学的圈子。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历史观方面确实比18世纪的启蒙学者前进了一大步。

如圣西门承认历史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财富关系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欧文还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的物质原因。

然而他们没有找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他们错误地认为研究人类历史就是要研究人类理性进步的整个历史。

这中历史观就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用人性理性解释历史的发展。

这样,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观上回到“意识理性支配环境”的唯心主义观点上去了。

既然理性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那么具有高的的理性的人对社会的发展必然起决定性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社会之上。

这样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就走上了理性决定历史的发展,天才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唯心史观的老上上去了。

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认为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

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真理正是现在被认识到,……这种天才人物在500年前也可能诞生,这样地就能使人类免去500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

空想社会主义从唯心史观出发就不可能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也无法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因此,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一系列问题上表现出了模糊的观念。

第一,在阶级关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级观点上尽管有很多价值的思想,但总体上是不科学的。

他们强调的阶级对立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同王公显贵、元帅、省长等的对立。

傅立叶认为,阶级融合乃是协作结构的基础。

他的协作社成了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和贫苦阶级接近统一和融合的组织。

傅立叶要求富人为穷人服务,穷人为富人服务。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级观点上不明确,所以他们由调和阶级矛盾走向反对阶级斗争。

圣西门还错误地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公开表示厌弃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在他后期的著作中并没有改正这个观点。

这样他们就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找不到明确的革命对象,看不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这就离开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现实。

第二,在依靠力量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同样看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新社会的创造者,他们企图靠乞求统治阶级发善心来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圣西门只是笼统地说:“法国居民”是一种物质力量,但他始终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推翻旧制度和建立理想制度的物质力量。

他们认为群众的物质力量只有依靠天才人物才能显示出来。

傅立叶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上层任务发善心和拿破仑一世以及波旁王朝的明智上,把革命前景只是作为吓唬君主和私有者们的手段,劝说他们帮助实现积极合作的方案。

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依靠力量,这样就离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斗争的现实,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现实。

第三,在建立理想制度的道路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消灭阶级。

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要建立的这种理想的制度并不是被看作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是无产阶级推翻的资产阶级阶级建立起来的。

而是从人的头脑里设想出来的方案,是从外面强加给社会的。

尽管他们这种方案设想的很周密,特别是欧文提出了用共产主义移民区的办法来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行不通的,只能是空想而已。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设想越周密,越陷入空想。

因为问题并不在于从人们头脑里臆想出尽善尽美的方案,把它强加于社会,而在于客观地考察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找不到建立新制度的道路。

第四,在对待社会更替的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制度的更替,归结为认识问题。

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看成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把认识问题归结为天才问题。

而天才人物的出现又归结为纯粹偶然的事。

天才人物500年出现,人类就可以免除500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

这样就把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出现看成是纯粹主观的、偶然的。

因此,他们就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我们说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正确,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同样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也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它和正义、平等的原则相矛盾,也不是由于人们希望废除这种制度,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变成了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不能不陷入空想。

3、坚持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使社会主义脱离了经济规律如果说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是直接从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出发的,那么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就是直接从古典经济学那里得来的。

恩格斯说:欧文的整个共产主义在进行经济学论战时是以李嘉图为依据的。

因此,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经济上对资本主义批判比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得多,特别是欧文曾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产品的观点。

他还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财富和工人的贫困是同时增长的观点。

他们依据的李嘉图的经济存在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他只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如地租、利息等,而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本身;二是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因而没有解决剩余价值的来源,解决不了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问题。

这样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无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无法理解经济运动的规律。

从经济运动的规律来看,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形态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由于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种经济形态的出现都有自己的必然性,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形态要依次经过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都是商品经济形态,而区别只在于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而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商品经济和货币,如欧文主张的劳动券取代货币就是如此。

这当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规律。

正如列宁所说:“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23卷,47页。

]正是因为上述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就不仅不能变为科学,而且向前发展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正比的。

阶级斗争愈发展和愈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愈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

因此,必然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具体地考察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阐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