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浅论悲剧的审美价值

浅论悲剧的审美价值学院:黄海学院姓名:杨丹班级:11(23)学号:11417536摘要:悲剧,这一概念存在于世界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
它在欧洲文学发展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功勋显赫。
悲剧作品存在于世界各国,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喜剧,高于文学作品本身所渗透出来的气息。
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悲剧与喜剧关系三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价值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
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
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悲剧的崇高品格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
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悲剧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性冲突中,遭受不应有的,但是有是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前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悲剧与日常生活中的悲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含义很广泛,一般泛指一切痛苦、悲哀、不幸的事件或人物;而美学范畴的悲剧,一般都包含着严肃、庄重、壮烈的内容,使人在悲痛中能感奋兴起。
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蕴含的崇高韵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大量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光明送给人间,偷取天火,遭受磨难的正义行为。
《麦克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探析

《麦克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探析作者:庄如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悲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的目的是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使心灵得到净化。
为了证明《麦克白》的这一悲剧特性,本文着眼于剧中主要人物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结合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怜悯;恐惧;心灵净化[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麦克白》是莎翁笔下的一部悲剧。
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麦克白野心勃勃,在其夫人的怂恿下,弑君篡位。
为了掩人耳目和巩固王权,他杀害忠臣,残暴屠杀人民,举国上下怨声载道。
麦克白夫人不堪重负,精神崩溃而死,而麦克白遭到众叛亲离,一步步走向死亡。
亚里士多德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作为一部悲剧,《麦克白》能够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使心灵得到净化。
在此本文着眼于剧中两位主要人物,通过分析他们的性格及行动,对这一悲剧特性进行证明。
一、麦克白性格解析戏剧开头,麦克白和另一名苏格兰大将班柯从战场上凯旋而归,途中遇到了三位女巫。
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而班柯虽然不是君王,他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
”起初两人只觉此事蹊跷,但事后果真被封为考特爵士的麦克白开始相信女巫的话,觉得这是对他们命运的预言,于是与其夫人合谋杀害了老国王邓肯,成功篡夺王位。
从麦克白的残暴行径来看,我们会觉得他是个十恶不赦之徒。
其实不然,麦克白的本质并不坏。
在没遇上女巫前,他对邓肯一直忠心耿耿,对国家尽心尽力。
他虽然有强大的野心和欲望,但并不奸恶;他不愿玩弄奸诈,只希望使用正当的手段达到目标。
在与麦克白夫人密谋时,麦克白内心犹豫不决,他想到了邓肯赐给他的尊荣,想到了人们对他的美誉,他不愿丢弃这些。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1.2-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_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模仿论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
到了苏格拉底、特别是柏拉图那里,文艺模仿的对象由自然事物转向了社会人生。
但是,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影响,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像,本身就缺乏真实性,文艺作为现实世界的影像就更加不真实。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一般只存在于个别之中,不存在脱离具体事物的一般理念。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的玄虚的理念世界,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文艺的真实性。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拟,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表达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那么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开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那么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净化说净化说

净化说在《诗学》中亚理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个经典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墓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墓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Katharsis)。
” “借怜悯和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被亚理士多德称为悲剧的“特殊功能”,这就是著名的悲剧净化说。
这个亚理士多德本人未加详细论证的命题引起了后人诸多解释。
“净化”(希腊文K a 0 a p o i O 开始是宗教术语,意思是“净罪”。
公元前七至八世纪从色雷斯传入希腊的奥尔弗斯教,把灵魂从肉体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称为净化,触犯诸神和沾染不洁的恐惧使奥尔弗斯教徒感到有赎罪和净化的必要。
毕达哥拉斯学派吸收并改造了奥尔弗斯教的净化概念,而表示用科学和音乐净化灵魂以摆脱肉欲,用医药和体育净化肉体以强壮体魄。
公元前五世纪,智者派哲学家高尔吉亚最早在美学意义上使用了净化一词,在《海伦赞》(一译《海伦的辩护》)一文中,他说悲剧借助于语言的力量可使观众产生逼真的幻觉,悲剧“乃是一种骗局,其中行骗者比不行骗者更诚实,受骗者比未受骗者更聪明”。
观看悲剧,观众时而恐惧,时而怜悯,时而惊奇或悲伤。
借助于言语,观众能把他人的遭际体会得像自己的一样真切,这类似于灵魂对肉体的净化作用。
可见,在亚理士多德以前,从宗教领域引入音乐和文学领域的净化概念,在其流传中被赋予了两重新的含义。
一是在宗教的“净罪”含义的基础上,表示音乐所具有的摆脱或宣泄不良的或不必要的情感沉积,以保持灵魂纯洁平静的功能;二是指悲剧(在一般意义上也指文学)所具有的情感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它能使观众淡化甚至忘却自己的日常存在,融于悲剧所提供的艺术经验之中,进行动情的艺术观照与情感体验,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高尔吉亚的诗学观和悲剧理论对亚理士多德影响很大。
在悲剧理论方面,虽然亚理士多德认为在悲剧的六个成份(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中,最重要的是情节,但他和高尔吉亚一样,认为语言是悲剧墓仿人物行动的媒介;其次,与高尔吉亚类似,在亚理士多德的悲剧定义中,他也指明了悲剧可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并且承认“惊奇之感”是悲剧所产生的效果。
戏剧概论

戏剧概论第一讲“戏剧”总论一、所谓“戏剧”:本质与特征1、戏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诗学》:人类生活中的三类科学:认识、实践、创造。
艺术:包括工艺和技术型制作,属于创造性科学。
其中,又可划分出“摹仿的艺术”。
摹仿的艺术:具有再现现实生活的功能,即摹仿“人的行动、生活和幸福”,并且,艺术所摹仿的现实生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摹仿的艺术——摹仿的媒介:画家和雕塑家“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演员、歌唱家、朗诵者“则用声音来摹仿”,史诗“只用语言来摹仿”,而戏剧则“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歌曲和‘韵文’”,“交替着使用”。
摹仿的对象:各种艺术在表现人物时具有不同选择性,即便在戏剧内部,悲剧和喜剧的摹仿对象也不一样。
摹仿的方式:史诗“时而用叙述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抒情诗“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而戏剧则要求演员“用动作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萨赛:戏剧艺术是普遍的或局部的、永恒或暂时的约定俗成的东西的整体,人靠这些东西的帮助,在舞台上表现人类生活,给观众一种真实的幻觉。
马修斯和汉密尔顿《戏剧论》:戏剧,乃是演员在舞台上以客观的动作,以感情的而不是理智的力量,当众表演的一场人与人的意志冲突。
综合说——王国维: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瓦格纳:主张将歌、舞、诗这三种在戏剧起源之初就包括在内的要素再度结合在同一戏剧里,“三T主义”。
河竹登志夫:戏剧是一种凭借人的形体、即在“演员、剧本、观众、剧场”这“四次元”的世界实现戏剧性,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染人的能动艺术。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从戏剧的整体特征来看,舞台行动是它的本质属性。
或者说,戏剧的本质是行动性,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及其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及其意义作者:马敏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6期摘要: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影响深远,而其悲剧“过失说”更是其悲剧理论的核心之一。
悲剧“过失说”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影响深远。
关键词:悲剧;过失;意义亚里士多德是继柏拉图之后的古希腊的又一座文化高峰。
如果说柏拉图的贡献主要在哲学方面,那么,亚里士多德则涉猎广泛,在科学、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该书详细的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其中,也包括悲剧“过失说”。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命运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古希腊的‘命运观’认为,有一种不可理喻的、神秘的命运在支配着芸芸众生的生命运动,甚至是神也不得不按照命运的规定,不由自主地走向自己的归宿。
按照这一观点,悲剧人物的悲惨结局自然也就是由于命运的捉弄了。
”[1]然而,亚里士多德却提出了与“命运说”迥异的“过失说”。
《诗学》中关于“过失说”的记载有:“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还有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有十分的美德,也不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2]“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的严重错误——当事人的品格应当如上文所叙,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更坏”。
[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包括情节和性格两个方面,但实质却是悲剧人物自身犯了过错。
并且,这种悲剧人物不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不能是完美无缺的好人,否则就无所谓“过失”。
他们瑕不掩瑜,总体是好人,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同情,悲剧意味才更浓厚。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物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有错误的行动,是无意的行动。
出于对环境不知情而不是由于恶德,这种行动使人痛苦和懊悔。
错误的行动是由于对特殊情况有所不知而造成的无意的、引起意料中的伤害的、引起痛苦和懊悔的、不是由于恶德引起的、可怜悯的、可饶恕的行动。