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2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ﻫ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

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ﻫ一、诗学的涵义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

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ﻫ《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Techne)。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免费免费免费免费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

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

第二,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

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

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

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

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人物性格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人物性格理论
古希腊时期 的人 的思想局 限和性别歧 视不说 , 性格 “ 适合 ” 的观 念体现了对人物个性化和人物性格真实感 的重视 。 所谓“ 相似 ” , 指人物性格必须和普通人相似 。 这也是就性格 的真实性而言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 ,看见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厄运 ,在怜悯 的同 时 ,还会 引起我们遭受 同样厄运的恐惧 ,这就是悲剧特有 的快
好的” ; “ 第二 , 性格应该适宜” ; “ 第 三, 性格应该 相似” ; “ 第四, 性
格应该一致” 。通过《 诗学》 中亚里士多德 的论述 , 我们可 以总结 出亚 氏悲剧理论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 1 . 悲剧人物要 “ 善 良” , 但不要尽善尽美。 亚里士多德说 过 , 喜剧是 对比我们坏 的人 的模仿 , 悲剧是对 比我们好的人的模仿 。 而在他论述 悲剧性格 的几个要点时 , 第一 项也是最重要之项 就是 “ 陛格 ’ 必须善 良” 。这是 因为亚里士多 德认为悲剧应该达到“ 借引起怜悯 与恐惧来使情感得 到陶冶” 的 审美效果 , 而灭绝人性的恶人 之死 , 并不能唤起观众 的同情和怜 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作 为悲剧的主人公——“ 比今天 的人好 的人 ” , 往往 是血统高贵大 家族 的英雄人物 , 由于悲剧重 在表现 他们的痛苦和覆灭 ,从 而决定 了悲剧整体上 的风格不是滑稽 和 轻浮而是庄严和肃穆。 2 . 悲剧人 物应该从顺 达之境转 入败逆之 境 , 而这种 转变是 由于悲剧人物犯了错误 。
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 ,而恐惧 的产生是 因为遭 受不幸者是和我 们一样 的人 。 所 以, 此种构合不会引发怜悯或恐惧。 ” 悲剧在某种
述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中指出的悲剧人物 的性 格特点和亚氏悲 程度上都是对悲剧人物和我们 自身的缺陷的否定。无论是反省 悲剧人物 的悲剧 , 还是反思 自身的缺陷 , 都 是为了避免悲剧的再 度发生 ,引导我们对产生悲剧的 自身原 因进行 有力的否定和批 3 . 悲剧人物要符合 “ 可然律” 和“ 必然律 ” 。 “ 必然律或可然律 ” 是被亚里 士多德作 为性 格本身的内在逻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论述及其他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论述及其他

文化艺术论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论述及其他文/刘龙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大量的笔墨从各种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悲剧”展开了论述。

本文旨在对作者的主要 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结合美学史上的若干小问题做一简要的议论或引申。

何为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做出了这样的一个 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 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 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围绕这个定义提到的各种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逐章对之进行了讨论。

可以看出,悲剧就是对行为的摹 仿。

摹仿(M imesis)在古希腊哲学的语境下有很深的渊源。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把音乐——数学的 原则当做宇宙间的第一原则,显然,这一原则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

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没有因此引申出现 实世界摹仿一个隐藏着的,终极的,超越时空的“数字世界”的学说,至今仍是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12在柏拉图哲学中,M im e sis是一个重要概念。

柏拉图认 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事物的存在可以在三个平面上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一个是形的平面,第二个是实物的平 面,第三个是艺术摹仿的平面。

“形”(id e a或eidos)的世界 是真实的世界,而勇于探求和阐释“原形”世界之真谛的哲 学家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艺术作品是形的翻版的再再版,对真理已经有过两度的离异。

p]不难看出,柏拉图对艺术摹仿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实际上是由柏拉图哲学或者古希腊哲学的气质与品 格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哲学起源于惊异,论者称 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童年”。

一个孩童,当面对这大千世 界的时候,由于没有太多的成见的遮蔽,反倒更本真的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

“惊异”是一种天真的品格。

老子说:道 可道,非常道。

在中国的早期道家那里,有形质的东西正因 为形质的拘限而只能是其所是,而不是其所不是。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亚里士多德诗学摘抄

亚里士多德诗学摘抄

亚里士多德诗学摘抄二、摘抄内容及分析1. 关于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 分析:- 这个定义明确了悲剧的几个关键要素。

强调悲剧摹仿的对象是严肃、完整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

这表明悲剧所关注的不是琐碎的小事,而是具有重要意义和连贯性的事件。

- 媒介是语言且有悦耳之音,说明语言在悲剧中的重要性,不仅要传达意义,还要有一定的音韵美感。

- 摹仿方式通过人物动作而非叙述法,这是悲剧与史诗等叙述性文学形式的重要区别。

- 最后提到悲剧的功能是引起怜悯与恐惧并陶冶情感,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审美功能的深刻认识。

2. 悲剧的六个成分- “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幸福〉与不幸系于行动〕;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

”- 分析:-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详细阐述了悲剧的六个成分。

情节被视为最重要的成分,因为它是关于事件的安排。

这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对行动在悲剧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视。

- 他指出悲剧摹仿的重点是人的行动,而人物的品质(性格)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

这改变了以往可能过于关注人物性格本身而忽视行动的观念。

- 对于其他成分如形象、言词、歌曲和思想,也都在悲剧的整体构成中起到各自的作用,但情节的组织布局是关键所在。

3. 情节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诗学描述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诗学描述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诗学描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诗学理论对西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摹仿论诗学描述了诗歌的本质和创作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诗学描述的一些重要内容。

1. 诗歌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

诗歌的本质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即人类的行为和情感。

诗歌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2. 模仿的种类亚里士多德将模仿分为三种:直接模仿、间接模仿和混合模仿。

直接模仿是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再现,如历史剧、传记等。

间接模仿是指对现实世界的间接再现,如寓言、神话等。

混合模仿是指对现实世界的混合再现,如戏剧、小说等。

3. 模仿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的目的在于感染读者的情感。

诗歌通过模仿来表现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诗歌的目的在于通过模仿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结构应该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完整性是指诗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统一性是指诗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情感,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

5. 诗歌的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美感和表现力。

美感是指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从而达到美的效果。

表现力是指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6. 诗歌的创作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创作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

诗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情感,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

诗人应该选择适当的模仿方式和语言形式,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7. 诗歌的评价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真实性、美感和表现力。

真实性是指诗歌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美感是指诗歌应该具有美的效果,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表现力是指诗歌应该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类型包括史诗、戏剧、抒情诗和寓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ﻫ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ﻫ一、诗学的涵义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

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ﻫ《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Techne)。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ﻫ《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

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 iogenes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

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

《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

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

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

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布乞儿(S。

H。

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

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

《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牡丹江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新的陈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ﻫ二、摹仿说ﻫ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指出,在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要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

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是摹仿”,(1447a[,14-15])“摹仿处于活动中的人”,“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活动"。

(1448a[,1]、1447a[,26])“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它本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 n,有外部现象摹本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说的摹仿,有技艺摹仿自然的宽泛含义,而在《诗学》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指在“诗"这种创制技艺(艺术创作)中,表现人和人的生活。

(注:参阅陈中梅译注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6-217页。

附录之(四)对摹仿一词的希腊文词源意义和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使用摹仿一词的不同含义,作了详细阐释。

) 说艺术是摹仿,在古代希腊能自然地容易被理解和接近。

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B.Bosanquet,1848-1823年)说:希腊艺术可以称为“摹仿性”艺术,因为希腊艺术并无抽象的理想性,而是以和谐、庄美、恬静的特征,艺术地再现生活,它包含着“审美真理”,铺平了通向“美学理论”的道路,“希腊的才华所描绘出的无限的全景就在摹仿性艺术,即再现性艺术的名目下,进入哲学家的视野”。

(注: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23页。

)早先希腊的哲人们虽然已有论及艺术中的“摹仿”,但赋予不同的哲学意义和解释。

毕泰戈拉认为美是对数的摹仿;赫拉克利特主张艺术摹仿自然的和谐即对立的统一;苏格拉底说绘画、雕像之类的艺术不但摹仿美的形象,而且可以借形象摹仿人的情感、性格。

柏拉图在《国家篇》第十卷中,详细论述了诗是摹仿。

“摹仿”已是同“分有”并提的哲学范畴。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摹仿“理念”(或译相、形式、型),艺术作品又只是摹仿现实事物的影象,是用语言、韵律、曲调、色彩等摹仿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过是制造影象,它同“理念”的真实存在、永恒真理,有双重的隔膜。

比如,木匠摹仿床的“型”制作木床,画家画的床又只是摹仿木床的影象,不是真实的存在。

从认知角度说,诗人、画家摹仿而生成的印象,只触及灵魂中的感觉和欲望这个低下部分,同把握“理念”的理性相距甚远。

柏拉图认为,艺术远离理念与理性,不仅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而且会悖逆真与善,造成理性和情欲的冲突,败坏风习。

因此,在他设计的理想城邦中,荷马那样的杰出诗人一概被放逐。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哲学,他对艺术的“摹仿"本性也有迥然相异的哲学理解。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而且,“摹仿”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因此,摹仿的艺术是高尚的知识活动。

他展开论述摹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ﻫ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希腊艺术摹仿希腊人的生活,摹仿的艺术本身又是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希腊的大量艺术作品表现希腊神话传说。

在哲学尚未提出理性神之前,古希腊的神人同形同性,希腊人的心目中,奥林匹斯诸神生活在尘世间,同人一样喜怒哀乐、妒忌争斗,同英雄、凡人交往,神实为人的升华,体现希腊人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力。

神正是对希腊人自身的摹仿。

早期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人塞诺芬尼(Xenophanes)早指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神的名字从埃及传入,赫西奥德和荷马的作品,才把诸神的家世、名字、尊荣、技艺、外形教给希腊人。

(注:希罗多德《历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3—135页。

)可见,希腊诸神与英雄出现在远古口头文学创作中,就是摹仿希腊人活动的艺术形象。

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更多艺术作品包括悲剧,已直接表现尘世社会生活。

亚里士多德用摹仿概括一切艺术的共同本性,有其深刻的涵义;艺术本源于摹仿;艺术以感性形象摹仿人的交往活动和精神生活;艺术形象同人的生活世界的事物原型有相似性,并不是另寓它意的象征性表现.他的论证很实在:对希腊艺术作品作切实分析,指出正是摹仿的手段、对象和方式不同,产生并区分了不同种类的艺术。

ﻫ摹仿手段指表现艺术形象的媒介,主要是声音和形体动作、颜色和构形、语言和韵律等。

亚里士多德大体就三种手段说明了三大类艺术的发生。

(1)音乐和舞蹈。

音乐使用音调和节奏,舞蹈使用形体动作,摹仿人的情感或活动。

它们是远古希腊人在劳作、祭神中最早产生的摹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尤其肯定并重视音乐的手段模仿人的性情,他在《政治学》中也指出:节奏和曲调摹仿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所有其它正反的情绪和品性,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同人心息息相通,会产生比普通快感更为崇高的体验。

(1340a[,1]—1340b[,17])(2)绘画和雕塑,即现代所说的造型艺术。

它们使用颜色与构形摹仿.西欧原始人早有洞穴壁画的可观成就。

公元前19世纪希腊半岛居民制作的陶瓶上,已有花卉、动物、车马、人物的图画。

至希腊古典时期,神像画和人的肖像画达到较高水平,雕塑艺术成就相当高超.梅隆(Myron)的“掷铁饼者”栩栩如生,菲迪阿斯(Phidias)的巴特农神庙塑像庄严静穆、飘逸凝重。

主要刻画神、人的雕塑是当时造型艺术的主体,表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颜色和构形可通过对人物的视觉印象,表征其性情与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