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地理位置

合集下载

陇南市地理位置

陇南市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

既是甘肃的南大门,也是祖国西南进入西北的重要通道之一。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全区按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一是东部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

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三县全部。

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

北边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植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

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

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

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

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伸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

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

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陇南环境问题

陇南环境问题

陇南环境问题一、陇南的自然环境现状1. 地理位置陇南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甘肃省南部,东邻陕西省,西接四川省,南界宁夏回族自治区。

地理位置优越,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

2. 气候条件陇南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对陇南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地质条件陇南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多样,包括黄土、砾石、河流等。

地质条件对陇南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陇南的环境问题1. 水资源短缺陇南地区地处内陆,缺乏自然水源,水资源短缺是陇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陇南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都面临一定的压力。

2. 土地沙化由于气候干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陇南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

沙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水土流失陇南地区地势较为陡峭,土壤薄弱,加上人类活动的不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也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4. 大气污染陇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仍存在一定的大气污染问题。

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都对陇南的空气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陇南环境问题的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解决陇南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2. 抗沙治沙针对土地沙化问题,可以采取抗沙治沙的措施。

例如,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合理利用植被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的程度。

3. 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农田管理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4. 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管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

可以加大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四、陇南环境问题的影响和意义陇南的环境问题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威胁。

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SWOT分析

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SWOT分析

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SWOT分析陇南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一个适宜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地区。

田园综合体是农村产业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整合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多种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对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优势(Strengths)1. 丰富的自然资源:陇南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交汇处,气候适宜,水土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

2. 地理位置优势:陇南地处甘肃省南部,与陕西、四川接壤,交通便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3. 传统农业基础:陇南地区的农业基础较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农业产业比较发达,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丰富的人文资源:陇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有利于田园综合体的文化创意开发。

二、劣势(Weaknesses)1. 农业产业单一:目前,陇南地区的农业产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苹果等传统农产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

2. 产业发展不平衡:陇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和旅游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

3.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陇南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亟待提升,这将影响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和运营。

4. 缺乏专业人才:陇南地区缺乏田园综合体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制约了田园综合体的规模和品质。

三、机会(Opportunities)1. 国家政策扶持:国家对农村产业和乡村旅游有政策扶持,陇南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

2. 市场需求扩大: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乡村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陇南地区有望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陇南概况

陇南概况

陇南市概况【基本情况】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4°01′至106°36′,北纬32°36′至34°32′,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

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辖一区八县,全市共195个乡镇,其中91个乡(含4个民族乡)、104个镇,3167个村委会,其中113个城市社区。

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285.76万人,常住人口259.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3‰。

全市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个民族。

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合418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29.52万亩。

陇南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雨量400—1000毫米之间,无霜期120—260天。

海拔在550—4187米之间。

境内地貌俊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资源优势】陇南有着相当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自然资源,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生物资源荟萃。

自然生长的树种达1300多种,其中经济树种400多种,是甘肃森林覆盖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植被最好的绿色走廊。

其中经济林已形成一定规模,水土保持与增产创收相得益彰。

也是甘肃唯一的油橄榄、茶叶、银杏等亚热带作物产地。

武都区白龙江沿岸1300米以下川坝河谷区及半山地带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全市油橄榄年产量近1.87万吨。

此外,还有木耳、香菇、猴头等食用菌及山珍野菜100多种,中药材1300多种。

尤以红芪、纹党、大黄、当归、半夏最为著名,2015年中药材年总产量14.15万吨。

介绍陇南的幻灯片幻灯片

介绍陇南的幻灯片幻灯片
可开发量223万千瓦。
14
15
16
17
18
白龙江
19
基础设施
1.交 通
陇南山大沟深,以前交通闭塞,蜀道难,难于 上青天,就是对陇南交通的描绘。
2.农田水利
我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山地占90%以上,降雨
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频繁发生,泥石流滑坡严重
甘肃省陇南市
1
地理环境
在祖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有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 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
巴蜀咽喉”,被人们赞誉为“陇上江南”的甘肃省陇南市。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 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 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 平方公里。全市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礼县、 两当等9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委员会,54万户,250万人口。境 内有汉、回、藏等21个民族成份,7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
阶州(武都地区)的地位。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辖武都、
西和、文县、康县、成县、礼县、西固7县。1950年--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
1958年武都专区合并于天水专区,1962年又恢复武都专区,1969年改为武
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地区,2004年撤地县、康县、西和、礼县、成县、两当县和徽县。
7
8
陇南市区地图
9
旅游资源
陇南山川秀美,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文 县洋汤天池烟波茫茫,武都万象洞宽阔幽邃, 康县梅园自然保护区茶林碧绿,成县鸡峰山 莽莽苍苍,徽县三滩山清水秀,两当张果老 洞云雾缭绕,以及西狭颂摩崖、礼县祁山武 侯祠、西和仇池国遗址、阴平古道、宕昌哈 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 是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如颗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陇南的秀美山川,与天水的麦积山、 陕西的张良庙、四川的九寨沟、黄龙寺遥相 辉映,是旅游观光的极佳胜地。

陇南楼旭峰关系背景

陇南楼旭峰关系背景

陇南楼旭峰关系背景
(实用版)
目录
1.陇南楼旭峰关系背景概述
2.陇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3.楼旭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4.陇南楼旭峰关系的历史渊源
5.陇南楼旭峰关系对当地的影响
正文
陇南楼旭峰关系背景是指位于中国甘肃省陇南市境内的楼旭峰与当
地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地理位置独特,东邻陕西省,南接四川省,西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北靠甘肃省定西市。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河谷、盆地等地貌类型。

楼旭峰是陇南市武都区的一个著名山峰,位于市区东北部,海拔 2980 米。

楼旭峰的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

在当地居民的信仰中,楼旭峰被视为神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陇南楼旭峰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商代时期,楼旭峰地区就有先民居住。

西周时期,此地被纳入秦国版图。

秦汉时期,楼旭峰成为军事要塞,对于控制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唐代以后,楼旭峰逐渐发展为宗教圣地,寺庙林立,香火鼎盛。

陇南楼旭峰关系对当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楼旭峰作为神山,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楼旭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包括林业、旅游业等产业。

此外,楼旭峰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陇南楼旭峰关系背景是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缩影。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 T——106° 35',北纬32° 38’ ——34° 3T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 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 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 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 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 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C —— 15C,日照时数1700 —— 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 4600 C,年降水量450—— 1000毫米,无霜期166―― 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 C,活动积温大于4500C,年降水量450―― 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 多毫米,干燥度小于 1 ,无霜期大于280 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位置新华网甘肃频道来源: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因其地处陇山以南而得名。

东接陕西省,南连四川省,北邻天水市,西近定西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介于北纬32度38分—34度38分、东经104度10分—106度33分之间,地理位置处于祖国大陆行政区划的中心。

陇南地处西秦岭南麓,由北秦岭山地、徽成盆地和南秦岭山地三部分组成,古代“北通羌戎,南通巴蜀”。

出于河流切割严重,峡谷幽深,地形破碎,悬壁林立,沟堑纵横,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古代历为战略要地。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陇南地处陕、甘、川三省要冲,境内多高山大河,素有“秦陇锁钥”、“川蜀门户”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相争之地。

早在周秦时期,秦人便在西犬丘(今礼县东北部)一带同西戎相互杀伐,历经数百年,始击败戎人,立国于此地。

后由此东进,进据关中地区。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派曹参率兵出汉中,攻取下辨(今成县)、故道(今两当县、凤县),同年,又派樊哙进攻西县丞于白水(西汉水上游,一说洛河)之北。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西南夷,降服白马氏族,于其地设置武都郡,治洛峪(今西和县洛峪),辖九县。

此间,氐人多次反抗,均遭镇压,许多氐人还被迁往他地。

东汉初年,刘秀进占天水,得陇望蜀,先后派吴汉、岑彭、岑歙、盖延、马成、孔奋南进,与公孙述、隗嚣、隗茂在河池、下辨(今徽县、成县)一带交战数十年,最后终于“得蜀”。

三国时期,魏、蜀为控制陇南,前后交战近半个世纪,直到公元263年,魏五路伐蜀,邓艾沿白龙江南下,自阴平小道“偷渡”,行无人之地七百里,进占江油。

蜀军无险可守,蜀后主刘禅只得举城投降。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中原大乱,原迁往天水、关中一带的氐族纷纷返回故里,以仇池山为中心,相继建立起仇池、武都、武兴、阴平四个氐族地方政权,前后绵延达二百八十多年。

作为处于南北两大势力之间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存在如此之长的时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山高谷深,守易攻难。

宋金交战时期,陇南是南宋王朝的西北边防前沿地带,也是金人志在必得的入蜀要道。

南宋学者郭允蹈在其《蜀鉴》一书中再三告诫:“阶、成、兴、凤等州为蜀之藩篱”,保蜀必先保阶、成及汉中之地。

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吴玠、吴磷、吴挺等在陇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这一带前后坚守六十多年,抗击了金兵元帅兀术、萨里干等数十万人的多次进攻,大小战役百余次,成功地守住了南宋王朝的西北防线,为川蜀人民及南宋王朝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生活和生产环境。

明清时期,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移至东南,但陇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几乎所有大的社会动荡都波及到陇南。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明军分两路伐蜀,一路由汤和率水师沿长江西进,一路由傅友德率步骑兵出秦、陇南下。

朱元璋亲自对傅友德说:“若出其不意,直捣阶文,门户即坠,腹心自溃。

兵贵神速,患不勇耳。

”傅友德引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攀缘岩谷,昼夜行军,相继攻破阶州、文州、绵州。

当时嘉陵江涨水不得渡,遂削木为牌数千,书攻克阶、文、绵消息,投入江中,顺流而下,下游蜀守军见之皆解体。

明中叶时,四川农民起义军兰廷瑞北上,在攻破徽、成后,又退回四川。

崇祯年间,李自成率部或出蜀,或入蜀,数次经过陇南,前后达五年之久。

此后,张献忠部也多次北上攻占徽县等地。

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军进至陇南,往来于阶州。

赖文光、梁成富等先后数次由汉中、关中进入陇南,攻占两当、徽县、成县、阶州,并在阶州(今武都区城关)据守半年之久,最后,在清兵优势兵力进攻下失败,蓝大顺战死,梁成富被俘后遇害。

陕西回民大起义时,礼县、徽县、两当、武都等地都是起义军征战回旋之地。

辛亥革命期间,在河南宝丰、鲁山一带起事的白朗起义军也曾转战到陇南,相继攻占徽、成、武、宕等县,进抵岷县、临潭一带,后又退至陇南,从两当出境。

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四支主力长征部队都先后途经陇南,足迹遍及全市九个县一百多个村镇。

习仲勋在两当发动兵变。

党中央在宕昌县哈达铺作出了会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

红四方面军曾计划占据陇南,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陇南发动了“岷(州)洮(州)西(固)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了以岷、宕、成、徽、两、康苏维埃政权为核心的临时革命根据地,陇南人民为红军筹集了数十万斤军粮和大量军需物资,使经过雪山草地、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数万名红军得到补充休整,数千名陇南儿女参加了红军,陇南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在解放战争中,陇南地下党领导人民群众展开敌后游击战,策动国民党势力投诚起义。

在解放军通过陇南南下解放大西南时,积极开展支前活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资源环境新华网甘肃频道来源:陇南市地处西秦岭与岷山之间,位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是甘肃省惟—具有河谷亚热带气候及其生物资源的森林景观区。

西部向青藏高原之一的甘南高原过渡,南部向华中地区的四川盆地过渡,北部向华北地区的陇中黄土高原区过渡,东接陕西秦岭与汉中盆地。

横亘境内的白龙江,是我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境内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分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一般在550米—4200米之间,最高处是文县西北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最低处为文县东部的罐子沟(海拔550米),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

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说:“陇南是一个宝贵的复杂地带。

”陇南处于北亚热湿润、暖温半湿润、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9度—15度,年平均降雨400毫米—1000毫米,为全省之最。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160天—280天。

日照充足,气候宜人。

由于境内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南北温差较大,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经济发展新华网甘肃频道来源:初步统计,2003年陇南市实现生产总值达5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是近十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比增速较好的2002年高近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5.44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增长12.3%。

初步预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在30%以上,发展势头明显增强。

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就业成效显著。

年末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268人。

年末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0%以下。

陇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比重小,农业不稳定,第三产业对财政的依赖度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民间投资参与程度低,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加大,农村消费层次低,拉动经济力度弱,小康进程推进慢。

陇南市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1130万元,增长13.0%。

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81174.2万元,增长14.4 %。

市县属限额以上工业完成7028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8.1%,同比增长14.2%,国有及控股工业完成33482万元,同比增长24.2%。

分行业看,在市县属限额以上工业中,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900万元,占全市的88.1%,是全市工业的支柱,同比增长15.5%,是促进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分所有制看,全市已形成多咱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379.5万元,增长12.8 %;重工业实现增加值72794.7万元,增长15.7%。

产销率达95.36%,比上年上升4.25个百分点。

近几年大办工业的成效在2003年得到充分体现,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高达49.4%,是近年来工业发展形势最好的年份。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地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线,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多向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重点来抓,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领域,促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暨乡镇企业不断壮大,整体素质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构建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县新华网甘肃频道来源:【基本情况】,地质构造为昆仑秦, 地势2483m,560m,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208天,日照时数1652.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65mm。

全县辖8镇20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9万人。

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19千公顷,林业用地157.05千公顷,水域7.99千公顷。

所辖城关镇、太石乡、李山乡、豆坪乡、平洛镇、望关乡、长坝镇、巩集镇、大堡镇、云台镇、大南峪、迷坝乡、王坝乡、三官乡、碾坝乡、豆坝乡、寺台乡、店子乡、岸门口、贾安乡、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托河乡、阳坝镇、太平乡。

【国民经济】 2003年完成生产总值30780万元,比上年增长9.7%。

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8万元,增长0.5%。

第二产业增加值5721万元,增长9.6%;工业增加值5105万元,增长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80万元,增长9.3%;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6万元,增幅高达42.8%。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671万元,增长了21.1%,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实现增加值12315万元,所占比重达到40.01%。

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466万元,增长14.98%。

财政收入达到2044万元,增长14.3%;财政总支出12614万元,增长了0.8%。

县内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4358万元,比年初增加642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747万元,比年初增长15.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0万元,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了30.7%。

城乡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良好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900万元,增长了3.2%。

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058元,增长了6.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36元,比上年增加了189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