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公有制、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转化。

阶级斗争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第二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社会化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主张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富裕的共同发展。

2.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领导,消灭剥削阶级,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政治秩序。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工具和保障。

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起符合自身规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意义1.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导。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的经验,坚持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不断提高。

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进步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理论体系,旨在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幸福。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与人类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1.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鼓励人们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追求自身的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 公平与正义: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确保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 共同富裕: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社会的财富总量应该为全体人民共同创造,通过公平的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4. 民主与人权: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真正的民主,既包括政治上的民主,也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同时,坚持维护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权。

二、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1.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科学社会主义通过改革社会制度和机制,消除贫富差距、阶级差距,使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整体社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3.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科学社会主义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通过投资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促进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4.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发展劳动法律、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措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全球影响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2.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结论: 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唯物史观 也符合历史规律性。

社会主义革命可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发现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或者少数国家取得 胜利新理论,即“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贡献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 块基石。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 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则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
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反对者的意见: 论据: 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相矛盾 , 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论:补课论,即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先资后社。 失败论,即社会主义必然会短命,只资不社。
马列主义者的回答:
论据: 1)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既不能机械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也不能片面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具体可从六方面分析:
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使资的基本矛盾 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 日趋成熟;
另一方面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进而为科学社会主 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理论来源
2、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古典哲学的重要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考研试卷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考研试卷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考研试卷引言概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考研试卷中常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相关问题,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基本内涵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唯物史观等1.2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1.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1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2.2 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2.3 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3.1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3.2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3.3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四、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发展与创新4.1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需要与时俱进4.2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进行创新4.3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不断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五、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未来展望5.1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指导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将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5.2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5.3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国际影响: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将继续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要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始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其基本观点是通过科学方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始于20世纪初的苏联革命,后来扩展到中国等国家。

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一种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变革观念。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多是基于道德感情或者意识形态的观点,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通过对社会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找到改变社会的有效途径。

这种理论观点在当代启示下,提醒我们要重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主义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和中国等国家在20世纪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工业化的道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集体化农业的组织形式等。

这些实践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在建设现代化社会和国家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和竞争。

在20世纪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长期的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大量的发展优势。

这些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在当代的国际竞争中,这种对比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代国际秩序和全球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对当代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广泛的启示。

在当前多元化的国际秩序中,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世界各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促进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危机现象也提供了有益的批判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困难日益凸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代的发展挑战。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心得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心得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心得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前进的旗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导。

首先,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让我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

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只有深入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坚定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其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提高了我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学习一种理论体系,更是培养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我了解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我们要自觉地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我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更自觉地投身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再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我明确了在实践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

最后,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加强了我对党的领导的认识和拥护。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

只有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其内涵、原则及实践价值。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原理包括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1.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作为最广大、最革命的阶级,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夺取政权,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实现无产阶级对社会的全面掌握。

2.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倡导通过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种公有制不仅包括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还包括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

4.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主张实现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民主,通过民主的决策程序,让广大劳动者直接参与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入。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实践探索1.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第一次实践探索。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他们通过实行土地革命、实现工人控制厂矿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实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要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性实践,最终实施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要任务,力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点: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民主专政以及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这三个原则都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科学内涵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都集中在私人手中,导致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而公有制可以使生产资料得以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剩余,加速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

同时,公有制可以实现从“人类在物质生产上的自由发挥”到“自由人的自由发挥”的转变,即在物质生产中自由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全面发挥自身的才能,并在社会分配中有更多的公平机会。

这种生产关系也会引导人们形成更为平等、自由、合作、共享的社会道德观念。

其次,劳动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内涵是保障广大人民的权益和全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有根本的政治经济权利,而劳动人民只有附属于资本家的地位,缺少了决定自己经济生活和社会命运的自主权利。

而劳动人民民主专政可以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最终决策者,保障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民愿望而不是少数人渴望的私利。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权利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为社会繁荣和人民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被中心化流程的资本抗议没有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平等的发展,而是扭曲和局限了人的独立和个性。

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根据人类的自由,协同地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实现所有人实现自由和平等的途径。

这个奋斗目标只有在社会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民主专政等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这三个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是有关联的。

科学社会主义将这三个原则贯穿在理论和实践中,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于1880年,是恩格斯在1878年发表的首次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独立著作,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确立时期所写的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代表作,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32年后所写的一篇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光辉著作。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

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

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

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

从对内来看,高福利政策固然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却使剥削的程度在加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

劳动群众并没有改变被剥削的地位,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仍然是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群众真实生活的写照。

并且,在巨大生存竞争的重压下,人毫无自主性,像机器零件一样,被迫依附于非人的生产过程。

从对外来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使其不断要求对外张,不仅在经济技术上控制落后国家,而且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旗号,到处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把世界各国都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以有利于其进行剥削和掠夺。

这正是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以战争相威胁,干涉别国内政的根本原因。

其次,有助于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同各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失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由此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错误,是人为幻想的乌托邦。

这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其实,无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冲突,并不是像人们原罪和神的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们头脑中,而是存在于事实中,实际地、客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再次,让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1)生产资料社会化,即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日益专业化,生产本身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3)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即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协作劳动的产物,甚至是国际协作劳动的产物。

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但这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

和以往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不同的是,现在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出产品的劳动者,而是把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不劳而获、占有了别人劳动产品的资本家。

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一是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二是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

第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机器和扩大生产规模,结果是机器排挤了工人,进一步加深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和经常的比例失调,导致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和伴侣。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差不多每隔十年重复一次,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

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引起了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Family get-togeth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Often, family outings are organised during which people search to renew their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o reaffirm their love and concern for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The custom of ascending a height to avoid epidemics was passed down from long time ago.Therefore,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Height Ascending Festival". The heightpeople will reach is usually a mountain or a tower. Ancient literary figures have left many poemsdepicting the activity. Even today, people still swarm to famous or little known mountains on thisday.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when chrysanthemum blooms. China boasts diversified species of chrysanthemum and people have loved them since ancient times. So enjoying the flourishing chrysanthemum also becomes a key activity on this festival. Also, people will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Women used to stick such a flower into their hair or hang its branches on windows or doors to avoid eviln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