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简直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类情感的“死穴”。

你看,他提到悲剧的结构,基本上就像是给大家情感和心理的“开药方”。

你想啊,悲剧不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难受、眼睛湿漉漉的戏吗?他告诉我们,悲剧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种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人心情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体验。

就像你从楼顶滑下来,哇塞,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既痛苦又让你有点爽。

说白了,悲剧的魅力就在这儿,它通过让你走进角色的痛苦里,然后又引发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的特别明确。

他说,悲剧要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得有个“高贵的”角色。

这角色不能是那种普通的小人物,而是得有点地位,有点背景的。

说实话,要让大家对他产生共鸣,角色的痛苦得有点份量。

比如说,《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他可是王子,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这种事让你难以忍受。

而这种痛苦和挫败感,正是悲剧的精髓。

再来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得有“反转”。

这反转,嗯,不能太老套,要让观众看得又惊又怕、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走。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心脏都跟着跳的原因。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现代电影里面常见的情节吗?没错!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就被导演们玩得炉火纯青。

你看《肖申克的救赎》,别看电影开始时你觉得好像一切都平静得不行,最后反转起来让你彻底吃惊,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亚里士多德早就预测了这类情节的魅力。

所以说,悲剧并不一定是悲惨的,它也能带给观众一种“爽”的感觉,嗯,就是那种当你看到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变化时,心里头就有那么一丝丝的愉悦感。

再来啊,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情感净化”这一点。

他说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净铅华”。

通过角色的悲剧命运,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释放。

你看那些悲剧结局,主人公死了或者悲惨结局,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但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哎,这一切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是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提出的。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是由特定结构和元素构成的。

首先,悲剧应该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其中包含有冲突、转折和最终的解决。

其次,悲剧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的主人公,他在面临困境和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第三,悲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恐怖和怜悯,使他们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

最后,悲剧应该具有一种意义上的解脱,通过悲剧的经历,观众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教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来促使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可以经历情感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获得一种宽广的人生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理论。

它对戏剧、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剧的核心理念,即透过困境和痛苦,呈现人性的伟大与悲壮,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实、探索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谈性格——悲剧主人公不十分 善良,也不十分公正
“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向逆境,因为这只能 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二,不应 写坏人由逆境转向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精神— —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 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 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 但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 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 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 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 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1)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 2)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 3)艺术技巧和程式 4)抒情成分 5)超自然的气氛
也许这里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欣赏的 “距离”
作为演出或文本的悲剧中,其场面悲惨是一 个方面,沉醉其中的人其实是审美的人,是 以审美的态度而非实用的如功利的态度表现 出来的。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 种态度》中区分为三种:审美的、科学的、 实用的。
其实,从悲剧本身和生活的差距也能看出, 这也属于一种距离
恶意说或安全感、优越感的问题
1、欣赏悲剧和折磨小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1)审美的态度和实际的态度的不同 2)作为艺术品的悲剧和实际苦难场面的不 同 2、是否有着邪恶本性的人才会喜欢看悲剧 呢,有例证可以说明面对现实苦难无情的人 却可以为作品中的苦难掬一把同情之泪;也 有例证可以说明演出过于惨烈的情节并不受 人欢迎。
1、恶意说: 1)我们的儿时经验:以折磨小昆虫或者其他小动物为 乐——人性邪恶本性的残留——所以以观看悲剧中的痛 苦为乐 2)从恶意说延伸的两种观点: A、安全感 A 安全感 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 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 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 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B、优越感 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 优越感 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 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

试论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

试论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

试论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的起点都是古希腊文艺,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悲剧的产生,作用,本质的认识和阐发是不一致的,进而我们看到,悲剧在二人所处的时代是如何作为精神现象和价值尺度而存在的。

一、人生为何需要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①“有价值的东西” 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它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无价值的东西”是丑的,恶的,与美和善相对的,人们在嘲笑、揶揄丑和恶时,看到了丑和恶的渺小与空虚,因而体现出超越丑和善的自豪、优越、愉快的审美感。

但事实证明,人生需要悲剧和喜剧远远要比这要复杂得多。

二、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希腊是悲剧诞生的摇篮,至今古希腊的悲剧仍然是人类高不可及的范本。

在研究和总结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影响西方悲剧的一套悲剧理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所摹仿的是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是有行动和感受的人物。

而且这个人物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要好,之所以会产生悲剧是由于其过失和弱点而不是由于过错,这就是“过失说”,并且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出身高贵的正面人物,只有这样,悲剧的悲惨结局才能“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②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强调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模仿是一种技巧,由此,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一种技巧,是具体的,这点是和柏拉图一样,是轻视技巧的,既要求悲剧主人公是高贵的,又看不起写悲剧的作家。

尼采的悲剧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希腊悲剧把握的基础之上,但他不赞成这种从主人公的偶然过失或外在的理性道德中去追溯悲剧的根源的观点。

他认为,悲剧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和阿波罗日神精神的对立、冲突。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他步步与命运抗争,最终也难以逃出命运的魔掌,不知不觉弑父娶母,犯下大罪。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俄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的儿子。

国王和王后从特尔斐太阳神庙得到了神谕。

国王长大后,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

为了避免厄运,国王命令他的仆人把婴儿扔到城外的山林里。

当他在山林中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婴时,他把它送给了科林斯人。

俄狄浦斯成了科林斯国王的养子。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到将“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便离开了科林斯。

在一个三岔路口遇一辆马车,双方发生争执,失手杀了一位老人。

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后来, 瘟疫笼罩整个忒拜城, 神说须找出杀害国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经过追查,自己就是凶手。

他便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在古希腊时期,限于对科学水平的认知,人们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无法解脱。

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

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反复背诵着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的时候最软弱;但凡猜不出谜语又要出入城门的人都要被她吞掉。

后来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

斯芬克斯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埃及也有狮身人面像,却来源于埃及神话传说,它是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胡夫而建造的。

在心理学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它来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研究,他认为在儿童早期性发育阶段会产生对父母中异性的爱恋和同性的排斥,他将男孩爱恋母亲、排斥父亲的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恋母情结”,女孩反之,相应概念是“恋父情结”。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内容摘要: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曾经给悲剧做过一个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中十分著名的描述,他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他在《诗学》第二章中指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他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完善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它应该表现悲剧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不是相反,即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悲剧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悲剧人物具有的三大特征。

1、悲剧人物必须善良。

2、悲剧人物必须有错误。

3、悲剧人物应该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这种转变是由于人物犯了错误。

英国学者布雷德来曾经指出,黑格尔是自亚里士多德论述悲剧以来,以同样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来研究悲剧问题的唯一哲学家。

黑格尔强调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标签: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 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 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论述及其他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论述及其他

文化艺术论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论述及其他文/刘龙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大量的笔墨从各种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悲剧”展开了论述。

本文旨在对作者的主要 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结合美学史上的若干小问题做一简要的议论或引申。

何为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做出了这样的一个 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 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 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围绕这个定义提到的各种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逐章对之进行了讨论。

可以看出,悲剧就是对行为的摹 仿。

摹仿(M imesis)在古希腊哲学的语境下有很深的渊源。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把音乐——数学的 原则当做宇宙间的第一原则,显然,这一原则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

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没有因此引申出现 实世界摹仿一个隐藏着的,终极的,超越时空的“数字世界”的学说,至今仍是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12在柏拉图哲学中,M im e sis是一个重要概念。

柏拉图认 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事物的存在可以在三个平面上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一个是形的平面,第二个是实物的平 面,第三个是艺术摹仿的平面。

“形”(id e a或eidos)的世界 是真实的世界,而勇于探求和阐释“原形”世界之真谛的哲 学家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艺术作品是形的翻版的再再版,对真理已经有过两度的离异。

p]不难看出,柏拉图对艺术摹仿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实际上是由柏拉图哲学或者古希腊哲学的气质与品 格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哲学起源于惊异,论者称 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童年”。

一个孩童,当面对这大千世 界的时候,由于没有太多的成见的遮蔽,反倒更本真的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

“惊异”是一种天真的品格。

老子说:道 可道,非常道。

在中国的早期道家那里,有形质的东西正因 为形质的拘限而只能是其所是,而不是其所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的完整定义的文艺大师,并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决定悲剧的六个成分,而且一一作了分析和说明,也对悲剧的产生、发展、与其他文学题材的差异等等都有涉猎,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他所认为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对后世乃至是世界的文艺理论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净化;三一律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88-0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他不仅在文学中表现出了超人的学识和见解,而且在诸如科学、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也有一番成就。

对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并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即“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的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一、悲剧的效用——净化说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功能效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看法,他为此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具有“净化”的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行。

在他看来,伦理德性即指品质,就是人们对于行为和感受所持有的态度。

过于强烈或过于软弱都是“坏态度”,只有适中才是“好态度”,而文艺有这样的一种作用——净化人的情绪,使它既不过分强,也不过分弱,而是要保持适度,经过多次的文艺事件实践,在许多优秀作品的反复激发和疏导下,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变成了一种定向的良好习惯。

在谈论悲剧的效用时,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效用就是“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关于“净化”,文艺理论家对此有以下几点共识:第一,关于净化的对象,既然悲剧所提供的快感是从怜悯与恐惧的净化中产生的,那么净化的对象是怜悯与恐惧这类情绪;第二,关于净化的效果,通过悲剧的净化,人们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养成一种良好的品格,既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尚;第三,关于净化的本质,净化能够养成人的伦理德性,可以看成是一种品德培训,同时又能提供审美快感,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净化的本质教益和美感二者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悲剧效用,这么看来,悲剧不仅是欣赏的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的调剂品,发挥的作用范围领域广大,说明了悲剧的本质始终是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和探索,也较好地诠释了悲剧的本质。

二、悲剧的根本和灵魂——情节论(一)情节的要求根据定义可以看出亚氏的思想,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所以情节应是一个整体,是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而且事件的承接要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再者,情节与任何有部分组成的整体一样,要具备一定的长度;另外,情节应该摹仿一个完整的行动,其部分的组合要严密到一定程度使之达到环环相扣,紧凑合理;而且,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总之,“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悲剧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 也是戏剧艺术自身规律所要求的, 一个事件的表达要如同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一样, 能够承上启下, 结构紧凑, 完整合一。

在古希腊悲剧中, 典型之作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全部戏的演出时间不到一天,地点是一个,主要情节是逐步发现杀死国王的真相并找出凶手。

亚里士多德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被新古典主义者发挥成“三一律”, 即: 时间、地点、情节整一律, 用来作为戏剧结构的准则。

”(二)情节的取材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例如,取材于阿尔克迈恩、俄狄浦斯、俄瑞斯忒斯、墨勒阿格罗斯、苏厄斯忒斯、忒勒福斯以及其他不幸遭受过或做过可怕之事的人的故事。

”这些家族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族”, 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既能触发作者的创作激情, 又能同事很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认为: “当惨痛事件发生在近亲之间, 比如发生了兄弟杀死或企图杀死兄弟, 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父亲, 母亲杀死或企图杀死儿子, 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母亲或诸如此类的可怕事例, 情况就不同了”。

只有这种发生在大家族中亲人之间的苦难, 才会使人产生畏惧与怜惜之情, 才称得上是所谓的完美悲剧。

在古希腊戏剧史上的众多悲剧中, 大都是以大家族的苦难事件为题材的,可以看出,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取材的论述在理论上对悲剧创作有着突出的贡献。

翻开中西的悲剧史长卷, 这种“大家族的苦难事件”仍是悲剧取材的原则之一, 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曹禺的《雷雨》等典型著作都是对这一悲剧题材的恰当运用。

(三)情节的艺术技巧为了使剧情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达到“赚取”观众的泪水与同情心的目的,在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刻画上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技巧,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突转、发现与苦难。

他在《诗学》第11章分别对“突转”、“发现”和“苦难”下了定义。

他认为, “突转, 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 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发现, 如该词本身所示, 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苦难指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为,如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死亡、遭受痛苦、受伤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因为这样的发现和转变能引发怜悯或恐惧。

如《俄狄浦斯王》这部经典作品, 故事情节一开头就告知人们“弑父娶母”的线索, 观众带着这种期待视野来看剧情,而随着情节的逐步深入, 谜底逐渐显露出来,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最后俄狄浦斯发现了自己的本真面目以及杀害父亲的真相,这令所有人都感到讶异,认为命运之神对正义的理想君主是如此的不公与残忍。

这个情节构成一种“圆圈式”的框架,借此来深刻探索人类的存在、悲观主义、人之谜的隐喻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 在悲剧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某一情节突然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虽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 但它是剧中人物和观众所没有预想到的, 可谓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种突转和发现, 使得观众在长久的期待之后获得了满足, 是文学理论中所提倡的“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的有机结合”,这正是亚里士多德之于情节结构的艺术技巧所在, 使它不仅能够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而且也让悲剧情节更富有冲突性与集中性。

三、悲剧的血肉之躯——性格论与言语论(一)性格刻画亚里士多德认为,关于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似;第四,性格应该一致。

归纳起来就是说,作者在刻画悲剧人物时,应当注意做到性格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似,人物的性格要做到一致,即使被摹仿的人物本身性格不一致,而作者又想表现这种性格,他仍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是基本上一致的。

他认为,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某一类人按必然或可然的原则说某一类话或做某一类事,才能使事件的承继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最理想的悲剧主人公应该是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另一种人,他们往往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悲剧中刻画这种人物的性格,能够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达到悲剧的效用。

(二)言语之美对于悲剧作品而言,言语的运用技巧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作者笔下的修辞是否能使情节表达得鲜活生动、恰到好处,这无疑是要注意到一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

”用普通的词组成的言语最明晰,但是却显得平淡无奇,而“使用奇异词可使言语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但是,假如有人完全用这些词汇写作,他写出的不是谜语,便是粗劣难懂的歪诗”,“滥用外来词是会产生粗劣难懂的作品”。

“因此,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兼用上述两类词汇,因为使用外来词、隐喻词、装饰词等其它词类可是诗风摆脱一般化和平庸,而使用普通词能使作品显得清晰明了”。

如果经过长期的言语创作实践和积累,逐渐把握好言语装饰的“度”,作者会越来越觉得使用及注意这种言语技巧是相当重要,并且会运用的越来越好,使其作品的一字一词都变得优雅得体,愈具欣赏性。

这不仅是对作者的创作要求和挑战,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享受过程。

四、悲剧的内部矛盾——冲突论亚里士多德认为, 悲剧的效用是要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 从而使其心灵得到净化。

我们可以设想,此类表现互相争斗的行为如果发生在仇敌之间, 除了人物所受的折磨外,无论是所做之事,还是打算做出这种事情的企图,这个情节是不会引起我们的怜悯和同情的;如果此类事情发生在非亲非仇者之间, 也同样不会引起我们的怜悯。

最完美的悲剧是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因为当悲剧这些惨痛事件发生在近亲之间之类的可怕情况,那就不同了。

“悲剧的目的侧重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 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 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 而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误。

我们可以看出, 最完美的悲剧冲突是发生在‘亲属之间’或‘家族之中’, 并且是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过失’造成的, 这种悲剧冲突可以理解为‘内部冲突’, 悲剧人物产生于‘自己人’的相互残杀和自身各种行动的矛盾对立之中。

”真正能够产生“惊心动魄”的最佳悲剧效果的冲突大多都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可调和的内部冲突, 或人自身矛盾迭起的内部冲突, 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哈姆雷特》、《雷雨》等等,“这些悲剧作品的冲突大都发生在父母子女、夫妻情人、君王臣子、亲戚朋友之间或人物自身情理、爱恨的碰撞中”。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不朽著作《诗学》,不仅理论精辟,而且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气度不小,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部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亚氏关于文艺的思想在此书中都充分地显现出来了,在不厚的书本里,探讨了一系列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些文艺理论的问题,对悲剧的看法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里面的许多观点在当时都是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的。

这部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比较新式、比较成熟的史学思想的精华。

当然,从严苛的角度来看,《诗学》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局限,但是它的学术价值以及它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评论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估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