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224e3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0.png)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他首先提出了“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分析,阐述了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论证方式,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的结构安排让我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新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政治学》视为一部探讨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试图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寻找一种平衡,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文笔清晰、逻辑严密。他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比较,使得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具体而有趣。他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感他的严谨和智慧,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第三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卷主要讨论了政治、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对我们理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政治和公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而公民则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公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3. 政府和政治组织亚里士多德对政府和政治组织的讨论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政府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是一种管理和统治社会的组织形式。
政府的合法性应该建立在公民的共识和支持之上。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不同政治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4. 总结与回顾通过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我深刻理解了政治、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政治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关心和参与的事务。
政府应该是公民的代表和服务者,而不是统治者。
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对政治学的理解有了全面和深刻的提升。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以期能够对政治和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提供了对政治、政府和公民的深入思考,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政治和政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以促进现代政治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在理解政治和公民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醒着我们,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政治应当是民主的、包容的,而不是少数人的私利。
公民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对政治现象的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本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将其与人类的本质需求紧密相连。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城邦是自然的产物,是由家庭、村落逐步发展而来。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以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为导向。
亚里士多德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的政体形式。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每种政体都有其优点和缺陷,而且政体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是否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例如,君主政体如果统治者公正贤明,能够为民众谋福祉,那就是好的政体;反之,如果统治者只为自己的私利,就会沦为僭主政体。
这种对政体的分类和评价,为我们思考政治制度的优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述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能够平衡贫富两端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如何培育和壮大中产阶级,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一种没有感情、不会偏私的准则,能够保证公正和公平。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到了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城邦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育,公民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积极参与到城邦的政治生活中。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探讨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城邦是出于自然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实现优良生活而形成的共同体。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种美好生活包括物质的富足、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的分类和分析十分详尽。
他将政体分为六种,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好的政体应该是符合正义原则的,能够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如果能够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就是优良的政体;而共和政体则是通过中产阶级的参与和平衡,来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相反,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往往是以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私利为出发点,容易导致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在探讨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权力不应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或多数人手中,而应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保持平衡。
中产阶级在政治中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因为他们既不像富人那样贪婪,也不像穷人那样容易冲动。
通过中产阶级的参与和平衡,可以避免政治的极端化,实现政治的和谐与稳定。
亚里士多德还对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是实现政治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应该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能够约束统治者和公民的行为。
良好的法律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公民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意识。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教育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实现优良政体的重要途径。
公民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
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
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
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
《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
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
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一些读书笔记:
1. 政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幸福。
他强调个体的幸福不能与社会的幸福相分离,而国家是实现社会幸福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2. 政体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优越政体和损害政体两大类。
在优越政体中,君主、贵族和立宪政体都可以实现公共利益。
而损害政体中,君主制容易出现暴政,贵族政府容易变得独裁,立宪政体容易导致混乱。
3. 法治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中的法治原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公正和道德的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权利,防止暴政的发生。
4. 公民参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中的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他提出,公众讨论、选举和公众生活都是实现均衡和公正政治的手段。
5. 教育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对于塑造公民品质和推动政治发展非常重要。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理性思维,以实现公民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我在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时得出的一些要点。
他的政
治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探索公正社会和发展民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这位古希腊先哲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对政治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后世的政治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这一观点奠定了他整个政治学理论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天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的。
而政治正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实现共同利益的手段。
在探讨城邦的本质时,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是为了实现至善的目的而存在。
他将城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
城邦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安全,更是为了让人们过上美好的、有道德的生活。
这种对城邦目的的深刻理解,使他超越了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将道德和伦理纳入到政治的考量之中。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他认为政体可以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
他并不是简单地对各种政体进行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政体的特点、优劣以及产生和衰落的原因。
他指出,一个良好的政体应当是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时期。
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主张平衡和制约。
他认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专制,而权力过于分散则会导致混乱和无序。
因此,他提倡在不同的政治机构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以保证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对于公民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认为,公民的品德和素质是城邦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因此,城邦应当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美德,使他们具备参与政治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亚里士多德还对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的重要手段。
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并且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2010-10-07 10:33:16)转载标签: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的分类实证研究城邦公民文化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始终有密切关系。
柏拉图认为伦理和政治学研究的都是正义问题,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正义,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开始把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理开来,这一分离完成于马基雅弗利。
《政治学》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政治理论,二是现实政制。
阶级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使用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
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
因此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
这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孔子的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贵族统治。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倒很类似于孔子,他们都认为个人要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孔子那里,这叫“入世”。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的定义,也影响深远。
直到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国家还以财产多寡限制选举权,那些没有财产或财产微薄的人被认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
马克思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这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推崇国家,黑格尔更是登峰造极。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团体之一种,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社团。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人的本性发展要求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抽象的正义和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社团都是以一种善为目的,那么国家便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
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政治学是最高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还早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可能类似于孔子,推崇人治,孔子讲“礼治”。
亚里士多德似乎更倾向性恶论,他认为个人有七情六欲,不免会产生不公和腐化,必须以法律来约束所有的人。
卷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即政治社团。
有理智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有体力无理智的人应该是被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是原始家属关系的延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君主制应该逐渐为民主制所代替,野蛮民族才实行君主制。
“政治家所执掌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托付的权威”。
—19 特别强调正义,“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奴隶制的维护者,他反驳了那种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然,是源于强权、是不正义的观点。
他并不认为人生来平等。
发动战争以掠取奴隶也是合理的,如果那些本应服从的卑下的部落却拒绝服从的话。
因为,掠取奴隶就如同狩猎掠取野兽。
卷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有了任期制的思想。
这是因为“全体公民都天赋有平等的地位”,因此统治者不应该始终是某一部分人,而“应该让全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财产共管的思想,因为人们的利己本性决定了他关心自己的所有物,而忽视公共事物,至多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公共事物。
在财产公有的情况下,实际上人一无所有。
亚里士多德是主张“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的经济制度的,其中“私有”是关键。
他认为世界上的罪恶并非来自私有制,而是来自人类的罪恶本性,即使实行了公有制也不能消除这些罪恶。
因为人们大都生活于私有制下,很少生活在公有制下,对公有制下的罪恶少有觉察。
“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位止境的贪心”。
“财产的平均分配终于不足以救治这种劣性及其罪恶。
这就要求助于教育。
惟有训导大家以贪婪为诫;至于他们分内应得的事务当然应该给予公正的分配,勿使发生怨望。
”—74-75 另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实行公有制,必然导致社会的完全划一,而亚里士多德却赞成社会的多元化。
亚里士多德似乎预见到了后来绝对主义或者整体主义(totalism)的恶果。
亚里士多德为利己心进行了辩护,甚至进行了美化。
他说:“自私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限度的私意”。
只有在私有制下,人们才会体会到施舍带来的乐善好施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自由的公民各阶级禀赋相同,政权不应由一部分人垄断,而应实行民主制度。
亚里士多德主张私有制同时却主张民主制,而柏拉图主张公有制同时却主张寡头政治,这确实值得人们反思。
亚里士多德似乎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尽管他承认变革的必要性,但又指出:“变革实在是一件应当慎重考虑的大事”。
如果轻易废改法律,那么民众守法的习惯和法律的威信就会削弱。
卷三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制度是“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
公民则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
城邦则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这与亚里士多德先前指出的城邦也是一种社会团体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这个概念也适用与国家,那么国家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城邦的同异的,主要地应当是政制的同异” 这实际上上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是“一种社会团体”或“一个公民集团”思想的逻辑上的必然。
亚里士多德把统治分成两个方式:㈠主人统治非自由人、即奴隶,㈡自由人统治自由人,即公民统治公民。
在这种统治方式中,公民互为统治和被统治者。
既然公民互为统治和被统治,就应该兼具指挥和服从的品德。
“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这也就要求法治。
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呢?“最优良的政体就该是由最优良的人们为之治理的政体。
这一类型的政体的统治者或为一人,或为一宗族,或为若干人”。
173 “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这些要素是:门望、自由身份、财富、正义的品德和勇毅。
150 亚里士多德认为,多数的平民群众素质上的欠缺使他们不适宜担任公职,但是如果把他们排除在政权之外,就等于在国内保留着许多敌人。
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给予平民群众选举权、参议权和监查权。
而且,亚里士多德认为,“把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法庭所由组成的平民群众的权力置于那些贤良多担任的职司之上是适当的,也是合乎正义的(合法的)。
”因为,“所有参加这些审议机构的人们的集体性能原来就大于那些少数贤良所组成的最高(行政)机构”。
多数群众比少数人的统治不容易产生腐败。
因为,“大泽水多则不朽,小池水少则易朽”。
163-164大多数的人如果要他们判决有关自身的案件时,实际上就都是不良的判官。
亚里士多德尽管主张民主、法治,但还是为独裁和人治开了一扇后门。
如果出现了善德特著的人物。
【也许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民主政体下,必须放逐,而在贵族或君主政体下则听从杰出美德的人。
】卷四立法须与现实相适应,政体决定法律。
<没有好的政体,便没有好的法律.> 平民政体的变种——非法治的平民政体否定了法律,趋向专制,不能算作政体。
最坏的政体是非法治政体。
法治的两重含义:获得普遍服从;良法。
法律不是奴役,而是拯救。
共和政体是寡头和平民政体的结合。
中产阶级最能顺从理性和中庸,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政体三要素说。
卷五对于政体变革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中的寡头和平民对于政治权利不满时就会起来鼓动变革。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权的更替只有通过法律而实现才能保障稳定。
而通过政变取得政权还会引起更多的争端。
对于一种政体来说,最好是恪守“中庸之道”,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是如此。
在平民政体中,应该保护富室。
富人应该对国库做较大贡献。
就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相比较而言,平民政体更加稳定,因为平民内部较少争斗,而寡头不如往往出现斗争。
另外,平民政体比寡头政体更接近共和政体。
235 寡头政体的变革有两个特别显著的途径:一是以暴政,被群众推翻;二是寡头集团内部出现内斗。
还可能有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动因:寡头政体不得不适应民众财富和参政能力增长的社会现实。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政体变化的外部原因。
雅典和斯巴达争霸时代,“雅典人到处破坏寡头城邦;斯巴达人则到处压制平民政体”。
“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订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防止假公济私。
对寡头政体,贪污问题更加应该注意。
限制政治参与和政权内贪污腐败盛行结合在一起是政体不稳定的大患亚里士多德对僭主政体的评价很低,认为它“兼具寡头和平民政体的弊病”。
僭主们象寡头们一样“不信任平民群众”,压迫平民,同时,又象平民政体一样仇视和压迫杰出人物。
亚里士多德揭露了僭主维护自己统治使用的种种伎俩。
他论述了僭主延续自己统治的策略,即“僭术”。
卷六——平民政体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
平民政体的正义原则是数量的平等,即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
平民政体的具体特点是:选举、轮番为治、几乎无财产限制、任期制。
最高治权贵公民大会。
平民占大多数,因此决定政事。
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应该拥有议事的权利,但对于参政权则应该有财产限制。
最优良的人党政,贵族担任公职,民众有审查之权。
人们相互依仗而又互为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着在实际上对个人都属有利。
人类倘若由他任性行事,总是难保不施展他内在的恶性。
” 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平民政体是最理想的。
“群众都爱好实利而不重名位”。
这样就能保证杰出人物掌握政治权力。
而以工商佣工为主的平民政体是较劣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优良的生活应当寓于各邦在现实情况下所可达到的最优良政体中”。
亚里士多德倾向积极参加政治生活。
因为:人生一定要有“善行”而后可以获致“幸福”,实践(“有为”)就是幸福。
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
应该“依从理性,把理性作为行为的准则”。
城邦中的公民必须有财产,才可能有条件修养善德和从事政务的闲暇。
倾向混合所有制的。
财产划分为两部分:公产和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