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

合集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件应如何安排是悲 剧艺术的第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件 事, 他还进一步明确提出 “情节乃悲剧的 基础, 又似悲剧的灵魂”。 一出悲剧的好 坏, 主要看它的情节安排是否成功。 亚里 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组织情节, 完美的布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

本文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中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一、喜剧、史诗与悲剧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

就现有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

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坏的人[1]。

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怜悯”,从而获得“同情”。

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快感。

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

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

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

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

”[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

“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至于后者,与其称他为诗人,毋宁称其为‘自然科学家’。

”[1]18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告诉我们业已发生的事情,诗人那么根据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告诉我们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有价值。

悲剧观念的探讨

悲剧观念的探讨

简要介绍喜剧观念
1、柏拉图:《斐利布斯篇》 1)喜剧“快感和痛感的混合”,是恶意的 快感 2)“滑稽可笑在大体上是一种缺陷”、 “这种缺陷一般是和得尔福神庙的碑文所说 的那种情况正相反”(即变为“认识你自己” 的反面——“简直不认识自己”) 从性质上来说, 从性质上来说,这里的可笑指的乃嘲笑
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的喜剧观念
叔本华概括的“乖讹”理论
1、叔本华对“前后不相称”的又一个证明。也可 以视之为直观表象和抽象概念之间的“乖讹”,即 背离。 “笑……是以直观的和抽象的认识不相吻合为根据 的。……实在的客体总是在某一方面通过概念来思 维的,笑的产生每次都是由于突然发觉这客体和概 念两者不相吻合,除此之外,笑再无其他根源;笑 自身就正是这不相吻合的表现。” 2、演奏《马赛曲》的例子: 观众要求在节目单之外加演《马赛曲》——警察上 台维持秩序——“按节目单来演”——某一观众的 诘问
从激起怜悯和恐惧到净化之前的小结
1、怜悯是必要的,不会怜悯可恨之人、可 恨之事 2、单纯的怜悯也有可能导向一种秀美感, 即精致、细微、柔婉的小事物 3、与此相对,悲剧感而非秀美感与英雄气 概更为接近 4、但仅有英雄气概而没有恐惧也不足以产 生悲剧效果
“净化”问题
关于“净化说”的几种不同的理解: 1、认为“净化”是借重复激发而减轻这些情绪的 力量,从而导致心境的平静——硬化说 2、认为“净化”是消除情绪中坏的因素,从而发 生健康的道德的影响——涤除人心 3、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净化就是通过音乐或其它 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 从紧张到松弛。所谓“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 从紧张到松弛 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对秀美引起忧伤的描绘
的骑士文学、欧洲浪漫主义时期 的文学,更多只是伤感。 2、秀美和真正的悲剧效果的差别:后者有 英雄气概。 3、然而,有了怜悯,同时又有英雄气概, 也还不足以产生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1)悲剧的含义
提出了戏剧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总结了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扮相)与歌曲。

其中,言词和歌曲是摹仿的媒介,形象是摹仿的方式,情节、性格和思想是摹仿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与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2)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
他提出“情节的整一性”原则,“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成分,是悲剧冲突的集中表现;情节又可分为“结”和“解”,是戏剧冲突的形成、发现、激化和解决。

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是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3)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

悲剧人物有四要素:“善良”、“相称”、“逼真”、“一贯”。

其过失,或因判断不明,或因道德选择。

(4)悲剧的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说”)
“无知”和“不自制”构成了“失误”的根源。

观众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明智”和“自制”的迫切的追求之情,这样就实现了“净化”或“陶冶”的伦理目标。

“陶冶”正是要充分发挥艺术快感对于人的好的有益的一面,即帮助观众养成适度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艺术快感获得知识,使悲剧有益于道德教化,启发人和教育人。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作者:王若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命运说”不同,它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过失说;局限性悲剧一直是文学宝库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学体裁,以其崇高深刻的悲剧激情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过失说”一反传统的“命运说”,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而“我们的怜悯之心,是由于感觉某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而产生;恐惧的产生,是由于这些遭受灾难的人与我们自己很相似。

” 所以在他看来,悲剧的主人公应选择“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特别正直的美德”。

选取与普通人相似的主人公,可以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主人公遭受的厄运联想到自身,因而产生恐惧的情感。

“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作恶和堕落,而是由于他犯了某些错误。

这种人享有富贵生活和很高声望,例如俄狄浦斯、梯厄斯忒斯和那些类似他们这样家族中的著名人物。

”因犯错而导致悲剧的产生,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为了激发观众恐惧与怜悯的情绪,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行为的情节结构中,痛苦事件所牵涉的双方关系要很亲近。

在诗人对传统材料的“有效处理”中,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通过剧中人物有意识的行为来完成,人物清楚自己的行动并且完全了解事实。

比如在《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故意杀死了自己的儿女。

另一种情形是主人公在做出举动之前并不知情,直到事后才发现真相。

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无论是误杀亲父还是娶母为妻都是在他毫不知情下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他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理论家都在继承他悲剧“过失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真相或不 自愿的情况下 , 了错误 , 了过失 , 犯 有 遭受 了不应 遭受的厄运 , 的这种“ 他 祸不完全 由 自取” 使我们产生 了怜
悯。例如 ,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 王由于“ 无知” 而弑 父娶母 , 故挖 目自贬 以赎罪。他越 是想摆脱弑父娶母 的厄
良的人因犯 了过失而陷入厄运 ,但灾祸不是罪有应得 , 就
就净化的 内容、 方式及效果进行 具体 分析。
关键词 : 亚里士 多德
悲剧
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 哲学家 , 主要 著作
应写好人 由顺境转入逆境 ,不应写坏人 由逆境转 I境 , 顷 也不应写极恶 的人 由顺境转入逆境 , 因为这些 情节都 不能
有《 物理学 》《 、形而上学 》《 、政治学 》《 、伦理学》 , 等 这些著
引起怜悯与恐惧 。 悲剧应该描写“ 与我们相似” 的人 , “ 他 不
十分善 良, 也不十分公正 ” 即不是好到极点的人 , , 不过 , 这 种人甚至宁可更靠近好人 , 不要更靠近一般人 。 而他之所 “
以陷入 厄运 ,不是 由于他为非作恶 ,而是由于他犯 了过
失 。” 见悲剧 的结局是悲剧主人公 自身 的过失造成 的, 呵
怜悯。 如果是恶人得福 , 只会引起观众 的反感。 悲剧主人 但 公又不十分善 良, 如果 十分善 良, 毫无错误而遭 大难 , 那或 者是意外 的惨尉 , 者是受害而 引起 的义愤 。所 以一个善 或
取) 和恐惧 ( 须小过失引起大灾祸 ) 因此 , , 才能说 明亚里士
多德所 了解 的悲剧。 H 剧主人公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道 ”惑 德楷模 , 而仍然是和我们相似的 、 然 有道德的人。 他在不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08三年中文(1)班 王玉梅 30108157 摘 要:《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亚里土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从他的悲剧理论看中国元杂剧《窦娥冤》,寻求两者的交汇点和融合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观;《窦娥冤》;情节论;性格论 《窦娥冤》是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一部歌颂女性,反映现实的伟大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不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称其不辱世界大悲剧的称呼。1821年英国多马德当东翻译的《图理琛〈异域录〉》中就出现了《窦娥冤》的梗概译文和简单介绍,其后又不断出现法译文、德译文和俄译文等,在西方社会广泛流传,得到许多西方人的青睐,关汉卿由此成为世界一百位文化名人中的一员。《窦娥冤》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西方悲剧学说,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西方悲剧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悲剧学说则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的悲剧学说影响着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其后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但他们的主格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窦娥冤》,不仅为其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利于深入了解这个在西方悲剧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理论,寻求中西悲剧文学的凝结点。

总 论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句话的落脚点是“行动”,悲剧作品是对人行动的摹仿,“行动则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元杂剧是以“曲”为核心的戏剧形式,它强调从表演者的口中唱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但行动在杂剧艺术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就不会发生被人诬陷、受刑、替婆婆死等壮烈的行为,也就无法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悲剧震撼力。现在无法重现当时的表演情形,但戏剧表演中人物的行动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表演者在戏剧舞台上一直站着唱,会使下面的观众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元杂剧的消费主体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喜欢观看富有故事情节的戏剧,故事情节正是由行动构成的,行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表演者的动作往往与观众的心连在一起。窦娥临刑时走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激起强烈震动。

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任何表演艺术都应遵循,悲剧艺术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是悲剧创作者的自我表露,都表达作者深层的情感,或是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如《汉宫秋》、或对女性崇高品质的钦佩和称颂如《窦娥冤》。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创作严肃作品成为作家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许多研究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悲剧作品应是反映大人物的悲剧,只有他们的悲剧才是严肃的悲剧。但是《窦娥冤》是作者对处在黑暗社会中的低层女性最深层次的同情和赞美,是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映和控诉,作者的现实感和责任感在作品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这仍是真正的悲剧文学。

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是《窦娥冤》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个冤案的前因后果以及最终誓愿的实现这一完整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而且还写到了窦娥年幼时的悲惨遭遇,为以后的不幸埋下伏笔。完整性就是指一部作品有开头、有中局、有结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其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谓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窦娥冤》的开头部分交代窦娥悲惨的身世,她与蔡婆的关系,这样才引起了下面的事件。正是因为案件的冤屈,才有了她誓愿的实现,用圆满的结局安慰死去的窦娥和一直被悲痛情绪感染的观众,结构布局的安排正是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完整性的美学观念。

有一定的长度,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五章讲“就长短而说,悲剧力图存在于太阳一周之内,或者不起什么变化”,这是强调作品所反映时间的有限性。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戏剧的主题,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后人在研究亚里士多德时曲解了他的意思,提出了“三一律”的古典戏剧原则,严重束缚了戏剧的发展。《窦娥冤》从时间的长度来说,交代了窦娥从小的身世,以及受冤的经过。但作者着力刻画地是后者,从时间来说是紧凑的,极力刻画了案件的过程和她所遭受的冤屈,符合亚里士多德时间有限性的原则。悲剧的媒介是语言,不仅是悲剧,其他的舞台表演艺术都是如此{除哑剧},元杂剧也并非例外,它是以曲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是优美动听的“曲”语言。元杂剧一人歌唱,《窦娥冤》是旦本,是窦娥一人唱到底,把作者关汉卿那种歌颂赞美女性的自我情感通过她的口唱出来,使剧中抒情主人公窦娥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这种优美、感人的语言和代言体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感人,更富抒情性。《窦娥冤》时而歌唱,时而说白,而且使用不同的宫调,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情节论 戏剧小说等说唱艺术非常重视故事情节。观众买票入场观看戏剧,就是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和吸引。元杂剧的平民化色彩,一方面是针对杂剧作家而言,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读书人失去了为官的途径和稳定的收入,他们只好来到民间进行艺术活动,娱乐群众获得一定的报酬;另一方面是对观者,戏剧作家所面对的或者说他们创作作品的接受对象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平民,他们要使自己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就应迎合接受者的喜好。他们把自己的创作视角越来越多的投入到社会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那些观众热爱和熟悉的题材,而那些只重抒情,缺乏故事情节的作品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更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情节在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窦娥冤》作为一部优秀的、反映现实的、引起极大轰动的伟大作品,必然十分重视情节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把情节作为悲剧中最重要的因素,“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换句话说情节就是事件的安排。这与他在悲剧定义中把行动看成核心是一致的,他认为“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窦娥从小为童养媳,长大嫁给丈夫但没多久丈夫去世了,婆婆引狼入室,被诬坐牢,判刑被杀,死后誓愿实现等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窦娥冤》的情节。没有这些情节,人们无法感受窦娥身世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悲剧色彩。

故事情节是评判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成不变,毫无起伏的情节是作品的一大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理论中有一点必须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他认为构成情节的三大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窦娥从小被父亲卖给蔡婆作童养媳,可以说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小姑娘,长大嫁给蔡婆的儿子,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又去世了,只留下她与蔡婆两个人相依为命。虽然从小就与父亲失去联系,丈夫去世,但还有蔡婆一个亲人。本来婆媳完全可以过平静的生活,但只是婆婆的一次偶然的遭遇,引来了两个恶人,从此窦娥的命运朝着相反的方向改变。她拒绝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却从此走上了生命的不归路,她被张驴儿诬陷为杀其父的凶手,官府严酷刑法使她对官府的纯真梦想破灭了,最终被黑暗的社会政治所吞噬。窦娥从小命运多舛,却仍能作为一个人活着,仍有一个家,有自己的亲人,但是随着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酷刑甚至最终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同这个黑暗的社会做斗争,虽然最后窦娥的三个誓愿都实现了,但生命的消逝,这样的实现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是更能说明窦娥的冤屈和悲惨吗?可以说这是含着泪的微笑,沉重的解脱。 在张驴儿威胁以杀父罪名告官,胁迫窦娥嫁给他时却遭到窦娥断然拒绝。一方面窦娥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有着深厚的封建思想,而且内心还有对婆婆的那份责任,另一方面她也认为坏人总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自己并没有毒死张驴儿的父亲,人正不怕影子弯,即使告到官府也会有人替自己做主。但事实并不像她想的那样,官府黑暗腐败,楚州太守见了告官的就下跪,“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样露骨的表白道出了社会黑暗的真谛。直到走上断头台,窦娥才彻底看清这个黑暗、贪婪的社会,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唤。这就验证了亚里士多德情节理论中的“发现”观点,他对“发现”曾作过如此的解释“„发现‟,如字意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们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窦娥在现实面前终于认清了官府的嘴脸,认清了这个社会,最终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了最后的怒吼。苦难是突转的结果,人们从顺境转入逆境,就走上了苦难的历程。窦娥被诬、被杀正是反映了这个善良、朴实、勤劳女性的苦难,她的苦难是社会造成的,是作者作为一位有良心和强烈社会意识的读书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控诉。

性格论 性格是指个人的思想,行动上的特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性格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性格显示人的内涵,是人物行为的基础。“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他从唯物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