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

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

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

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

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浅谈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和界限_陈奕君

浅谈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和界限_陈奕君

浅谈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和界限_陈奕君2010年第25卷第11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体制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作为理想和理论,作为社会运动却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它先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几乎伴随整个资本主义的进程。

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研究,不仅指科学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应同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有助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这不仅仅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积极内涵有继承性,更重要的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中,空想和科学的界限并不是那样清晰。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学说通常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十六世纪初的西欧,创始人为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闵采尔,以及后来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人,尤以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为杰出代表,之后德国的魏特林、法国的卡贝和布朗等人所持的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具体学说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

他们的设想各有所长,却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以财产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没有阶级就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实行计划管理,人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人人自由平等的享受生活,教育普及,妇女解放,三大差别(脑体劳动、工农、城乡三大差别)在消失,国家逐渐消亡,等等。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他们从批判新生的资本家的血腥掠夺到全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的种种腐朽、丑恶现象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得出了必须要改造现实社会的结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中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启发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的局限性,主要包括:(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但是它是带有虚幻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

从此他们为人类解放并肩战斗,结下了毕生的友谊。

他们把理论研究工作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的一起,宾个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工人斗争经验,将它们上升为理论,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184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一,唯物史观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类理性”、“永恒正义”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论缺陷,找到了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为题,首先需要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历史发展,然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19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

他们认为通过改革社会的道德和制度等方面,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道主义和道德理念,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被称为“空想”。

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和历史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与具体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如苏联、中国等。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身,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不公和剥削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但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实践基础、理论不够科学等。

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更系统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崩溃的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如苏联建设和中国革命实践等,这些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虽然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同时又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错误和局限性,提出了更具体和可操作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还可以借鉴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人道主义和道德理念,使社会主义建设更加人性化和公正。

科学社会主义--辨析题

科学社会主义--辨析题

科学社会主义--辨析题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人物也多是有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空想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思想进程与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具有一致性。

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社会主义的先声。

批评和否定资本主义思想,是早期无产阶级的思想,是无产者反抗剥削者斗争的理论形态。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状况下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进行不成熟斗争的理论表现。

因而其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2.空想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甜蜜补充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总的趋势是一个不断减少空想成分,增加现实主义因素和科学成分的过程。

就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言,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对未来社会的描写越来越合理。

空想社会主义极大地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猛烈地、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声,不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甜蜜补充。

3.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毫不相关的新思想体系答:这句话是错误的。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历史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及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都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素材。

科学社会主义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因素的同时,也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思想体系。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从感性到理性,对未来社会发展也从个人猜测到科学预测。

所以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声,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思想条件。

4.欧文提出“剩余产品”的概念就是后来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欧文在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那么劳动者就应占有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即工人应当获得全部的劳动产品。

但事实相反,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产品”完全被资本家所占有。

欧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初步接触到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但仍旧没有达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度,也与当时经济关系不发达的时代背景有关。

最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精品

最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精品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1、李卫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空想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8卷第3期2、李皓,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3、卢继元、胥静,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杨彬,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5、贾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6、葛洪泽,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5月第4卷第3期7、于凤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8、段瑞华,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6月第26卷第2期9、信德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兼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10、赵小芒,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的发展——读《反社林论》,《国防大学学报》,1990年5月27-32期11、颜晓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方法论转变,《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12、黄达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划清空想与科学的界限,《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13、林萍,驳毛泽东思想的乌托邦来源论—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3卷第4期14、胡瑞华,超越乌托邦——论邓小平关于破除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3月第29卷第1期15、孙代尧,科学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空想成分”之争的有关历史考察与辨析,《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1年第5期16、朱旭红,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浙江大学学报》,1994 年9月第8卷第3期17、茶娜、高利英,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18、张彭松,王雪冬,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6卷第1期19、祝福训、申存良,划清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20、伍林生,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空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月总19卷21、徐毅鹏,乌托邦与科学共产主义理想,《新长征》,1986年4月12-14期2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与新近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的理性的千年王国的实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上,认为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理想。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这两种主义的出发点都是由人出发的,从出发点来看,两者都具有共同点,这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和有意义的。

但是两者对人的本质的这一问题的回答,则不尽相同,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空想主义对于人的认识,仅仅看到了当时正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的表面需求,以为只要消除剥削,不被压迫就可以了,缺乏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一系列科学的诠释。

因此,使得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理论指导。

另外,在上次交的文章中,也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对人性的考虑不周,其表面看来是为人性而服务,其实是一种忽略人性的思想。

这里不在详述了。

但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作为人的人”这一概念,而且他整个理论的构架的确都是基于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

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其进步性体现在以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解答,以物质生产劳动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象化活动观改造成唯物主义对象化活动观。

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需求形态,意识形态,物质的,精神的,将种种因素辨证结合起来。

全面客观地以综合的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具体说来,他意识到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认为人通过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产物来确证自己是客观存在物。

我觉得这个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站的住脚的。

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管是多么入世,或者多么出世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实践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

接下去,从人的实践性出发,他推导出了其他一系列的概念,包括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动力系统,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等。

最终完善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是仔细理下脉络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基是以人为本的,因此其理论根基是非常牢固的,我觉得这便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综上,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也是从人出发,但看到的只是人被压迫这一表象。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

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众所周知,“科社”与“空社”的内容,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旧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对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共产主义制度)的向往与设想。

因此,要分清“科社”与“空社”的区别,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在我看来,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

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

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

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众所周知,“科社”与“空社”的内容,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旧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对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共产主义制度)的向往与设想。

因此,要分清“科社”与“空社”的区别,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在我看来,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

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与缺陷。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
“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
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

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

因而恩格斯才明确地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之所以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科书和有关专著是这样分析的:“(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2)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就
是说,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而不是‘有产者’恩赐的赠物。

(3)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科学地论证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在于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4)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

就是说,资本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造就了自身灭亡的物质基础,而且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简而言之,“科社”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条件、途径等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谋求解放的行动指南。

本世纪前40年,即1917年至1959年,苏联、东欧各国、朝鲜、越南、中国、古巴等一系列国家,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先后用革命暴力手段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或是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或是殖民地社会制度,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历史事实,部分验证了“科社”关于如何推翻旧制度的理论和策略的正确性。

之所以说“部分验证”,是因为这些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发达的、成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也并非“科社”理论所言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的那种社会主义。

不仅如此,当代的历史事实却是:一百多年前“科社”理论所痛斥和否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没有灭亡,反而在危机——调
整——发展,再危机——再调整——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达到了一个更高、更“完善”的新阶段(人们称之为“信息社会”),其生命力远远没有耗尽,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当代资本主义的如此发展状况,是“科社”创始人所始料不及的。

我们不能苛求前人。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剖析、评估,可谓“入木三分”;但同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判断,也难免带有某种“空想”成分(这与“空社”有某种相似之点)。

然而令人钦佩的是,作为学者的马克思,其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科学的,他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什么“绝对真理”,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他甚至反对把他的学说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之为什么“主义”。

他曾诙谐地说:据我所知,我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尽管如此,马、恩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成果,早已成为人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珍贵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