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作者:王露露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1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

他的创作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悲劇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不同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结构,悲剧的六要素,悲剧的人物设定等等。

这些构成了《诗学》对于悲剧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坚持和向往真理,对哲学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他于两千多年前完成《诗学》,其内涵深刻,影响广泛,一直是世界文艺史上长谈不衰的著作。

《诗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关于悲剧的思想理论,为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论悲剧的性质“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所做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喜剧,悲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竖琴等都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人也最擅长模仿。

人具有模仿本能与欣赏能力,并能从模仿成果中得到快感。

其实,艺术模仿现实,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反映。

当然要区别悲剧和其他文类,就要靠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来加以辨别。

凭借叙述或者进入角色的文类是叙事类,就像荷马的著作,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的则是抒情类,而戏剧类就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人物。

有的用色彩模仿,有的用音调,有的用语言,总之不同的艺术形式又不同的媒介,悲剧则是兼用各种媒介,出于模仿行动的需要,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模仿。

悲剧和喜剧又有区别,悲剧模仿的人物一般都是英雄,贵族等超越普通人的伟大人物,例如《俄狄浦斯王》,而喜剧往往表现低劣的,比今天的人差的人物。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标签: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 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 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5 No.4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Aug.2016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李 恒(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论。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06A1671-8127201604-0080-0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

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

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诗学》原名为“”,译为“论诗的PoietikeTekhne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

《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

《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益无害,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益无害,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在他的著作《戏剧理论》中,他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并通过对这些缺陷的反思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使人们体验和理解痛苦和悲伤,进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他认为悲剧还能起到情绪宣泄和舒缓压力的作用。

比如,当我们看到悲剧中人物所经历的悲痛和不幸时,我们能通过与他们的共感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人类的教育工具,悲剧是教育人类的最佳方式,因为悲剧能使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理,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揭示人性弱点和缺陷,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理,并起到心理净化和教育的作用。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作者:王若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命运说”不同,它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过失说;局限性悲剧一直是文学宝库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学体裁,以其崇高深刻的悲剧激情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过失说”一反传统的“命运说”,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而“我们的怜悯之心,是由于感觉某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而产生;恐惧的产生,是由于这些遭受灾难的人与我们自己很相似。

” 所以在他看来,悲剧的主人公应选择“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特别正直的美德”。

选取与普通人相似的主人公,可以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主人公遭受的厄运联想到自身,因而产生恐惧的情感。

“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作恶和堕落,而是由于他犯了某些错误。

这种人享有富贵生活和很高声望,例如俄狄浦斯、梯厄斯忒斯和那些类似他们这样家族中的著名人物。

”因犯错而导致悲剧的产生,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为了激发观众恐惧与怜悯的情绪,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行为的情节结构中,痛苦事件所牵涉的双方关系要很亲近。

在诗人对传统材料的“有效处理”中,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通过剧中人物有意识的行为来完成,人物清楚自己的行动并且完全了解事实。

比如在《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故意杀死了自己的儿女。

另一种情形是主人公在做出举动之前并不知情,直到事后才发现真相。

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无论是误杀亲父还是娶母为妻都是在他毫不知情下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他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理论家都在继承他悲剧“过失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谈《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克莱的双重性格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谈《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克莱的双重性格

总的来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问题的作品。哈代的笔触犀 利而深刻,通过苔丝的悲剧命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贫穷女性的不公和压迫。 苔丝的坚强和勇敢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韧性。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 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反思和启示。
苔丝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一方面,她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感和纯洁感。 她不愿意接受亚历克的诱奸,但在绝望的情况下,她选择了顺从。这种顺从体 现了她的善良和纯洁,但同时也暴露了她的软弱和无奈。另一方面,苔丝表现 出了坚韧和决心。她没有沉溺于被诱奸的痛苦中,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生活。 她找到了真爱克莱尔并和他订婚,尽管在新婚之夜她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的过 去,但她的坦白也显示了她的诚实和勇气。
苔丝的心理悲剧则源于她的内心矛盾和无法摆脱的社会道德束缚。首先,苔丝 对于自己的美貌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这使她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总是选择妥 协和牺牲。她对美的追求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自卑感 使她在面对诱奸、面对不公的待遇时,总是选择默默承受。其次,苔丝对宗教、 父权、社会道德的过分遵从也是导致她心理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杰作,被誉为“威塞克斯系列”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在这部小说中,哈代通过对苔丝·德伯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展 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下一个贫穷乡村女孩的挣扎与抗争。苔丝的悲剧不仅 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扭曲所致。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生活的贫困使她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到一 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然而,她在那里却被少爷亚历克诱奸。这个事件对苔 丝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她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亚历克的诱奸行为不 仅侵犯了苔丝的身体,更是对她纯洁心灵的摧残。这种伤害使得苔丝在以后的 情感道路上始终挣扎在阴影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

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

”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

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

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

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

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

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

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

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

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

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了错误。

我们可以看出,最完美的悲剧冲突是发生在“亲属之间”或“家庭之中”,并且是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过失”造成的,这种悲剧冲突可以理解为“内部冲突”,悲剧人物产生于“自己人”的相互残杀和自身各种行动的矛盾对立之中。

这就是悲剧的冲突论。

人物可以说是一部小说的中心,同样在悲剧中人物的选择也是特定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该做到四点:“第一,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适;第四,性格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性格应该复合人物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性格应该前后一致,也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中”即人物的“性格”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突出强调了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这种好应该超出一般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介乎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人,即犯过失的好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哈姆莱特》的创作中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哈姆莱特是一位王子,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心地坦荡、胸襟宽大的人,作为王位自然继承人的哈姆莱特,是不会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还有其他东西的。

因此在他见到先王的鬼魂立誓不忘记死者之后,说出了慨叹的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这一重任对于一个一直以来被爱、正义和善良包围着的道德高贵的人来说,的确是太沉重了。

如果说他有什么缺陷造成了悲剧的结局,那就是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
的魄力。

杀死叔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在他看来,这背后隐藏着整个世界黑暗的本质,杀死一个人并无法扭转一个世界,于是在犹豫不决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因哈姆莱特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无辜的人的死亡也绝非他的本意。

在最后一幕中,哈姆莱特以生命为代价,不仅报了仇也为丹麦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国王。

丹麦发生的这一系列灾难的前因后果,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思考,使世界有些许改变。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地位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人大多喜爱喜剧,它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和完满的心情。

但是悲剧呢,在怜悯和疼惜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便是它的“净化
”作用,原文作
“Catharsis”。

关于这个词的含义,众说纷纭。

学者们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提出了“宣泄说”,认为悲剧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以毒攻毒,使同样的病态情感得到无害而愉快的宣泄,从而达到情感与心理的平衡。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涤罪”等宗教、道德意义角度提出了“陶冶说”,认为悲剧可以解除怜悯和恐惧之情中的痛苦,涤除我们情感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求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心灵的陶冶。

亚里士多德提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

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
似而引起的。

任何一件足以唤起恐惧之情的事,如果发生到别人头上都足以引起怜悯之情”。

朱光潜先生认为,怜悯不是广义上的同情,而是专指具有和别人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
和感情,其基本成分是爱和惋惜。

怜悯的实质是自谦的需要,是与别人同患难的强烈愿望。

在《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中,我们对仪表非凡、天性敦厚、心地诚恳又思想深刻的王子产生了倾慕之情。

当命运之神将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时,我们会对其产生怜悯之情。

尽管他的地位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远不是常人所能比及的,并且发生在他身上的灾难也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哈姆莱特的痛苦、彷徨以及对整个人类苦难的沉思,使我们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从而唤醒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普通感。

还有纯洁美丽的奥菲利娅为爱的痴狂和诗一般的消逝,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而我认为现代人看悲剧,不仅要唤起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怜悯之心,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可以多关心社会,而“净化说”也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也会经历灾难从而彷徨、恐惧,但在历练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地生发抗争的力量,从而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