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
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年轻一代对于国家治理意识的提高也越来越迫切。
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重镇之一的道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黄老道家思想对于当代国家治理的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于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具体案例证明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一、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概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以清静为本”,主张在国家的治理中通过尽可能的减少干预,引导国家自发走向规矩正常的道路,力图达到务实、和谐、和平的目标。
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道和天道,它将宇宙万事万物看作是一种大自然,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平衡和无偏见,因此要尽可能避免任何形式的极端化和过度干预。
在政治诉求上,黄老道家思想主张在国家治理中通过穿着之道、言说之道、制度之道、经济之道等诸多渠道来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二、黄老道家思想在当前国家治理中的现代价值1、强调“无为而治”,减少干预以避免混乱黄老道家思想在当代国家治理中最为宝贵的贡献,就在于强调在处理政治问题时要做到“无为而治”,尽量减少干预,避免局势陷入混乱。
在新时期,我国一直在推动政策的简化和效率的提升,但是部分地方仍然存在过多干预的情况。
因此,国家治理过程中可以运用黄老道家思想来加强其自我约束,将干预层次降低到最低,尽量避免混乱的发生。
2、预防因过度扩张产生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行业、企业由于过度扩张而导致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问题,如负责人的滥用职权、独裁和腐败等。
黄老道家思想主张适当的“自然管理”,要求在治理方面应遵循最小规模原则,避免过度扩张和过度管理方案的使用,从而避免出现管理的腐败和制度的扭曲。
3、注重修身与道德素养黄老道家思想认为国家的治理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性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高度思辨性和道德性的行为。
为了确保国家治理能够顺利进行,该思想主张国家领导者应该注重修身、提高道德素养,将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作为全民示范。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谦逊守静、无为而治等原则。
当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自我修养。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老子的道家思想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引导他们注重内心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外部压力和困难。
在校大学生应当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当今在校大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在校大学生、自然无为观念、谦逊守静、无为而治、自我修养、社会挑战、内心修养、处世哲学、自我提升、成长。
1. 引言1.1 介绍老子及其道家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品《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道”这种无形无象的本原所造成,道是无法言喻的,但可以感知和领会。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个包容万物、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追随自然、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而不强求,即所谓的“自然无为”。
老子的道家思想注重谦逊守静,主张能够安静地谦卑自持,不张扬自我,不争不辩,保持内心平和与清静。
老子认为,只有守静养气,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
他强调在世事纷扰中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谦逊守静、无为而治,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应当注重内心修养,追随道家思想的教义,以求得自我提升和成长。
1.2 分析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现状当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现代意义

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传统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并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演变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现代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自孔子开创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中国,儒家思想在弘扬传统价值观、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 道家思想的变革与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强调追求和谐、自然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道德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控制。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对于推崇自然、追求平衡和减轻压力等方面仍有现实意义。
3. 墨家思想的传承与现代意义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剥削。
墨子提倡普遍的爱和和平,鼓励协作和互助。
墨家思想对于推动社会公正、平等和和谐具有现代意义,并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影响。
4. 名家思想的嬗变与现代意义名家思想主张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成就,注重实践和实用。
名家思想对于培养创新精神、追求自由和个人发展等方面仍有现实意义。
5. 法家思想的变革与现代意义法家思想主张法治、重规则和重法度,强调通过法律来管理社会。
法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公平正义仍具有现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经历了演变与变革,并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对于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有积极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的原则,对于推崇自然、减轻压力有现实意义;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和平,对于社会公正和和谐具有促进作用;名家思想注重实践和个人利益,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重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公平正义仍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学派,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代表者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宇宙间万物皆由道构成,主张追求自然、随顺天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道的概念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对“道”的理解和追求。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和统一原则,是无法言喻的绝对存在。
道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无为而治的原则。
道家强调通过顺应天道、追求宁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并非人为干预所能左右,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自然规律。
道家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静心养性,守住无为自然的原则。
三、非对抗的思维方式道家思想反对权力斗争和竞争,主张避免对抗和无谋的拼争。
道家强调以柔克刚,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非对抗的思维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自由与放逐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中强调个体自由的追求,主张排除外界的干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强调物质世界的虚幻和欲望的束缚,鼓励个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自由和放逐的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道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道家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执着于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道家认为真正的人生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升华,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达到心性的平和与满足。
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
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内心,追求宁静与自由。
这种追求不仅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宇宙真理的“道”,主张无为而治、非对抗的思维方式,强调个体自由与心灵的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 崔大華教授道家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日期: 1995年崔大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摘錄:《學術論文網》內容提要:從道家思想的最初理論覺醒,從道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哲學思潮的發展演變和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現代觀念背景下道家思想所獲得的理解和確認,都顯示出它可能會是屬於未來高文化、高理性人類的一種哲學選擇。
正象多數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中國傳統哲學就其基本的理論內容來說,是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個主要的哲學思想體系組成的。
在當代,儒家思想作為構成中華文化這一社會生活方式的觀念主體,其理論內涵正在經歷著變遷和更新;佛家思想也在不斷地被賦予一種現代詮釋,繼續填補著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的信仰的空間。
現代新儒學和現代佛學認真嚴肅地探索著這些問題。
在現代觀念背景下,道家思想在獲得新的理解和確認的同時,則顯示出它可能會是屬於未來高文化、高理性人類的一種哲學選擇。
本文試圖從道家思想的主要理論內容、歷史狀況和由此而發育出來的現代意義來簡要地闡明這一判定。
在道家最早的、也是經典的著作《老子》、《莊子》中,都可以看到一種十分清晰的儒家思想觀念背景,這的確可以表明道家是在儒家之後興起的一種思潮或哲學思想體系。
但是,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與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仍然有它的獨立的源頭,具有軸心的性質。
第一,道家思想具有獨立的、新的理論主題。
先秦的原始儒學(孔孟儒學)的思想體系中有三個最基本的範疇:“仁”、“禮”、“天命”,可以一般地界定說,“仁”是自我道德品性修養,“禮”是倫理的、政治的行為規範,“天命”是指即使是最好的自我修養,最努力的規範踐履也改變不了的某種外在的客觀必然性。
這三個範疇的內涵表明個人的、社會的、在個人與社會之上的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構成了儒家思想的整體。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論語·顏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裡仁》),“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
孟子也說:“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盡心》下)。
原始儒學兩個最主要人物的這些為我們所十分熟悉的語言,表明了一種徹底的理性自覺:一是對道德修養和踐履倫理規範的自覺,認為倫理道德的實踐,正是人性的表現;這個實踐過程,正是人性完善的過程。
一是對某種人所無法逾越、克服的必然性的自覺,承認它的存在,但不屈服於它的存在;人不能改變命運,但是對儒家來說,任何遭際也不能改變他以倫理道德規範為準則和以踐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人生實踐。
所以,原始儒家思想的理論主題可以概括地說,是喚醒人的道德自覺,召喚人的道德完成。
儒家關注並努力以倫理道德為契機來解決人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方面、各層次上的問題。
道家思想的理論主題與此不同。
道家思想中的兩個基本範疇是“氣”與“道”,這兩個範疇構成了道家思想的形下(有形)、形上(無形)兩個理論層面。
處於這樣理論結構中的道家,則是從人的自然的方面、人在自然中的處境來觀察、解決人的問題。
道家認為,“通天下一氣耳”,人如同萬物,也是“氣之聚”(《莊子·知北遊》),人的根本,人的所有只是內涵為“氣之聚”的生命,社會生活中的諸如倫理道德、工藝技巧等一切文化內容,對人來說都是多餘的“駢枝”、“贅疣”。
我們從《老子》和《莊子》中可以看出,道家有極為豐富而廣泛的生活智慧,但是道家不是用這些智慧將社會的文明吸收、融進自己的生命,使生命的內涵更豐富、更光彩,而是運用這些高超的智慧,極其理性地、超理性地(不是非理性)使生命從文明的膠纏中超脫出來,避免受其浸染,受其干擾,實現生命的寧靜而長久。
道家思想中的“道”的內涵比較複雜,有時甚至顯得混亂,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哲學意念(哲學意念之外的語言學意義上的含義,我們在這裡不考慮),但是我們用現代哲學觀念來加以詮釋,還是可以把它解析清楚。
從自然哲學的角度看,道家的“道”是指萬物的最後根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42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數。
),“道”是“天地根”(6章);同時,“道”也存在於萬物之中,是世界的總體、整體,所謂“道無所不在”(《莊子·知北遊》),“道通為一”,“未始有封”(《齊物論》)。
前者是就宇宙生成論意義上說的,後者是就宇宙本體論意義上說的。
從人生哲學的角度看,道家的“道”是指生活智慧(即“德”),“處眾人之所惡”,“功遂身退”皆是“道”的表現(8章、9章);“道”也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莊子》中在描述了具有最高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真人”、“至人”、“神人”等)的許多具體表現後說,“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大宗師》),“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天運》),換言之,這是一種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老子》、《莊子》對“道”的這些論述,表明道家思想中的“道”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實在”(“形上”),但並不具有超越的性質,它就存在於一切有形之物之中(“形下”);它雖然具有非人的視、聽、言語所能把握的超驗性質,但卻是人通過超理性(“體道”)可能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
這樣,與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的理論主題可以說是喚醒人對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人的自然處境的自覺,呼喚人歸向自己的真正的根源,歸向自然,“複歸於朴”(28章),“與道徘徊”(《盜蹠》)。
顯然,這與儒家思想的理論主題是不同的。
第二,道家思想具有新的、獨立的觀念起源。
儒家思想一般皆可以在孔子和孟子以前的《詩》、《書》、《春秋》和“禮”、“樂”等文化典籍和典章制度中尋覓到它的觀念淵源,然而道家對自然的發現,它的“氣”、“道”等思想觀念的形成,從《老子》、《莊子》中可以看出,是起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起源於對當時手工勞動者的生活和生產經驗的某種理論昇華。
例如,《老子》觀察到,“天之道,其猶張弓與?”(77章)“天地之間,其猶橐qiǎn@①乎?”(5章)都是以一種自然景象來表述一種哲學意念。
《老子》中還以“柔水”、“玄牝”、“輻轂”、“埏埴”、“飄風驟雨”、“大音”、“大象”等自然事物來描述、體現“道”的性質。
《莊子》一書更是博物志,莊子思想正是從那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自然事物和生產、生活經驗中導引出來、生長出來。
其中,最為獨特而重要的是,《莊子》中最高的、“得道”的精神境界,總是由最高的手工勞動的工藝境界,諸如“庖丁解牛”(《養生主》),“輪扁斫輪”(《天道》),“jì@②僂承蜩”、“梓慶削gōu@③”(《達生》)等具體顯示和昇華出來。
當然,不能否認這也是老子、莊子思想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學表現方法,但是,更重要的則是這表明道家思想具有和儒家及其它先秦諸子完全不同的、獨特的觀念起源。
總之,從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和它的理論構成上看,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個新的理論方向,與儒家思想共同建構了一個比較周延的哲學境界和人生境界。
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過程中,道家思想的理論意義和實際作用首先表現在通過《易傳》,道家思想中的基本的自然哲學觀念被秦漢之際的儒家學者吸收,儒家思想體系中增添了一個包含有世界本源、宇宙結構、萬物生成等比較完備內容的自然哲學的宇宙圖景,彌補了先秦原始儒學理論內容中的一個主要缺陷。
作為儒家思想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理論形態的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其理論論題和運思方法都有明顯的道家思想痕跡。
其次,自印度佛學傳入中國後,從最初的對其特有的名詞、概念的轉譯和對其基本觀念如“般若”、“涅pán@④”的詮釋,到最後最具有中國佛學特色的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宗派的形成,中國佛學逐漸擺脫印度佛學固有的理論軌道而轉移到具有中國思想特色的理論軌道上來獨立發展的整個過程都感受著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佛學的基本觀念中,如天臺宗的“實相”,華嚴宗的“法界”,南禪的“本心”、“自性”,都吸收、融進了道家特別是莊子的思想觀念。
完全可以說,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最活躍的理論觀念因素。
如果從更廣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裡來觀察,道家思想則表現出了更多的、更具體的社會文化功能。
首先,道家思想發育出一種宗教--道教。
道教在東漢時代產生,雖然有它的更加直接的、根本的社會政治契因,但其攀附道家思想無疑也是一個顯著的、基本的事實。
原始道教把道家創始人老子作為自己的教主,道教關於“長生不死”的宗教目標和“積精累氣”的修持方法等基本教義的論證,都是借援《老子》和《莊子》中的思想觀念。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教是在道家思想的土壤裡發育生長的。
當然,在這裡我們暫時忘記道家思想轉變為道教過程中有非理性的、信仰的觀念注入這一決定性的因素。
其次,道家思想哺育出一種文學藝術風格和一種科學形態。
道家思想,特別是《莊子》中對人的自然覺醒的召喚和對其覺醒過程中種種精神現象的奇特描寫,構成了中國文學藝術的一個不竭的靈感源泉和美感源泉,形成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美學內涵最豐富的自然主義風格。
以文學為例,就某個文學家來說,如蘇軾,他的詩“出於《莊》者十之八九”(《藝概·詩概》),就整個中國文學來說,從賈誼《鵬鳥賦》以來,也可以說是在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哺育和影響下發展的。
至於中國古代科學更幾乎完全是從道家思想中生長出來。
道家著作中有大量的關於天文、物理、生理、心理等前科學的經驗事實的記述,道家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通天下一氣”而“萬化未始有極”(《大宗師》),“萬物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寓言》),“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至樂》)。
正是這些模塑了中國古代科學的基本形態,即在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而又充滿無限生滅的有機過程的這樣觀念背景或理論框架內,來觀察、描述和分析各種經驗事實。
最後,在更加一般的意義上可以說,道家思想還較充分地發揮了作為一種哲學才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功能,培養出一種逆境中的穩定心態。
道家,特別是莊子思想揭示了人在自然中的處境,“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這一理性自覺在中國歷史上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特別是知識份子的精神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人世是一個有苦難的生存環境,每個人生平都會遭遇暫時的逆境處境或終生的逆境命運,逆境自然會帶來巨大的心理擾動和精神痛苦。
中國歷史上,儒家和道家於逆境中有不同的平衡心境的方式。
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達則兼利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處於逆境中的儒家,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倫理道德踐履,而只是收縮了他的道德實踐範圍。
充分的道德自覺使儒家能在任何逆境中獲得一種寧靜,一種安身立命。
莊子說:“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田子方》)這表明,道家對人作為萬物之一的自然處境的徹底自覺,能造成一種精神境界上的昇華,能將構成人生困境、逆境的種種因素從認識上、感情上消融掉,人生困境、逆境引起心理上的失調、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會平息下來,莊子說:“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耶?”(《山木》)當一個人高度理性地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存在最終將融進、投入一種永恆而真實的整體--自然之中時,他的主體就會獲得一種無限的實在感受,一種持久的寧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