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对于戏剧和诗歌的表达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的《诗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对于悲剧要素的阐述,对后来的戏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形式,它应该具备以下要素: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高贵的人物。
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贵族或王侯,而是指那些在品德和才能上具备卓越特质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之所以适合做为悲剧的主角,是因为他们的错误和悲剧遭遇,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且让他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悲剧必须有一个不可逆转的结局。
这意味着主人公必须经历一场惨烈的失败或者死亡,而这个结局必须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结局的设定,让观众不禁会想,如果自己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有怎样的反应和措施。
第三,悲剧必须具备情感的冲击力。
这里的情感并非指感伤或者悲伤,而是指人物之间的冲突、爱恨情仇、忠诚和背叛等。
这种情感冲击力究竟有多强,最终取决于人物的性格和经历,以及这些人物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第四,悲剧必须是合乎逻辑的。
这意味着主人公的失败或死亡,必须是有原因和逻辑支持的。
这样的支持,不仅仅需要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决策,还需要与人物相关的整个故事背景、文化或者社会环境的支持。
最后,悲剧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性。
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悲剧必须具备某种美学标准或技巧,而是指观众必须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或者体验。
这种审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悲剧中的主人公和情节,能够唤起观众深层的共情和感受,从而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成长。
通过对这些悲剧要素的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加的欣赏和体验悲剧的艺术魅力,更能够深刻理解戏剧和文学在文化传承和人群思考中的重要性。
《诗学》简介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艺术、美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古希腊戏剧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模仿说”、“情节是悲剧的第一原则”等。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而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情节是悲剧的灵魂,人物性格为其次。
此外,他还探讨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问题。
《诗学》的内容深刻而精炼,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这部作品对后世西方美学思想、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许多合理见解至今仍值得借鉴。
总之,《诗学》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1. 《诗学》讲了悲剧呢!你看像《哈姆雷特》就是个悲剧的经典例子呀,它那跌宕起伏的剧情,人物的悲惨命运,不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的典型嘛!
2. 《诗学》对史诗也有深入探讨哦!比如说《荷马史诗》,那宏大的叙事场面,不就很好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史诗的特点嘛!难道不是吗?
3. 《诗学》提到了情节的重要性呀!就好像一部好电影,情节引人入胜才能吸引人,像《盗梦空间》那样让人看得欲罢不能,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呢,对吧!
4. 模仿在《诗学》里也很关键呢!想想那些模仿明星的人,他们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嘛,多有意思啊!
5. 《诗学》还强调了人物性格呢!像孙悟空那样鲜明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嘛,哈哈!
6. 还有啊,《诗学》说的净化作用!看一场感人的悲剧,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就像大哭一场后心里会舒服很多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
7. 亚里士多德对诗的种类的分析也很精彩呢!诗歌有那么多种类,每种都有独特的魅力,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各有各的好呢!
8. 诗的语言在《诗学》里也有讲究哦!优美的语言能让诗更动人,就像动听的歌声让人陶醉一样呀!我觉得《诗学》真的是很有深度和价值的著作呢,它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从悲剧到叙事———论《诗学》中的三重模仿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6-26 作者简介:施周祺(1994-),男,在读博士㊂主要从事法国哲学㊁解释学研究㊂从悲剧到叙事论‘诗学“中的三重模仿施周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讨论了悲剧艺术,提出悲剧的核心是对行动的模仿㊂利科在亚氏悲剧观的基础上提出:模仿不仅仅属于悲剧,而且是广义叙事的核心要素㊂然而,模仿除了是对行动的模仿,还涉及对行动世界的前理解,以及观众与作品的关系㊂通过梳理利科对模仿的三种含义的说明,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广义的叙事,一个超越了悲剧,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写故事的叙事㊂这种叙事涉及人对现实的不断理解和在欣赏作品之后重新理解现实,并且这两者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循环㊂关键词:利科;亚里士多德;悲剧;叙事;模仿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1-0054-05From Tragedy to Narrative On the Triple Imitation in PoeticsSHI Zhou -qi(College of Philosophy,Law&Political Scienc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Aristotle mainly discussed the art of tragedy in Poetics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core of tragedy is the imitation of action.On the basis of Aristotle’s view of tragedy,Ricoeur put forward that imitation not only belongs to tragedy,but also is the core element of generalized narrative.However,in addition to the imitation of action,imitation also involves the pre-understanding of the actionwor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s and narrative works.By analyzing Ricoeur’s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meanings of imita⁃tion,a broad narrative that transcends tragedy has gained profound insights.This narrative involves people’s constant understanding ofreality and re-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fter appreciating narrative works,and these two form a larger hermeneutic cycle. Key words :Ricoeur;Aristotle;tragedy;narrative;imitation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对象是诗的艺术,包括诗的种类㊁不同种类的诗的功能和成分㊁情节的含义等等一切关于诗学领域内的问题并对古希腊的诗作作出了独到的评价㊂历来学者对‘诗学“的解读是多方面的,包括形而上学㊁政治学与伦理学等等㊂如戴维斯在‘哲学之诗“中就从古希腊政治生活出发理解‘诗学“㊂[1]而利科在‘时间与叙事“卷一中对‘诗学“的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诗歌创作是一种对行动的模仿,而对行动的模仿就是情节化操作,即将种种事件安排成一个整体㊂另一方面,利科认为,模仿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诗歌创作的内部结构中,而必然与外部世界具有关联㊂因此,等同于情节化的模仿虽然是分析的核心,但却并不是模仿的全部含义㊂利科把这一模仿命名为模仿2,另有涉及对行动世界之前理解的模仿1和涉及观众世界的模仿3㊂因此,模仿的三种含义,就分别对应对生活㊁叙事和行动这三个领域㊂一㊁创制的核心:模仿-情节(一)模仿-情节(mimesis-muthos)的优先性与普遍性在诗的种类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最高的㊂从篇幅上来说,整篇‘诗学“现存共二十六章,而其中第六到二十二章都在讨论悲剧㊂这部分的讨论包含了悲剧的定义㊁成分和写作,从整体的结构到细微的词汇音韵无一不包㊂从理论上来说,‘诗学“第四章讨论诗的起源时,就明确谈到了悲剧和喜剧比史诗和讽刺诗[2]更高㊂第二十六章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提出悲剧相对于史诗的三方面优越性,分别是:悲剧因其音乐和形象而能加强快感,运用舞台和角色妆造能让观众看到鲜明的形象,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模仿的目的㊂悲剧具备史诗的各成分,但是史诗却不完全具备悲剧的成分㊂亚里士多德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㊁完整且长度适度的行动的模仿;其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知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空寂来是这种情感得到净化”[2]1449b25-26㊂亚里士多德将定义中的各个部分清晰化,提取出悲剧的六种成分:情节㊁性格㊁思想㊁言辞㊁歌曲和形象㊂六种成分的重要性并不相同㊂一般来说,各种观众在观赏戏剧中会被这六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所深深吸引㊂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 事件的安排”,与悲剧的目的对行动的模仿 紧密关联,是最重要的成分㊂ 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 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仍然可能成立㊂”[1]1450a16-24上方在悲剧的各个成分中,只有情节能实现模仿这一行动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性格的功能是显示人物的抉择,思想使人物说出适宜的话,语言意味着通过语句表达意思,歌曲用以悦耳,形象用以吸引观众㊂这五种成分的功能对于 模仿行动”来说都是次要的,只有情节通过 对事件的安排”才能实现 模仿行动”㊂悲剧正是依靠情节才能产生悲剧效果㊂因此,悲剧是一种模仿的技艺㊂在古希腊时代,模仿最初指的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祭祀活动㊂随后,它才慢慢进入哲学和美学领域,并逐渐 强调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逼真地再现外在世界”[3]28㊂通过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和成分的分析,利科提出三点评论㊂首先,利科认为,情节概念和模仿概念在‘诗学“中应该作为动词来理解㊂情节化是对事件的安排,诗的本质就是组织情节㊂同样地,模仿概念包含着模仿活动㊁模仿和再现活动这一主动过程,也应该将其视为主动和动态的概念㊂而悲剧的其他成分的意义也被重新解释: 我们不能把它们理解为诗歌的成分,而应该是艺术创作(composition)的成分”[4]33㊂其次,利科提出模仿和情节的准同一性㊂通过悲剧的定义,我们直接地理解了模仿概念在‘诗学“中的核心地位㊂无论是在悲剧㊁喜剧还是史诗中,模仿或者对行动的再现都必须被考虑㊂起初,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悲剧的成分来表达模仿的含义㊂但很明显,六种成分的地位对他来说是不同的㊂利科将亚里士多德对六种成分的区分表达为双重的等级化㊂第一重等级化使得六种成分被区分为三个部分,优先性最高的是模仿的对象,包括情节㊁性格和思想;次一级的是模仿的方式,即言辞和歌曲;最后则是形象㊂第二重等级化发生在模仿对象的内部,行动被置于性格和思想之上㊂ 在这种双重层次化的结尾,情节表现为 首要原则’㊁ 结局’㊁ 目的’,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它也是悲剧的 灵魂’㊂”[4]34通过建立(依靠情节化来模仿的)行动在悲剧中的最高优先性,情节在六个成分中的优先性也被建立㊂于是,在情节化和模仿之间就具有了 准同一性”㊂最后,利科为了从‘诗学“中提炼出构造情节的模型,并以此作为广义上的叙事的模型,因此,要批判亚里士多德添加在悲剧㊁喜剧和史诗之上的三个额外限制㊂第一个限制是性格对体裁的限制㊂亚里士多德将性格与体裁相联系㊂悲剧被定义为 再现高尚的人”,喜剧被定义为 再现卑鄙的人”㊂第二个限制是通过形象和歌曲,来区分史诗和悲喜剧㊂利科认为,前两个限制涉及到叙事是否被视作一种普遍体裁㊂悲剧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情节,而这一点对于史诗和喜剧来说是一样的㊂广义的叙事就是对行动的模仿,也就是情节对事件的安排㊂那么史诗㊁悲剧和喜剧都应该属于叙事一类㊂叙事者在这些不同的体裁中都在进行着情节构造,而无论角色是谁,无论角色的性格,更无论形象和歌曲的有无㊂亚里士多德以性格㊁形象和歌曲来区分史诗㊁悲剧和喜剧,但这显然并不涉及三者的本质㊂因此,对悲剧最重要的成分的要讨论,实际上就是对广义叙事的讨论㊂第三个限制在于亚里士多德对模仿一词的使用上㊂亚里士多德将对行动的模仿归属于悲剧的定义㊂但是,对喜剧来说,对行动的模仿也应当是第一位的㊂悲剧和喜剧的差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角色的伦理性质㊂但利科认为,我们应当区分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诗学“中伦理性质的不同意义㊂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主体对伦理品质序列的遵从先于行动㊂在‘诗学“中,诗人对行动的安排决定着角色的伦理品质㊂”[4]37在‘尼伦“中,伦理性质的序列先于行动㊂但是,在‘诗学“中,具有一定伦理品质的角色附属于行动,角色的伦理品质对诗歌来说是次要的㊂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断是:没有性格,可以有悲剧;没有了情节,则没有悲剧㊂在行动的基础上建构叙事的逻辑,这是模仿的功能,喜剧和悲剧概莫如是㊂因此,模仿概念的使用不应该仅仅被限制在悲剧的定义中㊂利科对悲剧定义的分析深化了亚里士多德 模仿-情节是悲剧的核心”这一基本观点,并认为模仿-情节是主动的操作概念㊂但他也提出,叙事是普遍体裁,并不限制在悲剧之内㊂(二)情节赋予叙事以协调性通过利科对‘诗学“的诠释,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模仿和情节概念的作为一对孪生词的准同一性,也说明了两者在叙事中的普遍优先性㊂现在在悲剧定义中暂且被搁置的那几个形容词重新纳入讨论,即,完整性㊁整一性和适当的长度㊂利科认为,情节通过这三个特点而赋予叙事(即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以协调性㊂完整性意味着一个事物由起始㊁中段和结尾组成㊂这种三段的区分并不是从时间体验中获得的,不是实际行动的结构,而是诗歌的情节安排㊂这种联结属于逻辑联结,而非时间联结㊂整一性意味着诗歌的情节对行动的模仿,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㊂任何情节的部分都不能随意增删,否则就不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㊂作品的适当长度取决于行动的轮廓和限度㊂作品篇幅的最低限度是要容纳反转事件㊂反转蕴含着时间,但这仍旧是作品的时间,而不是世界中事件的时间㊂作品中的事件并不在现实世界的时间中绵延,而是在情节的必然性中彼此融贯㊂通过对这三个形容词的分析,我们会看到事件在情节中和现实世界中的区别㊂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描述的并不是这个现实世界,不是描述后已经发生的事,而是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㊂对这种必然律和或然律的理解,并不属于理论领域㊂ 诗并不是实际的㊁伦理的制作,确切地说是一个虚构的㊁诗学的制作㊂”[4]10诗与历史不同,诗所描述的事应该带有普遍性㊂普遍性指的是,某一种人按照必然律55 第11期从悲剧到叙事 论‘诗学“中的三重模仿或或然律来行事说话(即组织情节)㊂利科指出, 情节所要求的那种普遍性来自于它的顺序,这种普遍性实现了情节的完备性和完整性 这是与实践智慧相关的普遍性,因此与伦理和政治相关㊂当情节的行动结构依赖于行动内部的联系而不是外在的偶然联系时,情节便蕴含着这些普遍性㊂这种内在联系是普遍性的开端㊂”[4]41内在的联系是情节的逻辑,外在的偶然联系是现实事件之间令人难以琢磨的荒诞㊂逻辑可以让观众信服,荒诞让个体叹惋㊂这两者看似泾渭分明,但在利科的处理下,将形成一种广阔的循环关系㊂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的前半部分㊂这种定义对利科来说实际上是对叙事的定义,而不仅仅局限在悲剧之内㊂利科最后对诗中的必然性所提出的问题是:诗中产生的必然性的标准是什么?他结合‘诗学“给了一个暂时的回应,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习并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角色是某某人㊂这种认出的快乐预设了一个前瞻性的真理概念,发明即重新发现㊂但这种前瞻性概念在更加形式化的情节结构中并没有任何位置,它实际上预设了一种比简单地将模仿等同于情节这一模仿理论更加进步的模仿理论㊂”[4]42在这里,利科初步表达了在诗歌创作中对情感(快乐)的考虑,并且预示一种更加进步的模仿理论㊂二㊁从情节到情感:苦难对情节的非必要性在‘诗学“第十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及了简单的情节和复杂的情节之分㊂区分的根据在于是否通过情节的两种成分 突转”和 发现” 而达到结局㊂突转指的是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情节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走向了没有预料到的另一种结果㊂比如,预定被处死的人因机缘巧合而得救了,报信人本想宽慰俄狄浦斯反而使对方得知真相并痛苦欲绝㊂发现指的是从人物从不知某事到知道某事的转变㊂最好的情况则是两者同时出现(比如俄狄浦斯中的发现和突转是一体的),以便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㊂简单情节不通过二者就能达到结局,复杂情节则通过至少一种状况达到结局㊂突转和发现并不是随意置入情节之中的,而必须要从情节的结构中产生出来㊂这意味着,突转和发现仍旧要遵守情节的必然律或或然律㊂接着,亚里士多德提出,情节的第三个成分是苦难㊂它是毁灭或痛苦的有形的行动,比如死亡㊁伤害㊁心灵的折磨等类似事件㊂以上是亚里士多得对情节的三种成分的分析㊂在对悲剧定义的诠释中,利科认为现实世界是偶然的,不具有合理性的,但是情节赋予叙事以协调性㊂而通过对情节中的苦难成分进行分析,利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模型中所透露出的不协调的因素㊂要具体理解这种不协调性,利科转向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的后半部分㊂ 悲剧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陶冶”[1]1049b26-27㊂怜悯是因为人物遭受了本不应该遭受的苦难,恐惧是因为观众体会到剧中遭受苦难的人与自己相似,自己也可能遭受这苦难㊂ 悲剧诗中行动者的不幸固然是悲惨的,引起的情感首要的却不是悲伤,而是恐惧和怜悯㊂”[5]上方也就是说,悲剧中人物经受的苦难构造了观众的情感㊂在情感被反复构造的锻炼下,观众就能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㊂这就是悲剧的功能 净化情感㊂在此,利科关注的不是这种情感的净化本身㊂这里的关键是:净化的意义无论是什么,都是由情节来实现的㊂悲剧的情节必然包含这苦难这一成分,而苦难中能引发的怜悯与恐惧的事件就包含着不协调的因素㊂怜悯意味着不该如此,恐惧意味自身受到威胁,人物由本来的幸福转向了出乎意料的不幸,这对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惊奇㊂ 令人惊奇的事物是那些看似有意为之的偶然性㊂”[4]43必然性出自于情节,而偶然性是现实世界和生命的特征㊂如果惊奇是巧妙的,就意味着创作艺术成功地将生命的不协调表现为协调的,让先后顺序服从按因果联系㊂无论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还是由逆境转入顺境,这种反转的结构都不是生活的特征,而是叙事的特征㊂因此, 在生活中,不协调摧毁了协调,但在悲剧艺术中却不是这样㊂”[4]43㊂而悲剧艺术必须面对这个不协调的生命,将其包含在协调的情节化的整体之中㊂但是,一个与 情节属于广义的叙事而并不局限在悲剧中”这个观点一脉相承的质疑是:对不协调的克服仅仅属于苦难吗?或者说,仅仅属于悲剧吗?利科认为,通过突转和发现来实现情节的反转(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这对所有故事都一样重要,正是这种反转使得现实中的无意义得以转化为某种意义㊂如此,苦难就只是这种反转的其中一种可能性,因为苦难的反转主要是以有顺境转入逆境,由人物的幸福转为不幸为主㊂那么,对作为叙事之核心的情节来说, 正是这些不和谐的事件使情节变得必要和可能”[4]44㊂但苦难并不是它的一种必要的成分㊂利科的质疑是,亚里士多德不断地丰富悲剧的模型,这种丰富一方面拓展了叙事理论,另一方面又不断添加各种限制稳固悲剧的模型㊂但广义的叙事与悲剧在‘诗学“中被一同处理㊂反转和发现属于广义的叙事理论,而苦难则是通过前两个成分所呈现的,属于悲剧的成分,却并不作为情节的必要成分之一㊂广义的叙事必然通过其成分而构造观众的各种情感,但这些成分中不一定有苦难㊂对苦难的非必要性的揭示,是为了揭示情节将情感纳入理智之中的普遍性㊂情感的主体毫无疑问是观众㊂那么情节将情感纳入理智的普遍性,就暗示着叙事作品与观众的联系㊂于是,‘诗学“(或者说一种叙事学)就必然超越对作品内部的结构和风格等要素的讨论,而与外部的世界相关㊂由此,我们能看到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辩证法㊂这种辩证法在情感的净化中得到最大的体现,但它首先在叙事者将现实转换为故事这一创作行动中体现㊂从这种思考路径出发,利科提出了‘诗学“中模仿概念的三重意义,分别对应对现实世界的前理解,创作作品(对事件的安排)和在观众的欣赏中产生的情感及其净化㊂三㊁转换与净化:模仿的另外两种含义考虑作品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有两个方向㊂其一发生在作品被创作之前,即对世界的前理解与创作的关系㊂其二发生欣赏之中,读者在自己的欣赏中完成了作品的创作㊂(一)模仿1:将现实转换为叙事利科先对前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从对现实的前理解如何6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转换”为作品㊂这里谈论的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而不是仿制(imitation),也不是表象(representation)㊂ 语言艺术家不生产事物,只生产准-事物㊂他们发明了似然性(comme-si)㊂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概念是一种转变的象征,这种转变产生了文学作品的 文学性’㊂”[4]45这种似然性与实践概念相联系㊂利科认为实践概念既属于伦理学所主导的现实领域,又属于诗学主导的想象领域㊂正是实践概念联结了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㊂而现实领域向诗学领域的转换是通过构造情节所运作的隐喻所实现的㊂这种转换中的模仿,被称作利科命名为模仿1㊂与模仿2(即前述与情节具有准同一性的模仿)相区别,模仿1涉及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前理解与叙事之间的关联㊂模仿1和模仿2在利科看来,其意义的侧重点是不同的㊂模仿1强调连续性,是现实和叙事相互联系的连续性;模仿2强调不连续性,情节并不是通过连续性结合的,而是通过因果联系的,不同事件之间存在着空白㊂如无必要,我们不会关心英雄在创造伟绩之间究竟在干什么,比如吃什么或睡了多久㊂为了具体说明模仿1的意义,利科仍旧采用亚里士多德的 悲剧模型”作为例子㊂从情节的角度来说,叙事是普遍的体裁,而悲剧只是叙事的一种有限模型㊂悲剧的有限性就与对现实的前理解相关㊂ 悲剧的情节逆转了运气,使幸福变为不幸,这是对行动如何使好人出乎意料地陷入不幸的一种探索㊂悲剧是伦理学的对立面,因为伦理学教导的是行动如何通过美德的行使而导致幸福㊂同时,悲剧仅从对行动的前理解中借用其伦理特征㊂”[4]46在‘诗学“第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中的性格成分提出了四点要求㊂第一,性格与人物的善恶相联系;第二,性格必须适合于人物;第三,性格必须与现实人物或传说人物相似;第四,性格必须前后一致㊂根据悲剧中对性格的四点要求,利科找到了模仿1之存在的两个标志㊂根据第一点,利科认为人的性格与善恶的联系是模仿1的第一个标志㊂诗人知道所创作的角色是行动者,而性格是用以判断行动者之善恶的成分㊂因此,诗歌中人物的性格与伦理学的善恶相联系㊂根据第三点,利科认为 在探讨性格的第十五章, 被模仿的人’是根据伦理所创造的人物㊂伦理学的属性来源于现实世界㊂”[4]47根据对现实中不同的伦理属性的强调,悲剧和喜剧由此得到了区分和限制㊂ 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而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㊂”[1]1448a16-18这是模仿1的第二个标志,它表现了诗歌种类与现实中人的善恶的关系㊂这两个标志分别实现了悲剧与伦理学的联系,以及悲剧通过与伦理学的联系进一步实现与现实的联系㊂因此,模仿1在这双重联系的标志下,表达了模仿概念的对伦理学和诗学这两个行动领域之间的连续性的支持㊂这与模仿2所实现的事件的不连续性形成对比㊂为了进一步说明叙事与伦理学的关系,从而 进一步推动诗学中伦理的复兴或恢复”[4]47,利科提到‘诗学“中所讨论的一种悲剧的可能形式,即沿用历史人名或者叙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㊂这里既有模仿2的不连续性,又有模仿1的连续性㊂其不连续性体现在,即使诗人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其原则也是诗学的原则(通过必然性或或然性对事件的安排),而不是现实的偶然性㊂而其连续性体现在,诗人始终可以从特定的现实中挖掘出令人怜悯或另人恐惧的材料,这展现了叙事和伦理性的现实之间的关联㊂但叙事与现实的关联并不是简单实现的,它需要让观众信服㊂一个偶然的现实,能否被观众所接受,这是一个隐含其中的问题㊂而涉及到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谈论模仿3的意义㊂模仿3在另一个方向上考虑现实与叙事的关联㊂(二)模仿3:从叙事到观众世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论题是关于模仿2的,即,在模仿等同于情节的意义上理解模仿的㊂关于诗作对观众㊁读者的影响或者与观众㊁读者的交流涉及甚少㊂而在这一方向上,对模仿3的思考是不可避免的㊂最终,我们将在亚里士多德对作品提出的 令人信服”的要求中,看到作品如何在辩证的意义上既自我封闭又必然与外部观众关联㊂利科对‘诗学“做出如下论断, 作品的接受不是‘诗学“的主要范畴㊂它是关于创作的论著,几乎不关心接受作品的人”[4]48㊂同时,他又认为,‘诗学“的论题集中在诗歌的内部结构上,但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可避免地会让自身跃出文本之外㊂‘诗学“中的概念都归属于创制概念,而创制概念是一种操作性概念㊂那么‘诗学“所讨论的就不是文本内部的结构,而是结构化(structuration)㊂结构化是一种活动,只能通过观众和读者实现㊂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四章中,谈到了悲剧被要求能给观众一种快感㊂ 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的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模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㊂”[1]1453b11-12如果构造情节意味着把种种 事件”构造成一个整体,那么,令人怜悯和令人恐惧就毫无疑问是对这个整体的反应,也就必然包含在构造情节所要考虑的范围之内㊂此外,在第二十三章中,亚里士多德的再次论及悲剧快感,认为它是通过情节的完整性实现的㊂利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认为 悲剧快感”把作品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起来㊂这种联系是辩证的㊂作品的内部结构不包含快感,但是结构化必须考虑到快感之实现的可能性㊂这种快感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 学习的快感”㊂这种学习的快感在欣赏悲剧时,具体表现为一种认出,即 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某人”[1]1448b17㊂古希腊悲剧中出现的人物,要么是当时人熟知的神话传说人物,要么是历史或当下的人㊂根据前述的内外辩证法,快感确实属于作品结构化的一部分,那么‘诗学“所谈论的问题就不应该局限在作品结构内部,而要涉及到具体的欣赏活动㊂快感的实现是创作的一部分㊂叙事创作有其必然性或或然性的原则,那么观众就通过这种原则而 获取认出的快感”㊂我们还记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十五章所说的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可能发生的事情更为可取”[1]1460a26㊂观众的快感的产生也并非由于客观的可能性,而是由于故事是否令人信服的逻辑㊂利科认为,从这种创作的原则来看,我们就能发现快感的 隐秘的源头”,即令人信服㊂令人信服是模仿的最终标准㊂当作者在创作时,要为不合理的事情提供合理性,实际上就是要考虑公众的意见,让事件的安排在这种意见之下被看做是令人信服的而被采纳㊂综上,在快感的源头 令人信服”中,利科发现了在75 第11期从悲剧到叙事 论‘诗学“中的三重模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原文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原文共有三篇,分别是《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和《逻辑学》(Logic)。
其中,《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研究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诗学》的原文摘录:
1.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音、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诗的分类有三种: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性诗。
叙事诗主要叙述事件和故事,抒情诗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性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3. 诗的特征包括:情感、语言、节奏和韵律。
情感是诗的核心,语言是诗的基础,节奏和韵律则是诗的形式。
4. 诗人应该具备观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人之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 诗歌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词汇、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
6. 诗歌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7. 诗歌的作用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诗学》的原文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第十讲 悲剧与喜剧 (2)

悲剧与喜剧
• • • • •
一、对悲剧的解释 二、悲剧的本质 三、悲剧的美感 四、中国的悲剧 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
一. 悲剧的概念
•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悲剧,正如辞典里没有诗,采 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朱光潜 • 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喜剧与悲剧都是一种审美意象, 离不开审美主体,需要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 它、照亮它。
• 希腊人仍然以命运解释这部悲剧。按照希腊 人的宗教信仰,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 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此亲人有埋葬死者 的义务。然而,安提戈涅如果为哥哥波吕涅 克斯收尸,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这样形成 了无法解决的矛盾,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 突和调解。在《安提戈涅》里,两种对立的理想 的冲突就是安提戈涅和国王克瑞翁的冲突。安提 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护国家安全的王 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具有 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 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 实现亲属爱必然破坏王法,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 必然剥夺死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理想都 是片面的。“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 遭受痛苦或毁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 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 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零零地守着王位,但他们 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王法以后仍然有效。
• 西方悲剧快感理论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中认为,悲剧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 恐惧之情而形成的。
悲剧的快感:
• 怜悯:无论情节多么可怕的悲剧,其中总隐含一 点柔情,总有一点使我们动心的东西,使我们为 结局的灾难感到惋惜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
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
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
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
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诗学 亚里士多德 pdf

《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鉴赏《亚里士多德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奠基之作,它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见解,对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功能的诠释,无论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还是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文字,不仅对古希腊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次提出了“悲剧”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悲剧的本质和结构。
他认为,悲剧是模仿高尚行为的艺术,它的目的是通过观众对主角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恐惧,达到“净化人的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净化理论”。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悲剧的艺术性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种类、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技巧,以及诗歌评价的标准,这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模仿的艺术,它通过语言、节奏和和谐的手段,模仿人的行为。
这种对诗歌本质的定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遵循“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原则,即诗歌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逻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能随意编造和杜撰。
这种观点强调了诗歌创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再次,亚里士多德指出,诗歌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应该一致,诗歌的主题和情节应该具有可能性。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遵循“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原则,即诗歌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逻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能随意编造和杜撰。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免费免费免费免费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
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
第二,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关于“完整”,亚里斯多德有着三重所指,一是情节的完备。
二是情节的整一。
这是强调一部悲剧只写一个事物或事件、行动。
三是情节的严密。
(二)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三)亚里士多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P158)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
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
……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第十一讲布瓦洛的诗学原则一、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的影响《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共一千一百行,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总论,阐释“理性”是文艺创作以及文艺批评必须遵守而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论牧歌、挽歌、颂歌等次要的诗类,以及各种诗体的特点;第三章论悲剧、喜剧和长篇叙事诗等主要诗体,在此提出了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
第四章论作家的道德修养,表达了其对作家创作追求的具体看法。
总体而论,《诗的艺术》相当完备地论述了古典主义文艺创作和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并对文艺与现实、文艺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它的解答。
二、布瓦洛所说的“自然”是指什么,(165--167)在布瓦洛看来,文艺创作除了要接受理性的控制外,还必须遵守的另一诗学原则就是摹仿自然。
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普遍崇尚自然的追求,不过布瓦洛赋予了这一崇高字眼以特殊的含义。
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谓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布瓦洛认为,文艺创作只有恪守和表现了这种“常情常理”,才可能打动人心,为人们喜爱。
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人性”的含义。
这又分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由年龄不同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向。
另一方面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布瓦洛认为,任何人都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性格或性情,文艺创作要做到符合“常情常理”、“逼真”、贴近“自然”,就应当抓住年龄这个关键因素。
对于文艺创作的这一“自然”要求,显然是人物“类型化”、“共性化”的主张。
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或性情一般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文艺创作要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不能不注意人物的年龄因素。
据此来说,布瓦洛的看法不无道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理。
但是,经验同时能够有力地说明,社会的人的性格或性情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总是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而决不是生理的自然的年龄。
以年龄作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根本依据,只能造出没有鲜活个性的类型化形象。
在布瓦洛,“自然”或“自然人性”的另一方面含义,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如他说,写英雄就应该写出他们“论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而若是写平民,则只能有“扭捏难堪的嘴脸”。
这是一种血统论在理论上的运用,也是其强调理性统一性的一个体现。
当然,布瓦洛是明确反对文艺创作以市井、村夫为描写对象的。
由此出发,布瓦洛提出了人物塑造的“定型化”要求。
如他说道,“写阿迦门农应把他写成骄傲自私;写伊尼阿斯要显出他敬畏神祗;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
”即使是描写“新人物形象”,“你那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从开始直到终场表现得始终如一。
” 第十二讲康德的审美艺术理论一、《判断力批判》的影响与作用大约从,,,,年代起,康德转入研究哲学,先后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在这三部著作中,康德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思想和美学观念,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
《判断力批判》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论述美与艺术问题,下卷阐发目的论问题,正是这一部分,对后来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二、康德的审美鉴赏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首先对与艺术直接相关的审美鉴赏和美的性质做出了一般界定,他指出:“通过……一个愉快来进行判断的机能(从而也是普遍有效的)唤做鉴赏。
”而被鉴赏的“这对象因而唤做美”。
康德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对此做出了说明阐述。
首先,从质的方面来看,康德将人能够产生的快感或愉快,概括地分为三种,并分别说明了它们各自的“不同特性”。
第三种,是“静观”的愉快。
这也就是审美的愉快。
其次,从量的方面来看,康德肯定:这里的关键词是“普遍”,即所谓的“量”。
康德认为,一个人对美的事物做出的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有效性”,也就是人人都会赞同他。
再次,从关系方面来看,康德要解决的是鉴赏判断与目的的关系问题。
他说明,鉴赏判断所确定的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最后,从情状方面来看,康德要辨析阐明的是,一个人的鉴赏判断如何必然地会得到他人的普遍赞同。
第十三讲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一、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之表现形态的论述。
在他看来,“美”(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美、善、真三者历时生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成,由低到高上升运动,如同一个人从儿童到壮年再到老年。
因此对于黑格尔,研究美就是研究人类早期或童年时代的人类之创造活动,并且就是创造艺术的活动。
美即艺术,这是黑格尔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的独特看法。
在其《美学》的“序论”开篇,他即明确说道: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从而“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二、艺术本质论。
黑格尔在论证美学或艺术哲学可以成立的同时,亦对艺术下出了定义。
其确切的表述就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对这一艺术定义,黑格尔还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给予了具体的阐释说明。
第一,艺术中的感性因素(形式)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
第二,艺术中的“心灵的东西”(内容)是“自在自为”的,具有自身的“目的性”。
三、悲剧理论黑格尔关于悲剧的研究所形成的篇幅不大,但其看法却十分独特而异于既往,并在其《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悲剧冲突和悲剧性质的认识上。
关于悲剧冲突,黑格尔以古往今来的悲剧创作为依据,首先对其发生原因做出了归类总结,指出它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
他认为,这种冲突由于“所涉及的只是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带来的疾病、罪孽和灾害,这些东西破坏了原来的生活的和谐,结果造成差异和对立”,所以单就它们本身来看,是消极的,“没有什么意义的”。
不过艺术创作以之为题材,“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为它的结果。
”这是说,真正的悲剧不是将自然原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作为悲剧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描写。
第二是“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
提出这一冲突显然是续上而论的,即在悲剧中直接表现或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发生是以自然原因为条件或基础的。
因而黑格尔认为,这种冲突是“积极的”,有一定意义的。
第三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
对于这种分裂导致的悲剧冲突,在他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
其重要是在于,“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
这就是说,真正的悲剧冲突,应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之付诸“行动”引起的,而不是什么外在自然的因素或力量。
再简言之,导致悲剧冲突发生的原因应当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
对此黑格尔亦做出一个总结:“总之,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
只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后一种冲突的深刻的根源。
”这其实就是对真正的、符合悲剧艺术理想的冲突的认识和界定。
第十四讲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泰纳(,,,,,,,,,)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
他出身于律师家庭,自幼表现出长于理性思维的禀赋,老师曾预言他是“为思想而生活”的人。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免费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纳深受其影响。
他相信,社会事物同自然事物一样,有着它发生、发展、演变、衰落、消亡的客观规律,因而人们只要运用科学方法,从事实出发,就可以获得对它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