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俄狄浦斯王》
“德性”的暂时性缺失——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 — —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韩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其悲剧观的哲学基础。其幸福论的核心命题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悲剧 的定义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二者的共同基础皆为“行动”。幸福是实践德性,悲剧是对德性实践的摹仿,二 者的共同目的指向都是“至善”。从悲剧观的哲学基础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可以解读为其对“中庸”观 的背离。在幸福论与悲剧观的联系中来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具有新的意义。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 悲剧观 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以其幸福论为哲学基础 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的核心命题是:“幸福就是合 乎德性的现实活动”[1] 16。首先,这里他认为幸福本身 是一项活动,是一个运动中的行动状态。这样的行动 要达到“至善”和幸福,前提是要符合德性,德性是贯 穿于行动始终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他强调德性认 知与德性实践的统一性。他认为德性不能仅仅停留在 德性认知的表面,而是要去现实活动中实践德性,这 里他所强调的就是德性在行动上的完成。他对悲剧下 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 动的摹仿……”[3] 69 在这段文字中,他强调了悲剧的实 质:悲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而不是对人的摹仿。而 悲剧摹仿的人的行动主要表现为悲剧当中主角的过 失行动,而非其他完满的行动。所以,其幸福论和悲剧 观的共同指向都是“行动”。其在《诗学》当中有另一重 要表述:“悲剧不是对人的摹仿,而是对一种活动、生 活和系于活动的幸福与不幸的摹仿,目的不在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道:“我们 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 人。”[1] 29 这里他道出了德性实践的终极目的性。我们 探讨德性,不是为了德性本身,而是要成为一个善良 的人,这就是我们实践德性的最终目的。那么悲剧的 最终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朱光潜译), 其实也就是摹仿人的好的或坏的德性实践所达到的 最终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悲剧的最终效果是要在 观众那里完成的,他们“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 情感得到净化”,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并且得到好 的德性的指引,从而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其幸福论 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直接实践最好的德性,抛却坏的 德性,从而达到幸福和“至善”,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其 幸福论是实践德性,而悲剧观是对德性实践的摹仿, 所以,其悲剧观实际上是对其幸福论的摹仿。二者的 共同之处就是:无论是悲剧观还是幸福论,其最终的 目的指向都是要达到幸福和“至善”。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戏剧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戏剧摘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戏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这部戏剧讲述的是一个弑父杀母的故事,体现了人本身与命运的冲突,在情节上实现完美的突转,在人物性格上展现了悲剧性的一生,最后通过人物的摩拟使观者得到道德的陶冶,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本文通过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俄狄浦斯王》悲剧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作用进行解读,最后得出悲剧的力量是引起观者的怜悯,从而得到一定的心灵陶冶作用,其意义在于净化。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俄狄浦斯王》戏剧;心灵陶冶。
一.悲剧悲剧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怜悯与恐惧,来促进情绪的净化,达到心灵的治愈。
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情节、性格和才智尤为重要。
(一)情节情节在于叙述可能或必定发生的事情,同时要求完整性与规模性。
情节要按照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的定律,要有从厄运转泰运,或从泰运转厄运的的情节;完整是说必须模拟一件完整的行为,包括通过情节达到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
情节包括三大要素:逆转、认识和苦情。
逆转是指情势相反方向的转变。
认识是人们从情节中的所得所知,如果使得应得好运或厄运的人变为朋友或敌人,这种认识同时发生,并且是靠情节的逆转产生,最为巧妙。
苦情是通过逆转和认识得来。
在三大因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情节的逆转使得观众得到巧妙的认识,启发通过认识后,引起观众的怜悯。
(二)性格与才智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必须是善良的、相称的、一贯的和逼真的。
而人类的性格是矛盾的,就如一个人是内向的,但却十分喜欢具有活力的事情。
因此这种矛盾是一贯的,剧中的人物不可以破坏这矛盾的一贯性。
才智是指语言所产生的一切效果,有证明和反驳、夸张和贬义、激发情感的方法,这的情感多指怜悯、恐惧和生气等,来产生多重夸张和逼真的效果。
例如你演讲时会通过各种的措辞来展现自己的想法时,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情节产生完美的突转《俄狄浦斯》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死了斯芬克斯这个怪物后,做了国王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母亲;正当俄狄浦斯正要帮皇后追究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时,使者告知他养父科任斯王的死讯,并说出其生世,多个证据,使得真相大白,原来俄狄浦斯在前往底比斯王国的路上不小心把自己的父亲杀死了,紧接着国家因为杀父娶母的神谕实现后出现了疫情,国家一片混乱,皇后得知后上吊自杀,俄狄浦斯卸下国王一职,用胸针刺伤眼睛以此来赎罪。
从《诗学》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

从《诗学》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在《诗学》中称赞德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在情节安排上具有整一性,同时性,悲剧性的特点。
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方面。
在悲剧感受方面,《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
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
关键词:情节安排悲剧性悲剧感受崇高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
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予以高度评价。
本文将从情节安排、悲剧感受、审美体验三个方面来赏析《俄狄浦斯王》,具体分析如下:一.情节安排“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2]”;亚里士多德在悲剧的六要素里,认为情节是第一位的,没有情节的悲剧不能称之为悲剧。
《俄狄浦斯王》在情节方面的构思可圈可点。
(一)整一性《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具有整一性。
剧本一开始交待城邦瘟疫是俄狄浦斯王追查真凶的源头,在查真凶的过程中,穿插俄狄浦斯与先知、克瑞翁、报信人之间的故事到最后真相大白。
以追查真凶这个主要情节回忆其他枝节,因果相连,有始有终。
并且全文采用闭锁式的结构,矛盾相对集中,一个地点、一个主要行动、一天的时间,完美地应用了“三一律”。
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的要求,体现了情节的整一性。
(二)同时性同时性指的是发现与突转的同时发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
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俄狄浦斯王》便是最佳的发现与突转的同时发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他步步与命运抗争,最终也难以逃出命运的魔掌,不知不觉弑父娶母,犯下大罪。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俄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的儿子。
国王和王后从特尔斐太阳神庙得到了神谕。
国王长大后,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
为了避免厄运,国王命令他的仆人把婴儿扔到城外的山林里。
当他在山林中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婴时,他把它送给了科林斯人。
俄狄浦斯成了科林斯国王的养子。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到将“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便离开了科林斯。
在一个三岔路口遇一辆马车,双方发生争执,失手杀了一位老人。
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后来, 瘟疫笼罩整个忒拜城, 神说须找出杀害国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经过追查,自己就是凶手。
他便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在古希腊时期,限于对科学水平的认知,人们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无法解脱。
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
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反复背诵着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的时候最软弱;但凡猜不出谜语又要出入城门的人都要被她吞掉。
后来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
斯芬克斯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埃及也有狮身人面像,却来源于埃及神话传说,它是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胡夫而建造的。
在心理学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它来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研究,他认为在儿童早期性发育阶段会产生对父母中异性的爱恋和同性的排斥,他将男孩爱恋母亲、排斥父亲的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恋母情结”,女孩反之,相应概念是“恋父情结”。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159556 美学论文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
整部剧笼罩在一片静穆中,像命运的钟摆一下下敲击着人的灵魂,最终走向既定的结局,而喷涌而来的矛盾与冲突――杀父娶母,遗祸城邦,及其连带而来的“怜悯与恐惧”,在最后俄狄浦斯刺瞎双眼,以自责洗清自己的过错后,归于和解,达到了彻底的净化。
为何这部悲剧能带给人如此强烈的审美经验?本文将从三个层面审视其美学特征,来找寻答案。
一、悲剧性对象是有价值的生命悲剧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具有其非常性质,往往超出一般人之上,像普罗米修斯,是半人半神的;像希波吕托斯,具有格外高尚的品格;像麦克白,虽然是坏人,却有极大的意志力量。
在《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同样具有非常性质,他出身高贵,拥有非凡的智慧,性格刚毅勇敢,他是忒拜城的救世主,破解了狮身人面怪兽的谜语,解救了忒拜。
在往后十几年中,他以英明伟大的君主形象统治着忒拜。
而当忒拜城遭受瘟疫,其更是一心要解救他的城邦于困苦之中,不顾一切地追查凶手,要为城邦清除污染,可以说是集人类理想的出众品质于一身。
就是这样伟大崇高的君王,遭受的却是最残酷的命运,他不顾一切要为城邦清除的污染正是他自身。
一直以来尽力避免逃避的宿命最终还是找上了他,他在无意间杀父娶母,酿成了无法挽回的罪恶。
当真相大白时,曾经被宙斯的祭司称为“我邦的君王”,将祭坛称为“你的祭坛”,被视为与天神平起平坐的俄狄浦斯,成为了“最可怜的”、“为天神所憎恨”的人。
而戏剧的观众或者是读者目睹了整个过程,目睹萦绕在他身上的宿命逐渐浮出水面,充斥着观众或者是读者的是一种强烈的悲剧快感,是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心灵震颤。
同时真正拨动他们内心最敏感神经的东西,是悲剧性对象身上闪烁着的熠熠生辉的悲剧精神。
俄狄浦斯一直在奋力反抗,不停地逃避这个神谕告诉他的可怕命运,在竭力避免杀父娶母的宿命。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王》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并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古希腊悲剧源自对酒神奥尼索斯崇拜和祭祀酒神的颂诗合唱队的民间歌舞,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物,虽大多取材于神话,带有迷信和命运观念却也真实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乘客人和命运的冲突。
”在索福克勒斯笔下诞生的悲剧形象颇多,俄狄浦斯是传世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其作品结构复杂、布局巧妙,被誉为“戏剧节的荷马”,《俄狄浦斯王》也同样被后人视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古希腊悲剧中,神话、命运的作用格外显著,《俄狄浦斯王》更是讲述了“神谕”下的主人公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安排的悲惨故事。
刚出生的俄狄浦斯因为生父拉伊奥斯得知他长大后会弑父娶母而被钉穿脚踵扔到荒郊野外,却阴差阳错被科林斯的国王收养。
成人后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将会弑父杀母的预言,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亲生父母的他与命运做出了第一次抗争——逃离了科林斯,却未曾想到,这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的悲剧命运。
在逃离养父母去往忒拜城的路上,他被人欺辱,一怒之下杀掉了四个人,其中便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预言的上半部分在冥冥之中已经发生。
不久,俄狄浦斯凭借其聪明才智打败了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百姓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妻子,即他自己的生母。
俄狄浦斯毫不知情自己已然应验了弑父娶母的预言,还与生母孕育了两个孩子。
为了平息瘟疫,他遵照神的指示寻找杀害前国王的凶手,结果真相大白,自己便是杀了父亲娶了母亲的罪人。
悲愤不已的他选择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是一曲宏大的命运交响乐,主人公的不屈意志最终还是逃不过既定命运的毁灭。
故事是悲剧的,在一次次人与命运的抗争中,个人坚强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既定的悲惨命运的冲突典型而富有意义。
试析《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性

学院:文学院班级:10110103 姓名:郝香玉学号:1011010320 走不尽的艰辛逃不出的宿命——试析《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性【关键词】:俄狄浦斯悲剧意识命运观念抗争精神系统完整的希腊神话是世界上最具审美价值的神话体系,是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希腊神话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一幕幕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人的精神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得以升华。
悲剧以它特殊的生命体验、独特的命运解析,强烈震撼着人类的心灵,使人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悲剧还以它特殊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视域,让批评者留连其中,探隐索迹。
悲剧与命运的关系是历代研究古希腊悲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希腊悲剧多写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悲剧主人公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影响着主人公的生命走向,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因此,希腊悲剧一般被划归为命运悲剧。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命运观念对悲剧的创作和欣赏都很重要”。
苏珊·朗格也认为,“戏剧的模式则是命运的模式”。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不朽之作,它凭借着确定性的结果、必然性的情节、完整性的过程、模糊性的魅惑等审美特性,使主人公顽强抗争命运的英雄形象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经久不忘。
一、诗人的命运观——“命运钳制下的抗争”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
他流传完整的剧本只有7部悲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俄狄浦斯王》。
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特征的展现。
和埃斯库罗斯不同,他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抽象的概念。
他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即便处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
在索福克勒斯看来,过去被理解为“具体的神”的命运应该是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它时常捉弄世人。
索福克勒斯强调人的坚强意志和对命运的反抗,同情和歌颂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英雄。
西方文论所学的任意一种理论,谈谈对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以

西方文论所学的任意一种理论,谈谈对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以一、从悲剧的定义看《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个定义从四个方面即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目的来对悲剧进行解读。
索福克勒斯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故事。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由神预先确定的,他自己的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
无论他多么有智慧,多么贤明伟大,多么大公无私,也无论命运是好是坏,他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悲剧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他无意所犯的错误。
正如定义中的“严肃”是指摹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由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或牺牲。
很明显,索福克勒斯通过《俄狄浦斯王》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对命运是无法反抗的恐惧之心和对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怜悯之情。
二、从悲剧的情节看《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悲剧中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是由悲剧人物的行动构成的,行动由表现了人物的生活与幸福。
悲剧情节是指“行动的摹仿”。
因此,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达到悲剧艺术的目的要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惊心动魄”的效果,关键在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来实现。
“突转”是指人的行为突然转变到相反的一面,“发现”是指人在不知到知的过程中引起的爱、恨或者厄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伟大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之一,全剧写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王努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最终不可避免的应验了这一厄运的故事,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的极大同情。
俄狄浦斯王作为悲剧主角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他具有几乎完美无缺的品格和力量,却在冥冥之中逃不过神秘命运的策划,带有不可避免性。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的杰出代表,其《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也标志着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吻合之处。
本文试图从作家创作这一方面来谈悲剧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一开始就明确给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个定义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目的四个方面,规定了悲剧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而行动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这决定他们的行动的性质,所有的人物的成败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因此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
剧中人物(一般的说,不只少数)都使用此六者;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亚氏认为,“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亚氏认为,情节的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因而要求作品情节要单一,完整,即事情要“有头、有身、有尾”。
而长短要适度,如戏剧一般要求3-5幕最好,但是亚氏认为,在情节有条不紊的情况下,则越长越美,一般的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
伟大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共8幕,但通篇是围绕着俄狄浦斯个人的悲剧命运展开写的,可谓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而在安排情节的时候,诗人又该做些什么来产生悲剧的效果呢?亚氏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的安排完美的契合了亚氏这一观点,“俄狄浦斯”,意为双脚肿胀的人。
这似乎早已意味着俄的悲惨命运。
神的参与,人的命运,构成了一件件复杂的、令人恐惧怜悯的的事情。
由于俄的父亲拉伊俄斯无意得罪了小心眼的宙斯神,因而,宙斯降下神谕,说俄狄浦斯长大后会杀父娶母,于是狠心的拉伊俄斯就在其出生三天后用铁丝穿其脚踵,让仆人把他仍在荒郊野外,但是这个仆人不忍心看着这么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死,于是就把他送给了另外一个国家的一个牧人,结果他被那个国家的国王收为义子。
俄长大后也得到了同样的神谕,他是如此的害怕,所以他匆忙逃离此地,却在无意间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忒拜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命运的轨迹就此开始。
他解答出了女妖斯芬克斯的难题,成功解救了忒拜城的人民因而被推举为王,并赢取了自己的母亲,在他统治十几年后,瘟疫再次降临这座城堡,而只有找到杀害前国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就此消灭。
几经周折,俄狄浦斯愕然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于是悔恨、自责之下,他刺瞎自己的双眼,并且流放了自己。
很明显,索福克勒斯是一位伟大的悲剧作家,他懂得如何引起读者和观众的恐惧之心和怜悯之情。
他塑造了俄狄浦斯这样一个“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角色,他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但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是无意的行动,出于对环境不知情而不是由于恶德,这种行动使人痛苦和懊悔。
错误的行动是由于对特殊情况有所不知而造成的无意的、引起意料中的伤害的、引起痛苦和懊悔的、不是由于恶德引起的、可怜悯的、可饶恕的行动。
悲剧中的主人公之所以犯错误,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所致。
索福克勒斯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布局的完美——单一的结局。
亚氏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歹,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具有上述的品质,甚至宁可更好,不要能坏。
……”,显然,俄狄浦斯并没有“为非作歹”,而是他无意识中犯了杀父娶母的“大错误”。
因而他的命运只能由顺境转入逆境,这才符合索福克勒斯塑造这一伟大英雄的初衷。
“……性格则占第二位。
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要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在行动中的人。
”“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性格’指显示人物的抉择的话,(在某些场合,人物的去取不显著时,他们有所去取);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的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
”
亚氏在《诗学》中谈到,悲剧主角,首先最重要的是“性格”必须善良,悲剧摹仿的是与我们相似却比我们好的人,他虽然不是理想中的完人,却还算是一个善良的人。
一个人,想要真正立足于社会,首先必须要善良。
要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是带着善良的基因来到这个世上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东西,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必要条件,所以当一个人不再善良时,他(她)也就离人越来越远,直至“不是人”。
亚氏认为,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就在于他本人在关键时刻的抉择。
他选择的是善良的人或事情,那么他就是善良的;反之,他则是不善良的。
这其中“关键时刻”无比重要,可以说,悲剧主角无关键的抉择,那么他也无所谓善良与否。
只有到事情转折的那一刹那,主人公的抉择才显示了他自身的性格本色。
俄狄浦斯他是善良的,他耐心的倾听祭司们的再三请求,并负责任的执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面对预言家的“一再推脱”之时,他没有恼怒的立刻杀了他。
其次人物的“性格”必须适合。
这是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要与人物的身份相符合,如英雄就必须要勇敢,少女就应该有少女特有的朝气和美好来。
总之,剧中人物的“性格”必须符合人物身份且要保持在剧中的“性格”前后一致。
即说,如果作家一开始在剧中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就是前后不一致,那么,就应该始终保持这一方向不变。
再者,人物“性格”应该合乎必然律与可然律:即说,作家塑造的人物所说的话应符合自己的身份,做的事也要合乎情理,让人信服。
例如,在俄狄浦斯反悔想回忒拜城时。
只因两个儿子不为自己说情,他就诅咒两个儿子自相残杀,这在我看来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毕竟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还有,俄狄浦斯在弑父娶母后依然想着活着,这让我实在想不明白,试问,一个人在做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之后,还能想着活着吗?
悲剧的主角还必须出身名门望族。
希腊悲剧一直都是描写上流社会生存者的不幸与苦难的。
当时的人们只认识到上流社会生活意义与价值的重大,上流社会人物的生存状况值得人们关注,他们的痛苦于不幸值得人物去同情与怜悯。
希腊悲剧本身的状况和当时的人学精神决定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主角的这一规定。
俄狄浦斯当然出身于名门望族。
最后,再谈一谈悲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产生好的影响与作用。
这是无可厚非的。
当观众在剧中看到某些在现实中类似的情节或者在其中看到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主人公时,观众心中的情感被触发了,他们不再冷漠,无动于衷,而能跟着剧中人物的遭遇,心情起起落落,为悲剧主角的难过而难过,为他的幸
福而幸福。
而在这起起落落之后,观众们会思考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进而把这些作为经验或者借鉴应用到以后的人生当中。
这就是悲剧的净化、陶冶作用。
亚氏提出“净化”说解释悲剧的目的,可以说是以悲剧这一高级艺术为范式,肯定一切优美的希腊艺术,在领悟人生哲理、陶冶道德情操、谐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积极、良益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哲学的睿智,审察、提炼古希腊艺术创作的精髓,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美学理论。
它较为切实、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认知社会人生、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它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它的许多合理见解,至今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