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变迁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变迁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变迁甘南在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属古西羌地。

羌人是藏族的前身,当时的羌人活动范围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川西北,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甘南是羌人主要发祥地和活动地区之一,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遗物。

据史料记载。

羌人首领无弋爱主要活动在甘南河曲一带。

秦穆公37年(公元前623年),秦国向西扩展,拓地千里,今临潭、舟曲等地进入秦国版图。

汉武帝元六年(公元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河湟设护羌校尉,甘南东部地区就正式纳入了中原封建王朝郡县制之中,今临潭县属陇西郡,西部仍为羌人之地。

三国时,甘南州境内东部属魏国。

公元247年后迭山以南属蜀国。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自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度陇而西,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建国于郡羌之地,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所灭。

甘南为吐谷浑统辖,吐谷浑人开辟的“丝绸南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西藏、印度的交通要道,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吐蕃正式占领洮州,统治甘青大部分地方至公元1073年,本州境均归吐蕃管辖。

对开发青藏高原,发展汉藏关系贡献很大,有名的唐蕃古道就经过甘南。

公元998年,河湟流域的吐蕃人建立了角厮曙政权,藏史称“宗喀王”,本州境大部分地方为其所辖。

据史学家考证,甘加思柔古城(现存遗址)便是角厮啰政权所建。

角厮昭采取“联宋抗夏”的方略,启动茶马交易,开通“丝绸南路”,发展了汉臧友好往来关系。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部众先后进入青藏高原,将青藏高原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尉司都元帅府,本州境就在其管辖之内。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朵甘思内附大明。

洪武七年(1374年),设置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甘南。

公元17世纪(1636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众由天山以北迁居青臧高原,成为青藏高原的统治民族。

甘南西部在其管辖内。

至清雍正初年罗卜藏旦律反清失败,由清朝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辖河州、朵干、马斯藏三卫,甘南西部为青海循化厅管辖。

1.历史渊源 五台山系列

1.历史渊源  五台山系列

历史渊源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

早在东晋十六国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门佛陀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中《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

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

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此经把清凉山定为文殊师利所居之地。

唐景龙四年(710),菩提流支译出的《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

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亦在中国的东北方,尤其是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由此武则天在位时法藏所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5就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

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

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

”正式确认清凉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更直截了当圆满了这一说法:“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将清凉山等同于五台山,把五台山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这一衍化过程,从北魏开始,一直到澄观撰《华严经疏》止,可以说基本结束。

从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标一帜,影响越来越大。

文殊为释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师,亦称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佛教的兴衰和寺庙创建最早。

关于五台山佛教的兴始和寺庙创建的时间,自古以来,说法很多。

甘肃省宕昌县官鹅沟导游词

甘肃省宕昌县官鹅沟导游词

甘肃省宕昌县官鹅沟导游词范本在甘肃省宕昌县境内一个集九寨沟水美、黄山雄伟、华山奇险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官鹅沟。

宕昌概况: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北部,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19乡,总人口29万。

宕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产众多,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宝地。

宕昌人文荟萃,景观奇特。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三国时,邓艾伐蜀过境;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国。

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境内哈达铺,并作出了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策,哈达铺被誉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现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宕昌境内地形特殊,表现各异,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秀丽,特别是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景点繁多,风光奇特,被称为“小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胜地。

古老的宕昌国遗址、险峻的三国古栈道、闻名全国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风景如画的官鹅沟自然风光,加上独特的风俗民情、多彩的民间艺术,使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宕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一是生物资源富集。

境内有I77万亩森林,125万亩草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发展畜牧养殖得大独厚。

中药材种类达692种,其中当归、党参、大黄、红芪、柴胡、黄芪等名贵药材种植达10万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以上,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

著名的八马牦牛肉、车拉高山羊、松花蛋、羊肚菌、刺龙芽、野生蕨菜、高淀粉洋芋、大红袍花椒、大白蚕豆等农特产品量大质优,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二是矿产资源储量大。

境内已发现金属矿和非金属矿16种,尤其是铅、锌、金、铜、锑储量大,为优势矿种。

三是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大。

境内有白龙江、岷江等大小河流10多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千瓦,现已开发4129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3%。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良好。

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县城距省会兰州330公里,距陇西县城200公里,可直达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

甘肃历史 古代史

甘肃历史 古代史

甘肃历史古代史第一部分甘肃古代史概述:旧石器时期(粗糙石器、使用火)------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种植庄稼、制作陶器、逐步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周秦先祖在甘肃活动(奴隶社会)-----秦统一后,甘肃进步封建社会的王朝更替。

旧石器时期的甘肃:(1万年前)生产活动:使用粗糙石器(粗制石器、骨器、鹿角器)、使用火。

新石器时期的甘肃:(5000--2000年前)1.甘肃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①大地湾文化(8000年--4800年)大地湾文化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②马家窑文化(5000年--4000年)③齐家文化(4000年左右)周秦先祖在甘肃的活动:秦人在甘肃的活动:秦武公十年,秦国在邽(gui)戎、冀戎两个新开辟的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和冀县(今天水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甘肃境内其他古老民族:西戎、月氏、乌孙、氐族、羌族、匈奴等。

秦朝时期的甘肃: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全面推广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为40郡),在甘肃境内设置2郡,陇西郡(今临洮县南)、北地郡(义渠今宁县西北)。

2.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新修今兰州黄河以北的长城,构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朝时期的甘肃:1.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行政建制上沿袭秦制,设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武帝在甘肃设立“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获得了西域大量前所未有的资料,向西域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

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以亲身实践开通了中西陆路交通,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谈甘肃省宕昌县名中“宕”字的读音

谈甘肃省宕昌县名中“宕”字的读音

谈甘肃省宕昌县名中“宕”字的读音作者:雒鹏李瑞红王丹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08期[摘要]宕昌县名中的“宕”字,存在地名用字读音分歧现象。

本文从“宕昌”在字书、史籍、县志中的记载出发,从造字法和构字法角度对“宕”字进行分析,结合《说文解字》中“洞屋”的解释和羌人的生活习惯,认为“宕昌”的“宕”最初应该是跟“旦”读音相同或读音比较接近的一个字。

“宕”和“石”在地名用字中都是古代“旦昌”的“旦”同音转写。

并结合韵书中“宕”的字音,从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和宕昌方言自身的语音发展规律出发,论证了“宕昌”的“宕”可以读为“tàn”音。

[关键词]宕昌;地名用字;读音分歧;同音转写;语音演变[中图分类号]H172.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05-03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因西晋永嘉年间由羌人梁勤建立的宕昌国而得名。

县名中的“宕”字,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语文类工具书中都注dànɡ(去声)音,但当地却读作tàn (去声)音,这种地名用字读音分歧的现象,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给当地人民的日常交流带来了很多麻烦,也给当地的语文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国家层面官方的有声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说“宕(dànɡ)昌”,而当地人的口里是“宕(tàn)昌”。

当地人听到“宕(dànɡ)昌”,不会想到说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宕(tàn)昌”。

有鉴于此,我们从民族、历史沿革、地名学等方面出发,结合方言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谈一谈“宕”字的读音,希望能为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和地名规范工作提供一些资料和佐证。

宕昌的得名,《元和郡县志》中说:“因宕昌山为名也。

”但各史书和地方志均无宕昌山之记载,当地传说今宕昌的羊马古城所在的山就叫宕昌山。

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宕昌”在史籍中出现,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羌水东南流经宕昌城东”的记载。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中国古代-十六国历史事件(公元304~439年)

中国古代-十六国历史事件(公元304~439年)

中国古代-十六国历史事件(公元304~439年)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又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

由于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304-439),五胡大举侵占古华夏故地,故又被后世称作“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

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北魏、冉魏、西燕、高氏高句丽(中国)、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16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诸政权列表匈奴:前赵、北凉、夏鲜卑:吐谷浑、段部、宇文部、前燕、代国、北魏、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羯:后赵氐:仇池、成汉、前秦、后凉羌:后秦、宕昌、邓至汉:东晋、前凉、冉魏、西凉、北凉、桓楚、谯蜀、北燕高句丽:北燕、高句丽丁零:翟魏其余政权:丘沈、胡亢、杜曾、虚除权渠、司马保、句渠知、陈安、慕容仁、侯子光、范贲、黄韬、段龛、刘显、刘芒荡、张琚、段勤、王午、苏林、吕护、刘康、李弘、张育、鮮于乞、康宁、刘黎、魏揭飞、法长、窦冲、张超、苻广、张翘、王始、曹龙、司马顺宰、白亚栗斯、刘虎、曹弘、彭利和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正统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

晋初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

羌人、氐人:游牧于陇南的古老族群

羌人、氐人:游牧于陇南的古老族群

羌人、氐人:游牧于陇南的古老族群
王俊峰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羌人和氐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神秘的族群,甘肃陇南曾是其主要聚居地和活动区域。

羌氐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族群一道在陇南文明史上写下了多姿多彩的优美篇章。

秦厉共公时兴起的爰剑部的一支“参狼种武都羌”,在岷江、白龙江、白水江一带生息、繁衍,强盛时人口有数万之众,南北朝时期,宕昌羌、邓至羌等相继兴起,均“受南北两朝封爵”。

公元前111年,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后又设陇西郡、阴平郡、广汉郡、蜀郡等,并置十三氐道,这些郡、县(道)所辖范围就包括今陇南市及其周边地区。

西晋至南北朝时,聚居陇南的氐人杨氏建立霸业,它与中原汉民族政权时而依附、时而抗衡,共传衍284年。

陇南羌人和氐人虽然随着历史的风尘渐渐远去,但在藏、汉及其他民族的生活中至今仍依稀可见其神秘的踪影。

【总页数】4页(P6-8,45)
【作者】王俊峰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师专继续教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2
【相关文献】
1.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
2."羌戈大战"与岷江上游古羌人的族群认同
3.古氐人及其在陇南的踪迹考略
4.环境史视野下的珍稀兽类资源分布与氐人“板屋”民俗关系考察——以甘肃陇南地区为例
5.论羌人姓氏姓名变迁中的族群认同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宕昌历史演变宕昌早在4500年至76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夏时,宕昌为雍州之地,古西戎世居地。

商周为羌人居地。

战国秦在宕、舟曲一带建羌道,属陇西郡,秦汉仍属之。

东汉羌道改属武都郡。

三国、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羌道属益州武都郡。

魏晋元四年(263年),原属蜀国辖地分梁、益2州,武都郡人梁州。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有人口10万余众。

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宕吕国归附北魏,至周武帝天和元年,北周大将田经弘灭宕昌国。

以其地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甘松2郡,领阳宕和戎2县,甘松郡领怀道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宕昌、甘松二郡,以州统县,开皇四年,废宕州总管府,十八年,改阳宕为良恭县,大业三年,改宕州为宕昌郡。

唐时,唐高祖武结元年。

改宕昌郡为宕州,并署基城县(今理川),属岷州。

武德二年,署秦州总管府,辖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兰、宕、扶12州。

武德四年,宕州属岷州总管府。

太宗贞观元年,成州潭水县改隶宕州,后省人良恭县。

贞观三年,和戎县省人怀道县;玄宗先天元年,改基成县为祜川县(今理川)。

玄宗开元二年,置陇右节度使,宕州属之。

玄宗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2县,肃宗至德_一年,怀道郡复改宕州。

广德元年,宕州陷入吐蕃。

北宋,太宗建隆二年,合良恭、大潭2县为大潭县,隶秦州。

神宗熙宁六年,王彦召收复岷、宕二州。

南宋、理宗瑞平j年,岷州、宕州、叠州、阶州、文州18番族降蒙古汗国。

元朝,属岷州。

明,洪武十一年建岷州卫于祜川。

设岷州为指挥使司,属巩昌府。

清,属岷州。

中华民国,宕昌原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9日,宕昌县全境解放,隶属武都县专区。

1954年4月8日,经政务院批准西吲县治迁宕昌,11月13日,更名为宕昌县。

1958年宕昌县归天水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20日,岷、宕两县合并,归定西专区。

1961年12月 15日,恢复宕昌县建制,归武都专区。

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区更名陇南地区,2002年撤区建市,仍归陇南市,现辖25个乡镇,总人口29.95万人。

宕昌概况及历史沿革宕昌概况:宕昌县位于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交错地带,处于东径104°01′-104°48′,北纬°33°46′ -34°23′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300米,平均气温8.8℃,年降雨量633.8毫米,平均无霜期160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有褐土、黑土、暗棕土等13个土类,适宜生长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作物和花椒、核桃、柿子、生漆、桑树等经济树种及以当归为主的560种家野生药材,素有“药乡”之称,特别是当归、大黄、党参、红芪,是宕昌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质优品高,闻名古今,誉满中外。

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做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尚衍。

公元753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了新品种大黄;现产国优“双鹿牌”大黄畅销东南亚。

宕昌红芪可与著名的晋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场上被称为“高级红芪”。

宕昌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气味香甜嚼无渣”,属“陇药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四大名贵药材是宕昌县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现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森林面积125.18万亩,覆盖率31.9%,木材蓄积量 433.06万立方米;金钱豹、香獐、鹿、熊、狐等动物出没林间,林间盛产蕨菜、松花密、生漆、莞豆、草莓等产品。

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包括官鹅沟、大河坝、缸沟、南河沟四大景区,目前开发的只有官鹅沟和大河坝沟两个景区)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一处天然的森林公园。

全县天然草原125.6万亩,发展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境内有岷江、白龙江等大小河流78条,年径总流量48.64 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利事业。

地下埋藏着锑、铜、铁、铝、锌等有色金属和石灰石,重晶石、冰洲石等非金属矿产。

甘川公路由北向南纵贯全境。

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353.7平公里,是一个山区半农半牧县。

目前全县辖25个乡镇,29.2万人。

历史沿革:宕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为羌人居住地。

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父子伐蜀过宕境,凿栈道,架渡桥,古栈道遗迹尚存。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建都今宕昌旧城村和西固所城,其国界《魏书》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辖区所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界和武都北界一带,户2万,人口10万。

传至第十二代梁弥定时,正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被北周大将田弘所灭,历时259年。

隋初,为宕州。

唐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

“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

北宋熙宁六年宋将五韶收复宕州。

明洪武初年,朝延封马珍和党只官卜为世袭百户土司,马土司驻宕昌,管理蕃民16族;党土司驻麻竜,管理蕃民11族。

后朝延赐党土司的子孙姓赵。

二土司自守封地,征收田赋,管理土务,行使行政权利。

至清初,二土司捧职投诚,清廷允许仍袭原职。

直到民国22年(1933年)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始被废除,前后长达561年。

1935年9月1936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先后两次经过哈达铺,在此休整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做出了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对保存革命力量,推动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11月1日,国民党西固县长孙铁峰率300多人在龙山寺举行武装起义,12月9日西固县解放,受尽苦难的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1954年6月西固县迁至宕昌,11月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羌族的历史习俗及其地理分布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

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1955年和1956年,茂汶县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

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

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

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

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

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

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

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

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乐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

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

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

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

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

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

节日、礼祭食俗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

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

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

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

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

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

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过去称“散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