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共33页

合集下载

第二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

第二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

▪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 1.“学园精英”(公元前367-347)
▪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7年18岁 的亚里士多德进入阿卡德米学园求学近20年。他天 资聪颖、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学业精 湛、超群拔萃,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被柏拉图称 为“学园的精英”。亚里士多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 师。据说,柏拉图创办“学园”以后,一直想物色 一个理想的继承人。但是,由于另一人是柏拉图的 近亲、学术观点更与柏拉图像似,最后被任命为继 承人。对此,亚里士多德并不怨恨自己的老师,仍 然由衷地热爱和尊敬他。
▪ 2.王子之师(公元前347-335)
▪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游历小亚细 亚及各城邦,完成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前343年, 马其顿国王腓力要求他做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 山大的家庭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 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 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正是在亚里士多德 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 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 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 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 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 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诗学》等。他的思想 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 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仅存 政治学著作《政治学》和《雅典政制》。《政治学》系统地 论述古希腊政治思想,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西 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 3.创办吕克昂学校(公元前347-33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共八卷,各卷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卷:涉及城邦和家庭的起源、奴隶和财产的管理。

第二卷:批评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设计的理想城邦,评论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当时典型的政体。

第三卷:关于公民和政制。

第四卷:对各种现实政体的分析批评。

第五卷:论政体变更的原因及其方式。

第六卷:论建立稳定政体的方法,主要论述民主制和寡头制的组织。

第七、八卷:理想的城邦及其教育制度。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七卷和第八卷。

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说明了最好的城邦的目的是让人民有美好的德行,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他设想理想城邦的规划,如人口的多少、疆域的大小直到社会结构和城市规划等,其中还涉及到婴儿时期的教育问题。

第八卷专门讨论教育,谈论教育的一般原则,讨论到体操和音乐两种教育,全书就结束了。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起源
柏拉图认为,国 家产生于人类 生活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由人 的本性的发展 所决定的,在历 史长河中自然
而然产生的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阶级构成
柏拉图崇尚的 是一种由哲学王 直接统治的,社会 中各阶级等级森 严的理想社会
亚里士多德所 崇尚的是以法治 国,社会各等级比 较松散的理想社
会。
《理想国》与《政治学》
政体形式
柏拉图认为 最理想的政体 是贤人统治,即 “哲学王”
亚里士多 德则阐述了6 种不同的政 体形式
《理想国》与《政治学》
私有制
柏拉图谴责 私有财产,认为 私产之下无好 的执政者甚至 会毁灭社会
亚里士多 德看来,只有在 私有制的条件 下,才能发挥人 类的各种美德
《政治学》内容简介:亚里士多
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 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 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 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 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 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 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 1.论城邦
(1)城邦的目的
–为了追求和实现城邦和个人生活的至善; –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教育和法律的作用); –政治上的善即公正——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权力必须是
善的) –纯思辨活动的属性是至善或至福的属性。(无所外求、自得
其乐、闲暇等)
(2)城邦的起源
• 家庭——村落——城邦;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识泰奥弗拉斯特)、 马其顿(受菲利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拉 城、雅典(前355);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三、公民学说
1、什么是公民
“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 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除此之外没有任 何其他要求。” “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 务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该城邦的公民,而 城邦简而言之就是其人数足以维持自足 生活的公民组合体。”
2、好人和好公民
“公民的德性与他所属的政体有关。” “如果一个城邦不可能完全由好人组成,而又要求 每一位公民克尽职守,做到这一点又有赖于个人的 德性;那么,既然全部公民不可能彼此完全相同, 公民和好人的德性就不会是同一种。所有人都应当 是好公民,这样才能使城邦臻于优良;然而除非假 设在修明的城邦中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那么就不 可能让所有人都具有好人的德性。” “如果善良的统治者和善良的人具有相同的德性,那 么一个公民就会是一位统治者了。”
一人执政 正确的政体 君主政体 蜕变的政体 僭主政体
少数人执政 贵族政体 寡头政体
多数人执政 共和政体 民主政体
3 、多数人执政要胜过少数人执政
• “看来,由多数人执政胜过由少数最优秀的人执政,这 虽说也有一些疑问,但还是真实可取的。因为在多数人 中,尽管并非人人都是贤良之士,他们聚集在一起也有 可能优于少数人…因为,众人中的每一成员都部分地具 有德性和明智,但他们聚到一起时,众人就仿佛成了一 人,多手多足,兼具多种感觉,在习性和思想方面也是 不拘一格。” • “只要群众不是过于卑贱,即使他们各自为政时在判断 上不如那些行家里手,然而全部聚在一起时,群众政体 的判断就会优于或者至少不逊于行家的判断。” • “在许多事情上众人的判断要优于一人的判断。此外,多数 的事物较之于少数的事物更加不易腐败;恰如大量的水 比少量的水更加不易腐败。单单一个人必定容易为愤怒 或其他这类激情所左右,以至破坏了自己的判断。但是 很难设想,所有的人会在同一时间发怒并且犯错误。“

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PPT课件

是人间的至善。立法 家应制定措施,通过教育,使城邦中参与政事的公民都具有 善德。妇女占城邦人口的半数,而儿童不久就要成长为公民, 所以他们的教育不应被忽视。
3.惟有教育能达到城邦的统一
城邦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惟有教育才能
使它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苏格拉底、柏拉 图企图用公产制达成善德,而忘记了积习、 文教和法度可以化民成俗。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
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也就
是人的本质。 1.人的社会性

亚氏认为,人类是趋向于城市生活的
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是一个政治动物)。人
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离群索居。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
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
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 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而 唯独不是人。
第二节 《政治学》中的教育思想
《政治学》(Politics)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
作之一。
本书共8卷。 第1卷论政治团体的形成及其基本单位家庭; 第2卷是对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 中所设计的政体以及当时被称为3种典型政体的斯
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的政体的批评;
第3卷阐述政治理论;
第4卷是对各种政体的各种类型的分析批评; 第5卷论政体变更的原因及方式; 第6卷论建立稳定不变的政体的方法; 第7、8卷论理想的城邦及其教育制度。
三、对儿童实施体、德、智、美和谐发
(二)教育应成为宣传“法治”、对人们进 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各种法律的具体内容必须使公民了解,这样, 人们才能“守法”,社会秩序才能安定。
亚里斯多德把城邦实施“法治”与进行公共
的社会教育联系起来。 “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政 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 亚里士多德从分工角度对公民品德的一些概念做了说明。他指出,作为一个团体 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既然按照各人的才能分配各人 的职司,每一名水手所应有的品德就应当符合他所事的职分。除了符合这些专职 品德外,显然,还须有适合于全船水手共同品德的普遍定义:各司其事的全船水 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与此相似,公民们的职司 固然各有分别,而保证社会全体的安全恰好是大家一致的目的。公民既成为他所 属政治体系中的一员,他的品德就应该符合这个政治体系。
➢ 《政治学》是一部专门讨论城邦政治问题和原理的著作。现存《政治学》分八卷, 卷一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卷二论述理想城邦的原则,其中对柏拉图的 “理想国”进行了批判;卷三研究城邦的性质及公民的本质,由公民的性质而论 及不同的政体;卷四、五、六研究现实的城邦,尤重对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分 析,涉及它们倾覆或衰落的原因及保持稳定的途径等;卷七、八讨论理想城邦的 规划。
➢ (5)执政者要凭借城邦的法度和自己的行动防止内讧和争吵,要有远见(6) 根据邦内的经济状况调整公民的财产资格
➢ (7)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 (8)密切关注私人的生活,对私人生活特殊的人进行监督,注意特别兴盛起来
的部分;设法加强中产阶级 ➢ (9)一切政体都要订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使执政的官员不能假公济私,
即要防止腐败 ➢ (10)平民政体应顾全富室,寡头政体应济助贫户。
三、中庸管理思想
Add the sub title
第二,凡是平民政体中存在较多的中产阶级,分享较大的政权,显示着中间性 格。
第三,最好的立法家都出身于中产家庭,梭伦、莱喀古士、嘉隆达斯等都是例证。 ➢ 中产阶级执政虽然是理想政体,但世间大多数政体或是平民或是寡头,原因如下: 第一、在大多数的城邦中,中产阶级一般是人数不多的;有产者们和平民群众两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赖。……而且,变更也可以是从最原始的平民政体到最新近的平民政体。凡是在官职都经
过选举又没有财产资格要求的地方,并且选举权为一切平民所有,一心想谋得一官半职的 平民领袖们就不得不拉拢平民,以致平民大众控制了权力,超越法律之上。
原文导读
以寡头政体而论,政权的更迭有两种最显著的途径;其一是群众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任何一个敢站出来领头闹事的人都能纠集起大批的群众,尤其当他本人就是寡头集团的一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村坊则是由若干家庭联合形成的,而若干村坊的组合就是
城邦。至此,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人类的生活就获得了完全的自给自足。 因此,城邦是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则自然地趋向于城邦生活,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 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凡夫,就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 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 山大帝的老师。在物理学、诗歌(包 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 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都有建树。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三人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奠基者。他的 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政治学》主要内容
卷一 论城邦的目的、起源和基础 1 城邦的目的和起源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目的与秩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 politics )中就像在《伦理学》( ethics )中一样强调目的这一要素。

他认为:家庭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延续生命,国家的出现起初是为了延续家庭和村社的生命,家庭和村社从长远来看是不能光靠自身存在下去的。

但是国家的功能还在于确保人民的最高利益,即我们的道德的和理智的生活。

(1)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要实现国家的功能,要有适当的秩序与制度。

而重视道德与理智,则是秩序与制度实施的目标。

他嘲笑柏拉图废除保卫者阶层的家庭并把他们的后代交由公共抚养的主张,因为那样会让人们失去道德。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采取这种主张,“那么所谓的父亲就没有任何理由照顾儿子.儿子也没有任何理由照顾父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

二、制度有三种政府是好的: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有三种政府是坏的:即,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

还有许多种混合的中间形式。

(2)当一个政府的目的在于整个集体的好处时,它就是一个好政府;当它只顾及自身时,它就是一个坏政府。

最大的犯罪是由于过度而不是缺乏;没有人因为想避寒而成为暴君,所以培养那些能为整个群体着想的掌权者很重要。

(3)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来自于一种信念,即拥有同等自由的人在各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寡头则是因为某些方面优秀的人要求太多而产生的。

两者都有一种正义,但都不是最好的正义。

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按比例的平等并且使每一个人都享受自己的所有”。

(4)那这个比例是怎样划分的呢?其实,就是按法律规定划分的即是平等的比例。

因此,有三件事是防止革命所必需的: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对法律的尊重(即使是最小的事情),以及法律和行政公正。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把立法程序、司法审判和行政权力分开,可以减少行政对立法和审判的影响。

这就是关于政体三要素(议事、行政、审判)的论述,在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权力的分立问题。

现代法律也是按照各种比例分配人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