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炊烟》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故乡的炊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炊烟》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
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
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
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
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
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
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
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
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
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
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
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⑸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
炊烟阅读理解和答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
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
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
人间烟火,不必炊烟。
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
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
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
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
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
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
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可是,这不可能。
“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
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
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
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
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
炊烟(节选)阅读答案

炊烟(节选)阅读答案①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
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②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③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④早晨,天色往往最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
我想,这样的炊烟是最惬意的。
⑤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
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的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儿里喜欢。
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⑥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
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抑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暮色四起的时候,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的窗户里透出,伴着徐徐升起的炊烟,的确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想,这时的炊烟才是最纯粹的吧。
【1】本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描写炊烟的。
清晨的炊烟是________的,中午的炊烟是________的,黄昏的炊烟是________的。
【2】短文的第⑤自然段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夸张B.照应C.对比【3】“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这句话中的“________”一词,写出了乡村的炊烟不张扬的特点。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爱之情。
【4】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时间惬意随意纯粹【2】C【3】温柔拟人炊烟和乡村生活【4】表达了作者对炊烟和朴实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炊烟》阅读及参考答案

《炊烟》阅读及参考答案1. 文学背景《炊烟》是中国作家丁玲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35年,该作品也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以一种真实、深入的方式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心理和情感。
2. 故事梗概《炊烟》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小春的故事。
小春嫁给了一个穷苦的农民陈忠,两人勤劳努力地种田,但生活依然艰难。
他们时常面临着食不果腹的困境。
小春一直渴望买一个合适的锅灶,以便可以做饭,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
陈忠决定外出打工,希望能够挣够买锅灶的钱。
但是,在离开之前,他向小春表示,无论自己何时返回,看到别人替他种的一亩产量超过他一亩三分之一,他就绝不回家。
小春心生恐惧,担心自己和孩子们将无法生活,因此暗自决定暂时不去和别人换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忠终于通过打工挣到了买锅灶的钱。
当他满怀欣喜地回家时,看到小春换了别人的地种出了一亩七分之一的高产,他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
陈忠认为小春没有遵守他们的约定,同时也对自己的外出打工感到十分的疲惫和失望。
两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最终,小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诚恳地向陈忠道歉,并表示她只是担心无法生活下去,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陈忠也深感自己过于苛刻,两人决定和解,并一起煮上了第一顿饭。
3. 主题分析3.1 表达对贫困农民生活的揭露和关怀《炊烟》直观地描绘了农村人民贫困的生活现状,他们为了生活而辛勤努力,但仍然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丁玲通过小春和陈忠的故事,呈现了困境下的农民和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农村贫困人民的深刻关怀。
3.2 探讨夫妻关系中的理解、沟通和包容《炊烟》通过小春和陈忠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夫妻在经济压力和困境中所面临的挑战。
两人在面对困境时互相指责和争吵,但最终意识到彼此的难处,通过沟通和理解达到了和解。
这部分内容从侧面探讨了夫妻关系中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包容的重要性。
4. 分析参考答案4.1 为什么小春不去换地?在故事中,小春暂时不去和别人换地的原因是因为她害怕无法生活。
钱国宏《乡村的炊烟》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钱国宏《乡村的炊烟》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钱国宏《乡村的炊烟》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①到了乡下,浑身上下便像松劲的弹簧,骤然间放松了许多——因为有了炊烟的润泽。
②前几日到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赶至老家的村外时,已是黄昏时分了。
未进村子,便遥遥地望见了村落上空懒散飘荡的炊烟。
浓重的,似丹青妙手随意的泼墨;轻淡的,如浣纱姑娘信手放飞的一缕白纱,萦绕在村子的上空,萦绕在稀疏的树冠之间。
③炊烟,牵出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
一年四季中,炊烟像永不凋谢的玫瑰,傲然开在庄户人的视野里、生活中。
沐浴在炊烟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一组组美好而又难忘的画面争相出现在眼前:炊烟中,我挎着菜篮子去地里挖野菜,不知名的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嫩黄的野花与婆婆丁、苦麻菜一起,生机勃勃地点缀着星期天的晌午;水田里,稻苗青青、渠水泠泠,空气里弥漫着水的清凉和花的馨香……④早晨,曙色熹微,(A)。
于是,刚刚睁开惺忪睡眼的小村便有了生机和灵气。
在冉冉升起的旭日中,狭窄的村巷,古朴的房舍,错落的树木以及泄洪般涌出圈栏的牛羊,便都在灰蒙蒙的炊烟中统统被诗意化了——故乡,也因此成了一幅水墨画,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⑤中午,在放学村童们嘹亮的歌声中,炊烟又一次爬上树梢。
炊烟中,依稀可以望见健壮的村姑们在高高的豆角架和黄瓜架间寻觅,采摘着蔬菜。
收音机里又传出了单田芳那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评书。
骡马们拉着犁杖风尘仆仆地从垄间赶回来,闻着熟悉的炊烟的气息,它们在槽头时不时地打着响鼻。
(B)。
⑥傍晚,天地间一片静穆。
炊烟再次从烟囱里钻出来,恋恋不舍地在青麻和青稞间游移,牛羊们驮着落日的余晖再次涌进巷口,晚归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清脆的嗓音连同刚刚学会的儿歌,在乡间的小路上银币一般丁丁当当地跳跃;(C);衣着朴素的村姑们鬓插野花,裹着麦香飘进村口;年迈的老婆婆在炊烟的映衬下,拄着拐杖守在大门外,等候晚归的儿女……⑦乡村的早晨,因炊烟而令人迷恋;乡村的正午,因炊烟而令人流连;乡村的傍晚,因炊烟而令人陶醉。
李汉荣《乡村炊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村炊烟李汉荣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
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
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
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
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
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
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
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
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
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
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
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
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
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那该是寡妇杨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
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
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
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
后来,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
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
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
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
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
《故乡的炊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炊烟》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
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
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
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
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
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
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
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
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
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
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
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⑸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
乡村炊烟陈孝荣阅读理解答案

乡村炊烟陈孝荣阅读理解答案乡村如一位从冬季走进夏天的行者,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些薄衣单衫了。
原本那厚重的妆容,随着时间的流去,一点点剥蚀,以至附着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记忆。
就拿炊烟说吧。
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详。
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
在那食物贫乏的年代,哪个孩子不曾靠着锅台,吸着伴着炊烟的饭菜香。
将山芋埋进灶窿里,将玉米穿在竹棍上置放灶口,将那刚从地里刨来的花生放在火锹上……那希冀,那馋样,那焦香味,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
一户人家的炊烟,是这户人家风中的旗,地上的坐标,因为家家户户树立的烟囱,就像一个个坐标点,且顺着天空的炊烟,你就能找到那低矮的青砖瓦屋或茅屋土房。
小时候,我就是从炊烟中找到外婆家的方向的。
母亲在一个下午,锄完最后一畦地后,牵着我去看望外婆。
越过村前的茅岭头,走过洼里的水库,经过一段接一段的田塍,我累得吃不消,跟着母亲后面,叽叽咕咕地埋怨着,母亲就指着前面一片树林对我说:快到了,那就是外婆家冒的烟。
我望着林梢上的炊烟,在暮色里升腾,顿时想起外婆菜的味道,于是加快了脚步。
当然,乡村的炊烟不都会看得见,它许多时候融入熹微晨光与昏暗夜色之中。
一弯冷月挂在笔架山前,父亲和着月光,磨着砍柴刀。
霍霍的声音,伴着一分清冷,那闪亮的刀锋,能划破晨曦的薄雾。
父亲用单拇指,放在刀刃上来回地横拖,细微的沙沙声带有钢的嗡嗡声,轻轻撞击我的耳膜。
母亲悄悄将灶火升起,烧一瓶热水泡一碗炒米,打点一下父亲的肚子,那炊烟消融在清凉的晨月中。
等父亲将一担柴挑回到家,左右邻居的炊烟逐渐散去,母亲香喷喷的饭菜早就做好了。
其实炊烟也是乡村人的时间坐标。
那时没有钟,早晚以天色为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饭和中饭不仅看天象,还看家里的炊烟。
哪怕你在割稻或耕田,当你直起身子,望向村子,若炊烟正浓,你肯定又躬身劳作,直到炊烟稀薄,你才扛着犁耙,带着一只小黄狗,吹着口哨往家中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炊烟
李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
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
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
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
④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
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
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
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
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
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
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
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
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
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该是寡妇杨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
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
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
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
后来,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
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
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
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
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
喜娃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
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
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
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
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
⑨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
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⑩那天,我回老家。
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
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⑪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
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
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
⑫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
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
的味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对炊烟进行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炊烟比作村庄的手势、母亲的手语、生活的呼吸,表达了对乡村炊烟的深厚感情。
B.第⑤段的描写最为传神,通过“慢腾腾”“病怏怏”“无根无趣”“晃悠”“细细歪歪”等词准确地刻画了寡妇杨婶“潦草”的一生。
C.第1⑩段,写我回老家,特地到孙家湾去,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自己家炊烟的描写,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
D.第⑫段,由炊烟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无论有着怎样的生命轨迹,最终都会如同炊烟一样留下充满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的人生。
4.C(3分。
C项“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不正确)
5.请赏析文章第⑪段。
(5分)
5.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如炊烟般的不同形态。
总结上文对炊烟的描述,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无尽思考,给读者留下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5分。
每点2分,两点5分。
如从其他方面进行鉴赏,可酌情给分)
6.文章以“乡村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
6.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抒发情感的载体,借炊烟这一物象来思乡怀人;具有象征意义,象炊烟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人生命运漂泊不定,无法把控。
(6分。
每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