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30)正确理解通假字(含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28、曲终收拨当心画(同“划”,用拨子)拨 2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同“花”,花朵 )
30、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 ) 31、秦王还柱而走(同“绕”,环绕 )
32、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
10、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同“才”刚刚 )
11、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
12、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 13、既陈而后击之(同“阵”布阵 ) 14、屈平既绌( 同“黜”罢免) 1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同“德”感恩,感谢恩惠 )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同“渡”,渡过 ) 17、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同“尔”,你的)
)
82、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
83、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同“晻”暗沉沉 )
84、顷之,烟炎张天(同“焰”火焰 )
85、日以尽矣(同“已”已经 )
86、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同“犹”像 ) 87、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 同“矣”啊 )
88、皆阳应曰( 同“佯”假装)
8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 )
通假字
1. 召有司( 官员 )案图(同“按”,察看 ) 2. 愿伯具(详细地)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背叛 ) 3、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宾的人)
4、汉军罢,弗能追(同“疲”,疲乏 )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散开 )
6、不复一一自辨(同“辨”,辨别 ) 7、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倍”,增加 ) 8、不( 同“否” )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 将要 )为所( 被 )虏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同“曝”晒 )
9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同“猝”突然,仓促) 99、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同“债”债务 )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专项复习(含练习和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复习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一、概念辨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
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
如“莫”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1.从语音方面来看(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畔”通“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蚤”通“早”)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通“背”)(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27)如何减少惯常的书写错误(含解析)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7 如何减少惯常的书写错误“减少惯常的书写错误”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通假字。
名句名篇中存在着通假字,考生容易因为没有熟记通假字问题,而默写错误。
如: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其中的“不”容易误写成“否”。
2.形近字。
名句名篇中的有些字容易被误写成与之字形相近的字。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荀子《劝学》)其中的“鳝”容易误写成“蟮”。
3.同音字或音近字。
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其中的“幽”容易 误写成“忧”。
4.近义字。
因为某些字的意义相近,所以考生默写时容易写错。
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 子《劝学》)其中的“至”容易误写成“致”。
5.语序。
因为现代汉语中的某些词语或语句耳熟能详,所以考生容易对名句名篇中的一些语句记忆错 误。
如: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行路难》)其中“狼与豺”易受“豺狼”影响误写成“豺与狼”。
6.句末语气助词。
在背诵名句名篇时,要牢记句末语气词,否则默写时容易漏掉。
如:亲小人,远贤 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其中的“也”容易漏掉。
7.句意。
因为不理解句意而造成默写错误。
如: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其中,容易因 为不理解卖炭翁是希望炭卖个好价钱所以希望天气更寒冷而把“愿”误写成了“怨”。
8.生僻字。
因为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不经常使用,容易在默写中造成错误。
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 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其中的“篦”容易写错。
一、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照耀金银台。
游天姥吟留别》)(2)呜呼!,非秦也;,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名句名篇,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默写容易出现(3)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答案】(1)青冥浩荡不见底 霓为衣兮风为马 (2)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3) 1.因无中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生有而误。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6 正确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含解析)

难点 36 正确辨别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考查频率较高的是: 1.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做状语。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须要结合具体语境。
若一个句子中没有动词,就要考虑句中 某个名词或形容词是否充当了动词,如“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其中的“礼”是名词, “礼貌”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有礼貌地接待”的意思。
修饰动词的名词常活用为状语,如上 例中的“庙”,指“在庙堂上”。
若句中有动词,但不是及物动词,直接翻译会导致语意不通,就要考虑其 是否属于动词的使动或者意动用法,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其中的“舞”和“泣” 是两个不及物动词,如果直接翻译为“起舞”和“哭泣”,则语意不通,因此要考虑其运用了使动用法,翻 译为“使……起舞”和“使……哭泣”。
而形容词和名词活用时常为意动用法,如“成以其小,劣之”(《促 织》)中的“劣”为形容词,“差,不好”的意思,这里为意动用法,是“认为……不好”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活用词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 的 翻 译 要 注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 意以下 4 点: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1.名词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 活用为动词,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有两种译法。
(选自《史记》,有删改) (1)换词法。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31)准确判断偏义复词(含解析)

难点 31 准确判断偏义复词辨析偏义复词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 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 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为 “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 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4.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全诗 之中,未言及兰芝的父亲和弟弟,故知“父母”“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母”和“兄”。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复词现象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无羽毛以御寒暑 ..C.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复词 是指两个意义 相关或相反的【答案】A词连起来,当【解析】 题干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意思是“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 作 一 个 词 使变故”。
这里的“出入”是偏义复词,取“入”的含义,“出”是衬词,无实义。
A 项, 用,在特定语语句出自《黔之驴》,可译为“然而反复地观察驴,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这 境中,实际只里的“往来”是同义复词,译为“来来往往,反复”。
B 项,“寒”和“暑”是语义相反 取一个词的意的 词 , “ 寒 ” 指 “ 寒 冷 ” , “ 暑 ” 义的复合词。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情来看,这一知识点属于考试范围,但出现频率较低。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20·江苏卷)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
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行衎衎(kàn)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2.(2019·江苏卷)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汤显祖)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3.(2021·云南毕业班检测)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节选自《晋书·张华传》)4.(2021·河南驻马店5月模拟)先是(刁)冲曾祖(刁)雍作《行孝论》以诫子孙,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其有生则不能致养,死则厚葬过度。
及于末世,至蘧蒢裹尸,倮而葬者。
确而为论,并作折衷。
既知二者之失,岂宜同之。
当令所存者棺厚不过三寸,高不过三尺,弗用缯彩,敛以时服。
轜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素车。
又去挽歌、方相,并盟器杂物。
”及(刁)冲祖(刁)遵将卒,敕其子孙令奉(刁)雍遗旨。
(节选自《魏书·刁冲传》)5.(2021·广东广州模拟考试)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5、荆轲刺秦王1. 秦王必说见臣2. 今日往而不反者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 秦王还柱而走5. 卒起不意6、鸿门宴1. 距关,毋内诸侯2. 张良出,要项伯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 令将军与臣有郤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必修二4、《诗经》两首1. 氓之蚩蚩2. 匪来贸丝3. 于嗟女兮4. 犹可说也5. 隰则有泮6. 岁亦莫止7. 彼尔维何8.5、离骚1. 偭规矩而改错2. 忳郁邑余侘傺兮3. 何方圜之能周兮4. 延伫乎吾将反5. 进不入以离尤兮6. 芳菲菲其弥章6、《孔雀东南飞》并序1. 箱帘六七十2. 蒲苇纫如丝3. 终老不复取7、诗三首.1. 契阔谈8、兰亭集序1. 悟言一室之内8、赤壁赋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 山川相缪3. 举酒属客4. 举匏樽以相属9、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必修三4、蜀道难所守或匪亲8、国人之于国也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无失其时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9、劝学1. 輮以为轮2. 虽有槁暴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君子生非异也10、过秦论1. 外连衡而斗诸侯2. 合从缔交3. 赢粮而景从4. 锄櫌棘矜5.百有余年矣11、师说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非——智——授——毋——性——否——斑——横——途——纵——煣——影——又——耰——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1. 拜送书于庭2. 召有司案图3.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5.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12、苏武传1.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2.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 与旃毛并咽之4.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 请毕今日之驩6. 空自苦亡人之地7. 信义安所见乎13、张衡传1. 员径八尺2.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3. 傍行八道4. 形似酒尊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廷——沾——弆——按——诀——欢——熟——襟——无——否——叛——现——穆——毡——圆——擒——旁——樽——必修五4、《归去来兮辞》并序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5、藤王阁序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6、逍遥游1. 北冥有鱼2. 三餐而反3. 小知不及大知4. 此小大之辩也5. 而征一国者6. 旬有五日而后反7. 而御六气之辩8. 汤之问棘也是已7、陈情表.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4.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衡——几——溟——消——返——智——辨——能——又——变——矣——悯——伶仃——褥——选修部分庖丁解牛1. 砉然向然2. 技盖至此乎3. 善刀而藏之项羽之死1.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 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难点 30 正确理解通假字通假字属于文言实词中的一类。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情来看,通假字有时作为文言实词题单独考查,有时 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
又快又准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是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条件。
复习时,考生一 定要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语境分析法。
考生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 “以声求义” ,找出 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 “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 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弄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早” ,那么句意就豁然明朗了。
2.掌握古今音变规律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
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 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代可能变得读音完全不同;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或相近。
如 “弟子趣之! ” ( 《西门豹治邺》 ) ,这里的“趣”通“促” ,意为“催促” ,两个字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3.例证认知法。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如“无”通“毋”的例句: “令壮者无取老妇” ( 《勾践灭吴》 )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 “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 )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谏太宗十思疏》 ) 、 “苟富贵,无相忘” ( 《陈 涉世家》 )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 《诗经·氓》 )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寡人之 于国也》 )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伶官传序》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诗经·氓》 ) 。
4.联系所学。
一般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以前曾经学过的。
5.训练语感。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对通假字的学习也 是这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夷、 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 通 假 字是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 指古代汉语中 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 用与某个字音第 1 页 共 8 页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 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去 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 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 . . 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 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 归矣?于嗟徂 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 . (选自《史记》 ,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 之 . B.天下宗 周 . C.我安适 归矣 . D.于嗟徂 兮,命之衰矣 . 【答案】B 去:使……离开 宗:祭祀 适:往,到 徂:通“殂” ,死亡 )同或音近的字 来代替这个字 的现象。
被替 代的那个字叫 本字,用来替 代本字的那个 字叫借字。
通 假字应读本字 的读音,按本 字的字义解 释,表达时一 般用“×通×” 的形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 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 ,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反国 B.置胆于坐 C.饮食亦尝胆也 D.振贫吊死 【答案】C 【解析】 ) 本 文 主要 讲述了伯夷、 叔齐不肯继孤 竹君之位,劝 阻武王伐纣之 举无果之后, 隐居首阳山采 薇而食,终致 饿死的事情, 宣扬了儒家传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主要考查通假字。
A 项, 统 的 尊 崇 礼 仪、严守秩序 的思想。
“反”通“返”; B 项,“坐”通“座”; D 项,“振”通“赈”。
第 2 页 共 8 页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 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快 速 找出 通假字的诀 窍: 1.按通假 字字面意思来 解释明显不合 逻辑。
在翻译一 个文言实词的 时候, 如果按照 它的字面意思 来解释, 发现明 显有悖于整个 句子的逻辑或 句意, 那么它极 有可能是通假 字。
2.明确词 性,抓住搭配 找通假。
当一 个文言实词就 其字面的词性 来讲,不能与 其前后的句子 成分很好地搭 配的时候,我第 3 页 共 8 页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 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们就可以考虑 该字为通假 字。
一、 (2017—2018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 12 月月考) 下列各句中,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善刀而藏之 B.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C.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砉然向然 二、 (2016—2017 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 5 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
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 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
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 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
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 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 得通。
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
后傕、汜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
天 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
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
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 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 人侍。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
关右平 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
诸将议欲 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若弃而去,示之以 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
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 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
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 不从。
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语在《既传》 。
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 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
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 稍实。
第 4 页 共 8 页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 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
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时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
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 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
子毓嗣。
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B.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C.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 D.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 辟:征召 易:轻视 单:通“殚”,竭尽 殆:几乎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 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B.关右是古代地区名。
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
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东汉末年 著名文学家王粲 《从军》诗:“从军有苦乐, 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 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
” C .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因此有了 “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D.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 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 的诚意。
B.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其中 包含了钟繇的努力。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
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 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 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