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及评价

合集下载

改性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改性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性剂的性能 ,目前 国内复合驱所用表面活性剂主要 进行磺化 、中和,制得改性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
是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 [2】,但现有驱油用表 剂 ,反 应原 理如 下 。
面活性剂的高浓度 、高成本严 重制约 了复合驱技术 的大规模矿场应用 ,高能效低成本 的驱油用表面活
0 Il
从 图 3可 以看 到 ,重 烷 基 苯 磺 酸 盐 在 弱 碱
Na,CO 体 系 中降低油水 界面张力 的能力 有 限,界
面张力仅为 10~mN·m~,而改性重烷基 苯磺 酸盐
与弱 碱 Na CO 复配后 可 以降低 油水 界 面张力 到
10~mN·in~。其原 因可能在于酰化 改性使重烷基



性 剂成 为石 油 工程 师们 的研 究热 点 。本 文 以重烷 基 苯为原料 ,开发 出一种适用 于弱碱体系的改性磺酸 盐表面活性剂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 比其使用浓度 可 大 幅度 降低 。


"--(CH2)n-R,
\= =/
SO3Na
重烷基苯磺酸盐 以氯磺酸为磺化剂直接对重烷
苯分子增加一个长碳链 ,增大了其磺酸盐的亲油性 和分子 中疏水基的有效体积 ,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 界面上更易于紧密排列 ,从而使界面张力大幅度降 低 。
动 ,2929cm~、2859cm 分 别 是 亚 甲基 的伸 缩 振 动
峰,1688 em 为与苯环共轭羰基 的 C=O伸 缩振动 ,

化 工 技 术 与 开 发
第 45卷
红外光谱分析 ,结\斟果 见图 1。 ● O 0 O O 0 O 0 O O O
盐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进行对 比评价 。配制溶 液 表 面活性 剂 (粗 品 )浓度 0.3%、Na 力 见 图 3。

烷基苯磺酸盐的应用领域

烷基苯磺酸盐的应用领域

烷基苯磺酸盐的应用领域烷基苯磺酸盐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简称LAS。

它是由烷基苯经SO3磺化而得。

5.1 用于洗涤剂烷基苯磺酸盐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也是我国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品种。

烷基苯磺酸盐去污力强,泡沫力和泡沫稳定性好,它在酸性、碱性和某些氧化物(如次氯酸钠、过氧化物等)溶液中稳定性好,是优良的洗涤剂和泡沫剂。

烷基苯磺酸盐是由烷基、苯环和磺酸根组成,溶于水成离子状态,其表面活性比较强,尤其表现在去污上。

加入助剂可配制成诸多洗涤剂。

烷基苯磺酸盐近二十余年来一直是生产洗衣粉和民用洗涤剂的主要原料,在各类配方中比例达10%以上。

烷基苯磺酸盐作为洗涤剂,可用于原毛、皮革、丝绸、合成纤维、纸浆、金属清洗等。

烷基苯磺酸盐是中性的,对水硬度较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成本较低,合成工艺成熟,应用领域广泛,是非常出色的表面活性剂。

烷基苯磺酸盐对颗粒污垢,蛋白污垢和油性污垢有显著的去污效果,对天然纤维上颗粒污垢的洗涤作用尤佳,去污力随洗涤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对蛋白污垢的作用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泡沫丰富。

但烷基苯磺酸盐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耐硬水较差,去污性能可随水的硬度而降低,因此以其为主活性剂的洗涤剂必须与适量螯合剂配用。

二是脱脂力较强,手洗时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洗后衣服手感较差,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柔软剂漂洗。

近年来为了获得更好的综合洗涤效果, LAS 常与 AEO 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

LAS 最主要用途是配制各种类型的液体、粉状、粒状洗涤剂,擦净剂和清洁剂等。

烷基苯磺酸盐一直是我国合成洗衣粉主要活性物,国家标准规定为16%(浓缩、超浓缩粉及液体洗涤剂中比例不一样)。

在餐用洗涤剂中,常加入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以降低刺激性,增加油脂切除能力;在合成洗衣粉中,常配合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以增加结构浓稠性。

烷基苯磺酸盐的亲油基为烷基苯、亲水基为磺酸盐。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工艺研究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工艺研究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工艺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纺织、橡胶、制革等工业领域。

在此背景下,对其合成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反应原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是一种重要的烃基磺酸盐合成反应。

其反应原理是:烃基磺酸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烃基磺酸盐。

烷基磺酸钠(LA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表面活性剂之一。

其制备过程中,烷基磺酸钾(或钠)与苯在缩合反应后,再经过碱催化剂的氢化,最终生成烷基磺酸钠。

整个反应过程需要注意反应温度、氢气压力、氢化时间等因素,只有在具备适宜的条件下,反应才能得到顺利进行,从而产生优质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二、合成工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苯和烷基磺酸K(Na)缩合反应、氢化还原反应和中和反应。

其中,缩合反应是烷基苯与烷基磺酸K(Na)在适当的溶剂或催化剂存在下于低温下缩合反应生成烷基苯磺酸盐的反应。

氢化还原反应则是将缩合产物经过催化剂或促进剂加氢还原得到烷基苯磺酸盐,中和反应即为将烷基苯磺酸和碱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具体而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步骤如下:1. 在反应釜中加入苯、烷基磺酸钾和缩合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缩合反应。

2. 缩合产物通过过滤等步骤得到固体产物。

3. 固体产物加入氢化反应釜中,加入氢气和还原剂,进行氢化还原反应,产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痕量杂质。

4. 滤掉痕量杂质后,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得到纯品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三、优化研究为了提高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需要对其制备过程进行优化研究。

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策略:1. 优化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调节反应参数,控制反应速率和产物输出率。

2. 优化选用的催化剂和还原剂,增加催化剂的效率,抑制杂质。

3. 研究新的反应剂和反应机理,升级现有工艺流程,从而实现高效、环保的产业化生产过程。

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文帆做

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文帆做

烷基苯磺酸钠
烷基苯磺酸钠(R-C6H4-SO3Na)是 一种人 是 工合成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简称: DBS 性状: 固体 、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
分类和用途
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类
硬性(ABS) 烷基苯磺酸钠 软性(LAS) R无支链,易发 生β氧化而降解 R有支链,不易 被降解
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简介
表而活性剂是在用量很少时即可显一著改变物质表 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两亲性(既亲水又亲油)物质 目前,表而活性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如去 污、护肤、保湿等)、工农业生产(如乳化、起泡、 匀染、抗腐蚀、抗静电、杀菌、浮选、胶团催化、 相转移反应、乳液聚合等)和高新技术领域(如利用 表而活性剂形成不同形状的胶束来诱导金属纳米 粒子各向异性生长)。可以说表而活性剂是当今最 重要的工业助剂之一,其应用已渗透到儿乎所有 的工业领域,有“工业味精”之称。
具有去污、润湿、发泡、乳化、分散等性能, 用于配制民用及工业用洗涤用品。直链烷基苯 磺酸钠与熟石灰(Ca(OH)2)中和能制成性能 优良的农药乳化剂烷基苯磺酸钙Βιβλιοθήκη 生产工艺付克烷基化
磺化
中和反应
应用发展前景
目前,二次采油是提高采收率 的一个重要方法,二次采油提 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化学驱油技 术,其中表而活性剂是提高采 收率幅度较大、适用较广、具 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 采用表而活性剂驱油为进一步 开发利用现有原油储量展现了 广阔的前景。烷基苯磺酸盐和 重烷基苯磺酸盐以及复配型表 而活性剂在油田上已得到广泛 应用,国内外对于石油磺酸盐 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及评价

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及评价

1 . 国产 烷基 苯磺 酸盐 表 面活 性剂 与 国外 同类 表面 活性 剂 的结 构相 似, 以单核 烷基 苯磺酸 盐为 主 , 包含 少量 的二烷 基苯 磺酸 盐和 环烷基 苯
磺 酸盐 等 。
从产 品 目前 的应 用实 践 来看 ,表 面活 性 剂的分 子 量应该 有 二定 的 分布 范围 ,以 提高 与原 油的 配伍 性 ,但原 料过 于复 杂 ,也会 造成 影 响 产 品质 量 因素 的复杂 化 ,给产 品 的稳 定性 带来 影 响。 与石 油磺酸 盐相
4 . 油 水比是 影 响烷基 苯 磺酸 盐在 油水 中分配 的一 项重 要 因素 。油
水比增 大, 烷 基苯 磺酸盐 的分配损 失随之增 大。
1 . 1 在较 低 的浓度下 能使 油水形 成超低 界面张 力
三元 复合驱 体 系很 重要 的一 个特 性是 可 以大 幅度 降低 油水之 间的界 面
对 比 ,重烷 基苯 的组 成还 是相 对 比较 清晰 的 。到 O 。 气体 的磺 化 工艺 生产 烷基 苯磺 酸 盐表 面活 性
剂 可 以使 磺化反 应进 行 的较 完全 , 副 反应 少, 产 品结构 以单 核烷 基苯 磺
酸 盐 为主 , 平均 当量 和 当 量分 布与 大庆 原 油的平 均 相对 分子 质 量相 匹 配, 有 良好 的化学稳定 性 。 3 . 烷 基 苯磺 酸盐 在界 面张 力特 性及 其 他三 元复 合驱 评 价指 标上 均 达 到甚至 超过 了国外 同类 表面活 性剂, 适用 于弱碱化 三元复合 体系嗍。
三 、界 面 张 力 性 能 评 价
三元 体 系在较 宽 的活 性剂浓 度 ( O . 0 2 5 ~ 0 . 2 w t %) 和弱 碱浓 度 ( O . 5

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驱油性能研究

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驱油性能研究

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驱油性能研究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驱油性能研究引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增油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

其中,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因其结构特性和优异的表面活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驱油过程中的性能研究。

一、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1.1 盐基反应法盐基反应法是合成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以磺酸为原料,通过与有机酸或酚类物质反应,生成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该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并且反应产物纯度高。

1.2 磺酸化反应法磺酸化反应法是合成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含有活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与磺酸发生反应,可得到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这种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纯度高等优点。

二、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研究2.1 界面活性研究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驱油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油水混合物的分散和乳化。

因此,界面活性研究是研究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量表面张力、接触角等指标可以评估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的影响。

2.2 分散性能研究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分散性能,可以将油污染物分散到水相中,从而提高油水混合物的可分离性。

通过测量分散度、悬浮液稳定性等指标可以评估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驱油过程中的分散性能。

2.3 乳化性能研究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使油水混合物形成乳液,提高油水乳化液的稳定性。

通过测量乳液压力、浑浊度等指标可以评估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

结论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多样。

盐基反应法和磺酸化反应法是两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驱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界面活性、分散性和乳化性是评估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重要指标。

重烷基苯磺酸盐

重烷基苯磺酸盐

重烷基苯磺酸盐重烷基苯磺酸盐是一种重要的界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日化、化妆品、药品、印染、涂料、洗涤剂等行业。

一、概述重烷基苯磺酸盐(Alkylbenzenesulfonates,简称AB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由直链和支链烷基苯磺酸盐混合而成,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乳化和润湿性能。

它是一类高效、低毒、高生物降解性的界面活性剂,是市场上应用广泛的一类表面活性剂。

二、结构特点ABS的结构中,烷基链(烷基)部分主要为直链或支链烷基,通常烷基链长度为10~14个碳原子,苯环上带有磺酸根(SO3-),是一类结构简单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BS的烷基链长度不同会影响其水溶性和表面张力等性质。

烷基链较短的ABS水溶性强,表面张力低,适用于润湿和乳化作用;而烷基链较长的ABS水溶性差、表面张力高,更适用于起泡作用。

三、制备方法ABS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磺化法、汞催化法、氯化法、Flaguer法等。

其中磺化法是最为普遍的方法,将苯乙烯和硫三氧化硫(SO3)反应,生成苯磺酸,再加入烷基苄溶液反应,生成ABS。

四、应用领域ABS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日用化学品、医药制品、农药、染料、涂料、油漆、印染等行业都有应用。

在洗涤剂中,ABS作为主要表面活性剂,能够很好地起到清洁和去污的作用。

在个人护理产品中,ABS作为合成和防腐剂,运用广泛。

在家庭用品中,ABS可作为清洁剂、洗洁精等表面活性剂。

五、结论重烷基苯磺酸盐是一种重要的界面活性剂,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润湿性、泡沫性等优异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渐普及,ABS也在研发中不断提升性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于编制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关于编制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高级工程师:高建关于编制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模版型)【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核心提示:1、本报告为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业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主管部门 (1)1.1.6项目投资规模 (2)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1.7综合评价 (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8)2.1项目提出背景 (8)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8)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8)2.3.1促进我国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9)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9)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9)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9)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10)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0)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1)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1)2.4.1政策可行性 (11)2.4.2市场可行性 (11)2.4.3技术可行性 (12)2.4.4管理可行性 (12)2.4.5财务可行性 (13)2.5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项目发展概况 (13)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3)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14)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4)2.5.4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14)2.6分析结论 (14)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6)3.1市场调查 (16)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16)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6)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7)3.1.4替代产品调查 (17)3.1.5产品价格调查 (17)3.1.6国外市场调查 (18)3.2市场预测 (18)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18)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9)3.2.3价格预测 (19)3.3市场推销战略 (19)3.3.1推销方式 (20)3.3.2推销措施 (20)3.3.3促销价格制度 (20)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21)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1)3.4.1产品方案 (21)3.4.2建设规模 (21)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22)3.6市场分析结论 (22)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2)4.1地理位置选择 (23)4.2区域投资环境 (24)4.2.1区域地理位置 (24)4.2.2区域概况 (24)4.2.3区域地理气候条件 (25)4.2.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25)4.2.5区域资源概况 (25)4.2.6区域经济建设 (26)4.3项目所在工业园区概况 (26)4.3.1基础设施建设 (26)4.3.2产业发展概况 (27)4.3.3园区发展方向 (28)4.4区域投资环境小结 (29)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30)5.1总图布置原则 (30)5.2土建方案 (30)5.2.1总体规划方案 (30)5.2.2土建工程方案 (31)5.3主要建设内容 (32)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3)5.4.1给排水 (33)5.4.2供电 (34)5.5道路设计 (36)5.6总图运输方案 (37)5.7土地利用情况 (37)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37)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37)第六章产品方案 (39)6.1产品方案 (39)6.2产品性能优势 (39)6.3产品执行标准 (39)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39)6.5产品工艺流程 (40)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40)6.5.2产品工艺流程 (40)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40)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41)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41)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41)6.8仓储方案 (41)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2)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2)7.2主要设备选型 (42)7.2.1设备选型原则 (43)7.2.2主要设备明细 (44)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45)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45)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5)8.2.1能源消耗种类 (45)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5)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6)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46)8.4.1项目能耗分析 (46)8.4.2国家能耗指标 (47)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7)8.5.1工业节能 (47)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48)8.5.3节水措施 (48)8.5.4建筑节能 (49)8.5.5企业节能管理 (50)8.6结论 (50)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1)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1)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1)9.1.2设计原则 (51)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2)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2)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2)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53)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4)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4)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55)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57)9.5绿化方案 (57)9.6消防措施 (57)9.6.1设计依据 (57)9.6.2防范措施 (58)9.6.3消防管理 (59)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60)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60)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1)10.1 编制依据 (61)10.2概况 (61)10.3 劳动安全 (61)10.3.1工程消防 (61)10.3.2防火防爆设计 (62)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62)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62)10.3.5抗震设防措施 (63)10.4劳动卫生 (63)10.4.1工业卫生设施 (63)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64)10.4.3个人卫生 (64)10.4.4照明 (64)10.4.5噪声 (64)10.4.6防烫伤 (64)10.4.7个人防护 (65)10.4.8安全教育 (65)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6)11.1组织机构 (66)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66)11.3人力资源管理 (67)11.4劳动定员 (67)11.5福利待遇 (68)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69)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69)12.2 建设工期 (69)12.3实施进度安排 (69)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0)13.1投资估算依据 (70)13.2建设投资估算 (70)13.3流动资金估算 (71)13.4资金筹措 (71)13.5项目投资总额 (71)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74)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75)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75)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5)14.1.2产品成本 (76)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77)14.2财务评价 (77)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7)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8)14.2.3不确定性分析 (78)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81)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3)15.1项目风险因素 (83)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3)15.1.2技术风险 (83)15.1.3市场风险 (83)15.1.4资金管理风险 (84)15.2风险规避对策 (84)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84)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4)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4)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85)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86)16.1招标管理 (86)16.2招标依据 (86)16.3招标范围 (86)16.4招标方式 (87)16.5招标程序 (87)16.6评标程序 (88)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88)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8)16.9合同备案 (88)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90)17.1结论 (90)17.2建议 (90)附表 (91)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91)附表2 总成本表 (92)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94)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95)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7)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8)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9)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00)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101)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03)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4)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06)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08)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10) (114)第一章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及评价
摘要: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表面活性剂的平均当量和当量分布与原油的平均分子量和碳链分布相匹配时,才能使三元体系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同时考虑到原料结构性能与界面张力稳定性密切相关,所以在合成三采用表面活性剂时,需对现有的重烷基苯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

关键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一、烷基苯磺酸盐的性能评价
在较宽的活性剂浓度(0.05 wt %~0.3 wt % ,有效)和碱浓度(0.6 wt %~1.2 wt %)范围内烷基苯磺酸盐复合体系均能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达10-3mnpm 数量级或更低[1]。

1.体系特点
1.1在较低的浓度下能使油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三元复合驱体系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可以大幅度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一般为10 mn,m数量级,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而要求在较低的浓度下达到这一要求,主要是考虑到三元复合驱的经济性。

从大庆油田目前的情况来看,达到这一要求是没有问题的?东吴公司重烷基苯磺酸盐产品在质量分数为0.05%、碱质量分数为0.6%的情况下,即可以使大庆油田的大部分油水间的界面张力达到要求。

1.2原料组成较为清晰
从产品目前的应用实践来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应该有一定的
分布范围,以提高与原油的配伍性,但原料过于复杂,也会造成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复杂化,给产品的稳定性带来影响。

与石油磺酸盐相对比,重烷基苯的组成还是相对比较清晰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大致搞清了重烷基苯原料由二烷基苯单烷苯、烷基萘满(茚满)及烷基萘和二苯基烷等组成,为下一步的稳定生产创造了条件。

1.3适用范围较广与产品的指向性
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三元复合驱体系与原油的配伍性较好
这里所说的产品指向性是指一个复配体系,只是针对于一个特定的油水而开发,一般只针对一种油水有作用。

对于不同的油田,甚至同一油田的不同区域,则需要不同的复配体系来适应不同的要求。

这样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产品的推广,产品的品种迅速增加,进而造成影响产品质量因素互相制约,给产品的生产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中的分配
目前,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由于其协同效应,可以更大幅度地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矿场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多为复配体系。

但是,当复配体系流经多孔介质时,由于活性剂本身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地层流体(油、水)性质及岩石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发生程度不同的色谱分离,其结果改变了原有体系的最佳比例,使其协同效应降低或消失[2],最终使驱油效率下降。

因此,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色谱分离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除吸附之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油水中分配的差异是造成其色谱分
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中的分配规律对于认识复配体系色谱分离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确保复配驱油体系在地下运移过程中长期有效的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1.烷基苯磺酸盐与油接触后在油水中的分配比及其分配损失与
其本身的结构有关。

分子量增大,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相间的分配比增大,分配损失也增大。

同样分子量的烷基苯磺酸钠,其直链结构的分配损失大于支链结构的分配损失。

2.烷基苯磺酸盐与油接触后的分配损失与油相性质有关。

烷基苯磺酸盐与不同烃类接触后的分配损失不同,烷基苯磺酸盐与正构烷烃、环烷烃、芳烃接触后,其分配损失的顺序为:芳烃> 环烷烃> 正构烷烃。

3.烷基苯磺酸盐与油接触后的分配损失与水相性质有关。

水相的含盐度增大,烷基苯磺酸盐的分配损失随之增大。

4.油水比是影响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中分配的一项重要因素。

油水比增大,烷基苯磺酸盐的分配损失随之增大。

三、界面张力性能评价
三元体系在较宽的活性剂浓度( 0.025~0.2 wt% )和弱碱浓度( 0.5 ~1.4 wt%)范围内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达10-3mn /m数量级或更低。

同时,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模拟地层温度条件下可保持超低界面张力达100 d以上[3]。

1.国产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与国外同类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相似,以单核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包含少量的二烷基苯磺酸盐和
环烷基苯磺酸盐等。

2.采用膜式、吹so3 气体的磺化工艺生产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磺化反应进行的较完全,副反应少,产品结构以单核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平均当量和当量分布与大庆原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匹配,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3.烷基苯磺酸盐在界面张力特性及其他三元复合驱评价指标上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表面活性剂,适用于弱碱化三元复合体系[4]。

四、结语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三次采油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它具有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和低吸附值,而且要求它与油藏流体有较好的配伍和较低成本,以及减轻对地层的伤害。

虽然目前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但表面活性剂的成本仍是制约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驱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对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提出了适应性强、吸附损失少和成本低的要求。

使油田可持续发展,保持石油战略稳定,开发出高效廉价表面活性剂及优化复配体系,实现产业化,满足我国陆上油田三次采油的需要,是行业广大科研开发技术人员今后应承担起来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干佐等.剂及其制备方法.c n 1147007 n.
[2]崔正刚等.基苯磺酸盐的合成及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应
用研究载:表面活性剂/洗涤剂技术与经济发展(第五届国际表面活性剂i洗涤剂研讨会论文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95-102.
[3]崔正刚.文俊.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0,9(4):54一67.
[4]刘华等.勘探与开发1995,22(5):70-73.
作者简介:姓名:耿殿君,性别:男,籍贯:辽宁省庄河市,出生日期:19860112,学历:本科,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现职称:助理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