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合集下载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窦娥冤》一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可以说,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悲剧特点。

一从《窦娥冤》的题材来看,它着力于抒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悲剧主人公,正如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所表述的:“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贵族的故事”,西方古典悲剧作家总将目光投射在伟大人物身上,直到18世纪,狄德罗才提出抒写普通人生活的主张。

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才开始出现“小人物”悲剧。

西方古典悲剧多为命运悲剧,到了莎士比亚笔下,展示了复杂的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则出现得比较迟。

而《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残酷的高利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让人看到了造成小民呻吟号呼的既不是抽象的命运,也不是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黑暗。

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现世精神,决定了富于斗争性的作家必然不是将矛头指向未知的神的残酷无情而是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使得他们在与底层人民接近的过程中深入体察了他们的不幸与抗争,情操与追求,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窦娥冤》这样深刻动人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同时也是一出性格悲剧。

从表面上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沦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十足的弱者,她的一生都受人操纵。

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

其实不然。

她的悲剧有相当程度上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

所以,她的敌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了自己。

这种自主选择生动地照应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古语。

她的性格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

关汉卿在对她命运的关注中,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使窦娥冤娥的形象,不同于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怯懦委琐的阴暗面,而具有人文主义的光辉,作家对之寄予的不仅是怜悯与同情,更是歌颂与赞美。

中国古典悲剧的类型与特质——以“悲剧性”问题为核心

中国古典悲剧的类型与特质——以“悲剧性”问题为核心

为不都是 “ 大 团圆 ” ,都把关 注点过 多地 放在 “ 大
团圆” 上。实则 “ 大团圆 ”不 是 中国悲 剧所独 有 , 中国悲 剧不 都 是 “ 大 团圆 ”或 正 向结 局 ,表 面的 “ 大团圆” 也有不同 的精神 实质 ,泛 泛 而论 “ 大团 圆” 是无益 的。
中国戏剧 的悲喜 性 质并 不 体 现 在表 面 的情 节
近百年 来对中国悲剧的研究已取得很 多重 要的
理论 成果 ,但 还存 在着不少误 区 ,有 些基本 问题仍
是论而不清 、辩而愈乱 ,归纳起 来有以下几点 :
第一 ,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悲剧理论 ,说 到王 国维等人对 中国悲剧 的论述 ,无论认 同或反驳 ,将 关注点过多地放在这些观 点上 。事实上 西方悲剧理
行运用其概念 、术语 、视角 、立场等 ,只 能处处 扦
格 、一无所获 。第三 ,并 非 要 以 中国悲 剧为 标准 ,
团圆” ,进而贬 低其 价值 ,还 是对 此进 行反驳 ,认
悲剧也不该存在什么标准 ,只有深入到 悲剧性来考
察 ,才能保证悲剧研究的客观性 、宏 观性 。中西悲 剧的本质都是对悲剧性 的表现 ,揭示不 同的表现形 式 ,进行综论 ,才 是 悲 剧 研究 的拓 展 与提 升。第 四,如果从悲剧性来考察 中国悲剧 ,却得 出与 “ 西 方悲剧实质” 相悖的结论 ,恰是 中国悲剧 的成就 与
中 国 古 典 悲 剧 的 类 型 与 特 质
— —
以 “ 悲剧 性 ” 问题 为核 心
董 宇 宇
摘 要 :悲剧是 对悲剧性 的反 映,悲剧性就是人 的有 限性 。中国悲剧有 四个类型 :对道德本体 的追询 (《 窦
娥 冤》 《 汉宫秋》 等 ) ;无法 弥合的心灵撕裂 (《 赵 氏孤儿》 《 琵琶记》 等) ;冲突至妥协 的深化 ( 《 牡丹 亭》 《 长生殿》 等 ) ,追求的毁灭与毁灭 (《 娇红记》 《 桃 花扇》 等) 。其特质是 :个体 悲剧情感也是人 类的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 of the Tragedy D u- e Wronged向双全Abstract:《D u- e Wronged》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uanHanqing’s variety play creation. It has already come into category of world-class tragedy and produced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 that classical tragedy owned. The drama has passed on that ethic culture showed the decisive meaning to individual subsistence through tragic field of vision, expressed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f GuanHanqing’s to the Chinese ancient traged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aesthetic value, we should start from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摘要]:《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代表,已进入了世界经典悲剧的范畴,产生了经典悲剧所具有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剧本以悲剧的视野传达出了伦理文化对个体生存的决定意义,表现了关汉卿对中国古代悲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认识其悲剧美学价值,宜从主体和客体出发。

Key Words :D u- e Wronged;Aesthetic value ;Tragedy;The spirit of fighting关键词:《窦娥冤》、美学价值、悲剧性、抗争精神正文:《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摘要]《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

关键词]《窦娥冤》封建文化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

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②”。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这个主题。

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

对这个学术界比较笼统的看法,我不敢苟同。

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一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

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

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

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

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

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

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

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 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邱辛辛中和即“中庸”。

“中庸”二字出自于《论语》,“不偏叫中,不变叫庸”。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自体的发展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极深。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曲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具有中和之美。

本文拟以《窦娥冤》为例,结合古典悲剧观理论,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的中和之美。

一、人物设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元杂剧)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即列于世界之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给予《窦娥冤》很高的评价。

王国维对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在王国维看来,悲剧的价值就是把主人公的悲惨人生经历以及自我超越的意志表现出来。

这种意志即是在苦难面前的高蹈独立,艰苦卓绝、无畏的斗争。

《窦娥冤》中窦娥坚贞不屈,为了自己的清白和保全婆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凛然做法背后所驱使的力量就是“主人翁之意志”。

这种意志是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斗争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主人公在困难面前的斗争是足以撼动人心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反抗,皆是出于对本身“主人翁之意志”的一种认同,也包含了对生命力量的一种认同。

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把生命的本质升华,促使人们把这种对抗中所展现出来的悲剧主人公的坚强、英勇、执着的精神予以深刻的体会。

这些正面人物同黑暗势力做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

体现主人翁意志的英勇壮举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主人翁意志”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唯意志论不同,在意义上更像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意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在困难面前、大局利益之前的赴汤蹈火与在所不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美呈现,是顽强的进取。

这种意志的本质不是遇到困难的停滞不前和痛苦煎熬。

而是在和困难的艰苦斗争中,诠释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快乐。

王国维的悲剧观完全不同于叔本华式的悲剧观,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她是关汉卿笔下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下层妇女,戏剧展示了其悲剧的发生的整个过程。

窦娥悲剧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窦娥出生在元代的一个书生家庭,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父亲窦天章还一心求功名,借了高利贷却难以偿还给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周围的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蔡婆、张氏父子、梼杌太守所代表的亲人、恶势力是窦娥悲剧发生的引发者、间接制造者、直接制造者。

主观原因是窦娥在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下形成的贞节观、孝悌观以及自身的矛盾性格对其悲剧的发生具有加剧性和决定性影响,窦娥悲剧也就成了的必然。

最后对作品的悲剧价值进行思考。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客观;主观;必然性引言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被界定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对窦娥悲剧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都很多。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

”[1]王国维之所以把《窦娥冤》评定为悲剧的佳作,是因为他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悲剧,有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遇,逼之不得不如是;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而窦娥的悲剧就是第三种,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下层人物,遭受恶势力毁灭性的破坏。

窦娥明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但窦娥以其强硬的性格进行反抗,最后以反抗失败死告终。

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颗孝顺的心,逼不得已承认药死张驴儿父亲,她明知道这种行为后果,但她不得不为之。

窦娥就在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必然之中被毁灭,因为窦娥被毁灭可以说在剧本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3]表现在剧本中就是窦娥想以自己的正直善良去控诉张驴儿的罪恶,可是在元代黑暗的社会之中,她的这个要求和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必然性就将是以她的毁灭作为结局。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成娟;刘善堂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亚里土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从他的悲剧理论看中国元杂剧<窦娥冤>,寻求两者的交汇点和融合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成娟;刘善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相关文献】
1.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看《长生殿》 [J], 韩晓文
2.温情与超越--论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人学归趋 [J], 汪锐;汪鹏
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 [J], 代开才
4.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解读《窦娥冤》的悲剧性 [J], 季贞贞
5.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J], 李宇杰;郏雨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