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霍桑短篇作品中实例分析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霍桑短篇作品中的实例分析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霍桑短篇作品中的实例分析摘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目的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陶冶。
霍桑在其创作的多部短篇小说中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悲剧性目的。
霍桑短篇作品中有多部优秀小说都是以卓越的优秀科学家为主人公进行讲述,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关键词:恐惧;怜悯;霍桑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悲剧定义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的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霍桑短篇作品实例分析恐惧与怜悯理论在霍桑第一篇短篇小说《海德格尔医生的实验》中就已有所反映。
海德格尔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出了一种“青春之水”的神奇药水,可以使人返老还童。
海德格尔医生找到了四位青年时期饱经沧桑,在耄耋之年时有所悔悟的社会名流来参与他的实验。
四位老人在恢复青春之后,并没有对年轻时所做的错事悔恨,而是重蹈覆辙。
为了争夺恢复并贪得无厌地索要药水,最后,打翻了药瓶,使得宝贵的“青春之水”得而复失,四人又都老态龙钟。
霍桑展示给我们的人类那贪婪自私的本性令人震惊乃至恐惧。
四位老人早年或为金钱,或为名利,或为美色不择手段,最后在老年时身败名裂,懊悔不已。
在喝下“青春之水”之前,他们还在暗想:“既然他们明明知道犯错误以后,紧接而来的是悔恨,他们还会再次误入歧途吗?这种想法实在太荒唐了。
”可是一旦又恢复了青春,他们又再次为了争夺漂亮的威彻利寡妇而反目为敌。
而这个妩媚的寡妇做出卖弄风情的媚态,欲擒故纵。
接着他们又都无止境的想要更多的“青春之水”。
正当我们震惊于人类的这种丑恶嘴脸之时,怜悯之心也不禁而动。
我们发现人类不仅可怕,可笑,却更可怜。
转瞬之间,霍桑又把我们带到了恐惧的边缘。
四位返老还童的老人扭打中打碎药瓶,又都老态龙钟。
可是这样,他们也没吸取教训,又都马上决定动身到佛罗里达州,并且是不分早晨,中午,夜晚地去痛饮那青春泉水!《伊桑·布兰德》讲述了一个善交朋友,具有神圣同情心的人,为了做心理实验,游历大江南北,最后成了一个道德本性停止的疯子。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角下的现当代剧作讨论

悲剧在许多国度的很多时期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那时人们对于悲剧的意义也有着诸多的理解和解读,在这诸多的解读中,有一个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悲剧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当时至今日,随着媒体手段的发展,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金本位的社会价值观也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悲剧的地位正在急速没落。随着轻松和幽默的喜剧占领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喜剧也成了剧作家创作的主要方向。当然,悲剧虽然日渐凋零,但也并非毫无建树。在影视界,许多悲剧虽然没有取得高票房的成绩,但也拿下来专业影评人和受众的广泛好评,在影院中为自己赢取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在票房上也算得上差强人意。也正是在这样浮夸的社会环境之下,对于悲剧意义的探讨才更为显得必要。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特别强调了悲剧应该调动人怜悯的情绪,但是这样的说法在剧作中也一度被误解。剧作者们将这个概念简单的理解成“只要能让人留下眼泪就是好的”。于是便将一些生硬的悲剧桥段强行加入剧中,这些桥段自然能让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而通感生出怜悯之情,但是这样的通感仅仅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浅层次的一种同情,悲剧所唤起的怜悯之情应该应该更具深度。
2016年上映的话剧改编电影《驴得水》虽然没有取得票房的大卖,但上映后还是收到了观众们的普遍好评。剧中讲述四个乡村教师为养驴帮助打水而向上级捏造了一位“驴得水”教师骗取薪资后被检察署揭露的故事。在全篇的情节构架中完整的包含了悲剧的三个必要元素及:冲突、对命运的反抗和死亡。从善良的教师为了喝水不得不编造假骗取费用开始,影片的冲突接连不断,理想和现实之间,人性和兽性之间的冲突贯穿着整部电影。随着剧情的展开年,几人来到此处教书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多又是因为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满,展现出了影片中主人公们对于自己的命运的反抗。在剧中这样的反抗终告失败,由一个谎言不断引伸出更多的谎言,剧中人的性格也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自的变化,影片最终在一声枪响中落幕,死亡粉墨登场。影片主题也于此展示在了观众面前“为了美好的目的而做错的事,终将走上歧途。”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简直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类情感的“死穴”。
你看,他提到悲剧的结构,基本上就像是给大家情感和心理的“开药方”。
你想啊,悲剧不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难受、眼睛湿漉漉的戏吗?他告诉我们,悲剧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种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人心情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体验。
就像你从楼顶滑下来,哇塞,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既痛苦又让你有点爽。
说白了,悲剧的魅力就在这儿,它通过让你走进角色的痛苦里,然后又引发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的特别明确。
他说,悲剧要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得有个“高贵的”角色。
这角色不能是那种普通的小人物,而是得有点地位,有点背景的。
说实话,要让大家对他产生共鸣,角色的痛苦得有点份量。
比如说,《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他可是王子,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这种事让你难以忍受。
而这种痛苦和挫败感,正是悲剧的精髓。
再来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得有“反转”。
这反转,嗯,不能太老套,要让观众看得又惊又怕、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走。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心脏都跟着跳的原因。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现代电影里面常见的情节吗?没错!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就被导演们玩得炉火纯青。
你看《肖申克的救赎》,别看电影开始时你觉得好像一切都平静得不行,最后反转起来让你彻底吃惊,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亚里士多德早就预测了这类情节的魅力。
所以说,悲剧并不一定是悲惨的,它也能带给观众一种“爽”的感觉,嗯,就是那种当你看到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变化时,心里头就有那么一丝丝的愉悦感。
再来啊,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情感净化”这一点。
他说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净铅华”。
通过角色的悲剧命运,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释放。
你看那些悲剧结局,主人公死了或者悲惨结局,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但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哎,这一切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悲剧的理论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出来的高尚而崇高的艺术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悲伤和恐惧来净化观众的心灵,并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同情。
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命运的压迫下最终走向毁灭。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世界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创作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的影响。
下面将就《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情感体验和戏剧结构等方面,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的主人公必须是一个高尚而伟大的人物,具有卓越的品德,他的命运也必须是不幸的。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便是这样一个人物。
贾宝玉是贾府的少爷,出生在金陵贾府,天资聪颖,性情忧郁,对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同时也深受家族、社会和命运的压迫。
贾宝玉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他生来就被贾府的权利和利益所羁绊,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须引发观众的恐惧和同情,通过观众对主人公的命运的共鸣来净化人的情感。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身处于家族的纷争之中,他深爱的林黛玉却因家族的纷争而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的命运引发了读者对他的恐惧和同情,他的悲剧命运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通过贾宝玉的命运,读者不仅感受到了悲剧人物的苦难,也领悟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这种情感体验正是亚里士多德悲剧论所倡导的。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悲剧的戏剧结构必须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和必然性。
悲剧中的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发展都必须是有条不紊地推进,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他与林黛玉的爱情纠葛、家族的明争暗斗、最终的悲惨结局,都是在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下展开的,其中的因果关系紧密相连,没有一丝一毫的偶然性,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悲剧结构。
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必须具有宗教和道德的意义,通过悲剧来引导观众净化心灵,并领悟生命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经典的悲剧小说。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认为悲剧情节应当包含以下六个部分,即起始、发展、转折、颠覆、结局和妥善的交代。
下面我们将从亚里士多德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的情节发展。
起始部分:《呼啸山庄》的起始部分可以追溯到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童年时期。
他与卡瑟琳·厄恩肖以及她的兄弟海顿一起生活在呼啸山庄的周边。
在这个起始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斯克利夫和卡瑟琳之间的友谊和爱情开始萌芽。
然而,海顿在教堂受到侮辱之后,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这给希斯克利夫的童年留下了阴影。
发展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卡瑟琳被父亲接走,在远离希斯克利夫的情况下成长和嫁人。
而希斯克利夫则成为了一个叛逆的孩子,离开呼啸山庄去世界各地游历。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他最终变得富有和有地位。
然而,他的心灵疤痕从未消失,他依然爱着卡瑟琳,并且计划着报复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转折部分:在希斯克利夫成年之后的转折部分,他回到呼啸山庄,并与卡瑟琳的女儿凯瑟琳展开了一段复杂的关系。
希斯克利夫试图通过对凯瑟琳的控制,来实现对卡瑟琳的复仇。
这一系列事件成为了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带领小说走向结局的铺垫阶段。
颠覆部分: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颠覆时期,小说的整个情节开始发生转折。
希斯克利夫的计划开始显露出问题,长久以来积攒的失落和愤怒向他直接袭击。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凯瑟琳也开始了解希斯克利夫的真实面貌。
这一系列的反转事件带来了小说的高潮与深刻洞察力。
结局部分:最终,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情感之间出现了暴力冲突,而希斯克利夫最终也因为对卡瑟琳的爱而自杀。
凯瑟琳则开始了她的独自生活,尽管她失去了母亲和爱人的关爱,但她最终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和独立。
妥善的交代部分:在小说的结尾,凯瑟琳和她的故事得到了妥善的交代。
她发现她的心在海顿的墓地旁边已经完全疗愈,而她也通过与希斯克利夫的恶行,从中学到了许多重要的道德教训。
论《红字》的悲剧精神

论《红字》的悲剧精神摘要:《红字》虽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但其暗合了古希腊悲剧的内在要求,具有传统悲剧的构成样态和特质,因此它能被视为悲剧戏剧的文类变体。
尤其是小说中还潜藏了尼采式的现代悲剧精神,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融合经由小说人物得以彻底彰显,从而带来一种强烈的审美悲剧感。
而这外在传统的悲剧样态和内在现代的悲剧精神之间的张力,又折射了作家对人之存在问题的根本反思。
关键词:霍桑;《红字》;悲剧样式;悲剧精神;存在之思戏剧能被视为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的滥觞之一。
在传统欧洲文学体裁划分的过程中,戏剧最早与抒情、叙事并列为三大类别。
然而,当我们追溯西方早期文学脉络时,可以发现影响力更为广泛的是戏剧而非其他。
这其中又以古希腊悲剧为突出代表,譬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至今依然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既是如此,那戏剧的魅力究竟何在? 细察之,恐怕与戏剧所具有的独特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那什么又是独特的悲剧精神? 此前有学者曾指出是:“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他们往往处于无从选择的‘两难’或‘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灾难里,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然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
”[1]12-13这一观点笔者也较为赞同,因而将其概括起来,就是个体面对矛盾困境用行动以超越之,从而表现出的一种主体性精神。
根本上来看,其核心指涉的应当是“人”,正如希腊神庙上所刻“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一悲剧精神注目的中心就是对人类自我深处的探寻和叩问,同时它也是体认悲剧精神的关键点所在。
由此我们便可试做推想,与悲剧并列的叙事类作品即小说,尤其是经典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同样被这种关乎“人”的悲剧精神所穿透。
因为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人在当下生活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书写人面对外在困境的抗争行为,这与前文悲剧精神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
浅析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情节要素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体现

络立 法。我 国 目前对于 网络的相关 法律 、法 规还相对 滞后 , 还不能完全适应 网络 的发展和公 民表达权实现 的需要 。 因此 , 必须要及 时完善 网络立 法 ,通过立法 明确规定 网络信息创造
时 间的推移 ,“ 美 国梦 ”逐渐 由开 拓进取精 神演变为 了对物 质 ,金钱地位追 求的享乐主义。作品 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正 是美 国梦破灭这 一严 肃主题的典型例子。其次 ,关于完整这 含义 , 根 据亚里士多德 《 诗 学 》可知 , 它指在某个戏剧中 , 有一定长度模仿 的行动必须包含有矛盾 的开端 , 发展 ,结局 , 在结构上 , 三 部分 紧紧联 系 ,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在小说 《 了 不起 的盖茨比 》中 ,年轻的盖茨 比在参军时 ,遇见 了年轻貌 美 的黛 西 ,并且 深深的爱上 了她 ,黛西是上流社会 的富家小 姐 ,而 盖茨 比是底层社会 的穷小子 ,因此他们 的相爱注定是 个 悲剧 , 是 矛盾 的开端。为 了赢 回黛西 ,盖茨 比拼命努力赚 钱 ,为的就是有 一天他与黛西能处于 同一社会层次 ,能与她 幸 福的生活在一起。盖茨 比通过非法手段赚钱 ,成为 了一名 响当当的商业大 亨 , 盖茨 比与黛西 相遇了 , 他们短暂的相遇 , 让 他们 的爱情得到 了发展 ,这也是矛盾的发展 。随着故事情 节 的起伏 ,汤姆发现了黛西与盖茨 比的婚外情 ,在情绪失控 的状态下 ,黛西驾着盖茨 比的车意外撞死 了汤姆 的情妇 ,盖 茨 比愿为爱情牺牲 自己 ,为黛西顶替 了罪 ,汤姆把 自己的出 轨行为嫁祸给 了盖茨 比,让盖茨 比带着莫须有 的臭名与罪状 被处死 ,这就是矛盾的结局 。通过盖茨 比与黛西 的爱情 为线 索 ,故事的矛盾三部分紧紧相扣 ,达到统一 。第三 ,关 于悲 剧必须有一定 的长度 ,是指情节 的长度 和厚度 ,所包含 的内 容的多少要适 当。菲茨杰拉德 的 《 了不起 的盖茨 比 》中 , 男 女主人公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 故事 的发展 和开端 ,结局 分布 详略得当。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著名的悲剧理论,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研究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著名的悲剧理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1].对于“净化”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首先是以内贝斯为代表的“宣泄说”,他从医学的角度,将净化理解为生理上的宣泄,认为情感上的宣泄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这一种解释,朱光潜也持相同的观点。
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从“情绪的缓和”的角度来阐释净化作用。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情绪的缓和”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其次还有一种重要的解释“陶冶说”,这种观点认为悲剧的意义在于使观众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
但是这种观点偏重于社会伦理价值,被认为偏离亚里士多德悲剧产生快感的原则。
最后是“净化说”.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认为,将怜悯恐惧情绪中的不洁痛苦的成分洗涤掉,转化为合乎美德的思想。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过于执着亚里士多德“净化”--卡塔西斯一词原始意义,而忽视对悲剧净化作用原因和过程的探究。
除了悲剧本身的价值,作为悲剧净化的主体--观众,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的关键。
外在的悲剧如何净化观众内心。
而要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探讨观众主体的能动性。
本文将主要依据“心理距离”理论对此进行探讨。
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认为: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外,美学还存在着另一种距离--“心理距离”或“审美距离”.而这一种距离是欣赏任何一种美所必需的。
有些观众会被某些戏剧深深的吸引,认为戏剧的表现就如现实的人生,而一旦将现实的生活当做戏剧来看,实际生活就会变得荒诞不经。
在“心理距离”的基础上,布洛又进一步提出距离的可变性。
“距离的可变性”是指审美距离随着主客体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即审美距离既可以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大小而变化,也可以依客体的特性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在霍桑短篇作品中的实例分析摘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目的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陶冶。
霍桑在其创作的多部短篇小说中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悲剧性目的。
霍桑短篇作品中有多部优秀小说都是以卓越的优秀科学家为主人公进行讲述,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关键词:恐惧;怜悯;霍桑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的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
2.霍桑短篇作品实例分析
恐惧与怜悯理论在霍桑第一篇短篇小说《海德格尔医生的实验》中就已有所反映。
海德格尔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出了一种“青春之水”的神奇药水,可以使人返老还童。
海德格尔医生找到了四位青年时期饱经沧桑,在耄耋之年时有所悔悟的社会名流来参与他的实验。
四位老人在恢复青春之后,并没有对年轻时所做的错事悔恨,而是重蹈覆辙。
为了争夺恢复并贪得无厌地索要药水,最后,打翻了药瓶,使得宝贵的“青春之水”得而复失,四人又都老态龙钟。
霍桑展示给我们的人类那贪婪自私的本性令人震惊乃至恐惧。
四位老人早年或为金钱,或为名利,或为美色不择手段,最后在老年时身败名裂,懊悔不已。
在喝下“青春之水”之前,他们还在暗想:“既然他们明明知道犯错误以后,紧接而来的是悔恨,他们还会再次误入歧途吗?这种想法实在太荒唐了。
”
可是一旦又恢复了青春,他们又再次为了争夺漂亮的威彻利寡妇而反目为敌。
而这个妩媚的寡妇做出卖弄风情的媚态,欲擒故纵。
接着他们又都无止境的想要更多的“青春之水”。
正当我们震惊于人类的这种丑恶嘴脸之时,怜悯之心也不禁而动。
我们发现人类不仅可怕,可笑,却更可怜。
转瞬之间,霍桑又把我们带到了恐惧的边缘。
四位返老还童的老人扭打中打碎药瓶,又都老态龙钟。
可是这样,他们也没吸取教训,又都马上决定动身到佛罗里达州,并且是不分早晨,中午,夜晚地去痛饮那青春泉水!
《伊桑·布兰德》讲述了一个善交朋友,具有神圣同情心的人,为了做心理实验,游历大江南北,最后成了一个道德本性停止的疯子。
“他如今只是个冷酷的观察者,只把人类视为他的实验对象,并且最终,把男人和女人都变成他手中的傀儡,靠牵线使他们犯有某种程度的罪行,以满足他进行研究的需要。
”
布兰德冷漠地把人们当成实验对象来看待,造成的结果是:尽管经过常年的思索,其思想也达到了甚至哲学家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结果却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被人们当成疯子来对待。
最后,布兰德带着对人类“不可饶恕的罪恶”跳进了烈焰四射的烧石窑。
布兰德的世界与村民的世界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极,互相无法沟通,不能理解,给读者带来沉重的压抑感。
读者恐惧这种令人压抑的实验动机,怜悯实验者的悲惨结局。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怕的或可怜的行动一定发生在亲属之间,仇敌之间或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们之间。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者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做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所应追求的。
《胎记》是一篇人物稀少,情节相对简单的短篇小说,极其恐惧与怜悯理论。
艾尔默是位精通自然哲学的科学家,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科学研究。
这位科学家娶了位美妙绝伦的妻子——乔治安娜。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脸颊上有一块小的绯红色手印。
艾尔默认为这是大自然造物时遣天使在她脸上留下的瑕疵,进而,他将之视为罪恶和死亡的象征符号。
所以他开始踏上了挑衅上帝的征程,着魔般地研制能够消除爱妻脸上胎记的药水。
结果是实验成功了,可是爱妻最宝贵的生命却随着胎记的消失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小说的末尾,霍桑给了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死亡。
正是这个结局,让我们恐惧艾尔默对美的过分狂热和偏执,让我们怜悯乔治安娜的悲惨命运。
乔治安娜的死亡对艾尔默也无疑是一个悲剧性
创伤,我们在同情乔治安娜的牺牲的同时不免会怜悯可怜的艾尔默?
《拉帕奇尼的女儿》也同样以主人公的死亡结局带给读者同样的恐惧与怜悯。
故事以年轻人乔范尼的视角展开情节:乔范尼从遥远的南方来到东北部的帕多瓦大学读书。
由于经济原因,他租下了一间阴暗简陋的房间。
在他的隔壁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大花园。
他在房东太太指引下来到了婀娜多姿的花团之中,同一样青春貌美的贝雅特丽丝相恋。
几度相会之后,虽然两人并无肌肤相亲,可是乔范尼却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贝雅特丽丝身上的毒素。
愤怒至极,乔范尼质问贝雅特丽丝,终于贝雅特丽丝袒露了真情。
原来拉帕奇尼医生一直热衷科学研究,认为一切药力都来源于植物中所含的毒素,并不惜将自己的女儿当作试验对象。
为了给她的女儿提供安全保障,贝雅特丽丝从一出生,就被她父亲所培育的毒花的香气滋养着。
贝雅特丽丝年龄越大,其毒性越强。
乔范尼知道事情真相后,从巴格里奥尼教授那里要到了解药水,给自己的爱人服了下去。
可是,此时此刻贝雅特丽丝身体内的毒素已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在毒性消失殆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随之灰飞湮灭了。
无论是在《胎记》还是在《拉帕奇尼的女儿》中,霍桑都以他那犀利的笔锋给读者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读者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得理智的科学家竟如次丧心病狂,拿自己的至亲至爱的生命做赌注?霍桑作品中主人公的死亡结局在带给读者恐惧之后,必然使得
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同情与怜悯。
乔治安娜是可怜的,她是艾尔默向大自然挑战的牺牲品;贝雅特丽丝是无辜的,她在自己亲生父亲的实验中丧生了自己的爱情乃至生命。
如此这般,霍桑作品中的悲剧性便跃然纸上了。
结束语: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器来解读反映霍桑科技观小说中的悲剧性。
首先,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采用实例进行分析,其中有短篇小说《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伊桑·布兰德》、《胎记》、《拉帕奇尼的女儿》,在上述作品中霍桑用他那犀利的笔锋,带给读者们深深的震撼和思考,使人们进一步思索霍桑小说的悲剧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