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亚里士多德《诗学》一阅读西方经典,自然逃不开译本问题。
罗念生先生译本中亚氏此语,初看时感触良多。
只是参照了商务译本,才发现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
“诗是天资聪颖者或疯迷者的艺术,因为前者适应性强,后者能忘却自我”——陈中梅译本显然同罗念生译本迥异。
一方认为艺术中“天才”与“迷狂”两个因素不分优劣,亦无矛盾;另一方则表达“天才”高于“迷狂”,正好与柏拉图“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会饮篇》)的观点相峙。
译本之争其实是西方的版本之争。
根据陈中梅的注解,意大利学者卡斯泰尔维特罗当年把抄本中的字母稍一改动,便将“陈本”之意转作了“罗本”之意。
这种改动其实也表达了西方不少学者共同的理解:“亚里斯多德不是灵感至上论者,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在论及文学和艺术时一般不多谈灵感的作用。
”至于我的理解,凭着阅读感受,仍旧倾向于“罗本”之意。
原因还是用老一套办法:从亚氏的哲学核心推导而来。
亚氏多言“中庸”、“适度”,至于失去常态的“迷狂”,显然与此相悖。
《诗学》中强调“适当”的篇幅长度、“适宜”的人物性格,也是佐证。
没有阅读阿拉伯原本的能力,以上只是姑妄之言,等待方家考证才是。
在此苟且以“罗本”为依托,想开谈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很短的,并且不难。
可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诗学》中,亚氏文本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重头在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可我依旧选择细读亚氏原文,匆匆地有选择性地看注释、引言和附录(反正我又不是学文艺学的,就算我是,我也不是博士生嘛)。
虽然我觉得我这种阅读方法相当不错,但依然要注意的是,若脱离了亚氏的时代背景,《诗学》是无法被正确理解的。
比如,若我们不知道,文本中的“悲剧”其实不是现在的“sad end”剧,而更相当于如今的“正剧”范剧,我们是会轻而易举地对文中“悲剧摩仿比我们好的人,而喜剧摩仿比我们坏的人”产生疑惑。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
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
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
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
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三类事中选取摹仿对象,对此三种摹仿不同对象、体现不同创作倾向的艺术,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第1篇: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巨著《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著作。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他的说法是十分贴切的。
《诗学》虽篇幅短小,但理论精辟,气度非凡,是部值得我们仔细研读的文艺理论著作。
关于《诗学》首先值得我们研析的便是“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把“摹仿”当做是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强调摹仿是人的本能,摒弃了柏拉图的“理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摹仿的艺术真实性,看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第一章中,他提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
”也就肯定了摹仿是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艺术要表现美,就离不开摹仿。
“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而有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舞蹈者通过糅合在舞姿中的节奏表现人的性格、情感、行动。
”肯定了摹仿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同时也要也内容相结合,一切艺术,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另外,在第二章一开头他提到既然摹仿是表现行动中的人,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就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
”进一步说明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所表现的人,要么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要么是在其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塑造,不限于单纯的摹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对人物进行升华,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更有美感,用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
在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主张照事物或人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是他认为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时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现实性。
描写人物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所以在第十五章中,他对人物性格塑造要求性格应该好,应该适宜,应该相似,应该一致,必须始终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理想悲剧人物的设定——读《诗学》有感

【 关键词】诗 学;亚里士多德 ;理想悲剧人物
一
、
引 言
是 对 一个严 肃 、完 整 、有 一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仿 ,
亚里 士多德 ( 公元 前 3 8 4年 ~ 公元 前 3 2 2 它 的媒 介 是 经过 ‘ 装 饰 ’的语 言 .以不 同的 形 式
祸 ”的说法 ,悲剧感 自然 萌发 。
( 一 )理 想 的悲剧人 物 需要 非凡 的品质 带来 美感
莎 士 比亚 的四 大悲 剧 的 主角 。哈姆 雷 特 、奥
赛 罗 、李 尔 王和 麦 克 白 ,全 部都 是 位 高权 重 的 风
作 为 一种 艺术 形式 ,悲 剧 的创 作 与人 们 的 审 云人 物 。哈姆 雷特一 心 复仇 ,最终 虽然 大仇 得报 。 美 习惯 密切 相关 。而在谈 到 审美 时人 们 又总 会提 但 是爱 人 、亲人 和 自己都 死 了— — 他是 一位 王子 ;
史 诗 、悲剧 、喜剧 等 。现 存 的 《 诗 学 》共 二 十 的是 净 化怜 悯 和 恐惧 两 种 情 绪 ,使 人 感 到 舒 畅 的 六 章 ,可大 体 分 为三 部 分 :第 1 ~ 5章 ,谈 艺 术 松 弛 ,得 到无 害 的快 感 。多 年 来 ,人 们 已经 对 其 的分 类原 则 ,分析 各 种 艺 术所 摹 仿 的对 象 以及 关 于 悲剧 的成 分 、风 格 、效 果 等 方 面 的 论 述 进 行 摹 仿所采 用 的媒介 和方 式 ;第 6 ~ 2 2章 。谈他 的 过 很 多探 讨 ,但 对理 想 的 悲 剧 人 物 的设 定 还 缺 乏 悲 剧 论 ,论 述 悲剧 的特 征 和构 成 要 素 ,讨 论 了 更 多 解 读 。悲 剧 的各 要 素 ( 情 节 、性 格 、 言 词 、
亚里士多德诗学思考

亚里士多德诗学思考阅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前几天,有幸拜读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学》一书,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论述,给我以极大的启示。
本文试从此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时。
提出了悲剧具有卡塔西斯的作用。
他在该书第六章给悲剧下定义时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
”定义中最后一句的“卡塔西斯”一词即涉及到悲剧的作用。
但现存《诗学》已为残篇,书中不能找到对这一词的详细论述。
这使后来的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争执不休。
我国学者罗念生把这些观点概括为两类七派,并对其一一进行了驳斥。
在此,本文不再详述西方各派学者的观点及解释。
而是在对我国学术界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的含义。
我国学术界对“卡塔西斯”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以罗念生先生为代表的“陶冶”说。
罗先生在1961年撰写了一篇《卡塔西斯笺释》,来论述自己的“陶冶”说。
后来。
他又在自己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译后记中概述了自己的观点。
罗先生认为“卡塔西斯”是“医疗”的同义语,悲剧的医疗作用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得到解释。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需求适度。
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使我们的情感达到适度。
该过程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是适度的。
观众每看一次悲剧。
他们的情感都受一次锻炼;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好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它们发生得恰如其分。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诗歌的本质、种类、创作原则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本质和规律。
读完《诗学》,我深感这部著作对于理解诗歌和艺术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人性与审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被亚里士多德对于诗歌本质的阐述所吸引。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摹仿的艺术,通过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和事件,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镜子。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净化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于悲剧的欣赏,人们可以体验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悲剧不仅仅是让人悲伤和痛苦的,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启迪思考的艺术。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于情节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给予了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情节的构建应该遵循“三一律”,即情节、性格、言语的一致性;而人物性格的塑造则应该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诗歌创作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严谨的构思和真实的描绘,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最后,我认为阅读《诗学》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和升华。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人性与审美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揭示人性和社会本质的艺术。
同时,它也激励着我去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性与审美,去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以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并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审美。
7《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标志着古代西方文学理论的高度发展。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理论之精湛、思想之深邃,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诗学》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详细探讨了悲剧、史诗等文学形式的本质、特点和创作方法,为后世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文学观念、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诗学》中的文学观念让我深受启发。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模仿的艺术,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文学观念不仅强调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突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同时,他还提出了“诗的正义”说,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体现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这种文学观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也让我对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诗学》中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悲剧、史诗等文学形式的构成要素、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机整体”说,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应该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这种批评方法不仅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总之,《诗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精湛理论的文学理论名著。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同时,《诗学》中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也为我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我相信,在未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中,《诗学》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时,我被他对于诗歌和艺术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的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再现现实,而且是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和解读。
这种解读往往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实现的。
这种模仿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悲剧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净化观众情感,提高观众道德水平的艺术形式。
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失败和痛苦,从而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有机整体”概念。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品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悲剧和其他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
最后,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指南。
他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创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著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人生,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
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
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
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
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
样或那样的事”三类事中选取摹仿对象,对此三种摹仿不同对象、体现不同创作倾向的艺术,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他说:“要是有人批评诗人的摹仿不真实诗人或许是按事物应有的样子来描写的。
”(第25章)情节是对于行动的摹仿,也就是事件的安排。
行动体现在事件之中,通过事件表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选择那些“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第13章)。
创作主体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脱节。
”(第8章)这个行动是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
惟其如此,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一样,给人一种应该由它引发的快感。
”(第23章) 。
布局上,亚里士多德要求创作主体必须依靠情节安排本身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而不应该依靠装扮者的帮助。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陶冶/净化说”与其“摹仿说”是辅车相依的。
柏拉图否定所有摹仿艺术,对悲剧的攻击尤为激烈。
他认为悲剧摹仿激动的情感和变动的性格,是对人性中低劣部分的逢迎、对理性的摧残,只能滋养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看法,为诗辩护,肯定所有的摹仿艺术,认为它能够使人增加知识,给人审美快感,并对悲剧的作用做了专门的论述,便是文艺功能的“陶冶/净化说”,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艺术对情绪有净化陶冶的作用,有益于受众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对社会风气的匡正补弊是大有裨益的。
“陶冶/净化说”的内涵实质即是通过引起受众的艺术幻觉,打动其慈善之心,满足其道德感,引起恐惧和怜悯的感情,并将之提升到作品所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去,升华为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达到创作主体的传播风化的效果。
通读完全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关于诗学和美学知识的普及本。
让我清晰的认识了悲剧、史诗等的具体内容,如它们的成分、它们的特点、有关于时间和情节的重要性等等。
之前我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很明显地看出,相对于柏拉图的唯心思想,亚里士多德是相对较为唯物的代表。
由于我个人的世界观也比较偏向唯物,所以我对于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比较赞同。
但是有一些观点,我还是有一些异议的。
如:
一、他认为悲剧是高于史诗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点我不甚赞同。
首先我认为,不管
是悲剧、喜剧、还是史诗,都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可以有个人的偏好,但
是并无法说明那种艺术形式高于另一种。
而且我个人也是喜欢史诗更多一些,
所以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偏颇,作者所说的:具有史诗的成分之外还有音乐、形
象;在短时间内达到摹仿的目的;更具有艺术效果这几个理由是无法让我心悦
诚服的。
二、《诗学》的意图是要总结希腊文艺,特别是悲剧、史诗创作的经验,但是他受
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他的总结以柏拉为靶子,处处针对他,在批判中树立
自己的理论观点。
因此,就好像苏格拉底式的“反诘法”,他涉及的只是柏拉
提出过后,缺乏自己新的东西。
二是,他的总结还有些地方不够客观。
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加上我的美学基地尚浅,所以对于本书的阅读还是比较浅薄的。
尤其是书中旁引博证,有许多那个时期经典的史诗、悲剧等,除了《伊利亚特》《奥德赛》等我还有所耳闻,别的根本没读过,因此让我对其思想的理解还有着挺大的掣肘。
但不管怎么说,《诗学》对于西方美学的地位是不容小视的,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这并不是一本诸如《文艺对话集》一样有些冗长的著作,所以其言简意赅也使人不得不佩服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