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论近现代中国政治之得失

钱穆先生论近现代中国政治之得失

钱穆先生论近现代中国政治之得失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主义学者,自始至终都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情怀的史学大家。

小编的话:正所谓以史为鉴,方可知兴替,我们读历史、钻研历史,除了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来过往、激发我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认同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反思自我,避免一次次的重蹈历史上的覆辙,正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知耻方可后勇,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方能够真正的去复兴我们的民族。

有人说“汉民族不需要反思、反思是左派的行为、是民族自我矮化的行为”,更有甚者会说“汉民族的亡国纯属偶然、是周边狄夷变得强大了”,这种不思进取的想法才真真是阻碍民族复兴的绊脚石。

民族主义所依靠的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在反思中一步步前进,正是因为看到我们民族在以往的不足,所以再重新构建民族主义、再民族复兴之际才能够加以斧正、更好的朝正确的方面迈进,否则只会沦为“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悲剧。

我想,这并非是我们大家想要看到的结局。

钱穆老师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亦是深刻的反思了自汉代以来两千余年的弊端,截取正文如下:我并不曾说中国传统政治有利而无弊。

目下人类知识,也尚未能发展出一个永远有利而无弊的政府。

或恐人类知识,永不能发展出一个有利而无弊的政府来。

科举制度固是唐以下传统政治一最重要的奠基石,但在考试技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争论与改变,而终于到明中叶以后,仍不免有八股文出现。

这可说在最近几百年内的学术与人才方面,投下了最大的毒菌,此事人人能说,不烦再论。

现在且撇开不谈人事上那些愚昧与波折,让我们进一步来讨论中国传统政治本质上的几个缺点吧。

第一,是它太注重于职权分配之细密化。

好处在人人有职,每一职有它的独立性与相互间的平衡性,因此造成政治上之长期稳定。

而其缺点,则使政事不能活泼推进,易于停顿而麻痹化。

第二,是太看重法制之凝固性与同一性,此层与前弊相引而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古到今概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个主要朝代在政府组织、人才选拔(考试与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的得与失,初读振聋发聩,再读掩卷而思。

首先来谈谈研究的视角。

钱先生强调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得失的研究要有历史眼光。

他认为中国秦以后的政治或社会是不能以专制黑暗一笔抹杀的,必须要深入了解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当时社会条件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出一个较公允的结论。

他认为国人对中国古代专制黑暗的断语,一是由于不了解,二是由于以现代的“时代意见”去评判千年前的历史。

这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客观的。

对此,钱先生特别提出了要重视在历史上各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即“历史意见”。

他认为这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

这种“历史意见”就是当时的“时代意见”。

①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其次谈谈研究的主导思想。

钱先生是通过人事来研究制度的。

他认为制度是围绕人事而变的,人事是制度订立、发展、流变之源。

“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

我不确知钱先生所谓人事的明确定义,纵观此书似乎指具体的政治行为和政府运作。

钱先生认为制度要切合而不能违背人事,强调了制度的现实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制度变迁的必然性,这固然是对的。

但他似乎不太重视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不重视制度对人事的限制和巨大影响,认为人事是第一位的,决定性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页。

的,制度是第二位的、被决定的。

对此我是不太认同的,否则人事出了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其实许多人事问题是可以通过先确立一制度,然后在此制度规范基础上予以解决的。

说到底制度并没有那么玄乎,细化到执行层面就是一种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严格地执行程序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群体的认同乃至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精辟分析,钱先生引导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验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造诣和国学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见,使得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容易理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它们背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护所吸引。

他批评了那些一味抹黑中国传统政治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过于片面和偏颇。

钱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点。

例如,他提到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然而,钱先生也并非盲目乐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陷,如君权过重、地方权力受限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导致了诸多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力、地方积极性受挫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钱先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央和地方、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导我们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

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

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

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

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

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

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书中随处可见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人所处的情境,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因此,唐代皇帝也没有形成专制,反而受宰相和节度使制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报告其实,一直以来,我对于中国政治十分感兴趣,但却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任何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的书籍。

直到大三上学期,在龙老师的推荐下,我才真正读完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著作。

虽然看起来有点费力,毕竟现代的语言与当时的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并且钱穆老先生的年代还带着部分的文言文语言,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先生简要地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实事求是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关键。

同时,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从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也让我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发展更加的了解和熟悉。

纵观五个朝代的政治变迁和发展,我得出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一点感悟:一.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治。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能否在地方上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制度,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集权地位一直在上升,相反地方政府权利逐步下降,从财政、人事、军事等各方面,中央即皇帝和各部能够充分根据自己的政见来向地方传达并实施,地方的空间在缩减,尤其在财政被卡死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办起来很为难。

另一方面,政令不通问题无时不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中央有看似合理英明的政策,地方政体是否执行,执行力度如何都得打个问号。

二.中西方制度所造成的思想差异。

孙中山曾经说中国古代政治比西方先进,此话非虚。

泱泱大国,封建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发完备和巩固,汉唐之时达到顶峰,盛极而衰,腐朽和专制越来越明显,终于到清代在内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带到了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首先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

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应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应该重视其“国别性”。

第七,说道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

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这些意见,才是评判此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真意见。

此种意见,我将称之为“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客观而真实。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判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政府是怎样的组织的呢?因为一国的政权,究竟应该交付与哪些人,这是第一义。

至于政府内部各项职权之究应如何分配,属于第二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